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经典诵读名句 國學經典摘錄

國學經典摘錄  

中華兒女代代傳習儒家經典“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我們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爲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皆出於此。

歷史選擇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豐盈了中華文明。

傳承經典,絃歌不輟,這是一個民族前行的根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出自《大學》·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的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2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出自《大學》·譯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3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出自《大學》·譯文〕所謂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惡臭的氣味,就像喜愛美色,一切都發自內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哪怕在獨處時也一定要慎重。

4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出自《大學》·譯文〕如要修養好品德,則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憤憤不平,則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懼不安,則得不到端正;心裏有偏好,則得不到端正;心裏有憂患,則得不到端正。

5

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出自《大學》·譯文〕品德高尚的君子,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要求別人做到。

6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出自《尚書》·譯文〕發揚美德,以身作則,使各個氏族和睦相處。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顯百官,協調處理他們的職守。百官和諧了,進而團結聯絡其他各個部落。

7

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出自《尚書》·譯文〕積德做好事,心地坦然,無憂無慮,會一天比一天順心。弄虛作假幹壞事,用盡心機,藏奸飾僞,處境只會越來越窘迫。

8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爲山九仞,功虧一簣。

〔出自《尚書》·譯文〕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9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出自《尚書》·譯文〕對待人民只能親近,不可怠慢。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安寧。

10

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出自《尚書》·譯文〕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着,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11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出自《尚書》·譯文〕沒有根據未經考查的話不要聽,沒有徵詢過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12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出自《尚書》·譯文〕取得偉大的功業,則必須有遠大的志向;做到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要勤奮不懈的努力。

13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出自《禮記》·譯文〕君子的舉止要不失體統,儀表要保持莊重,言語要謹慎。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使人敬畏,儀表足以使人感到威嚴,言語足以使人信服。

14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出自《禮記》·譯文〕禮的實質,不是隨便取悅人,也不是空話連篇,要做到行爲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別人,不與人故作親熱。

15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出自《禮記》·譯文〕只有認識到了自己學問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認識到了自己對某些知識困惑不解,才能奮發自強。

16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出自《禮記》·譯文〕禮節講究的是相互往來,你講禮節但得不到對方的迴應,這是對方的失禮;人家對你講禮你卻不還禮,這是你的失禮。人講究禮節才能心安身安,否則就會遭受危險。所以說,禮的學問是不能不學的。

17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出自《禮記》·譯文〕君子愛人依照德的標準,小人愛人則對人姑息縱容。

18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出自《禮記》·譯文〕君子身處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處於下位的人。處在下位,不巴結奉迎處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爲而不去苛求別人,那麼就不會產生怨恨。

19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出自《禮記》·譯文〕學習是無止境的,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要時刻注意謹慎言行,不能懈怠。

20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出自《禮記》·譯文〕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知道一些就滿足的毛病,或有認爲太容易而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

21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出自《禮記》·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

22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出自《中庸》·譯文〕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23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出自《中庸》·譯文〕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

24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出自《中庸》·譯文〕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25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自《中庸》·譯文〕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2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出自《中庸》·譯文〕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27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出自《中庸》·譯文〕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28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出自《中庸》·譯文〕別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別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能這樣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變得堅強。

29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

〔出自《中庸》·譯文〕誠,貫穿在萬事萬物的始終,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所以,君子把真誠看作高貴的品德。

30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出自《中庸》·譯文〕君子的爲人之道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31

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

〔出自《中庸》·譯文〕仁就是愛人,親愛親人就是最大的仁;義就是做事適宜,尊重賢人就是最大的義舉。

3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譯文〕學習之後,不斷溫習,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爲君子嗎?

33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論語》·譯文〕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爲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34

禮之用,和爲貴。

〔出自《論語》·譯文〕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35

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出自《論語》·譯文〕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像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3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譯文〕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爲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爲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37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譯文〕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爲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爲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38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譯文〕我十五歲起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僞,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3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論語》·譯文〕君子普遍地團結衆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40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出自《論語》·譯文〕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41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譯文〕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2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出自《論語》·譯文〕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3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出自《論語》·譯文〕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4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自《論語》·譯文〕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爲是。

45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出自《論語》·譯文〕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46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出自《論語》·譯文〕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4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譯文〕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4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譯文〕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49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出自《論語》·譯文〕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出自《論語》·譯文〕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語錄100句(附釋文)!【國學經典】
一口氣讀完四書五經 精華都在這裡
正己律人百箴参考(转载)
省心录-宋-林逋君
省心雜言
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十三盡心章句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