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品园林之二十八·传奇篇尘园旧事,不忘初心

文/晓洋

但凡是个园子,尤其经手两代三代,园主又有些名气,总归会有点故事的。虽不是每个园子的故事都那么风花雪月、颠沛波折。但正是这些点滴往事让小园的一棵树一眼亭都多了让人流连的风韵。反之,另一种说法,人活百年为了什么?归根结底富贵也罢贫苦也罢都希望能长久,希望不忘吧,尤其是子孙不忘。从这点上有故事的园子又有着比人的寿命更长久更让人不忘的记住——

余觉旧影

觉庵,山水涤人心

觉庵,听上去,仿佛是个寺院,其实也是座园子,又叫渔庄或余庄,在石湖边,独占着一处湖景,两进厅堂,前厅“福寿堂”,后厅“天镜飞来堂”。围成一座四合院,庄前有方亭——“渔亭”,遥对上方山的楞伽寺塔和磨盘山的范成大祠堂。虽然相比苏州的名园,觉庵有些平平无奇,但因为借着石湖的天然山水,远山湖风都入了园子的画卷……

这里的主人姓余,余觉。这个名字实在生。不过提起他的妻子很多苏州人一定熟——沈寿,一代刺绣圣手!古代中国女子能留下名字的,大多是因为自己的丈夫而被偶然一笔带过,像余觉这样因为老婆而被历史偶然一笔带过的例子反而极少。当然也因为时代变了,清末民国。

之前看沈寿的故事,总觉得她那个丈夫(连名字都不曾记住)旧时大男子主义的痕迹极重,封建保守、情感寡薄、小心眼、门槛精……仿佛张爱玲小说中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病夫”男人。

但人从来都不会这么简单的。真正把视线移到余觉身上,你会发现他更像一个身边常见的人,有才华的一面,有猥琐的一面。很没风度、大张旗鼓地去找老婆的蓝颜知己撕逼,写出的文章却因为书法极佳而被争相收藏;有新的想法,也有被时代拘泥沉沦的一面,支持妻子在刺绣上不断精进,甚至留洋、办学堂。但对他而言老婆再了得也不过是他余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跟他一样有独立灵魂的人;他有时是很小心眼,但也常常反省……他是特别典型的那个时代的人,带着旧的痕迹,挣扎在另一个时代里,勉强而努力地跟上。

拿掉“沈寿的丈夫”这个帽子,他自己也是书法家、美术家。从旧影看他颜值也蛮高,颇有神采。

人们说起沈寿,说她能有那般的成就和知名度,总会归功于张謇。这样说对余觉未免不公。说张謇日后对沈寿绣技的大力推广的确没错,但余觉精于书画,放眼苏州那么多绣娘,除了沈寿本身技艺极佳外,跟丈夫在艺术上的指导也密不可分,由此才能将之前的闺阁技艺发展成真正的艺术品。

据说两人婚后,余觉半日读书,半日伴妻研绣,将自己的书画造诣融入妻子的作品之中,使沈寿的绣品脱颖而出,名扬苏沪。光绪三十年(1904)又因为好友清朝农工商部官员单束笙提供的信息,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诞送上“八仙上寿图”等绣品,大得“老佛爷”欢喜,不仅得到了当时清政府农工商部的四等商勋奖励,还有慈禧手书的“福”、“寿”二字。由此之前颇有些平俗的沈云芝也改名“沈寿”。只是“寿”字祝意虽好,却似乎让这个单薄的江南女子有些担不起了。

余觉趁着慈禧高兴,上书朝廷建议创办女子刺绣学校,很快便被批准,还让夫妻俩同去日本考察工艺教育。回国后挑选苏州刺绣教师等一干人马赴京报到,余觉任绣工科总办,沈寿任总教习。这次献绣活动时机把握的极准,从此两人的命运都被深深改变了。到北京后,余觉人也活络,很快结交到不少有用的社会关系。

那个时代,女子基本都还守在家中,要是没有男人在外面这般活动或者说男人不屑推广“刺绣”这种女红,恐怕绣艺再精也是枉然了。

在余觉结交的人物中便有当时中国首场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的总审查长张謇,张謇当时对他印象相当不错,曾有“余觉人材也。”的评语。沈寿也被任命为博览会的绣品审查官。

不想,第二年清政府就倒台了,绣工科匆匆解散,余觉带领全家和苏州籍刺绣教师到天津避难。之前的绣单也都打了水漂,经济艰难,想起张謇曾有过“汝若有困难,余定当相助”的许诺,遂写信向张謇求助。张謇也是言必信的君子,而且致力以实业强国。便建议夫妻俩来他所在的南通开办女红传习所。

张謇如此以诚相待,余觉大觉感动,也很有图报之心。但他做事不够踏实持久,身上的封建意识也较强,沈寿身体孱弱,他并不十分关心,纳妾数房,生活也不检点。倒是张謇在沈寿生病时,一次次为她延请名医诊治,常常守候病榻。还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这样自然有小人的流言蜚语传到余觉的耳朵里,余觉逼着沈寿跟他回苏州,传习所正是发展的上升关键期,沈寿不愿就此放弃,余觉便甩手独自去了上海,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可以卖书画为生,张謇也用自己的“状元”声名帮他做做广告,但此时国事不定,余觉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画家,加之挥霍过度,一时入不敷出,在沈寿生病期间还跑去南通问她要钱,没要到,竟然顺走了意大利国王赠送的金表(为感谢沈寿所绣的《意王后爱丽娜像》)。

张謇怒斥余觉为“拆白党”(吃软饭的)。沈寿也伤心至极,立下遗嘱:“愿葬南通不回苏州”。并将珍贵刺绣和纪念物一并赠给南通博物院永久收藏,以防余觉挥霍散失。

沈寿死时年仅48岁,张謇尊重死者要求,将遗体公葬。这对余觉是个很大的打击,从老派的讲法,夫妻不合葬,有失名份。从遗产来说,损失也很大,沈寿的遗产价值连城。余觉几次向张謇索要不得,心中大是积怨。后来他从沈寿遗物中捡得几件张謇写的书信诗词,其中有一首《谦亭杨柳》:“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宛转绾杨枝。不因着眼簾波影,东鲽西鹣那得知。杨枝丝短柳枝长,旋绾旋开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覆鸳鸯。”一看之下马上多了联想。不仅一纸诉状将张謇告上法庭,还写了一篇《余觉、沈寿夫妇之南通痛史》,痛说张謇对妻子有非分之想……

这时的余觉简直有点气急败坏了。按说这种事如何能影印出来到处发散呢,这不是自扬家丑嘛,而且当时余张两家已是儿女亲家。此举可谓伤人伤己,空落得市井笑柄。

要说张謇、沈寿二人到底有没有私情呢?很多周围的人都说两人还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张謇初见沈寿就对她于古代绣品的精通大为赞赏,而沈寿生病时一面是丈夫再纳新欢,一面是张謇的悉心照料,心中的天平自然会有所变化。生病时她落发无数,据说她收集起来绣了一幅发绣送予张謇,两人相互欣赏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直到张謇病逝,两家的儿女百般调解,余觉的情绪也逐渐稳定,对当初自己的行为充满悔意,对妻子也无限思念。1933年他到苏州上方山,觅得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天镜阁”遗址。沈寿早年曾来此游览,觉得风景大好,十分喜爱。便在此建了“觉庵”。其中的“福寿堂”专为纪念妻子沈寿,对联是“古往今来真一梦,湖光水色自双清。”

看来山光水色真能开阔和荡涤人的心胸凡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寿:因不能生育遭背叛后,她转身接受状元郎,死后拒绝与夫同葬
刺绣圣手金静芬的起伏人生
苏州史家巷(七)力助苏绣入宫堂
状元实业家张謇和秀圣沈雪君那场轰轰烈烈的「婚外恋」
苏绣 沈寿及其他
沈寿:独坐纱窗刺绣迟,不见人归见燕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