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五七言律诗的起源和定型(综述)

  浅谈五七言律诗的起源和定型(综述)

 

  浅谈五七言律诗的起源与定型(综述)

  一· 五言律诗的起源发展和定型

  要谈五言律诗的起源,首先要追寻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起源于民间,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诗经》中,已经有五言诗的萌芽,如《召南·行露》有句:“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春秋末期楚国《孺子歌》及秦始皇时《长城歌》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完整的五言歌谣,是《汉书·五行志》所载的汉成帝时代的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昔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又《汉书》载,西汉永始、元延间(公元前16-前9年)有《尹赏歌》:“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在这个五言诗的草创时代,民间流传着大量的五言民歌、童谣,如《采葵莫伤根》:“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贪人还自贼。”虽偶被史家所采取,却未为文人所认识,那时文人们热于辞赋。武帝以后,乐府大量搜集各地民歌,其中的一些五言歌谣得以流传下来。东汉时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长诗显示当时的五言诗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五言比起四言来,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四言诗是“二二”结构,易陷于平整、单调,而五言诗是“二三”结构,奇偶错综,便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对抒情和叙事能有更大的容量,而且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到东汉时代,一部分文人如班固、张衡、蔡邕、赵壹等在乐府的影响下开始创作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质木无文”,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三首,叙述作者奉役离家,不得与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绪。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二首,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东汉末年还有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萧统编《文选》,选录了十九首,即后来所称的《古诗十九首》。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进入了成熟的新阶段。“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人所作,但风格内容大体相同,估计产生时代大概在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这些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的真实的反映。其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而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语言不假雕

  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建安时代,五言诗进入繁盛时代。曹植的五言诗,在内容的深邃和个性化方面,在文采对偶的华美精辟上,都前无古人。诗歌脱离音乐之后,人们开始了对如何使诗歌具有声韵和对偶之美的探讨。建安时代的文人已经意识到了声韵和对偶之美的重要性。如曹丕的“梧桐攀风雨,云雨散洪池”(《猛虎行》),曹植的“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王粲的“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七哀》)等诗句,对偶已相当工整了。但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诗篇基本都是自然声律,用沈约的话就是“暗与理合”。在此后的六朝时代,五言诗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内容题材、体制风格上经历了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新体诗、宫体诗等多种变化,由成熟走向变化多姿。在对偶的追求上,晋宋时,潘岳、陆机、谢灵运等人的诗歌创作已日趋主动追求骈俪化对偶化,为了总结这方面的创作经验,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篇》有“四对”(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之说。在声律美方面,四声的发现和在诗篇中的应用使诗的声律开了新生面。南齐周颙发现了四声,沈约、王融把四声应用于指导诗文创作,提出诗的“四声八病”,主张作诗要区别平上去入四声,避免平头上尾等八病,以此理论指导所写的诗世称新体诗或永明体。它除了保持晋宋以来对仗工整辞藻清丽的特点外,进一步注意平仄协调、音调和谐,追求诗的音律美。(《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瑯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除了四声八病的讲究,永明体还有一些写作上的习惯,如篇幅的长短,通常在十句左右,由此发展下去,形成律诗的八句为一首的定格。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大都用对仗句,这也成为后来律诗的定式。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等人。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近体诗的眉目。如《离夜》诗:“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杯。”这首诗的四联,就每一联看来,声律都几乎合唐律了,只是各联之间尚未能粘着。宋严羽《沧浪诗话》对谢朓评价很高,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沈约也作过不少好诗,如《赠范安成》 :“ 生平(平)少年日(入),分手(上)易前期(平)。及尔(上)同衰暮(去),非复(入)别离时(平)。勿言(平)一樽酒(上),明日(入)难重持(平)。梦中(平)不识路(去),何以(上)慰相思(平)。”从夹注所标示的情况来看,全诗自首至尾,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准,每一句二五字异声,每一联的上下句之间二五字异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声病它是完全避免了的,因为它的句和联以及联间的关系根本就是按照“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的用声规避来组合和配置的,这首诗是典型的永明体诗歌。

  新体诗是近体诗的前身,以后新体诗又经历了声律的演变和对仗的规范,到唐中宗神龙年间发展定型于近体诗。永明体向近体的演变和过渡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一方面是从一句之中平仄的“二五字异声”转变为“二四字异声”;另一方面是四声的二元化,由平上去入四声分用转变为“平”和“仄”两类,使近体诗的声律更易操作。第一个提出二元化新声律理论的是梁武帝时期的刘滔。同时,在一句内平仄关系确定后,诗人还不断探索一联内、一篇内平仄关系的协调,以句为单位或以联为单位,相互搭配,探索多种稳顺声势的方式。逐渐从整篇平仄音韵关系欠谐和到整篇音节音韵趋于谐和。在唐高宗时期,元兢提出了换头法,即除了一联内两句平仄相对,同时上下联平仄还要相粘,把对粘法则由句扩大到整篇,确定了以粘对规则统一全篇的观念。粘对规则的提出,为近体成熟和定型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声律的演变和发展,使近体诗声律格式得以最后确立。这个声律格式体系无烦冗之弊,有易于识记、易于掌握运用之利,极大地促成了近体诗的普及。在诗的对仗方面,初唐上官仪主张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这些对法六朝诗人大都已初步应用并渐趋完善,到了上官仪始正式归纳起来,给以定名,于是这些法式便成为后人作律诗的一种定规。上官仪本人的诗中,虽很少这种完美的律诗,但是这种规格的创立,对于律体的发展很有影响。并且这种法则在当日考诗的制度上作为评定甲乙的标准,促进了对仗与音韵的结合。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唐高宗、武后时期,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大力践行前人诗律理论,使诗歌创作日臻格律化、定型化,他们重视粘对规律,自觉地把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律诗除了同联上下句平仄相对外,还做到上联的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相粘,使通篇声律和谐(即近体的粘式律)。杜审言现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粘外,其馀的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据对齐梁至唐初的五言诗统计,自永明到隋末的诗中,粘式体(即合乎粘对法则的近体律诗)出现率在0%-9%之间;入唐以后,也还保持这样低的比例;从初唐王、卢、骆开始,粘式体才逐渐增至15%-35.6%。而至初唐后期,杨炯、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等的诗作,使粘式体猛增到88%-90%,说明他们有意识地实行了粘对规律,使他们的五律绝大部分符合唐律。由于沈、宋较长时间担任考功员外郎的职务和有多次诗词大赛夺魁的影响,使这种定型的格律成为朝野诗人的共同追求,这样到唐中宗景龙年间最终确立并推广了近体诗的格式。明王士祯曾誉之为“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艺苑卮言》)。《新唐书·宋之问传》亦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这样,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二 七言律诗的起源和定型

  七言律诗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更为漫长曲折。先秦西汉时代已经有七言的民间谣谚。如荀子的《成相篇》,是模仿民间劳动歌谣写成的七言杂言体韵文;楚辞中的七言则更多,不过,因多带“兮”字而属骚体。两汉时期,七言民歌逐渐多起来。如桓帝初天下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呼。”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汉代广泛存在于字书、镜铭、民间谣谚、道教经典、医书、刻石、墓碑以及其他文章当中,在汉代是一种以应用为主的韵文体式。从这一角度讲,它与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杂言诗等并存,有着独立的发展之路,并以其反映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显示出其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有与其他诗体同等重要的文化地位。但是,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它在汉代还远不成熟。从汉语韵律学的角度来看,七言诗属于中国诗歌体式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种,它没有进入汉代诗歌的主流之内,在汉魏时代还属于“体小而俗”的诗体。汉代的七言诗属于七言诗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张衡的《四愁诗》是趋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诗,但每章的第一句都夹有一个“兮”字,参用了骚体的句式,所以还不能算是成熟的七言诗。

  建安时代曹丕的《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乐府歌辞。这种句式整齐的七言诗,这时已相当成熟。不过,曹丕之后,诗人写七言的却不多,但七言歌谣一直是在民间(尤其北方民间)流传。一直到南朝·宋的鲍照,才大量创作七言诗。鲍照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的诗人。他不仅大胆地采用了这种一般文人视为鄙俗的形式,同时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这种形式。他的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且可以自由换韵。以后在梁陈时代出现了七言诗蓬勃发展的局面。以现存资料,梁陈年间七言诗的作者有十余人,作品数量在百篇以上(包括含七言句的杂言诗),如张率的《白紵歌》九首,吴均的《行路难》五首,徐陵有《乌棲曲》,江总有《芳树》,庾信有《乌夜啼》、《杨柳枝》等。这就扩大了七言诗的阵营,使之成为堪与五言诗比肩的重要形式。(梁代七言诗与鲍照的作品颇有不同。即使是杂言的,句式组合也较有规律,大多是齐言体,不像鲍照《行路难》那样节奏错综变化。另外,这些诗中还产生了一种篇幅较长、隔句押韵、数句一转韵的极富于音乐感的七言歌行,如吴均的《行路难》,萧绎、王褒的《燕歌行》等,以后成为陈、隋及唐人常用的一种形式。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均由此生)。七言乐府通常不注重对偶,但个别篇也有向五言诗取齐,以八句为一篇、讲究对仗的情况,如(北周)庾信《乌夜啼》:“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这篇乐府共八句,用平声韵,颔颈两联皆对仗,但是,首颔联之间,平仄还没有粘缀,它们仍是齐梁体的七言乐府,仅仅形成了七律的雏形。所以清刘熙载《艺概》说庾信《乌夜啼》“开唐七律”(此外梁代还出现了许多七言四句的短诗,与后代七绝也有一定渊源关系)。所以说,梁陈时代是七言诗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到了隋炀帝杨广的《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也是一首没有粘对律的作品,但整篇气味已距离唐律不远了。因此可知,从汉武帝柏粱台连句以下,一直到陈、隋,七言句一向属于乐府歌曲。沈宋完成的七言律诗,应当看作是从乐府歌辞演变而来,不是五言律诗的增字发展。

  进入初唐以后,文人创作七言律诗很少,整个初唐近百年,七律仅百余首,而且多为初唐后期所作,如沈佺期16首,宋之问5首,杜审言5首,李峤4首,他们四人七律就占初唐七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合律篇章占82%。一般认为是在五言律诗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又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如沈佺期于流贬途中写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与他流放岭南所作的五言律相同,此诗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音调和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文人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自此以后进入盛唐时代,七律数量大增,名篇叠出,格律渐全部合格。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过常宝编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05

  律诗论 洪为法 著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吴小如等撰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从永明体到律体 郭绍虞

  《从永明体到近体》再版附论,再版前言 何伟棠

  永明体诗歌的声律及其向唐代近体衍变的进程和规律 何伟棠

  杜审言与五律五排的定型—兼述初唐五律五排的定型过程 韩成武 陈菁怡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点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葛晓音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 赵敏俐

  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 杜晓勤

  律诗进程中的上官仪 李益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 彭秋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话|近体诗浅谈
律诗的定型:文章四友与沈宋(文学的演变0504)
南往情书_卷4:隋唐文学史
唐诗格律(八下)第三节
格律诗发展简史
略谈五绝、五律、七言诗的最早诗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