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外购物,谨防三大陷阱!

日本各地的免税店里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  本报记者 赵环宇/摄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不少中国人加入境外购物大军,亚洲、澳洲、美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不乏中国游客的身影。有数据显示,这个假期中国游客出境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而其中纯花在“游”上的并不多,“出境购”成为“出境游”的重要动力。不过,国外的商品也并非件件都好,与国内类似,海外商家亦良莠不齐。免税店、华人回国礼品店等为国人熟知的购物场所,并非“绝对安全”;“赌场式”营销则容易让购物者陷入迷局。如何避免落入“购物陷阱”,正成为中国消费者出境购物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陷阱一:免税店未必最便宜


本报记者 蓝建中 发自东京


春节期间,大批中国游客赴日,东京不少商店甚至度假胜地轻井泽的奥特莱斯都贴出了春联和福字,而栃木县日光市观光协会还于2月13日至14日在鬼怒川温泉举行了“春节祭”,可见为了吸引中国游客有多么用心。


中国游客赴日观光,免不了大把购物,各地的免税店里充斥着中国游客的身影。不过,其中的购物陷阱也必须引起注意。中国游客对日本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人云亦云,在日本就免不了花冤枉钱。


一名在日华人媒体人士指出,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一方面,如果听商家、旅行社及导游盲目推销,那就免不了落入陷阱。应尽量去随机选择当地人也去的商店和餐厅。


另一方面,免税店未必就便宜,包括机场里那些中国游客扎堆的免税店,尤其是观光点及游客多的地方的免税店。这是由日本商品的定价体制决定的。日本的商品一般有“定番价”(最高价),但几乎所有的商品常年都是按低于“定番价”的几折出售。当某种商品要减价或甩卖打折时,都是以“定番价”为准。比如“定番价”为100日元(100日元约合5.68元人民币)的商品,加上8%消费税后为108日元,但其平时的售价通常只有80日元。游客购买的免税商品还是会比当地人买的贵。


另外,在旅游大巴上购物也容易遭遇陷阱,运气好的,出高价买到真货,运气差的,则会出高价买假货。同时,建议在只接待中国游客的商店什么也不要买。


关于造成中国游客花冤枉钱、易遭遇购物陷阱的原因,有分析认为,这首先源于信息的不对称。


中国游客被灌输的日本正面印象的、表面性的信息多,而负面或深层的东西较少。比如,一些中国游客恐怕并不知道所谓的夹心饼白色恋人为什么只在北海道和机场有售。这是因为该产品作假暴露后在日本各地遭到了抵制,只在产地北海道和机场免税店(绝大多数外国人不知情)维持住了销售点而已。


再有,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污染,日本的媒体触及的越来越少了。谁都知道,核污染的影响是长期的,范围也大。当地产的大米、牛奶等,和其他产地的混在一起出售或是提供给加工企业,这样一来,就不用标明原产地了。可这种状况,有几个中国游客知道呢?


第二个原因在于中国消费者跟风者众,所以难免上当。典型的例子就是纳豆精和所谓的酵素。一个纳豆,营养再怎么好,总不会比黄豆强到哪里去,何况纳豆的原料,大多不是好黄豆。


那么,一旦中国游客在日本陷入购物陷阱该如何维权?


业内人士指出,在日本购物一定要保留小票,最好是发票。不过,即使如此,一旦离开商店去了外地甚至回国后才发现,再想和店家交涉,就要涉及语言、举证及通信费等成本问题。而如果不是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如果拿不出有力证据,那么日本的主管部门便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如果遇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发现被骗了,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中国游客而言有效的办法是中国媒体积极报道,在这种压力下日本也不得不做出反应进行处理。


有一个倾向需要注意,日本人、包括日本媒体在谈及、报道这些负面新闻时,只将矛头对准华人黑导游和旅行社,绝口不提日方的问题。而实际上,坑骗游客的行为,多数都是店方和导游及旅行社间相互勾结才有可能实施,不然游客不会买到高价商品,导游和旅行社也不可能拿到回扣。



陷阱二:“赌场式”营销愿者上钩


本报特约撰稿 青溪 发自温哥华


买家和卖家自古以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若说加拿大商家恶意设“陷阱”坑顾客钱财,似乎不妥帖,但为了谋求最大收益,它们的确在营销手段上煞费苦心,前去购物的中国游客亦难免“吃亏”。


在加拿大,所谓的“降价”并不都实在,直销商场中的打折优惠广告可能仅是一个诱饵,那些降价75%,若买一件第二件则免费等促销手段,只是为给消费者制造出买到物美价廉商品的错觉。笔者曾好奇地问一位店员:“你们店这个款式的外套怎么总在打折?”他仍旧据实相告:“这些衣服从来就没以原价销售过。”说白了,原价标在那里,不过是给买家开出一味心理安慰剂罢了。


加拿大零售业研究人士瓦恩加特曾透露,一些零售商家为了促进销售,都开始仿效赌场做法,设下了一系列的“陷阱”,务求令消费者花费更多。市场调查显示,去年圣诞新年购物季,加拿大购物者中至少一半人超出了预算100加元(1加元约合4.72元人民币),而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人冲动地一次性花费逾千元。


加拿大某网站曾总结过当地商家敛财五招。别小瞧这看似不起眼“几板斧”,到了节假日大扫货时,分分钟让人钱包见底。第一,使用体积大的购物车。如今,加拿大超市用的购物车,大约是20年前的两倍,40年前的三倍大,让人总想填满车子的空间。第二,将超市布置成迷宫,像宜家那样,让顾客顺着它制定的路线“顺手牵羊”不断往车里扔货。第三,用限量或限期策略激发人们购买欲。第四,把昂贵货物放在便宜货物前面,给人造成打折错觉。第五,用服务延长顾客逗留时间,增加购物机会。


如果留意观察,还会发现加拿大人付完账没有核对账单的习惯。这倒不是因为加拿大商家收钱从不出错,而是因为处于“疯狂购物”状态的消费者往往不会留意出现的错误。所以,消费者结账付钱时需要格外注意商品的价目,因为很多商品的标价会出现错误,比如打折的商品并没有按折扣价格销售。


不过,如果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消费者在购物后“后悔”,加拿大完备的消费者保障体系可以帮助维权。


加拿大拥有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例如,联邦政府中就有10个部门负责消费者保护。另有全国性消协、各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它们负责处理投诉和咨询、发布市场信息、介绍消费技巧、提供有关法律咨询、调查被指控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等事务。


加拿大还有众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单项法律法规,从最初的质量、计量、价格、安全、卫生等领域扩展到现在的信用卡、利率、环境保护等新领域。特别是1996年修订的《竞争法》,对虚假广告、误导广告的含义予以明确界定,并加大了处罚力度。


与此同时,加拿大各大型商场都实行在一定时间内无条件退货制度,如果是销售方出现失误致使消费者利益受损,问题更容易解决。


此外,一些大型商场自设的购物网站也提供退货服务,中国消费者网购后若想退货,只要在规定期限内把货物拿到实体商店就可顺利退货,若是连锁店就更方便,无需“在哪家买必须在哪家退”,只要有收据,哪家店都能退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加拿大没有明确的有关退货的法律规定,因此在一些小商店中人们享受不了无条件退货服务,不满意只能换,不能退。


陷阱三:华人回国礼品店暗藏猫腻


本报记者 匡林 发自悉尼


中国农历新年假期,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大大增加。根据澳大利亚的统计数据,去年中国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游客就已创纪录地超过100万人次。今年一开年,中国游客到澳大利亚旅游的势头有增无减,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入境的中国游客更是达到高峰,澳大利亚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旅游景点到处是中国游客。


对澳大利亚产品的美誉中国游客早已耳闻,大多数人在旅游前就已经列好购物清单,准备一边旅游一边血拼。由于不少人对澳大利亚产品的品牌和真实价位并不真正了解,加上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因而有不少人被蒙在鼓里受骗被坑,包括以次充好、售卖假货、被引导性购物、高价位销售产品等现象屡屡发生。


因此在澳大利亚购物,选择购物地点十分重要。


其实澳大利亚的大牌保健品、奶粉、防晒霜、儿童食品、护肤品等在遍布全澳大利亚各地各区的大型连锁超市都可以买到,而且每周不同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折扣,有的时候甚至半价销售,很划算。不会出现有的华人回国礼品店里那种被人换标签,把中国国产的产品商标换成澳大利亚的,或者把澳大利亚不知名的商品标签换成所谓的名牌的假货、高价货的现象。即使要买的产品没有打折,也是正常的零售价,价格合理。


中国游客要想买到最合算的澳大利亚产品,最好要做到货比三家,多看多比,争取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满意的产品。


如果中国游客发现自己在不良华人免税店或回国礼品店被坑,购买到假货或者是买到高价货,可以向澳大利亚的公平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投诉,该委员会会负责受理消费者的举报并作出处理。该委员会在澳大利亚的主要城市都设有办事处,并设立有专门的举报热线电话,会专门负责处理这类事情。如果中国游客不会英文,也可以拨打该委员会的热线电话要求免费传译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公平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在各州还设立了小额投诉法庭,以便迅速审结涉小额金额的投诉案件,消费者可向小额投诉法庭起诉。


以往,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对中国游客被坑的情况已有所闻,也采取过检查行动,不过收效有限,中国游客被坑的情况仍未能杜绝。


因此,事后投诉不如事前预防。中国游客到澳大利亚旅游前最好做足功课,须事先了解自己要购买的澳大利亚产品的品牌和真实的价格,做到购物时心中有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腾讯新闻
当心!多国出现大量假货,专坑中国人,转发别让更多人上当!
中国游客在韩免税店前彻夜排队?其实很多都是代 购所雇
游客购物挨宰 驻日使馆也看不下去了
欧洲奢侈品市场优势不再 国人改道亚洲
调查!中美日游客在韩国竟然最喜欢淘这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