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词解】

[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寒冷畏缩之感。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冷水洒身之感。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 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 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  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愈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因,所以经文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伤寒寻源·下焦》)

【治法】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1]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2],歠[3]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4]令一時許,遍身漐漐[5]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6],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7],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8]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9]、肉麵、五辛[10]、酒酪、臭惡等物。


【词解】

[1] 咀:读作“府(fǔ)举(jǔ)”。本义指咀嚼。引申为将药物碎成小块。

[2] 须臾:很短的时间。

[3] 歠:音撮(chuò),意为喝。

[4] 温覆:加衣覆被,取暖以助汗。

[5] 漐漐:读作“折折(zhé)”。形容汗出极微,触之皮肤有潮润感。

[6] 差:音钗(chài),同瘥,即病愈。

[7] 小促其间:小,稍微、适当;促,催促、缩短;间,间歇。小促其间,意为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8] 周时: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9] 粘滑:指粘腻柔滑,不易消化的食物。

[10] 五辛:《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苔、胡荽为五辛。此处意指各种辛辣刺激性食物。

【方义】

桂枝汤为《伤寒论》之首方,其遣药之贴切,配伍之精妙,堪为后世之准绳,故被后世医家誉为群方之祖。方以桂枝之辛温,解肌祛风,芍药之酸寒,敛阴和营。一散一收,相反相成,为调和营卫之最佳组合。更以生姜之辛温散邪,结合大枣之甘温补益,进而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效。甘草性味甘平,调和诸药,培固中土,以资汗源。桂、姜、草、枣相合,以成辛甘发散之功;芍药、草、枣相配,而为酸甘化阴之效。如此五味相合,攻补兼施,散收相合,内外互济,是调和营卫之代表,亦组方规律体现之典范。

方后所注,表明服用本方之注意事项。一者,药物一次煎成,分三次服;且药后应喝粥温覆,意在资益胃气、助其发散。二者,疗效判断,以药后遍身微汗为度,太过不及,皆失其宜。三者,治疗过程中,应注重饮食宜忌,凡一切不易消化、刺激性强的食物,均应禁食。

【临床应用】

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据文献报道,本方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如呼吸系统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循环系统的各种微小血管病变、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血压异常等,以畏寒气短、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缓迟弱等为特征者;神经系统的失眠、多寐、健忘、交感神经紧张症等;内分泌系统的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非黄疸性黄汗及无汗症等。上述各种疾病均应以营卫不调为辨证关键。

以此为基础,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多种因正气素弱,或脾胃、气血、营卫、阴阳失调,或外感风寒之邪导致营卫不和的基础上,出现的妇科、儿科疾病。在皮肤科方面,可用于治疗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过敏性紫癜等以营卫不和,或邪气乘虚客于营卫为审证要点。

总之,本方临床运用甚为广泛,但探其规律,多以营卫失调、气血不和而病性偏寒者为辨证眼目。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解热镇痛、抗过敏、改善心脑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机能等诸多药理效应。有研究者认为,本方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营卫不和所致的体温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对心阳虚所致的汗腺分泌异常进行调节;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进行调节;对大肠功能失常所致久利或便秘进行调节。

【案例】

1.治其乡人吴姓,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研耳。使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症顿除。(《伤寒九十论》)

2.患者女性,四十岁。头痛,腰背痛,肢痠乏力,微自汗出,恶风寒,鼻塞流涕如清水,微咳,腹痛,大便溏,日二、三次,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体温37.5℃。此属伤风,宜桂枝汤:川桂枝10克,赤白芍各4.5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擘开。服一剂,微似有汗,全身温暖舒适,各症均除。(《伤寒论方运用法》)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提要】 桂枝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

【分析】  言太阳病,则脉浮、头项强痛、恶风寒诸症,尽在不言之中。如此更见发热、汗出,则可明确诊断为太阳中风证,而以桂枝汤主治。

在太阳表证中,发热之机理,每与卫气抗邪密切相关。卫气与表邪相争,故而发热。太阳中风证其病因以风邪为主,风为阳邪,变动迅疾,卫阳外浮以御之,故其发热常于发病之始即现。而太阳伤寒证之病因以寒邪为主,寒为阴邪,其性收束,卫阳往往受之束闭而不能迅速浮起与之相争,故发热略迟。故仲景言中风,每发热恶风寒并提,如第2、第13条,而第3条论伤寒定义,则曰“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前言脉缓汗出为中风,无汗脉紧为伤寒。然究其病机实质,脉之紧缓,实乃相对之辞,视感邪之轻重、正邪相争之程度等因素,而互有变易。惟汗出与否,是二证鉴别之关键。自汗者,表明腠理疏松,卫强营弱;无汗者,提示腠理致密,卫闭营郁。

若从方证角度而论,则本条可视作桂枝汤之适应证。不论因于风或因于寒,但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者,即可考虑运用本方治疗。

【选注】  柯韵伯: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李培生:……桂枝汤为和营卫、调气血、通达表里、滋阴和阳之佳方,但其组成为辛甘温之剂,适用于表证而不宜于里证,适用于寒证而不宜于热证。治伤寒如是,治杂病亦如是。……故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如脉舌证候兼有热象,即不可用桂枝汤。不可因柯氏此说而启滥用之口实。至于亡血虚家而又患表证,亦应审慎使用。(《柯氏伤寒论注笺正·卷一》)

【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95)


【提要】 太阳中风证病因病机及治法。

【分析】  此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之中风证,缘于风邪外袭,导致机体营卫失调。然营卫之失调,有彼此偏重之别。卫主外,风邪侵袭,卫气浮盛于外而抗邪,谓与此同时,其固摄温煦之功失常,失煦则恶风寒,失固则汗自出,可见卫强非自身强盛之意,而是指邪正相争而言。反之,营主内,卫气失固而营阴外泄为自汗,谓之营弱;然营阴之外泄,缘自卫气失固,可见营弱,非自身虚弱,而是指营不内守而外泄。追根寻源,风寒袭表,实为祸首,故当以祛风解表之治,而求恢复营卫之谐和。

本条突出之处,就是其体现了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临证思维模式。

【选注】  程郊倩:邪风者,四时不正之风也。邪风则不必脉尽浮缓,然太阳病之发热汗出证自存也。夫汗者荣所主,固之者卫。今卫受风邪,则荣为卫所并而荣弱矣,……卫受风邪,肌表不能固密,此亦卫之弱处;何以为强?邪气盛则实,故云强也。荣虚而卫受邪,故津液失其所主与所护,徒随邪风外行而溢之为汗。然则荣之弱固弱,卫之强亦弱,凡皆邪风为之也。(《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

《医宗金鉴》: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卫为风入则发热,邪气因之而实,故为卫强,是卫中之邪气强也;营受邪蒸,则汗出,精气因之而虚,故为营弱,是营中之阴气弱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原文】 太陽病,外證[1]未解,脉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42)


【词解】

[1] 外证:在外之症象,此指太阳表证,即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

【提要】 太阳病脉浮弱者宜桂枝汤。

【分析】  太阳病,表邪未解,治当发汗解表。若无汗脉浮紧,宜麻黄汤解表发汗;若汗出脉浮缓,则当用桂枝汤解肌祛风。现病人脉象浮弱,仍是“阳浮而阴弱”之意,故宜桂枝汤解肌祛风。

【选注】 柯韵伯:此条是桂枝本脉,明脉为主。今人辨脉不明,故于症不合。伤寒中风杂病,皆有外证,太阳主表,表症咸统于太阳,然必脉浮弱者,可用此解外。如但浮不弱,或浮而紧者,便是麻黄症。要知本方只主外症之虚者。(《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方有执:外证不解,谓头痛项强恶寒等犹在也。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此言太阳中风凡在未传变者,仍当从于解肌。(《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太陽病,初服[1]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2]、風府[3],卻與桂枝湯則愈。(24)


【词解】

[1] 初服:桂枝汤一次煎成,分三次服,初服即指第一服。

[2] 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陷处。

[3] 风府:督脉经穴。在后项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提要】 病重药轻,针药并施。

【分析】  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自应汗出病解。然临床之际,确有辨证准确,而用之不效者,乃病重而药轻之故也。服汤后正邪相争更为剧烈,汗不出而诸证未解,病者因之反觉烦闷不适。此时宜予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气,松解邪滞,再与桂枝汤,必一汗而解。

对此条之理解,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其一,辨别病之已传未传。表证汗后,一是邪解而愈,一是过汗伤阳损阴而生变,一是邪郁不解而未离肌表。今汗后而见热烦郁闷之症,与第4条之躁烦相类。然此证仅在表证之基础上,更增烦闷,而无脉数口渴或下利肢厥等,显然病情未发生质的变化。

其二,烦闷之机理。烦闷不适之症,多缘于里热郁滞。本证之烦闷,并无口渴脉数诸等里热相兼,故非里热所致。究其缘由,乃病重药轻,邪滞阳郁,正气虽得药力之助,奋起与邪气相争而仍不得宣通,故而烦闷不适。

其三,针刺风池、风府的原理。风池为足少阳经穴,风府乃督脉经穴,病为太阳邪郁,不径取太阳之穴而反取此二穴者,盖督脉总领诸阳,太阳之脉连于风府而得以为诸阳主气,且两穴均布于太阳经之分野,以“风”冠其名者,提示其祛风散邪必有确效。故取二穴,疏其邪滞,宣其郁阳,如此可望一汗而愈。

【选注】  徐灵胎: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之以解其结。(《伤寒论类方·太阳篇》)

张隐庵:风池、风府,虽非太阳经穴道,乃属太阳经脉所循之部署,故判之以解太阳之病。(《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上》)

【原文】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复煩[1],脉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57)


【词解】

[1] 复烦:病人烦于病情复作。

【提要】 伤寒汗后病复宜桂枝汤。

【分析】  中风不宜麻黄汤,伤寒禁用桂枝汤,此治疗之常规。然常规之外复有变法,又不可不知。伤寒汗后,病证已解,半日许复烦者,其因不外有二:一者,复感外邪,病证复作;一者,余邪未尽,移时复发。其证虽为伤寒无汗恶寒身疼,毕竟汗后腠理疏松,不宜再行峻汗,虑其伤阴耗阳故也。故以桂枝汤缓汗,既解外邪,且以护正,为变通之计。

脉来浮数,似有化热之象,宜细辨之。若无口渴舌边尖红赤等,则可判断此之脉数,乃因肌表之热使然,其性仍然属在表之风寒,如此可舍脉而从证。

24条言“脉浮弱”示正气不足之象,此条以伤寒汗后以明腠理疏松之机,二者虽仍属表证不解或复作,毕竟前者正气已有内亏之征;后者腠理有不密之兆,虽宜汗解,然不可以峻烈之品,耗伤气血阴阳,而致变证蜂起。

【选注】 周扬俊:解已半日而复烦者,知旧邪得汗已去,新虚更袭邪风。设用麻黄,吾知必至亡阳,而来恶寒厥逆种种变证矣。况已用麻黄之后,肌窍亦已洞开,热势必减大半,纵有余邪,何难骤解?尔时略以桂枝和之,不难乘机撤之。(《伤寒论三注·太阳中篇》)

张隐庵:伤寒发汗而表邪已解,半日许复烦者,未尽之余邪,传舍于肌腠之间,故复烦而脉浮数也。宜桂枝汤更发其汗,以解肌腠之余邪。此言桂枝汤主解肌腠未尽之余邪而为汗者也。(《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上》)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44)


【提要】 表证未解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

【分析】  病证在表,治当汗解,里实之证,治当攻下。发汗和攻下是治疗表证和里实证的两大法门。今表证未解,宜用桂枝汤解表,而禁用攻下之法。即使表证兼有里实证,亦宜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不可单用攻下之法。

太阳表证误用攻下,易使邪气内陷而造成各种变证,如结胸、痞证、下利、喘促等,故曰“下之为逆”。

【选注】 钱天来:太阳中风,其头痛项强、发热恶寒、自汗等表证未除,理宜汗解,不可下。下之于理为不顺,于法为逆,逆则变生,而邪气乘虚内陷,结胸、痞硬、下利、喘汗、脉促胸满等证作矣。故必先解外邪。欲解外者,宜以桂枝汤主之,无他法也。(《伤寒溯源集·太阳篇》)

徐灵胎:此禁下总诀。言虽有当下之证,而外证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伤寒论类方·太阳篇》)

【原文】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脉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45)


【提要】 汗下后表证未解宜桂枝汤。

【分析】  表证宜汗,里实宜下,今汗后病证未解,复以下法治之,多为表里同病,而治失其宜。是汗后表证仍在,医者失察而继以攻下之法,所幸其脉尚浮,变证未生。然汗下之后,正气毕竟相对不足,故无论中风伤寒,皆不宜麻黄汤峻汗,惟以桂枝汤缓汗可也。

本证汗下之后,据脉浮而断定表证仍在,乃因浮脉主表故也。然表证之脉浮,必相对有力,且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诸表象相兼而见;若浮而无力,则可能为阳气虚弱之象,不可不审。

【选注】  徐灵胎: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伤寒论类方·太阳篇》)

钱天来:今以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幸而犹未陷入也,当须仍解其外邪则愈矣,宜以桂枝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太阳上篇》)

【原文】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1]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15)


【词解】

[1] 其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气逆。

【提要】 表证误下后气上冲宜桂枝汤。

【分析】  太阳表证,宜以汗解,不得妄用吐下之法。即若兼有里实可下之证,亦当循先表后里之原则,表解而后下之。今表证误下,邪欲内陷心胸部位,所幸正气正气尚未大伤,仍能抗邪于外,此即太阳经气上冲,则病有外解之机,因知太阳表证仍在,故可与桂枝汤以解外。

太阳病误下之后,若正气受伤,抗邪无力,是为太阳经气不能上冲,则外邪必然内陷,表证必无,而变证丛生,故不可与桂枝汤,而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关于“其气上冲”,有两种基本解释:一为自觉症状,为胸中有气逆之感;一为病机描述,即太阳经气上冲以抗邪,似以后说为妥。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徐灵胎: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伤寒论类方·太阳篇》)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1],榮氣和者,外不諧[2],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脉中,衛行脉外,复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53)

【词解】

[1]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荣气和,营气未受邪。

[2] 外不谐:意指卫气功能失常,不能与营气相互协调于肌表。

【提要】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分析】  本条不言太阳中风,而以“病”字冠首,病的范围甚广泛,包括外感与杂病,但属营卫不和而自汗出者,皆可用桂枝汤治疗。

病“常自汗出”而无发热头痛等证,知非风寒外感,而属杂病范畴。其病机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意思是说,营气在内,尚未直接受病,而卫气在外,失却固外开阖之权,以致腠理疏松,发生常自汗出的证候。由此可知,本条卫气不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并由卫气不和而导致营阴不能内守。总的来说,病机仍是营卫不调。

“复发其汗”,非已发汗而再汗之意,而是因常自汗出,又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达到调和营卫之目的。同时还有发汗须择其时的意义。因为病者常自汗出,自寓有时无汗或少汗之意,用桂枝汤应选择此时,如此则既能调和营卫,又不致发汗太过。否则,当病者汗出之时而发汗,恐有“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弊。

【选注】 徐灵胎:荣气和者,言荣气不病,非调和之和,故又申言之。……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伤寒论类方·太阳篇》)

张令韶: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合、卫外而为固也。今不能卫外,故常自汗出。此为营气和而卫不和也。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今营自和而卫气不与之和谐,故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两不相合,如夫妇之不调也。宜桂枝汤发其汗,调和营卫之气则愈。(《伤寒直解·太阳篇》)

【原文】 病人髒無他病[1],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2]發汗則愈,宜桂枝湯。(54)


【词解】

[1] 脏无他病:内在之脏腑无病。

[2] 先其时:在发热汗出等症状出现之前。

【提要】 时发热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分析】 本条承第53条而来,亦兼杂病范畴。

病人时发热自汗出,有时发时止之意。发热汗出而脏腑无病,里气尚和,则病在肌表无疑。细究其病理,属于卫气不能固外所致之营卫不调,故曰“此卫气不和也”。53条说营气和,此条说卫气不和,二者各谈一个侧面,合之便是营卫不调病理变化的实质,此即营卫不调的主导方面在卫气不和。由于营在脉中,为卫之使,卫在脉外,为营之守,今卫气不和,失却固外之职,营虽无病,但不能内守,故发热、自汗出之所由生。治当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宜桂枝汤。

“先其时发汗”是指在尚未发热汗出之时,先用药物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亦可防过汗之变。这里着重指出,对此类疾病的治疗用药应掌握有利时机。

【选注】  尤在泾: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柯韵伯:脏无他病,知病只在形躯,发热有时,则汗出亦有时,不若外感者,发热汗出不休也。内经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时热汗出耳。未发热时,阳犹在卫,用桂枝汤啜稀热粥,先发其汗,使阴出之阳,谷气内充,而卫阳不复陷,是迎而夺之,令精胜而邪却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二) 桂枝汤禁例

【原文】 桂枝[1]本為解肌[2],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3]此,勿令誤也。(16)


【词解】

[1] 桂枝:此指桂枝汤。

[2] 解肌:解散肌腠之邪。

[3] 识:牢记之意。

【提要】 伤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  桂枝汤功能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其发汗之力相对和缓,适用于太阳中风表虚之证。若发热恶寒、无汗脉紧,证属伤寒,腠理致密,则惟宜麻黄汤峻汗发散,不得用桂枝汤,防其敛邪生弊故也。

【选注】  柯韵伯: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皮肤之汗自出,故不用麻黄。若脉浮紧是麻黄汤脉,汗不出是麻黄汤症,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恐邪气凝结,不能外解,势必内攻,为害滋大耳,故叮咛告诫如此。(《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陈修园:桂枝汤本为解肌,与麻黄汤为肤表之剂迥别。盖邪之伤人,先伤肤表,次及肌腠。惟风性迅速,从肤表而直入肌腠,则肌腠实而肤表虚,所以脉浮缓汗自出,不曰伤而曰中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明明邪在肤表,不在肌腠,不可与也,甚矣哉。桂枝汤为不汗出之大禁,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若酒客[1]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词解】

[1] 酒客:嗜酒之人。

【提要】 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  嗜酒之人,每多湿热内盛。其患中风,不宜单纯运用桂枝汤,而宜辛透清化相合。以桂枝汤甘能助湿,温能生热故也。湿热内壅,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多致呕吐。

嗜酒之人,亦有无湿热内蕴者,其患太阳中风,仍当用桂枝汤;而素不饮酒之人,亦有湿热内蕴之体,其患太阳中风,仍不宜桂枝汤。故而本条实是借酒客之名,以申太阳中风而兼湿热内蕴病机者,不可单纯运用桂枝汤之禁。

【选注】 魏念庭:此条乃申明太阳中风病,桂枝汤有用之而不效,则未尝细察其人,平日畜有湿热之故也。酒家曲蘗之毒,积为淫湿,自壅盛于内,辛甘两有不宜。病虽中风,应与桂枝,其如湿热先拒而不受于胸膈之间矣。仲景发明酒客不喜甘之理,正所以善桂枝汤之用也。(《伤寒论本义·太阳经上篇》)

《医宗金鉴》:酒客,谓好饮之人也。酒客病,谓过饮而病也。其病之状,头痛、发热、汗出、呕吐、乃湿热熏蒸使然,非风邪也。若误与桂枝汤,服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原文】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19)

【提要】 内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

【分析】  桂枝汤辛甘发散,宜于风寒侵袭于表。若内热壅盛而发热汗出者,禁用桂枝汤。即若里热炽盛而兼表寒者,亦宜清泻火热而微予发散。设若误用桂枝汤,必致里热更盛,胃逆而吐,甚或伤络而吐血。

本条根据服桂枝汤后的反应,推测其药不对证的根由,进而将此根由列为桂枝汤之禁。其写作手法,与前两条意趣大异,然申明辨证用药之理,则无二致。

【选注】  柯韵伯:桂枝汤不特酒客当禁用,凡热淫于内者,用甘温辛热以助其阳,不能解肌,反能涌越,热势所过,致伤阳络,则吐脓血可必也。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斃者以此。(《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恽铁樵:此连上条,皆属误用桂枝,酒客不过得之而呕;若阳盛得桂枝,胃不能受而呕,则其后当见血。(《伤寒论辑义按·太阳上篇》)

(三) 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 太陽病,項背強[1],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词解】

[1] 项背强:,读作“紧(jǐn)”。,据刘渡舟《伤寒论校注》谓:与紧紧,音义相通。旧本“”读为“殊”(shū),谓短羽鸟,引颈欲飞不能状,以形容项背拘急。供参考。

【提要】  太阳中风兼经输不利证治。

【分析】  风寒外袭,营卫失调,证见发热恶风、汗出脉缓。邪阻太阳经输,经气不利,头痛项强,本是太阳表证之常见征象。今项强及背,表明邪阻较重,经气郁滞更甚,且病变部位扩大,此时若仅以桂枝汤解肌祛风,其治虽属可行,然取效必不如意。如是则适当考虑在解肌祛风基础上,辅以升津舒经之法,而成两全之美。

太阳病提纲即有头项强痛之症,表明太阳经气已有郁遏之象。而此条重申项背强,表明:一者,外邪阻闭经气之程度较前者更重;一者,病变波及范围更广,由头项而连及至背。如此邪阻经输之病理,显然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方药的确立上,必须予以考虑。

项背强,缘于经脉拘急,而经脉拘急,责之于外邪闭阻,津液不能上升以濡养,故而解肌祛风,升津舒筋之法不可偏废,方为合拍。

【选注】  张令韶:此病太阳之经输也。太阳之经输在背,经云:邪入于输,腰脊乃强。项背强者,邪入于输而经气不舒也。者,短羽之鸟欲飞不能之状,乃形容强急之形,欲伸而不能伸,有如然也。(《伤寒论直解·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汪苓友:太阳病,项背强矣,复然颈不得舒,颈之经属阳明,项背与颈然,其状当无汗矣。今反汗出恶风,仲景法:太阳病,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今因其然,故加葛根于桂枝汤中,以兼祛阳明经之风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治法】 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方药】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云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方义】

桂枝加葛根汤,宋本原文有误,其方应无麻黄。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治其本;更以葛根辛散祛风,升津以舒缓拘挛之经脉,通调郁滞之经气。

【临床应用】

本方由桂枝汤加葛根而成。葛根味甘辛而性平偏凉,具有起阴气,升津液,舒经脉之效。故而本方除具备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基本功效外,更能通调气血、升津和络以解痉缓急。前贤常以之通治经脉挛急而兼汗出恶风之柔痉。现代临床常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本方广泛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及运动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之多种病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所涉病种,就有关报道统计,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经麻痹、原发性震颤、僵人综合征、乙脑后遗症、重症肌无力、慢性多发性肌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根据35例古今医案分析,有中医诊断者22例,涉及柔痉、肩凝证、落枕、头痛、项背痛、感冒等10个病种,病变均与筋脉肌肉的拘急痉挛有关,说明本方通调气血、解痉缓急之功效,是其临床运用的重要方面。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桂枝及桂枝汤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解热镇痛、抗过敏、抗惊厥、抗病毒等作用,而葛根则有降血压、增加脑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解热解痉等效应。

【案例】

1.郭某,女,38岁。3月前因劳作淋雨而感冒,来诊前多次用发汗解表治疗未愈。面色苍白而虚浮,肢倦懒言,大汗淋漓而恶风,项背强紧如负重物。证为风邪客于肌表,营卫不和,经气不利,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乃投桂枝加葛根汤,嘱服姜汤一碗,以助药力。自述服药后全身发痒,继则全身微汗,安静入睡,次日已不恶风,项背强板亦去大半。又进一剂,痊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桂枝加葛根汤》)

2.刘某,男,成年。患落枕,头不能转侧,项背板痛。经剌落枕、后溪、肩井、阿是等穴,稍有效果,但仍痛苦难忍,经服桂枝加葛根汤2剂痊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1]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18)

【原文】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43)


【词解】

[1] 喘家:素患喘证之人。

【提要】  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证治。

【分析】  18条论素有肺寒咳喘宿疾,因外感风寒而诱发;43条论太阳表证,因误下而风寒内陷胸中。前者为新感引动宿疾,后者为误下而邪陷,成因不同,然此际之病机,则同为风寒表证而兼肺寒气逆。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而兼胸闷气喘、咳嗽等。病机及脉证相同,故其治亦同,所谓异病同治是也。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方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值得注意的是,两条所论,其治法方药虽同,然毕竟病证成因不一,而其后期调护,则有所别。43条为新感误下所致,用本方治疗后,若汗出邪解而喘定,惟慎起居、节饮食,将息养护即可。而18条所论之证,在药后邪解喘定之际,尚宜谨慎从事,盖新感易瘥,痼疾难除是也。可考虑理脾建中、温肺化痰等治法,徐徐缓投,以作杜绝后患之图。

【选注】  魏念庭:凡病人素有喘症,每感外邪,势必作喘,故谓之喘家。(《伤寒论本义·太阳经上篇》)

成无己: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以解外,加厚朴杏子以下逆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喻嘉言:此证不云下利,但云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故仍用桂枝以解表,加厚朴杏仁以利下其气,亦微里之意也。(《尚论篇·太阳经上篇》)

【治法】 解肌祛风 降气平喘

【方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朴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义】

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解除在外之风寒;加厚朴、杏仁,温肺而降气平喘。如是则表里双解,内外悉安。

【临床应用】

本方为桂枝汤加厚朴杏仁而成。厚朴苦辛温,功能消痰除满、下气降逆;杏仁苦温,功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故本方功能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实属素有咳喘而兼外感之良方。

现代临床主要用本方治疗各种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等。同时也用治某些消化系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等。就中医理论而言,此类病证,其临床表现,大多反映具有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或痰饮阻滞等病理机制在内。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杏仁小量能镇静呼吸中枢,表现为镇咳平喘效应;而厚朴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兔离体支气管及肠管均有兴奋作用,且能通过降低血压,反射性引起呼吸兴奋。

【案例】

1.戊申正月,有一武弁在仪真为张遇所虏,日夕置于舟艎板下,不胜踡伏,后数日得脱。因饱食,解衣扪虱以自快,次日遂作伤寒。医者以因饱食伤而下之,一医以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仓皇无知所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法也。医者争曰:某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安可愈喘。予曰非予所知也。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濈濈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者曰:予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岂诳惑后世也哉?(《伤寒九十论》)

2.一孩3岁,从婴儿时起常患感冒。2岁时曾高热咳嗽,治后热退而咳未愈,迁延至今。近因新感,病势加重,发为喘逆,哮鸣之音,邻室可闻。一诊: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痰清稀,白沫较多,咳时微汗出,遇风咳甚,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滑。此为太阳表虚证哮喘,治宜解肌祛风,降逆平喘,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主之:桂枝6g,炙甘草3g,白芍6g,生姜10g,大枣15g,厚朴4g,杏仁6g,紫菀6g,防风3g。二诊:服药3剂,咳喘大减,夜能安睡,早晚遇风仍咳喘,痰多,汗出。风邪未尽,湿痰尚盛,上方加茯苓、陈皮、法夏以除湿化痰。症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1],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2],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


【词解】

[1] 漏不止:汗出如漏,无止息之时。

[2] 微急:轻度拘急。

   【提要】  太阳病发汗太过,表证不解,兼阳虚汗漏的证治。

【分析】  太阳表证,发汗是其正治之法。然汗之太过不及,均属治疗不当。今发汗太过,损伤表阳,而致卫表失固,且风寒仍羁于表,是实中夹虚征象。发热恶风,头痛脉浮,自汗出,自是太阳中风表象,然恶风汗出之甚,则非一般表虚证可比。淅然恶风,缩手裹脚,而汗出绵绵,无止无休,此景此情,营卫失调固是其病机要点,而卫阳因汗而伤,失却固摄,更是其机窍。汗出过多,则小便相应减少;卫阳失煦,经脉不柔,则四肢拘挛,屈伸不利。治宜解肌祛风,扶阳固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曰本证汗漏不止,形容汗出如漏,量小而微,然绵绵不休,即不间断之小量出汗,与大汗淋漓之量大势猛,绝不相同。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因发汗遂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液脱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柯韵伯:太阳固当汗,或不取微似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补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罢,而手足便利矣。(《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治法】  解肌祛风,扶阳固表。

【方药】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方义】

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扶阳,固表敛汗。

【临床应用】

本方由桂枝汤加炮附子组成。附子炮用,温经固表,与生附子偏于回阳救逆不同。故而本方在桂枝汤解肌祛风基础上,增强了温经扶阳之力,主要适用于太阳中风而兼卫阳不足之证,同时也可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者。

据45例医案的统计结果,辽宁中医学院关庆增氏主编之《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认为,本方的应用指标是:发热、恶风(寒)、汗出不止、手足不温、脉浮缓或沉细无力;或兼见四肢微急,小便难,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华,舌淡苔薄者。

从传统医学角度而论,本方可治漏汗证、阳虚自汗证、半身多汗症、痹证、痿症、风寒咳喘证、产后乳漏、崩漏等,均以阳气不足、卫阳不固、感受风寒等为其基本病机。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临床常用以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符合其病机者。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附子具有强心作用,所含乌头碱可使蛙心出现短暂强心效应,能明显抑制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脚肿,能抗寒冷,可延迟寒冷环境下小鸡和大鼠的死亡时间。

【案例】

1.李姓士人,患太阳病,发汗后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此证桂枝第七证也。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三投而汗止,再投芍药甘草,而足得伸,数日愈。(《普济本事方》)

2.某男,20岁,工人。患者右下肢小腿腓肠肌部位发生溃疡,经久不愈,不能收口,已有月余。溃疡周围青紫,无红肿,脉沉微。方用桂枝9g,白芍9g,炙草6g,生姜9g,大枣4枚,附子3g。水煎分2次服,3剂。服后溃疡开始缩小,疮面有肉芽新生。继用上方,服至10剂,疮面愈合,病告痊愈。(《古方新用》)

4.桂枝去芍药汤证

【原文】 太陽病,下之後,脉促[1]胸滿[2]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词解】

[1] 脉促:言脉来急促或短促,非后世“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

[2] 胸满:胸闷。

   【提要】  太阳病误下,致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误下,有可能引起外邪内陷发生变证的不良后果。本条太阳病误下,除脉促、胸满之外,未发生其他变证,而且仍用桂枝汤为主的方剂进行治疗,故知表证仍在。但误下后脉不浮缓而见急促、短促之象,说明邪欲下陷,而正气尚能抗邪,其机理与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类似。下后胸满而不痛,故不属结胸,方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阴柔,说明此胸满属胸阳虚所致。胸满与脉促并见,乃误下邪陷胸中,致胸阳不振,阳郁不伸,正邪相争所致。

【选注】  钱天来:脉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伤寒溯源集·太阳篇》)

成无己: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按]   关于促脉,历来医家见解分歧。多数注家以王叔和“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名曰促”为解。观《伤寒论》言脉促而表未解者有三:一为本条,一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一为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此为欲解也”。三条均由太阳病误下而成,脉促代表人体正气抗邪之势,故此处宜作急促、短促有力解。但亦不可忽视因峻下而正气大伤,可能出现脉来不继而歇止的促脉,然此不可视为常例。

【治法】  解肌祛风,宣通胸阳。

【方药】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方义】

桂枝汤组方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今用桂枝汤解肌祛风,以除其外证;去芍药之阴柔,即是增强其通阳之功,借以达到宣通胸阳之目的。前之加附,此之去芍,一增一减,遣方用药之灵妙,展示无遗。

【临床应用】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芍药减去,则方中阴柔之力变弱,而通阳之效得以相对增强。因而,可用本方化裁治疗胸阳不振及表邪未解证,表证误下所致的多种变证,也可酌情考虑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据报道,本方可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多种原因所致之心律不齐等病种,虽多属个案报导,然可提供参考。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原文】 若微寒[1]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词解】

[1] 微寒:脉微而恶寒。

【提要】  承上条太阳病误下,阳气损伤较甚,致表不解,而见脉微、恶寒甚、胸满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仍在,同时因误下损伤胸阳,邪气欲陷,正气相争而见胸满,此与上条类似。但上条见脉促,说明正气抗邪有力。此条脉微,说明阳虚不限于胸中,而是全身阳气不足,由此则恶寒必然较前加重。总之,本证是在桂枝去芍药汤证的基础上,阳虚较为突出,故二者同中有异。

【选注】  成无己: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陈修园: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按]   陈、成二氏对“微寒”(成本作“微恶寒”)的理解不同,成氏理解为轻微恶寒,陈氏理解为脉微恶寒,两者相比,自以陈说为胜。盖前条脉促胸满,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本有恶寒之证,今若轻微恶寒,而反加附子,则于理不合。

【治法】  解肌祛风,温经扶阳

【方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方义】

是方在桂枝去芍药汤解肌祛风、宣通胸阳基础上,更增附子一味,以温经复阳。如此通补发散兼施,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去芍药者,减其阴柔之性也;加炮附者,增其补阳之力也。故本方在通阳散寒之基础上,更增温阳之效,适用于心胸阳气不足而兼寒闭气郁之证。

现代临床多用以治疗各类心脏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亦可用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性关节炎、感冒等。中医辨证多属上焦阳虚而兼风寒湿等邪气阻滞,以恶寒发热、胸闷不适、汗出心悸、气短神疲、苔白脉弱等为其主要见症。

【案例】

伤寒阴结案:刘姓,年30余。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而成伤寒阴结。身体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者2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察,误为阳明腑证,投硝、黄等药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恶寒,即是表证未罢,虽兼有里证,亦当先治其表,仲景之遗法具在。今因误用寒泻药,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体质强健,尚为易治。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方:桂枝尖3g,黑附子3g,炙甘草1.5g,生姜3g,大枣2枚(去核)。服药后,未及10分钟,即大泻2次,恶寒腹胀痛均除而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2)

【原文】 發汗後,身疼痛,脉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62)


【提要】 太阳中风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治。

【分析】  太阳表证发汗太过,损伤卫气营阴,而表证尚未尽除,是以发热恶风寒、头痛之外,更见身痛绵绵不休、脉浮转为沉迟,此皆因气营不足,无以温煦濡养所致。治宜解肌祛风,补益营气,方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身痛一症,其由多端。太阳表证,身痛亦为其重要表现之一。本证之身痛,既与表邪未尽、气血营卫失调相关,更与汗伤营气、肌肉骨节失煦失养相关。盖表证身痛,汗后理应渐减而消,今汗后身痛不除而反绵绵不休,且脉象由浮转沉而迟,其营气损伤、筋肉失养之病理显然。

【选注】  尤在泾:发汗后邪痹于外而营虚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脉转沉迟。经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又曰: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故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尽之邪。(《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喻嘉言:伤寒发汗后,身反疼痛者,乃阳气暴虚、寒邪不能尽出所致。若脉见沉迟,更无疑矣。脉沉迟者,六部皆然,与尺迟大异。尺迟乃素虚,此为发汗新虚,故于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用人参三两以辅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之旧法也。(《尚论篇·太阳经上篇》)

【治法】  解肌祛风,益气和营。

【方药】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方义】

本方以桂枝汤解肌祛风,增生姜用量以通阳和卫,增芍药用量以益营滋阴,加人参意在气阴双补。如是则补散兼施,合奏其功。

【临床应用】

本方是由桂枝汤增生姜、芍药用量,加人参组成。其意重在益气养营,滋阴和阳,兼以发散风寒,调理气血。是以虚人感冒,或气血不足而以身痛为主要见症者,用之多效。

据27例医案统计结果,凡中医诊断为伤寒坏病、漏汗、虚热、身痛、腰痛、便秘、感冒、妊娠恶阻、妊娠汗后身痛或产后身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肠炎等而见身痛、疲乏、汗出、畏寒、头晕、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均可用本方化裁治疗。(《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案例】

经常感冒案:张某,46岁。经常感冒,感冒时发热汗出,劳累甚,则周身酸懒,服西药去痛片虽能暂时止痛,但药效过后则更疼。久病不愈。诊其脉沉迟无力,身疼痛,血压80/50mmHg。脉沉主里,脉迟主血虚,身疼痛,主要因出汗过多、津伤血虚而致,故为微痛酸懒状。根据《伤寒论》第62条所论,以桂枝新加汤主之。服3剂后身酸痛止,血压升至120/80 mmHg。续服4剂后,饭量增加,精神亦好转,自觉浑身四肢皆比以前有力,此后半年多再未犯感冒病。(《伤寒论医案集》)

7.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主之。(28)


【提要】 脾虚水停而表邪不解证治。

【分析】 太阳表证,汗下之后,表邪未解,仍见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诸表象,更增心下痞满微痛、小便不利,此因误治损伤脾阳,阳虚水湿不运,水停中焦所致。无汗者,水阻于表,营卫失于流通故也。其证水停于中而表邪未罢,治宜调和营卫,健脾利水,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本证辨证之关键,在于小便不利与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提示太阳所属脏腑功能失调,水湿不行;心下满微痛,表明水邪停蓄之部位,主要在于中焦。

若以临床实际而论,本证之发病,或因外感误治伤损脾胃而致水邪渐积者,或因水停日久而新感引动者。然内外相关、表里同病之理无二致,治疗仍当以调和营卫,健脾利水为法。

【选注】 成无己: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陈修园:太阳病服桂枝汤,服后未愈,医者不审其所以未愈之故,或疑桂枝汤之不当,而反下之,仍然表证不解,而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且又兼见里证而为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然无汗则表邪无外出之路,小便不利则里邪无下出之路,总由邪陷于脾、失其转输之用,以致膀胱不得气化而外出,三焦不行决渎而下出。《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言通体之太阳也。此时须知利水法中,大有转旋之妙用,而发汗亦在其中,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所以去桂者,不犯无汗禁也;所以加茯苓白术者,助脾之转输,令小便一利,而诸病霍然矣。(《伤寒论浅注·辨太阳病脉证上》)

《医宗金鉴》: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自见。服桂枝汤已,温复令一时许,通身漐漐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枝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治法】 调和营卫  健脾利水

【方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切 白术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方义】

本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复以茯苓、白术温阳健脾利水。关于本方之方名及组成,历来有桂枝去桂、桂枝去芍以及桂枝加苓术三种不同观点,编者认为以桂枝汤加苓术来理解,较为简捷明了,且也与临床实际相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23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桂枝汤的适应症(9)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6)——太少合病之柴胡桂枝汤方证
桂枝汤条文总结
实战伤寒论之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