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伤寒论》须知六经,懂八纲!初学者不可不知也!

《伤寒论》六经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而来的证候分类方法,与《素问热论》之六经并不完全相同,不可完全以经释伤寒。

《素问热论》的六经为热证(阳证),有《伤寒论》三阳证的影子,无寒症、虚证(阴证),即无《伤寒论》三阴证。此为二者关键区别也!

《伤寒论》以六经(三阴三阳)为辨证之纲领,概而言之为阴证和阳证。结合六经辨证可确定哪一经病。八纲辨证是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确定每一经病的性质,方可开出合理处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初学者不可不知也。


《伤寒论》六经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180]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素问热论》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①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③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④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⑤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⑥,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⑦


注释

①伤寒:是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伤寒,是由于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的伤寒是指由于感受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②两感:指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如太阳和少阴两经同时感邪。
③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安和,所以不得卧。
④未入于脏:人体的经脉,阳经属腑,阴经连于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还在肌表,未及于三阴。
⑤烦满而囊缩:指烦闷、阴囊抽缩。足厥阴经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厥阴受病就会感到烦满而囊缩。
⑥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的意思。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吃肉则不能消化,多吃则消化不完,食物与热相线搏结,容易复发。
⑦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为出汗,暑邪就能随汗出而解,如果此时止汗只能让暑邪郁于体内,所以不应当止汗。

参考文献

[1]熊曼琪 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04月;

[2]王洪图 主编.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04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绪论部分习题
辨证施治概要--胡希恕
伤寒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荐读】用《内经》解释《伤寒论》很牵强!医经和经方是两大理论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