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新编张岂之 張豈之:什麼纔是真正的“國學經典”?

張豈之:什麼纔是真正的“國學經典”?  

“經典”是指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那麼,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哪些書籍可稱之爲“經典”呢?其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張豈之先生認爲,經典是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精髓,能夠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質和價值理想的作品;經典具有獨特性和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難以複製和模仿的;經典是歷史長期檢驗的產物,歷久不衰,歷史、時間是經典最公正的評判者。所以,“經典”一詞不宜泛化。

經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經常使用的詞彙,其內涵與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實際上,往往不是這樣,不少以“經典”命名的事物卻常常使人產生疑竇:什麼書纔是“經典”呢?

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經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範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於經典,兩不相損。”(《漢書·孫寶傳》)“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自聖賢述作,是曰經典。”(《史通·敘事》)“祭祀之理,制於聖人,載於經典。”(《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當然,有些道家道教或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作品,也被視爲經典。但是,“經典”單獨使用,指儒家類的文化元典,意義雖然失於狹隘,但至少內涵是明晰的,不至於產生混淆和名實不副的現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奔騰不息,具有百家之學的優秀傳統和日新不已的創造精神。在今天,將“經典”僅侷限於儒家元典並不符合時宜,但是,如果泛用“經典”也會導致“經典”一詞名實不副,在客觀上妨礙“經典”的文化意義和獨特價值。“經典”如果被降低標準,會導致人們對真正“經典”精神價值的誤解,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上個世紀初,著名學者梁啓超、章太炎、朱自清等對“經典”都有很精到的闡發與謹慎的使用。梁啓超對胡適列舉的“國學最低限度”的書目中寧列《三俠五義》、《九命奇冤》等卻不列史部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大發微詞,原因是容易混淆“人人必應讀之書”與“應該知道的書”,這給人們區分經典提供了重要參考。

梁啓超撰寫《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一書,不用“經典”而代替以“要籍”,就顯示了可貴的謙虛謹嚴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涉及的經典包羅面較廣,經史子集都有,視野開闊,但基本是已有的經過時間檢驗的重要文獻。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中說,他使用的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羣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以及一些集部的作品,即使字書《說文解字》在該著中也被列爲經典,而且作爲入門首要閱讀的書籍。

他強調“經典訓練”不完全等同於“讀經”,範圍可以廣些,但目的也是使人親近經典,從更廣闊的方面提升人們的學識、見解、學力和經驗。朱先生列舉的“經典”雖有全與不全(乃至節選的篇章)等,但也都是經過思想學術史印證有恆久學術價值的典範作品。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前賢們的治學實踐和學術主張,有助於我們反思對“經典”的衡量標準。


什麼是“經典”?我的淺見是,至少應該有以下三項標準:一、經典是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精髓,能夠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質和價值理想的作品;二、經典具有獨特性和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難以複製和模仿的;三、經典是歷史長期檢驗的產物,歷久不衰,歷史、時間是經典最公正的評判者。在這種意義上,經典無疑是人民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它們像等待人們不斷開掘的礦藏,能夠在每一個時代閃爍出耀眼的光芒,激發人們不斷地繼承創新,促進中華文化可持續地發展。

至於今日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精品、傑作,有的學人認爲,可以經過現在的某種“評審”將它們確定爲“人文經典”。我覺得同時代的任何評審都不可能推出真正的“經典”,這是未來歷史要做的事,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歷史評價,對“經典”一詞使用不宜泛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郦波:屈原'离骚'爱用'兮'无关方言
什么是中国精神?
【转】晋如说儒第十七期之二十:儒家精神气质独特在哪儿?
孔子的悲剧精神
儒学茶艺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人的精神支柱还是传统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