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鉴赏|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傅抱石 《芙蓉国里尽朝晖》立轴 纸本设色 48.5×68.7cm 1964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题识: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年秋,敬写毛主席诗意,傅抱石南京记。 钤印:抱石私印(白文)、不及万一(朱文)、甲辰所作(朱文)、祖国文化同浩鉴藏(白文)。

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1935年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亦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傅抱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水彩画技法,锐意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独创“抱石皴”。50年代后他以宁静内敛的笔墨意蕴,通过诗意化的方式再现祖国建设的劳动场景,传达出自己对于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理解,促进了山水画精神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多样化。

“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芙蓉国”借指湖南省,语出毛泽东诗词《七律·答友人》。傅抱石在1959年曾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于长沙、韶山一带参观写生。1960年9月,他又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11月重访湖南时,毛泽东诗词中壮丽秀美的湖南景致,激发了傅抱石的创作情怀。他从烈士陵园观看湘江白帆点点,起笔速写,为以后创作《芙蓉国里尽朝晖》一画搜集了重要素材。

画中大片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红色晕染,似有若无的暖色调烘托出“朝晖”的氛围,墨色纵横中又有线皴细微的变化,几笔淡墨晕染点出船的倒影和远处笼罩在朝晖中形体朦胧的树木。右侧岸上则是一幅时代场景,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川流而过。场面喧嚣而笔法宁静,可谓诗意与画意的完美结合。

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诞生于质疑中国画无法反映新时代生活的矛盾困境中。但他们透过实景写生,巧妙地运用传统笔墨,表现了祖国山河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新景观,完成了中国画从传达文人诗意到为新时代山河立传的转变,由此构建了新中国画的艺术语系。(江苏省美术馆 徐惠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南京博物院藏 1964年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藏品展(一)
一分钟了解什么是新金陵画派!
专题| 江苏省国画院60年系列专题之“九老三大家”
一品讲堂| 傅抱石与新金陵画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