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野蒜”种出大效益

天刚亮,梨树县泉眼岭乡常青村农民李树文就走到院前的耕地里,一步一低头、两步一猫腰地手工除草。

这地里种的啥,值得这么呵护?“都是去年没起(收获)的‘大脑瓜儿’栽子,栽子一亩能种三亩地。一亩‘大脑瓜儿’能赚1万多(元)。”李树文看着眼前绿油油的一片小植物,乐得合不拢嘴。“早些年1斤3块多,这两年最少也得七八块钱。”原来,“大脑瓜儿”是他致富的“宝贝疙瘩”。

常青村村支书董一武告诉记者,“大脑瓜儿”学名叫薤白,是一种可药用、可食用的小野蒜。“19年前,村民在地里挖了野生的薤白,拿到县里集市上卖,发现能卖上价,就试着移栽。”通过年复一年的摸索,常青村掌握了薤白的栽培技术。“别看这小东西不大,但挺娇贵。同一块耕地只能种两年,第三年必须换地栽。现在,每公顷产量超过2万斤。”

董玉民是常青村知名的蔬菜经纪人,客户遍及东北三省。但每到收获季,他也不敢跟求购薤白的客户“打包票”。因为村里的“大脑瓜儿”实在紧俏,“尽管逐年提价,还是供不应求。薤白根本不愁卖,有多少收多少,到最后还是缺货。”

百姓们看到效益好,都想种。“种薤白需要留苗,这样才能年年都有。”于是,常青村从去年就开始引导薤白种植户控制收获面积,有计划地为更多农民做准备。

“今年全村的薤白种植面积比去年多一倍,将达到100公顷。”这意味着,仅今年一年,常青村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将为农民带来至少400多万元的增收。这还不包括种薤白所产生的土地流转费用——每公顷1.8万元;也不包括人工播种和收获时,每公顷10多个人的劳务费用。

董一武说,常青村只有479公顷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算多。过去只靠种粮食作物,农民生活勉强维持温饱。现在,不管是算经济账,还是算社会效益账,种玉米与种薤白,简直没法比。

本报记者 李樊 通讯员 董铁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盘活乡村闲置资产
“谁来种地”正在破题
北碚:努力建设西部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冠心病患者佳肴:小野蒜炒鸡蛋
河北拆村圈地工程涉多重违规 农民丧失发展权
董洪运打井引水的前前后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