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宗轶事数则之六(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之十)

贞观四年十二月甲寅(二十四日),高昌王麹文泰来到朝中朝见太宗。西域各国都想跟着麹文泰派使节进贡,唐太宗得知后就派麹文泰手下的大臣厌怛纥干前往迎接。魏徵劝道:“从前汉光武帝不允许西域诸王送王子入朝侍奉,不同意设置西域都护府,认为不应当因为蛮夷而劳顿中原。如今天下刚刚太平,先前麹文泰来朝时就已经耗费了很多钱粮,如今要是再有十国前来进贡,他们的随从不会少于千人。这样边区百姓负担过大,将难以承担。如果只是允许他们商人之间相互往来,和边区百姓互市贸易,这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们,则对咱们大唐没有好处。(昔光武不听西域送侍子,置都护,以为不以蛮夷劳中国。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当时厌怛纥干已经出发,唐太宗急忙派人传令阻止。

唐太宗刚即位时曾和群臣谈及教化问题,太宗说:“如今刚经过一场大劫乱,我担心百姓不容易教化。(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徵回答说:“我认为并非如此。长期安定的百姓容易骄逸,骄逸之人则难以教化;经历过动乱的百姓心存忧患,心存忧患则反而容易教化。这就如同饥饿的人不苛责食物,饥渴的人不苛责水一样。(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唐太宗听后点头表示赞同。封德彝则提出反对意见,他说:“三代以后,人心渐趋浇薄奸诈,所以秦朝专用法律,汉代采用王道的同时掺杂霸道内容,正表明他们想行仁义教化而不能,哪里会是能推行而不想推行呢?魏徵是一介书生,他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空谈,必然有害国政。(三代以还,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徵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魏徵说:“五帝、三王并没有换掉百姓后再施教化,从前黄帝征伐蚩尤,颛顼诛灭九黎,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纣王,均能达到生前的太平盛世,难道不是承接大动乱之后的缘故吗?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代渐变得浇薄奸诈,那么到了今天,百姓就全都化为鬼魅了,君王怎么能再统治他们呢?(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太宗最后听从了魏徵的意见。

众宰相陪唐太宗宴饮,太宗对王珪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又很会评论,房玄龄及以下的大臣,请你详加品评,并说说你自己和他们的高下如何?(卿识鉴精通,复善谈论,玄龄以下,卿宜悉加品藻,且自谓与数子何如?)”王珪答道:“勤勤恳恳地事奉大唐,尽心竭力无所保留,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这我不如李靖。议事详尽周到,传达诏令及反映群臣意见都平允恰当,我不如温彦博。繁重、艰难的事务都能处理好,这方面我不如戴胄。惟恐君王赶不上尧、舜,专以苦言强谏为己任,这方面我不如魏徵。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和他们相比,倒是略徽有些长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唐太宗听后非常赞同,众人也很钦佩他的高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政体第二
節儉是一種美德
天可汗,李世民
唐朝侯君集是怎么谋反的?为什么谋反?
第三节 征战继续,唐平高昌
高昌怀古:大唐的文与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