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闫怀士 | 穴位注射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作者:闫怀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摘要

重点介绍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和2008年度评审通过的两项临床“三新项目”---“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和 “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以及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多篇“穴位注射”论文内容。讲解穴位注射治疗相关适宜病症的原理;重点介绍穴位注射临床实用的操作手法与技巧,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

前言

当前的医学和高速发展的科学相结合,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体现在针灸上就是穴位注射。此治疗方法是由中国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穴位注射是集多种方法(针刺、药物、经络)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治疗效应为多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对一些适应症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的针灸。所以说,穴位注射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本文总结自己在综合性(三甲)医院,从事临床针灸工作3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以提高治效应、增加疗效为目的,借助现代医学,提高针灸效应。穴位注射疗法结合了针灸理论和西医学的治疗原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穴位注射的治疗效应。使我们从新的高度重新认识针灸,为针灸治疗效应机理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根据穴位注射治疗所用药物的效应,分为三大类[1]:

1.提高穴位的刺激量 

此类穴位注射 “以提高刺激量、追求针灸效应为主”。注射所选用药物的治疗效应上并不占主要影响因素,都是对机体影响不大的维生素类药物。这种穴位注射比单纯针灸的针感刺激强度大,作用持久,同时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

1.1.术后呃逆[2]

在邀请我们针灸科急会诊中,手术后的患者出现呃逆占很大比例。术后呃逆轻者增加心理、生理负担,严重者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要求医生需立即、有效地制止呃逆。

取穴:足三里、内关;必要时加膈俞。

膈肌位于胸胁、肚腹之间。针灸《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胸胁内关谋。”有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蠕动即胃肠电生理、胃肠激素和胃肠液的分泌以及胃肠血流有调节作用。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宽胸和胃、利膈镇逆止呕等功能。穴下分布有正中神经(C5—7),针灸治疗可调节膈神经中枢的过度兴奋。两穴合用是治疗呃逆常规首选穴位,共同缓解膈肌痉挛。膈俞穴位下对应于膈肌,可直接制止膈肌痉挛。

所选药物:维生素B1、B6和B12(甲钴胺)。

考虑到手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故选用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的维生素作为穴位注射药物。维生素B6用于治疗各种原因造成胃肠道反应所引起的呕吐;维生素B1有维持心脏、神经和消化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针对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的效果优于维生素B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组1和2次治疗后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针刺组,证实穴位注射与单纯针刺比较具有针感刺激强度大、见效快的特点。穴位注射的操作时间较单纯针刺的治疗时间(一般25分钟)短,一般2、3 分钟即可完成,不影响手术后患者其他治疗方案的实施,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1.2.内脏功能性病症

在足太阳膀胱经上,以脏腑命名的穴位,其穴位名称和分布与脊髓神经节段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吻合。虽然阐述不如现代解剖、生物学精确性高,但其所描述脏腑准确性较高。

从我们的“穴位注射佐治银环蛇中毒案” [3],反映出穴位注射较强的治疗效应。

银环蛇毒含神经毒素,阻断神经肌肉的接头引起迟缓型麻痹,被银环蛇咬伤的人多出现呼吸肌麻痹,并损害植物神经系统的传导,使各个内脏的功能活动受到影响。中医认为此属“风毒”证,蛇毒之风毒侵入机体,风毒阻络并内闭脏腑。本例患者银环蛇咬伤后入院,曾出现两次心跳、呼吸骤停。经过抗胆碱酯酶药治疗半月未见好转,此时患者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情垂危。

针对患者呼吸肌麻痹,我们首选肺俞及其上下俞穴开始治疗。自主呼吸有所回复后,选穴上至(T1)大杼穴,下到(L5)关元俞。每日取同名左右一对穴位,用维生素B1100mg和维生素B120.5mg混合(3 mL)穴位注射。穴位注射针尖略指向脊椎垂直进针,位于胸腔的腧穴进针深2cm,腹腔2.5~3 cm。每穴注射0.5~1mL。约20天后,患者病情逐渐明显好转,1月后痊愈出院。随访5年已正常生活工作。 

膀胱经的俞穴位于胸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穴位下有脊神经节细胞轴突。选用维生素B1和B12(甲钴胺)进行穴位注射,能维持较长时间的针刺效应,起到兴奋并营养神经的双重作用,促进脏器神经电活动功能的恢复。

我们还用此法对亚急性变态反应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患者(各一例)进行较长时间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进展与恶化,并无任何副作用的出现。这些提示我们,穴位注射膀胱经腧穴不但能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还是促使病变受累脊髓功能的恢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手术后胃肠瘫、尿潴留收到很好的效果。

1.3. 周围神经损伤、病变

甲钴胺直接进入神经元的细胞器,促进神经髓鞘的形成。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如末梢神经炎。较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有效。对腓总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使用穴位注射营养神经的药物的方法,能提高了神经自我修复能力,效果比单纯针刺显著。

穴位注射适用于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病情危重的人,也就是自我修复能力比较低下的人群;特别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2.提高穴位局部的药物效应作用

 这类穴位注射,是以通过提高药物的局部利用率为主,以提高针灸刺激量为辅的一种操作方法。

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4]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治疗方法经安徽省立医院评审,获得2007年度的“三新项目”。

鉴于干扰素的药物动力学与抗生素不同,干扰素静脉注射半衰期短;肌肉注射半衰期相对长;局部用药(局部注射)效果较好的特点。为了提高药物的利用率,使用干扰素直接注射到相应的穴位,充分发挥药物的抗病毒效应,比肌肉注射效果好。

取穴:根据皮疱疹分布下的神经走向,取带状疱疹分布同一神经节段上下的膀胱经穴位。

如疱疹从背带状分布至平肚脐,这是胸神经第十节段分布区,则取第九、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肝、胆俞”穴,其它部位病变选穴则以此类推。Ramsay Hunt综合征取“翳风”穴等。

药物: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 (2 ml )100万IU,每穴注射1ml;第一次用一支,第二天如果仍然有新鲜疱疹出现,可增加一支。经过3次治疗,大多可以阻止住新的疱疹出现。

同样,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人,临床上常规口服或者肌肉注射营养神经的B族维生素,这样的给药途径,药物能够达到受累的神经处量很少,影响了神经的修复,治疗效果就比较差。利用穴位注射B族维生素的方法,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受累及的神经附近,最大程度的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

3.提高穴位的双重作用 

在对疾病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疾病是由双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依据药物性能和针灸穴位的双重治疗效应,提高了治疗疾病的疗效。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机体对外界某些特异性过敏原敏感性增高,吸入外界变应原时导致的,鼻腔黏膜发生以变态反应为主的非感染性炎症。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这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根治。

归纳分析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有两点。一是鼻局部超敏变态反应,由于机体对某些反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现鼻黏膜水肿、黏膜腺体增加为主的Ⅰ型超敏反应。其基本病理为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和腺体分泌物增加,促进组胺形成和释放,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组胺能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还能促进腺体分泌和血浆渗出,大量渗出液在结缔组织内存留,压迫表浅血管,使黏膜呈现苍白色。

二从神经调节机制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患者鼻黏膜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有关。在其发敏阶段,过敏原与靶细胞上的抗体结合,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放出乙酰胆碱,使黏膜分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形成鼻炎症状。

目前,临床上针对上述两种发病机制,采取类独立的治疗方法,效果不尽人意。一是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鼻部应用类固醇类药物,以及减少鼻黏膜充血、抗胆碱类等药物,此类药物多为对症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次是对鼻内神经的切断手术和鼻黏膜电烧灼的破坏术等手术方法的治疗,所产生的创伤和短期性的效果,让许多数病人难以接受。

传统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多选取鼻周围的穴位——迎香穴针刺。从穴位的“三维”解剖上看,穴位下集中了来源于三叉神经的鼻子感觉神经末梢;还有来自翼管神经,支配鼻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分支。针刺迎香穴,通过刺激穴位下的神经,促进鼻黏膜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降低鼻腔内黏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无菌炎性物质的渗出,从而缓解鼻痒、鼻塞、喷嚏、流涕的症状。但是单纯的针刺治疗,对鼻黏膜局部由于过敏物质所引发的一系列免疫变态反应,作用是有限的。

我们经过不断的思考,查找各类资料,梳理已知的针灸效应。认识到是皮下血肿在吸收的过程中,局部溶血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起到了抗过敏药物的作用。于是,逐步形成了“自体血鼻旁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法。2008年通过安徽省立医院评审、立项为“三新项目”(编号:2008-17),现介绍如下:

操作规程:

1)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6月28日发布)中鼻鼽(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主要症状,伴有嗅觉减退、眼痒、咽喉痒等症状。

②起病迅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间歇期无喷嚏及鼻塞。

③常因接触致敏物质或因温度变化而诱发。

④鼻腔检查见鼻黏膜水肿、苍白或充血,鼻甲肿胀,发作时有较多清稀分泌物。

⑤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IgE增高。

2)入选标准:①诊断明确。②患者15岁以上,男女不限。③治疗前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在中度(AR症状、体征评分超过2分)以上。④医生向患者说明治疗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得到患者同意。

3)排出标准:①合并患有副鼻窦炎或上下呼吸道感染、鼻息肉、严重的鼻中隔偏和哮喘发作期患者。②近一周用过皮质激素,近一个月用过阿斯米唑或3天内用过其它抗组胺药,近两周内用过色苷酸钠者(以上均包括全身或局部用药)。③治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良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④有晕血史和拒绝用此方法治疗的患者。

4)治疗操作规程

①取穴:所选取的迎香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位于鼻子双侧鼻翼外缘的中点,旁开0.5寸,在鼻唇沟中。再配加属于“经外奇穴”的印堂穴,位于鼻根部、两眉头的中间。

②操作:穴位注射治疗操作步骤,要求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程序。

1)对病人抽血的采血点,和三个穴位注射点的皮肤,要用2%碘酒和75%酒精进行严格的消毒。

2)用2.5 ml一次性注射器采抽患者肘静脉血1.5ml后,要立即更换为皮试针头(最大限度的减少穴位注射的痛感)。

3)用此患者自体血,进行鼻旁双侧的迎香穴,鼻根部的印堂穴注射;每穴注射0.5 ml。每周一次;一月(治疗四次)为一疗程。

4)嘱患者接受治疗后,不要按压穴位注射处;一天内洗脸时,不要使水浸到穴位注射点。

分析上述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不难看出其中的治疗原理。一方面,通过刺激上述穴位下的神经,调节鼻腔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的作用。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另一方面,自体血注入鼻附近的局部,在对“自体血”的吸收过程中,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过敏物质的聚集;降低变态反应所引起的一系列生化超敏反应。这种针对过敏性鼻炎双重致病因素的治疗方法,较单纯针刺和局部(喷吸)抗过敏药的临床疗效有很大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述的治疗方法,给了我们两个提示,其一我们应当反思,当今对变应性鼻炎的常规治疗方法,是不是过于单一了。其二,是否可以通过对注射自体血液中有效成份的分析,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穴位注射药物。

参 考 文 献

1  闫怀士,胡世莲,董辉军,齐相循。指尖上的医术-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3-25

2  闫怀士,柏亚平。穴位注射治疗腹部术后呃逆41例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29(6):45

3  闫怀士,邵敏。穴位注射佐治银环蛇中毒案 中国针灸 2008;28(10):718

4  闫怀士。穴位注射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 2010;29(12):78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专访】针灸治鼻炎 通经利窍有速效
360度解析:针刺蝶腭神经节 (“治鼻3”) 穴位治疗 鼻部疾病的机制及方法(不看后悔)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鼻炎穴
令人“无计可施”的鼻炎,中医帮你解决
中医应对过敏性鼻炎特色疗法
应对过敏性鼻炎,试试这些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