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潜水有危险,考证需谨慎

【潜水让人不爽的地方】
一、毁脸
潜水真的很毁脸,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 晒黑
这是最轻最不毁脸的一种了,如果每次去只是晒黑,我得多么的开心啊~~我本身皮肤就黑,太阳一晒那就更黑,特别吸紫外线,这个没办法,谁叫咱皮肤不好呢。一般潜水和冲浪都只是脸会很黑很黑,脖子和身上反而不怎么变色,因为身上有湿衣,所以不担心,但脸就不是了,完全露在外面,海风吹、太阳晒、海水蛰的。你问为什么不用防晒霜?我以前用过,发现:
a. 下水的时候如果脸上不小心有水,或者面镜进水,防晒霜进去眼睛了会极其极其的辣眼睛,在水底摘面镜揉眼睛不是什么难动作,难的是海水本身也很蛰眼睛,又辣又涩,真的好折磨。防晒霜进眼睛以后只能不停眨眼不停流眼泪,感觉流的眼泪都快淹掉一小块面镜了
b. 防晒霜会让面镜裙边贴合脸部贴的不那么紧,面镜很容易进水,就得不停面镜排水。这个没事,关键是万一不小心又让防晒霜进水,那就只能忍着靠着眼泪来冲洗防晒霜了。

2. 晒色斑、起红疹子
皮肤白的姑娘基本都有担心晒出来色斑的困扰,而且肤色不均匀。关于色斑我没发言权,因为我等黑皮肤妞只是越晒越黑的透亮。但起红疹子我很有发言权啊~~海水特别蛰脸,盐分含量太高。每潜上来换衣服的时候我都能摸到耳朵里沙沙的颗粒。一开始以为是沙子,想着沙子怎么会进耳朵呢?仔细看才发现不是沙子,是海水干了以后的盐的结晶。耳朵都如此,脸更加如此了。在潜水船上我会自己带一瓶淡水,一上船就用淡水洗脸,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但就这样,只要潜水次数一多,10多潜左右,就会起小红疹子,主要是在脸颊上,这块皮肤比较干。我基本是每天潜水结束立马敷保湿的纸膜,一般一瓶200ml的芦荟保湿水我5天就能全都泡纸膜泡没了,banana boat的芦荟晒后修复啫喱每天都抹脸,尽量减少伤害。

3. 晒伤、缺水、掉皮
基本每次回来我的脸都会掉皮,去潜水前几天我不会做任何去角质之类的皮肤护理,但会做各种补水、保湿,先给皮肤做好基本养护,潜水过程中也不去角质,我个人觉得角质层稍微厚一点,好歹不至于让新生的比较嫩的皮肤晒伤,毕竟皮肤代谢周期28天,留点角质在可以保护一下脸。潜水假期到了后期或者回来以后,马上就会掉皮,很疼,依旧是各种保湿纸膜+晒后修复的芦荟胶+雅顿的8小时面霜伺候。掉皮掉的我都习惯了,每次太阳晒完都这德行,唉~~

4. 皮肤变老
以上三点都不是我最害怕的,还都能忍,让我最不能忍的就是变老很快。紫外线对皮肤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肤变黑,不是晒伤掉皮,而是让皮肤老化。这个有科学依据就不用多说,而且事实也如此,海边渔民还有经常在大太阳底下劳作的农民和同年龄的在城市里很少见阳光的城里人比看上去真的苍老很多。

以上,潜水很毁脸,女生,尤其是皮肤略敏感的姑娘们,选择起来请谨慎。

二、变笨、记忆力下降
好在这两个是暂时性的,因为在海底主要是靠背上的压缩空气呼吸,但因为水压,会让空气里的氮气压缩溶解在血液里,身体会处在缺氧状态。大脑运作主要靠氧气,但缺氧啊,这时候自然会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等。潜水之后不少人会写潜水的dive log,有时候一潜上来以后觉得好累(这也是因为缺氧,所以人很容易疲乏),就懒得写dive log,想着一天潜完以后再写。我一般一天至少3潜,多的时候4潜,偶尔5潜,这样很容易忘记这些生物是在哪一潜看见,那些生物都是在哪一潜看见,回忆起来真的很困难。好消息是等潜水假期结束回来以后,就又会回归以往水平。但我不知道长期从事潜水相关工作会不会影响记忆力或者大脑运作什么的。

三、不利于keep fit
我比较喜欢健身,或者说主要是为了减肥,为了让身体有线条,为了有维多利亚的秘密里模特那种健康又有肌肉的身材而奋斗。基本每天都是力量训练+有氧运动。但如果去潜水,我根本没有精力完成平时成为习惯的健身。因为潜水之后身体氮气剩余太多,累,只想睡觉,体力不足。而潜水又太占用时间。水下40-45分钟,水上休息1小时,然后再下水45分钟,水上休息1小时。休息的这1小时里,我基本脸上敷个保湿面膜+摸点晒后修复啫喱,躺在躺椅上吃东西喝热水。如果一天3潜,就意味着你有6个小时在从事和潜水相关的事,如果一天4潜,则是8小时。余下的时间体力恢复不过来。

除了没有时间健身以外,也对力量练习好不容易弄出来的肌肉保持特别不利。身体没足够的力气和能量来支持你做力量练习,去之前我好歹也有点马甲线和四块腹肌,虽然外面还裹着比较厚的脂肪,但好歹能看见肌肉在向我招手。我的潜水假期一般10天甚至更长,做健身的人都知道,10多天不刺激肌肉,意味着什么。但潜水的时候,身体处在缺氧状态下运动,很容易损失肌肉。本来就10多天没运动,没练,然后又要损耗肌肉。我要是肌肉线条很明显那还行,关键我不是啊,所以每次潜完回来看见肚子上又没有马甲线之类的好伤心~~

另外也不有利于有氧运动减脂。潜水本身就不算是氧运动,因为身体是在缺氧状态里,但又很耗费能量和体力,所以上来之后我们一般吃香蕉喝巧克力等高能量食品补充体力,额,我每次还超级爱吃油炸香蕉啊~~这些热量超标的东西对用有氧运动减脂的人而言就是大忌啊大忌啊,你知道自己一口吃进去满满都是热量,都是罪过,但你也知道为了要潜水,你必须得吃。所以每次我都很纠结啊~~

不过,潜水也是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迟缓、耗费热量相对老年人一般从事的运动而言算高的,就是老年人下水可以考虑用高氧。和我们一起潜的一个60多岁美国老爷爷(我很喜欢他另外提一下),他就是用高氧潜,差不多是32-36%的氧气,可以让他潜起来更自在,不那么累。

四、容易有各种身体不适,受点小伤啥的(不是减压病、气压伤等等,那些在下面专门有提)
拿配重带的时候不小心被铅块挤着手了。不是砸了,是几块铅块放一起挤着手了。顺便说一句,上了潜水船把配重带放在船舱最下面,别放在座位上,有浪一颠,配重下来了砸着脚了那就报废这几潜了。

穿好装备以后弓腰穿脚蹼,特别费劲,有可能呼吸过猛,让自己气管疼,当然是好多天,多次这么折磨自己之后会出现。我后来就索性先把脚蹼从座位底下拿出来,放在手边,这样穿起来不用背着15公斤左右的装备弓腰到座位下拿脚蹼。

各种不小心被珊瑚或者海里围起来的那些绳子上的东西给弄到手上、不小心擦伤等等经常有发生。

啊,还有,潜水如果自带装备那么差不多一个人是15公斤左右,拿行李的时候有可能用力过猛让手指某些毛细血管破了,起结节什么的,我这次就是,我们两个人差不多40公斤行李,我可能提行李的时候手指别着劲了还是什么,左手手指最上面那个关节淤血,黑紫色,血管都看的清清楚楚,鼓出来一个包,后来自己慢慢消了。这个和潜水关系不那么大,但一般情况下很少两个人提40公斤行李出去,身上还各自背着差不多10公斤。平时出去玩,差不多老公、老爸等男性角色都会提着那些很重的行李,而且大部分时候拖着走就行,但去潜水的话我和老公一人一个大箱子自己负责自己的装备,还得背着其他行李,必须自己来,左手不是我常用手,力量有点小,要是右手提肯定没问题,左手不容易吃劲。去潜水的姑娘们,请把自己当汉子,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搬行李、扛气瓶都得会做也能做(比如去菲律宾的冷热湖必须先背着全套装备翻过一个小山头,那时候大家都自己背自己装备,没人帮你),当然搬行李、扛气瓶这些体力活轮不轮到你做是一码事,自己能不能做是另一码事,请具备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和自己背自己装备的体力。

以上,是我最近想起来的一些关于潜水那些让人不太爽的事,全都集中在身体上面。至于潜点美不美,有没有碰见猪一样的潜友,潜店是不是比较注重安全,是不是比较负责这些要说起来太复杂,而且变量太大,基本都不受自己控制,所以就不再多提,只是说点自己能够控制得了的潜水让人不太爽的事。


--------------------------------------------学潜水前请买保险-------------------------------------------------
补充最近的事故:某个小伙伴在不了解潜水的情况下,第一次出国学ow,气胸,心脏被挤压去右边了,但因为潜水所在地都比较偏僻,都是小医院,碰见庸医,耽误了治疗,已经在医院快两个月了还不能回国,因为肺还没有养好,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去学潜水前,请一定好好了解潜水的危险。

我记得之前看一篇介绍潜水的文章说,潜水就是口袋里揣着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出去玩。因为一旦发生危险,减压病、气压伤等等(后面会说这些潜水相关的伤病),需要医疗转运的话一次air ambulance就几十万,一次减压仓治疗就得上万,其他相关后续治疗还得砸钱。我宁可不买潜水装备只是租潜店的装备,也坚决不会省每次几百块的保险费用,谁知道下一个中招的会不会就是我呢。

强烈建议大家潜水前请购买保险。保险分成两类,一类是潜水专业险,一类是可以保潜水的旅游险。
一、潜水专业险:DAN和Dive Assure
DAN,这应该是全世界最出名的潜水保险,是非盈利机构,总部在澳大利亚,目的是通过采集各种潜水事故的数据让潜水员们潜水更安全。实行会员制,交年费,适合每年潜n多次的老鸟,亚太地区有中文繁体网页,咨询什么的用中文完全没问题,每年潜水展DAN必然有展台,交年费每年最便宜的100多澳币。大部分技术潜水员、商业潜水员以及休闲潜水的教练、DM,常年在外潜水的潜友可以考虑。理赔内容很细,各种潜水病几乎全都涵盖在内。一般如果是DAN的会员,会有一个DAN的牌牌,有你的个人信息,DAN的会员号什么的,请在潜水时挂在BCD的明显位置,这样方便救治。DAN在中国香港貌似但DAN的缺点就是不支持按次数购买的保险。

Dive Assure,也是比较专业的潜水险,弥补了DAN只能会员制的不足,它还能按照单次来购买,但一般是去菲律宾、美国等地潜水的国外游客可以购买,其他地区看具体条款。和DAN一样,也提供各种潜水相关的医疗问题的免费回答与咨询等等,也是专业做潜水相关疾病的团队来支持。亮点是不仅仅提供潜水相关保险,还提供旅行险,在行程缩短和取消方面特别人性化,除了常见的自己和直系生病、天气原因、罢工、当地暴乱等等原因取消行程以外,还包含了因为旅行同伴生病而不是直系亲属生病、工作原因无法去、要开庭无法去等等这些原因取消行程的赔偿。确实很不错。对潜水方面的赔偿除了常见的各种疾病治疗、转运以外,还包括因为同船的人有意外导致这艘船无法做之后的潜水,因为天气原因无法潜水等等引起的潜水损失的赔偿,每天补偿几百美元,上限是1k美元左右,看买的项目不同来订。优点是可以按照天或者按照半年,一年这样来购买,但缺点是:价格略高,尤其是潜水和旅行合二为一以后,一个人两周比较中间档的项目保费是200多刀,还是略微贵一些。另外他们没有中文网站,在线登记、购买、理赔等等所有事宜要求必须英文搞定,如果后期因为理赔等等有扯皮的情况,看他们的网站把各种能赔不能赔的都列的相当详细,所以估计不会有什么扯皮,但如果万一有的话,要求英语邮件把事件描述清楚且能成功把钱要回来,这个是否能够做到需要考虑好。

二、承保潜水的旅游险
大部分保险是不保潜水、攀岩、冲浪、滑雪、骑马、跳伞等等这种运动的,但少部分比较开化的保险公司发现潜水还算ok,滑雪也还算ok,所以也都给保。国内能够买到的主要有:美亚(买的人很多,网上下单就ok,方便快捷),安联(只保ow),和太阳。但我个人喜欢买太阳,比美亚贵一点,但保障比美亚全面,赔的钱比美亚多。以前对美亚有好感,但后来看了几个事故帖,美亚全都拒赔了,既然如此,那我买你干嘛,所以买了太阳,但我不知道太阳理赔到底如何。另外保险不用重复买,一家公司赔钱了另一家就不会再赔了,所以买一份就可以了,以前我可傻了不知道,还都买两份,怕保障不够什么的,现在想来真是浪费钱啊,一副脚蹼都能回来了。

--------------------------------------------体验潜水与水肺潜水---------------------------------------------

潜水和考潜水证是两个概念。没有潜水证也可以潜水,但必须在教练的陪同下,最深不超过12米。大部分鱼类、珊瑚,海里的美景都集中在15米以上的海域里,所以你不用潜太深。哪怕考潜水证ow,要求最深也不能18米,所以12米的体验潜水已经足够你看见很多很美丽的东西了。

(我就不放海底的照片了,一来网上很多地方都有,很容易搜到;二来不希望漂亮的照片煽乎一些本来不太适合潜水的人跑去考潜水证。如果只是体验潜水随意看一下那挺好,但考潜水证的话还请三思)

如果只是想看看海底美丽的景色,东南亚是比三亚更好更明智的选择。东南亚水下生物物种丰富的多,因为人家海洋保护做的相当好,有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连钓鱼都是违法的,东南亚不少渔民是到中国南海打渔,他们从来不在自己国家的海域打渔,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只是捕捉海洋生物,他们一天顶多赚1千块,但如果是保护海洋,吸引潜水员来,那么一个潜水员就能带来1万块的收入,而且会源源不断,而不是像三亚一样,一次性消费,海底被毁的没有什么可看,珊瑚基本绝迹,只有游客被忽悠的下水。持证潜水员去三亚潜水简直就如同一出笑话。

如果你只是体验潜水,请确认几件事:
1. 你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中耳炎,肺部损伤,气胸等等一系列疾病,以上这些疾病都不适合潜水。正规的潜店会在你下水前给你表格询问你是否有类似病史,然后让你签字确认。

2. 潜水后24小时内绝对不能坐飞机、爬山等做一些海拔或者气压有明显变化的活动。潜水用的是压缩空气,空气里的氮气在水压下会溶解在你的血液里,形成小气泡,类似可乐里的气泡,通常24小时后会代谢完毕。但如果在氮气还没有代谢完的情况下坐飞机、爬山等等因为有了海拔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是重点),血液里的小气泡会像被晃了的可乐一样冲出来,我们俗称:血液沸腾了。结果你懂的,会患减压病也叫潜水病。症状诸如头晕、胸闷、关节痛、流鼻血等等,这些都是减压病的征兆。轻的减压病还算好,休息一下吸纯氧有助于缓解症状,但有些会让你留下关节痛的后遗症,不少沿海下水捞贝壳的渔民都有关节肿大、疼痛等等情况其实就是减压病的恶果。但减压病重一点的那就是要死人的节奏,比如做飞机这种,在《1000种死法》里有一集就是两个人先去潜水之后去开飞机,死了。所以潜水后24小时不要从事任何使你的身体会经历气压变化的活动,比如坐飞机,比如爬山等等。

3. 下水的整个过程中都请做耳压平衡。国内不少赚钱景点不告诉你如何做耳压平衡,导致很多人下不几米就觉得耳朵疼而放弃,严重的还有耳膜撕裂的情况。爱护自己的身体,请做耳压平衡。捏住鼻子,然后像擤鼻涕一样擤一下鼻子就好,或者微微张开嘴动动你的下巴就好。就和坐飞机的时候耳朵难受了,你会做的动作一样。这都是因为压力导致的耳朵不舒服,所以用相同的动作让耳朵通气了就好了。

4. 面镜不要太紧,不然眼睛容易被水压弄出来气压伤。好多人第一次潜水的时候会害怕面镜进水,体验潜水的游客显然不会面镜排水这个对ow新手来说都有点难度的动作,所以有些教练会要求游客把面镜勒的特别紧。但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水压会越来越大,面镜也会越拉越紧,面镜内部压力会把你的眼睛往外吸,对眼睛特别不好。经常有人因为面镜过紧而变成兔子眼,有眼底出血的情况,这是潜水气压伤的一种,虽然休息几天慢慢会好,但尽量还是减少这种不必要的伤害为好。我个人习惯是到了一定深度就松面镜带,平衡面镜内部压力。面镜带在左右两侧都有一个小的快卸扣,可以调整松紧,轻轻按住然后一拉就能出来一格,面镜就会松掉一些。但估计第一次下水的游客不敢做这个动作,所以还是不推荐了。一般来说确保你下水的时候面镜带不是紧紧的勒在面部,而是有点松的扣在脸上就好,一般这种松紧程度到了水下就刚好了。

5. 用嘴吸气,用嘴吐气。嘴吐气最重要,因为如果是用鼻子吐气,你的面镜很快会起雾,游客又不敢自己放水进来洗面镜,所以只能雾蒙蒙的看,但那种好影响景色,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请想象你在吹蜡烛,用这种方式吐气就可以避免用鼻子吐气而导致面镜起雾了。另外用鼻子吐气还有可能会让面镜进水,如果进水了,有些人还习惯用鼻子吸气,那么你就很可能吸入面镜里的水,直接被呛着。大部分这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不潜了,于是想丢掉呼吸器,面镜,扑腾着要出海面。这时候千万别出来,有可能气压伤或者减压病,都不是闹着玩的损伤。我日记里只要是和潜水相关的内容,基本都有几个这种潜水事故的案例,就不累述了。总之切记:用嘴呼吸。另外不用担心如果自己呛水了怎么办,体验潜水时有教练时刻保护你的安全,没事的,但请一定要用嘴呼吸,面镜起雾,呛水都可以避免。

6. 请一定不要憋气,千万不要憋气上升,会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这不是危言耸听,每年潜水死的人还是挺多的,光是学潜水而死的人每年就差不多10个左右。因为下潜和上升的过程都会有水压的变化,所以使肺部的空气容量变化,水下10米的压力是陆地的两倍,如果憋气,那么回到水面上,你肺里气体多了两倍,肺肯定会被撑破,所以会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当然由于气体变化导致的肺损伤有三到四种不同的类型,伤重程度也不同,会不会直接上来就死了就看不同情况了,比较复杂,就不仔细展开了。(我喜欢研究潜水的各种死法,不是我变态,而是防患于未然,潜水出点错不是重伤就是死人的,肯定得小心再小心,所以我标题是“如果不是真爱潜水,还是别考潜水证了”)

7. 最重要的:请别触摸任何海下生物,也别做出拔珊瑚,捞海参这样的举动,谢谢。第一,海下很多生物有毒,大家都知道越是美丽的越是有毒,但水下还有不少动物的伪装是你不仔细看就看不见的,比如石头鱼,剧毒,但特别不容易发现。第二,海洋生物很脆弱,比如姑娘们很喜欢的小丑鱼尼莫,它们靠身上有中粘液在海葵中自由穿梭,但人类手指如果一旦摸了小丑鱼,会破坏它们的粘液,但尼莫本人不知道,还钻在海葵里,海葵是有毒的,会让尼莫那一块皮肤溃烂,导致尼莫死亡。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你喜欢它,觉得它好萌,所以摸了它一下。第三,珊瑚生长速度极其的慢,一年才长1厘米甚至更少,现在大部分大珊瑚都长了几千年,但你下水一掰,人家几十年的都白长了,你一下我一下,几千年的生命就这么没了。而且加上现在全球变暖,海洋温度升高,导致大量珊瑚死亡,珊瑚死了,小鱼们就没有家了,没了小鱼,我们到水下什么都看不见,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就那么一小截珊瑚对你来说没什么,可能你还没带回家就把它扔了,或者回去了也不知道放去那里了,但对珊瑚而言那是人家几十年才长成的,对小鱼而言那是他们的家园。所以请不要掰走珊瑚。

人类潜水本来就是进入其他动物的家园,那是他们的家,我们是海洋的闯入者,那么就请安安静静的做一个旁观者,除了气泡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回忆什么都不要带走。谢谢大家。

以上是给想要体验一把潜水什么感觉的人的一些小tips。姑娘如果在大姨妈期间建议最好别潜水,毕竟就算是东南亚30度的水温对姨妈来说还是有点凉。如果你非要潜水不可,请用内置式卫生棉条,而且那点血不会引来鲨鱼。绝大部分鲨鱼惧怕人类,潜水员呼出的气泡早就把它们吓跑了。就算是近距离接触鲨鱼也没事,它们对经血不感冒,科学家做过实验,而且不少女潜水员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已经用亲身经历证明带姨妈下水没问题,当然你别量大跑下去,血染的风采可没人试过。


【第二部分】
如果你想要考潜水证(有了潜水证以后你可以不用教练带着下水了)但是,你需要和同伴一起下水。潜水有一个buddy system,就是任何人不能独自潜水,你必须和一个潜伴一起下水。

很多新潜水员经常会手舞足蹈和你分享潜水的乐趣,海底的美景,而且会鼓励你也一起去考证潜水。我刚开始玩潜水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还拉了好几个好友去学潜水,大家一起约着出去潜。但后来我不再劝任何人去潜水,并且当听见有熟悉的人说想要潜水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告诉他们潜水的潜在危险,而不再重点描述海下的美景。类似的情况不只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很多老潜水员基本也差不多如此。在和潜水相关的不少网站上发帖秀美景秀经历的大多是刚刚考了潜水证的新人们,老潜水员则只是在事故分析贴里才会出现。当你玩久了,自然会对生命多了一份敬畏,从而不敢再拉一些不那么了解潜水潜在危险的人进入这个圈子。

现在每当有人说我想要学潜水,想要考潜水证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你为什么要学潜水?如果只是为了看海里的美景,体验潜水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如果是有了潜水证觉得是一种炫耀的资本,这个想法有点危险。

潜水可以算是一种高危运动,一般不出事没事,一出事都是大事,死人的事时有听说,玩潜水年头久一点的人基本都有几个在潜水中去世或者受比较严重潜水伤的朋友,这不是稀奇事。如果按照规则操作的话,潜水是安全的,但你如何学习潜水里的各种规则,如何看待这些规则,以及如何看待潜水,从根本上决定了你以后能够潜多远,潜多安全。

我希望看见这篇文章的人能够在学潜水之前,除了了解水下世界的美丽外,也能了解潜水的危险。毕竟现在网上大部分和潜水相关的文章全都花大篇幅说潜水的好,却很少有人提及潜水的危险。人们做决定前都经常在纸上写下优点,缺点,学习潜水也一样。我的这篇文章会讲一些不那么讨巧,但是却无可避免的内容——潜水的危险

说潜水的危险是因为看见论坛上有太多考过了ow证的人,技术一塌糊涂。这样的人继续潜水,等于在自杀。比如:憋气上升,肺爆炸了(我日记里有写这个事故);学了ow了居然还不知道禁飞时间是24小时,幸好飞机满座,他们只能坐第二天航班离开,直到他们到网上发帖抱怨,大家告诉他们有禁飞时间一说,他们这才知道自己捡回一条小命;不知道带象拔下水,出水前也不知道用二级头打起泡,看都不看头上有没有船经过,也不知道旋转上升,直接就快速升水,腿被路过的潜水船螺旋桨打伤;不知道有5米3分钟安全停留,从20多米深度直接升水,速度还很快,得了轻度减压病。这些全都是真人真事,他们在学潜水前不了解潜水的各种危险,学习过程中不知道是教练没有认真讲,还是自己没有认真听,总之就是他们所做的全是违反各种安全规范的,都是要死人的节奏。

因此我们先说潜水最常见的死法:溺水、减压病、气压伤、失温、气体中毒、因为海洋动物中毒(以上参考《潜水医学》这本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我就不展开了,具体事例其实很多,而且任何一个案例都可以分析很多内容出来,但毕竟这只是科普贴,而不是专业讨论贴,所以简单说一下而已。

想潜水的人可以去看看卡梅隆的夺命深渊,里面包含了我刚才说的大部分死法。文章写完后“长鼻王鸡蛋糕”在回复里提出了关于休闲潜水和极限潜水的问题,我觉得说的挺对。放在正文里说明一下。

这部电影里的潜水属于商业潜水,比休闲潜水专业得多。区别就是商业潜水是靠潜水吃饭,休闲潜水(就是我文中提的)是靠潜水娱乐。不管是哪种潜水,死法最终都大同小异。我选这部电影做例子是因为:1.直观,方便看 2. 不存在案例授权的问题。毕竟如果讲休闲潜水的案例,就必须要征求当事人同意,除非是当事人死了。因此这里就借用这部主要讲商业潜水的电影里各个潜水员的死法来说说潜水有可能碰见的危险。

1. 溺亡。一开始女潜水员被男主的父亲推开,溺水。而且我相信任何一个持证潜水员都会很佩服男主父亲肯把自己的呼吸器取下来和女潜水员共生呼吸,同时也对男主父亲最后推开女潜水员的事表示赞同。因为任何人都会这样做。女潜水员的命从她一开始坚持潜水17天没有见太阳,等于是疲劳潜水开始就注定了是要死的节奏。谁都不能怪,只能怪她自己。

溺水身亡应该是潜水员最常见的死法,而且每年都有不少潜水员丧生,其中不乏潜水教练,导潜等人,毕竟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碰见下降流被带去深海,连尸骨都找不到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洞潜里迷路,找不到出口,最后气体用尽溺亡是最常听见的洞潜事故。我有一个酷爱洞潜的朋友(洞潜死亡率更高,比开放水域潜水还要危险的多),他每次告诉我又要去洞潜的时候,我都会默默的祈祷他平安回来。他曾经从将近30米的海里被干衣脚朝上带着到了水面,因为速度太快,潜水电脑表数值完全爆表,一度肺损伤,气胸,医生严厉禁止他潜水,但他养好以后居然又开始潜,那叫一个疯狂。现在他又去潜了,这次他脊椎受伤,左手指麻木,几乎没有知觉,我只能希望他能活着回来。

2. 减压病的例子是里面不停咳血,放弃了自己的装备然后找地方选择独自死去的那个潜水员。他胸口心脏部位已经大面积红紫色,这是减压病造成气栓的必然结果。伴随而来的还有咳血、流鼻血、眩晕等等。总之也是一种痛苦的死法。

3. 气压伤在电影里没有出现,但在潜水中很常见,比如之前说的因为憋气上升而导致的肺撕裂或者肺爆而死。

4. 失温在这部电影里就是那个拒绝穿潜水服的姑娘,她算是幸运的了,至少没有因为失温而死,但失温也会造成潜水员判断失误或者动作迟缓出现事故,或者就直接冻死了。

5. 气体中毒比较常见的是氮醉、氧中毒或者用错气体而死。
a. 氮醉基本到了一定深度每个人都会经历,是因为氮气在身体里积攒到了一定程度而对人体造成的一系列反应。有些人会手舞足蹈,行为失常,比如徐克《深海寻人》里女主就是因为氮醉而错手用潜水刀割伤了自己男友的股动脉,导致男友死亡;还有些人会木木讷讷完全没有反应。不管是那种,你的身体都不会受你的大脑控制,类似醉酒。道听途说的是香港某大富豪的女儿女婿就是潜水时氮醉而死。当时是女婿氮醉,在一定深度没了反应,女儿下潜去捞人,本来已经捞住人,并且把两人固定住,但自己也氮醉,导致两人双双死亡。
b. 氧中毒一般是高氧潜水的时候超过了PO2的深度极值导致氧中毒,症状比如面部神经抽搐,二级头脱落之类。类似的例子也有,两个人一起去潜水,拿错了气瓶,到了一定深度拿高氧气瓶的人因为氧中毒而身亡。
c. 一氧化碳中毒也有,当年有个著名案例,一队人去潜水,下水没多久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分析死因才发现是给气瓶充气的时候,因为压缩机燃烧不充分,产生了一氧化碳,这些气体被充进了气瓶,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大家也没想着会有这么坑爹的事,所以下去没多久全都死了。这事出了以后,不少人特意买了气体分析仪,就是为了防止自己气瓶里有一氧化碳。

说这些事故不是要吓唬谁,而是当决定要做一件事之前,至少得了解事物的两面性,而不是只是被一些美丽的图片煽乎去潜水,后来发现原来潜水还有这么多潜在危险,身体是自己的,毁了伤痛只有自己知道,命也是自己的,没了就没了。但美景是可以通过其他人的镜头,通过体验潜水来体会的,而不是非要考这么一个证。

当你还是一个体验潜水的游客时,教练会时刻盯着你,甚至拉着你潜水,一旦你有任何危险,他都会在你身边,所以相当的安全。但如果你是持证潜水员,你只能自己照看自己,不会有教练在旁边时时刻刻注意你的一举一动,帮你排除各种危险。那时候没人管你,虽然有潜伴制度,但如果碰见不靠谱的潜伴,你甚至还得担心千万不要被猪一样的潜伴给谋杀了,比如被潜伴踢掉配重带或者潜伴按你BCD的充气阀,导致你快速上升得减压病,这些全都是真实案例。

考了潜水证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你熟练掌握潜水的安全规范,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抱着有可能出危险的准备,去欣赏海底的美景。

有一些潜水员不愿意谈潜水事故,不愿意说死亡事件,但从别人的潜水事故里吸取经验,从而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对自己认真负责的一种态度。所以我很反感有些人到处宣扬潜水安全,潜水美丽,潜水牛逼,潜水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却绝对口不提潜水的诸多危险。如果你看完以上这些内容,还想要尝试一下考潜水证,那么请做好让钱包减肥的准备。

潜水算是一项比较烧钱的运动,说比较烧钱是因为和滑翔伞,高空跳伞表演这些比起来潜水价格还算是亲民,但和跑步、游泳等运动比起来,潜水烧钱。

潜水花费分成三部分:学习潜水考证的钱+购买或者租赁潜水装备的钱+潜水假期的钱

1. 学习潜水,考潜水证。潜水ow初级潜水员(下潜深度最多18米)和aow进阶潜水员(下潜深度30米),这两个证就足够你潜遍全世界大部分潜点了。这两个证加起来需要5到6天考完,花费5k人民币左右。

2. 购买装备。在水下你的所有生命都靠设备来维持,买属于自己的设备基本是老潜水员的不二选择。这些设备可以分成轻装备和重装备两种。轻装备差不多5k左右,重装备一般一点的也差不多1w+,没有上限。如果要水下摄影,买相机、防水壳、各种闪光灯那烧钱就海了去了,基本等于撕钞票玩,一套下来10w也不算贵。关于装备一般建议等学完ow以后再购买,在上ow课之前买个面镜(300多左右)+一个咬嘴(100块以内)就足以,其他装备等学完以后如果还很喜欢潜水,那就再买。见过不少新人是学ow之前就把轻装备(面镜、咬嘴、湿衣、潜水靴、脚蹼、潜水电脑表)全都买全了,还有个别是把重装都买了(BCD和reg全套),但学完发现潜水一点都不好玩,想看美景之间看纪录片就好,那样的话这些装备等于全得出手,不太划算。

3. 潜水假期。当潜水证考完,你就可以计划潜水假期出去潜水了,东南亚潜水花费一般人民币1k-1k5/天,其中菲律宾最便宜,一潜不含装备200人民币左右。如果去红海或者牛逼的墨西哥洞潜什么的价格会更贵,那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烧钱包潜水假期我还没有计划过。

说到潜水假期就要再说一下考潜水证的必要性问题,一般人一年也就出去潜个一两次,按照春节和国庆的7天或者9天大假来算,这9天并不是天天都能潜水。首先去东南亚也好,美国也好,基本飞行时间差不多就得一天,但不少美丽的潜点都在比较偏远的小岛,下了飞机往往要换路上交通,然后再换船才能过去,这一段的往返折腾就差不多1天,这样9天里有2-3天在飞机上度过了,之前讲过潜水之后24小时禁飞,又有一天废了,等于9天里有至少3天不能潜水,你能在水里潜6天。潜水花费差不多1w,机票另算,租装备的话还要另算。9天的大假一个人差不多1w5。一般PADI要求超过半年没有潜水需要重新上复习课程。为了保证你的潜水技能没有退步,一年出去一次还是比较危险。但如果所有大假都拿来潜水,那还去其他地方吗?这是个问题。尤其是当你潜水中毒以后,一放假就恨不得钻水里。东南亚的几个潜水出名的国家我都去过,但你要问我景色如何,我基本答不上来,因为绝大部分时间我都泡在水里,不知道陆地上长什么样。

当你潜水潜久了,自然还会想着要提高技术,不少人玩水下摄影了,不少人走专业路线当潜水教练了,还有一些人做技术潜水去探索洞穴了(需要考洞穴潜水的证书,且装备和休闲潜水不同,要上长短喉,面镜什么的也全都是黑边,防反光。注意:洞穴潜水很危险,必须考证,必须熟练,潜水事故里很多都是洞潜的时候死的)。因为潜水证的种类很多,ow和aow只是类似英语四六级过了而已,雅思、托福、GRE、BEC什么的还在等着你,潜水也一样,还有救援潜水员,DM之类的休闲潜水证和技术潜水的各种证书等着你拿。至于你要不要继续考证,这个完全看个人,但每一个证书都意味着几千块甚至更贵的大洋,每一次的进步也都意味着买更多或者更贵的装备。慢慢算下来,中毒的瘾深了,你会发现自己有点钱全都花潜水里了。

如果你不是真爱潜水,还是别考潜水证了。一个不小心身体受伤或者要了小命实在得不偿失,就算小心又小心,潜水烧钱更让你欲罢不能,只能看着钱包快速减肥,无限惆怅,然后变成看见什么东西都会自动转换成相关装备,然后想:不买了,这么一个破玩意都够我一副脚蹼了、都够我换一个二级头了、都够我……

当然潜水对我的改变就是我曾经游泳一般,顶多400m,还得休息好几回。自从喜欢了潜水,每天1km不停歇是正常运动量,因为你会为了潜水而提升自己各种相关技能;以前我不那么喜欢健身,无所谓自己的肌肉含量,但为了减少配重,增加在水下的时间,做好中性浮力,我会减脂,同时也会注意做力量练习,注意身体线条和健康;以前不会关心潜水的种种伤病或者死亡事件,但我现在会主动搜集这些事件,找潜水医学相关书籍,了解各种机体损伤,没事干的时候自己还会设想如果我碰见xx情况该怎么办。以前我并不觉得“自己做决定,自己对自己负责”这句话究竟有多大份量,现在只要有人说“我今天不想潜水”,我一定不会问他为什么,也不需要他给出任何合理解释,只要他觉得不想做那就不想做。自己做了决定就自己负责,就好像夺命深渊里决定哪怕疲劳潜水也要潜,哪怕有失温的风险也不肯穿潜水服一样,既然自己做了决定,那最后死了,也只能怪自己,你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以前我不会那么关注保护海洋生物,看见石斑鱼,看见海参第一反应都是“好吃”,想到鲨鱼会害怕,但现在我不能接受把这些动物当是食物(人工养殖就是用来吃的除外),也明白鲨鱼是胆小害羞的动物,会想要保护它们,并且参与各种海洋环保的活动中,呼吁大家保护海洋,不要触摸海洋动物,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学会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方式。这些都是我学潜水前从来没有想到的变化,也是我爱上潜水的主要原因,潜水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潜水会中毒,尝试前请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投稿|从psd到aow,我和冲绳扯不清的434个日日夜夜
想去仙本那考ow潜水证?看看这个软妹子的亲身经历!
想考潜水证?看了这篇之后再作决定
考 Padi 潜水员等级证书对身体素质和游泳技能有何特殊要求?
在这个温度适宜的季节里,来三亚考个潜水证便可以去全世界潜水
潜水都需要什么装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