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品园林之十三·亭台篇亭亭玉立

今年的冬天雨水特别多,我们登上沧浪亭的时候,烟雨朦胧,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调,反而忽略了这阴冷的天气。

其实,亭子,是苏州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点缀。形形式式的古亭,或与长廊相衔、或与山水相依、或与曲桥相融、或与诗画相配,给人风雅、致远、恬静之意境。元人张宣诗句:“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正道出了亭在风景中的重要地位。

文/星华    摄影/葛雷

【壹】

沧浪亭 以亭为名

说起苏州园林里的亭子,往往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沧浪亭,因为它不仅是园名,也是亭名,园冠亭名,在苏州园林里也是不多的。

去沧浪亭的那天,正逢下雨,这是苏州的冬天少见的阴雨天,蒙蒙细雨下,反而有种黄梅天的感觉。在这样的天气里,走在苏州园林里,感觉甚妙。

沧浪亭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这是一个四方亭,四根方形石柱上横架石梁,亭内挂落上有精美雕饰,四隅戗角飞翘,四边有石头围栏,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小坐。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据说沧浪亭最初并不在这里。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因诗而得名,也从来没有辜负这种诗意。

只是后来,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成了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建沧浪亭,把傍水建造的亭子移建到山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用文征明隶书书写的“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形成了今天沧浪亭的全貌。沧浪亭因为朝代更迭有所兴废,已经远不是宋代修建时的样貌,但园中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其实,对于沧浪亭,我更喜欢山上的亭子多一点。

沧浪亭是歇山式四方亭的代表,歇山式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起檐反翘的幅度特别大,起翘的檐角就像飞鸟展开的翅膀,看起来格外的飘逸,让人没理由的心情畅快,而这种感觉,登高以后就更加强烈了。登山观景,坐在亭中感受四面而来的清风,足以让人陶醉,或者就是像今年苏州冬日里的细雨轻轻拂过,雨滴汇聚在檐瓦上如水晶般滴落,更是让人觉得惬意,反倒忽略了这阴冷的天气了。

关于沧浪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当时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紫癞痢王周士,人虽然长得丑,但是书却讲得好。苏州知府亲自去请,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王周士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怕不响。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虎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王周士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铛铛”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乾隆听得眉开眼笑。

谁知道,在最紧要关头,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讲一声“明日请早”!就要走。乾隆皇帝兴致正浓,哪里肯罢手,一定要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就这样,紫癞痢王周士成了御前弹唱。按照他的逍遥性格,进了紫禁城反而不习惯了,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

乾隆41年,王周士在宫巷第一天门创立了全国曲艺界第一家行业协会“光裕公所”,为的就是来保护苏州评弹艺人的生活生计。年终了,举行会书,既交流了书艺,又为“光裕公所”提供了经费。

【贰】

扇痴的执着

说起亭子,最有特色的要属拙政园的扇亭“与谁同坐轩”了。

拙政园是文征明一手设计的,文征明是扇痴,因此,在拙政园里,可以看见扇子的影子,不过,后来买下拙政园补园的苏州富商张履谦与他相比,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光绪三年(1877)张履谦以6500两银子买下当时为汪硕甫的宅园,并开始陆续修建后花园即“补园”,修园时特别延请了吴门名画家顾若波、陆廉夫及书画家俞粟庐等参与谋划,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到1892年才正式建成,南北总长约120米、东西宽约60米的“补园”,即今拙政园西花园,而“与谁同坐轩”及其背后的笠亭正是张履谦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

文史专家柯继承介绍,“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整个轩的形状呈扇形,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轩内所有的摆设和物件比如门、窗、桌、凳、扶栏亦皆为扇形,用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来形容他们的修建过程一点不为过。

在“与谁同坐轩”背后(西北面)有土山,山脚下垒石护坡,山坡上遍植箬竹,山顶造一亭,平面五柱圆形,亭顶如笠帽,取《诗经》“何簑何笠”,故亭名笠亭(笠即箬帽),笠亭隐在竹丛之中,从水池东面观赏,笠亭土山,隐在“与谁同坐轩”背后(但在“与谁同坐轩”内向北望,可以发现笠亭正位于扇形漏窗景框内),笠亭则像一个农夫、渔父常戴在头上用来遮阳挡面的斗笠,而且圆圆的形状又像一把团扇。但在这里,笠亭的锥形屋顶形似扇骨,笠亭的宝顶是扇的柄端,与谁同坐轩屋面则如一把打开的折扇扇页,两边脊瓦为侧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倒悬的大折扇图形,而分开一看,一是折扇之面,一是团扇之面。

原来,张履谦的祖父就是在山东济南以制扇起家的,具有浓厚书卷气息的制扇技艺,使张氏声名远扬,产业逐渐发达,经过数十年的进取和发展,扩大制扇业务,兼营百货,更兼钱庄信汇,店名“有容堂”。“有容堂”名震济南。清末刘鹗著名的《老残游记》,小说第十四回里所写的那个钱庄就叫“有容堂”,借用的就是张氏开办的店号。

张履谦祖父晚年家道兴盛,祖父有三子,张履谦父亲张肇培即为其二子,分家时,得到了苏北连云港板浦附近的盐场。张履谦继承了父产,经过努力,成为两淮大盐商,并任过户部山西司郎中。但他不忘先祖以制扇起家的历史,因此在设计修建补园景点时,精心安排了扇亭、笠亭组合之景,以隐喻不忘根本。据近年出版的《补园旧事》透露,不仅小小亭子里深藏着张氏祖先制扇起家史,张氏后代也都收藏扇子。补园时共藏有折扇几百把。据后人回忆,江南夏季湿热,房子易受潮发霉,张履谦的孙子张紫东(钟来)就曾在补园将许多折扇放在院子里晒阳光去霉湿。

(资料来源:姑苏讲堂《苏州园林:你不知道的秘密》)

/链接/

苏州亭子之最

体量最大的亭子:拙政园的天泉亭。

园林中最小的亭子:怡园的螺髻亭。

最具吉祥寓意的亭子: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

海拔最高的亭子:拙政园的放眼亭。

最具诗情画意的亭子:网师园中部的月到风来亭。

最精致的亭子:拙政园西部的塔影亭。

最外露的亭子:沧浪亭的观鱼亭。

最有声势的亭子:狮子林的听涛亭。

名字最长的亭子:留园的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亭。

【叁】

因势制宜的宜两亭

去过拙政园的人都知道,拙政园水面多,亭子多,东园到西园大约有十几座。圆顶的,方顶的,六角顶、八角顶的。大小相宜,形状多样,星罗棋布,妙不可言。著名的有荷风四面亭、绿漪亭、天泉亭……

宜两亭其实注意的人并不多。

拙政园西花园的波形水廊很著名,沿着波形水廊南行,在西花园东南交界的墙边假山上的就是宜两亭。苏州人通常叫它“梅花亭”,这是一座六角形的亭子,攒尖顶,东面长窗,南、西、北三面筑半墙,上有半窗,内心子为梅花、冰纹图案,“梅花亭”的名字由此而来。

宜两亭的名字,是有一个名叫朱煜的人在光绪辛卯年冬(即光绪十七年,1891)写在亭子的匾额上的,朱煜是是钱塘人,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举人,十七年书此三字时已是“杭州名流”了。

为什么叫宜两亭?

其实,朱煜题字的时候,已经是张履谦买下当时的汪姓宅院,改名为“补园”以后的13年了,“宜两”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诗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这是白居易想与元姓朋友(元宗简)结邻而居,先作诗相赠中的两句话。

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因为一个传说。

旧时拙政园中、西部经常分作两家,西花园被汪家卖给张履谦后,张家对园中建筑等重新予以了修筑与增补。张履谦发现这东南边围墙处有个高墩(假山),于是准备在此造一座楼房。

可是,这个主意被东面花园(今拙政园中花园)的主人听说了,表示强烈反对,他觉得建在假山上的楼房,会破坏他家园子西面的景观,而且,一旦楼房建了,居高临下,自家院子里的动静都要被外人知道了,显然是一种“侵权”。

而张履谦却不以为然:“我在自家院子里建房子,干他人何事?”

这个纠纷其实到今天都很常见,相当于就是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个违章建筑,遭到了隔壁邻居的投诉而已。

对于这个纠纷,古时候的人们可没有今天的居委会,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靠的只有双方都信任的朋友进行调停。最后,两人互相作了让步:张履谦放弃造楼,而在假山上改建一个亭子,亭子的高度比楼房低多了,而且形态上也美观,假山高墩上建亭子,也符合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人在亭中也可以欣赏东面园子里的景物。而对于东园主人而言,新造的亭子也将成为自家院子可以借的一个景。

因此,这个亭子,取名“宜两”,不仅暗合了白居易的诗意,又反映了古代造园“巧于因借,因势制宜”的艺术构想,皆大欢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历代主人都是什么人
苏州园林书法之三:沧浪亭-可园书法
古建筑艺术之“亭”
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园林,因一座亭子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与书法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