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有情怀最传奇的大家田世信:四十年用雕塑塑造灵魂的艺术家


田世信

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1964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分配到贵州清镇中学教学,1978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198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




《朱耷小像》2013年 铜 100x24x37cm




1964年大学毕业后

被分派到偏远的贵州生活工作了25年

其中在中学教书14年


《齐白石像》之一 1999年 铜 57x20x18cm





依稀记得

他家庭相册里有一张

他和夫人在一间小木屋前的合影

脸上挂满骄傲的笑意


那小木屋是多么的简陋

似乎能听到寒风

穿过木板墙时所发出

咯吱咯吱的响声


据说这就是他的家

他在这里坚强而又茁壮地成长

这是一种何等舍我其谁的气魄呀


他从这里出发启航,独步艺坛

一路披荆斩棘百折不回

如今的他心里

依然住着一个天真快乐的年轻人

依然热情满满

依然勇于挑战


就是这么一个好玩儿的

富有人情味的老头

一个一派天真的严肃者


(陈文令评说)



《齐白石像》之二 2012年 铜 135x55x51cm



《法师圆寂像》2012年 铸铜 124x50x20cm



《苏武牧羊》2007年 青铜 47x50x97cm

《李时珍》2010年 大漆 45x25x20




田世信——中国雕塑界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雕塑艺术大家。


在他身上,具有一种一般雕塑者很难具有的独特品质。


他为了艺术的严肃性,从不会为了金钱利益,降低标准去迎合某个所谓市政工程中的垃圾雕塑。在大多数雕塑者把精力投向城雕工程,去竞标赚大钱的时候,他却天天躲进自己的工作室,思想着他的贵州山民、圣贤英烈,孕育了不朽的巨制《王者至尊》;他似乎可以驾驭各种材质为己所用——各种各样的木质材料,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各种各样的树脂材料,以及民间大漆、制陶工艺等等。


他尝试和发现任何可以表达创作意图的材质媒介;他的创作手段表现方法非常丰富多元,他的每一件(组)作品,都是独立的个体。他的艺术,既不重复模拟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的每件作品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李向明评说










《鲁迅坐像》之二 2007年 青铜 70x50x80cm



《三友》2005年 青铜 22x53x53cm




艺术家艺语



我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这是我的做人原则。我不是艺术社会活动家,而是艺术家,我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因为社会活动大家说的话都差不多,且我已经七十多岁,是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所以我很珍惜跟雕塑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如今每天大概七点来钟起床,八点钟准时上班,十二点钟准时下班,一点半到两点准时上班,六点钟准时下班。


我做雕塑的时间比很多专业的艺术家要少,因为我是到了四十多岁以后才开始全部的精力做雕塑,不像其他人,大学毕业后就做(雕塑),所以我比他们晚十五到二十年,因此我必须发奋,虽然晚了这么多年,但是我的作品在中国来说算是比较多的。



《鲁迅与青年》 1995年 铜 等人大(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所以从这点上讲,我活的还是比较自信。至于自己个性上的缺点,我不否认,孩子们给我起的名叫“田太急”太着急,因为太着急所以走路经常摔跟头。


也许是我对材料有着特殊的兴趣。无论陶土、石头、木料、青铜还是大漆……,每当面对不同材料的特质和美感时,我会不由自主的琢磨出某些有意思的玩意儿,我喜欢在无形中思考有形的东西。



《谭嗣同立像》1999年 铜 高26cm

《辜鸿铭》2010年 铜 28x24x80cm



虽然雕塑创作环境十分嘈杂,时常弥曼着粉尘,并伴随着危险。但我不以为然,而是乐在其中,因为雕塑艺术在体积空间中能展现着它特有的韵味儿,经历创作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时至今日,搞了一辈子的所谓艺术创作,到现在,我真的觉得艺术创作在进入制作的阶段以后,与所有的工匠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工作,就能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并让人满意。


艺术家不同就在于动手制作之前要用自己的认知去思考。他不像一般的匠人是按照别人设定的模式,照别人的要求去将它完成。艺术家的创作是完全尊重自己的。在这时是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能起作用,全靠自觉、自醒。




《沈钧儒》2012年 铜 20x24x72cm




帝王之尊之《宋太祖》2009年 大漆 玻璃钢 183×183×156cm









自己将心中模糊的东西,十分费力地一层层剥开。让它逐渐清晰可见,渐渐清楚,就是你想要的那个……就是那个!这个“那个”是别人不曾看到的,经你这手一弄,就看出了端倪,看出了他的奥妙!


自开始雕塑创作以来,我就一直关注中国历史,特别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标志性人物,无论在政治、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还是民间人物方面我都有所触及。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就相继完成了《司马迁》、《谭嗣同》、《老子》、《齐白石》、《唐女系列》、《王阳明》、《屈原》、《鲁迅》、《秋瑾》等历史人物的雕塑,这些艺术形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物化,通过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本身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我是在雕塑艺术浑厚雄健的人物体积中,追求那种让人追忆的苦涩的美感,去传达我的历史意识。创作过程始终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我。


帝王之尊之《元太祖》

2009年 大漆 玻璃钢 188x178x183cm




《王者之尊》展览全景 2009年




我第一次接触到大漆大概是二三十年前了,我当年被分配到贵州工作,在贵州当地我看到一些农民一直把玩一种用牛皮和大漆混合做的烟盒,那个材质有点像玛瑙,之后我又跟太太一起到马王堆汉墓看了一下那里的出土文物,里面有些漆器和铜器,铜器已经有很明显的斑驳锈痕,腐蚀的很厉害,而漆器却光洁如初,色彩、花纹一点都没有变,所以那时候起,我就萌生了一种念头,如果是用漆能够做成雕塑肯定好,恰恰我又翻阅了《中国美术史》,上面有一件中国人用大漆做的鉴真和尚像,这么一来,我就更确定自己的方向了。




但是现在遗憾的是,大漆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正视,因此它的经济价值没有能够得到很公正的对待。大漆是独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非常看好它未来的前景,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自费来进行大漆的研究工作,我现在做了不少的大漆的雕塑,虽然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大汗王后》2012年 铜 70x60x85cm




《包公》2008年 大漆 204x80x50cm




《谭嗣同像》之二 1984年 镀铜 42x46x55cm




陈文令评说


田老师用了几十载的艺术实践完成了自我个人化雕塑语言的建构,由“工具”走向“审美”的艺术本体。他的代表作“谭嗣同”,摒弃了所有西方精心雕琢的解剖性语言,而使用一种极其自由且又简约的东方性造型法则。人物的面部表情虚实互济、稚拙雄浑,五官塑造欹正相生、歪歪得正。


尤其是整件作品的视觉中心凝聚在这个拧巴的鼻子上,以清贫的技法与富饶的思想结盟——手法上的极直接、极简素、极有力,造就了内蕴上的极深刻、极丰满、极厚重,从而产生一种史诗般雄浑悲壮的张力,充分刻画出谭嗣同引颈向天、舍生取义的不屈人格。





《谭嗣同像》之一 1984年 木 35x32x45cm



《深秋》2012年 铜 35x32x87cm

《管仲立像》1999年 铜 高27cm


《王阳明》1994年 大漆 110x81x87cm




《颜真卿》1992年 铜贴银箔 33x25x45cm

《司马迁》1988年 铜 100x97x137cm


《林彪—副统帅》2010年 铜 75x30x26cm

《李德伦》写意 2001年 铜 52x30x28cm

《孙道临》2008年 青铜 20x34x47cm

《林兆华立像》2012年 铜 94x44x30cm



《鲁迅头像》1995年 铜 39x15x25cm

《白石小像》2012年 铜 19x20x15cm

《秋瑾》1988年 铜 62x70x120cm




《虢国夫人游春图》2008年 铜 150X60X164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大家张萱的作品,历经一千多年。虽然当今世界的绘画极为丰富多彩,但她在群花争艳之中,仍十分耀眼。


我从读书时,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就十分喜欢。我喜欢她当中对唐代妇人的以胖为美的造型特色;我喜欢她在人物布局上的疏密安排及画面上的空白;我喜欢她连上面的马匹都具有如唐代妇人般的浑圆饱满。总之,由於对这般绘画中的美的陶醉,我动了将这平面的艺术立体化,将它模仿着绘画变成雕塑。于此同时,我在平时的大量的时间里,主要是阅读中国的绘画,我特别喜欢古人将汉代女人做得清瘦,唐代女人做得雍容华贵、肥胖而不蠢笨的高超之处。


如果对我的作品稍微有了解的人,一定记得我做了大量的唐代胖女子的雕塑。这大概是此喜爱心态的延续吧。



《汉女》1999年 木 高 120-125cm

《老子》1998年 木 152x55x45cm

《老子-刚柔之道》2003年 木  225x60x40cm




《晚风》2011年 铜 30x37x77cm



《酒歌》之一(面对面) 2011年 铜 50x28x53cm



《春芽》2005年 铜 74x15x13cm







《春风之一》2001年 青铜 56x10x60cm


《春芽》2005年 木 74x15x13cm

《抽烟的女孩》1996年 汉白玉 49x21x22cm

《晨之一》1995年 青铜 24x18x59cm

《晨之二》2009年 脱胎 大漆 金箔 蛋壳 24x18x59cm

《北京人》1991年 大理石 17x15x70cm



《大躯干》1993年 大漆 68x66x163cm 

《躯干之一》1991年 铜 8x16x59cm

《躯干之二》1991年 石头 14x20x69cm

《躯干之三》1992年 木 10x16x55cm



《柳叶》1996年 黄菠萝木 66x11x11cm



《海南女孩》2010年 铜 63x32x18cm





雕塑家隋建国说的很好:


他是作为‘中国乡土’

塑造一首凝结

岩石、陶土和青铜中的史诗。


《侗女之一》1981年 柏木 30x35x45cm





《侗女》的春天


在田世信的生命维度里,贵州占去了他25年的光阴。


大学毕业时,他自知不可能留在北京,于是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的号召,自愿选择了少数民族集聚的贵州省。他被分配到安顺地区的清镇县一中。


“我当年才23岁啊!记得到那儿的第一天,屋子简陋不堪,房间都是木板隔开的,贵州那个地方又成天地淅淅沥沥下着雨,所以心里的酸楚没法形容,从此,在县城中学教书的日子就在孤独与苦闷中开始了。


学校也开设美术课,这位北京来的大学生按自己的计划给校长开了一张“材料设备清单”。“我和校长说,需要美术教室一间,画架多少个,笔、纸什么的,结果他说普通教室还没玻璃呢,就凑合上课吧。”田世信只好带学生写写字算罢,一句口号写一学期。学校老师稀缺,领导就派他去顶课,他教过外语、历史、语文、政治、音乐、地理等,因此被称作“万能教师”。一晃,14年。



1978年初春,中央有关恢复招生的文件犹如一声巨雷,炸开了全国各大、中专学校被封锁了12年之久的大门。田世信带着四个学生赶到安顺考点,报考省艺术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们优秀的表现不仅为自己赢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也解决了他们夫妻俩千方百计“抗战八年”都无门路的调动问题——田世信于当年的10月正式调入省艺校美术专业任教。



本就是对雕塑痴迷的人,从清镇县调往省城,他还不忘带些木材,随手做点小物件,常引来大家围观。有一天,京剧班乐队的一位老师托他为纺织厂做几个木质模特,可单位没钱付制作费,只能送点木材作为补偿。田世信当即答应了。他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任务,最后剩下两根直径30余厘米,长2米的柏木作为报酬,材质极好,田世信便开始利用这个好材料雕了少数民族人物头像——《侗女》。


《侗女》之三(大头像)1993年 大漆 75x70x85cm




《侗女》为他的人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大逆转,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像一阵春风吹散了积压在他心中的种种疑惑与束缚,精神上的自由追求豁然开朗”。“我曾和别人说过,在那以前,自己就像困在铁桶里的野兽,拼命地东撞西撞,等哪天撞出个洞来,我就能出来,撞不开也就拉倒了。”


1981年,田世信听说巴黎春季沙龙展正在征集作品,那是30年来法国政府第一次发出邀请。他到邮局给大学教他雕塑的祖文轩老师挂了个长途电话,祖老师证实确有此事,还告诉他说,她丈夫李贞祥老师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叫他送一件作品去试试。“那时我还没参加过任何展览,一下子送去北京,能行吗?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将新雕的《侗女》送去了。”本就没把握,作品寄去北京后,也就没太在意。谁知,1982年的大年初二,田世信突然接到北京中国美协来信,正式通知他《侗女》入选。



其实,《侗女》并未通过国内初选,“从没参加过展览、比赛,别人都不认识你,哪儿有时间认真看!”李先生本想等天气转暖后再将作品带回家,先随意放在大厅的一张桌子下面(存放展品的大厅一般人不可随便出入,比较安全)。没想到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文化专员来美术馆最后审定入选的三十件作品,无意中脚被地上的一件木雕绊了一下,他弯下腰将这木雕捧起,仔细端详。得知这是落选作品后,他二话没说,走到已选定的那三十件作品前,从中提出一件放在地下,将《侗女》放入其中。《侗女》就此由贵州飞到了巴黎。作品第一次送展就去了巴黎,这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木雕欢乐柱制作中




《欢乐柱之一》1981年 柏木 高约160cm





关于苦涩美的沉思


《侗女》入选巴黎大展和以此获得的学术界认可,对田世信的创作来说,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他开始不分日夜地打凿木雕。他将学生送来的一棵大树根,刀劈斧砍,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做出了《苗女》。“一个盘髻插梳的苗族姑娘头像,牛角梳被夸张成一对大牛角,双耳下垂吊着大耳环,整体的造型和体量,都彰显出前所未有的英爽和灵气。”而他却想不到,这件作品再次引发了雕塑界的轰动和赞赏,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波。


《苗女》1982年 木 40x90x93cm



《苗女》


1982年,贵州省美协决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名为《贵州省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新作展》的展览,田世信应邀参展。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参展艺术家和作品受到多方关注。然而,有部分苗族知识分子和文艺界少数民族人士认为,作品《苗女》是对苗族妇女,甚至整个苗族的丑化和歪曲。“他们还有人说我这是把戴牛角梳的姑娘的头砍下来放在地上,当成祭品。


他们写文章批判,甚至还要求中国美术馆撤下作品,就地销毁。我当然感觉莫名其妙,但那个年代,我只能保持沉默。我夫人说我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可也没别的办法。事实证明,在相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下,这场风波慢慢烟消云散了。”


有人说,田世信的作品是对乡土浓浓的眷恋,是对人物人格、德行、修养的“中国式表达”。他赶忙推辞:“这褒奖太高了,我只是想通过雕塑展现真实的人和生活。”清镇一中校长的茶缸里,茶渍锈得满杯丁点儿看不出内里的白色;村里一个贫困的五保户,大队里给他一头牛养着,没地方拴,只好拴在自己狭小的泥土砌成的屋里,牛紧靠着炕,一扭屁股拉屎就落炕上;被学生邀去喝“狗肉汤锅”,看着锅里如泥浆般土黄色的汤,都不理解当地人为何喝得那么津津有味……“你能想象那样的生活吗?搁我们估计得自杀了,可人家照样乐呵呵地过,有唱有跳,有酒就喝。是这些淳朴、天真的人性,一次次打动着我。”


1989年,田世信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多年来,数个乡土写实风格的造型令他一次次收获赞誉,而他并非只聚焦于山区生活题材。他关注中国历史,特别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标志性人物,无论政治、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还是民间人物,他都有所触及。”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田世信相继完成了《司马迁》《谭嗣同》《老子》《齐白石》《鲁迅》《秋瑾》等历史人物的肖像,这些艺术形象是民族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物化,他通过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本身,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

(张光子)



《屈原像》之一 1985年 木 高约55cm

《山风》1986年 槐木 30x35x66cm

《山里人》1992年 木 35x35x100cm



《山路之二》六人五羊 1997年 铜 90x100x155cm

《山路之三》2003年 青铜 310x70x60cm

《山路之四》2010年 铜 125x30x74cm

《山路》系列之五2010年 铜 125x70x30cm

《山音之二》2001年 青铜 500x240x220cm



《山风之十一》2012年 铜 17.5x16x72cm

《山风之十二》2012年 铜 17x16x67cm



《猎人系列》2007年 青铜 

75x50x30cm 60x80x45cm 76x66x25cm

《牧羊人》2005年 青铜 47x45x80cm

《牧童》2006年 铜 47x20x55cm





《课堂》2002年 铁 154x96x160cm

《高坡上》之三 2000年 陶 人等大

《小高坡上》之一(组雕三人一男一女)

1997年 铜 17x14x17cm 11x11x11cm 10x9.5x12cm

《高坡上》之《小稿一人》1988年 铜 15x15x15

《高坡上》1988年 铜 90x90x85cm(男) 80x80x80cm(女)



《归》2005年 青铜 45x53x21cm

《归》2005年 木 45x53x21cm



《秦腔》(组雕两人) 1997年 铜 29x19x15cm

《慵懒》1993年 铜 13x19x25cm

《阳光下》1993年 铜 37x37x45cm

《小憩》1993年 铜 15x32x15cm

《小马》1989年 铜 直径20cm

《壁挂女体》1988年 铜 直径22.5x6.5cm





《花桥 ——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

入驻北京文化地标798艺术区




《花桥 ——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

2004年 木 565x270x210cm




雕塑艺术家田世信创作于2004年的木雕作品《花桥-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之一》入驻北京文化地标798艺术区,为其户外公共艺术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熙熙攘攘的798艺术区,游人如织,大量国内外游客纷纷驻足于这件气质和形式极其独特的当代艺术作品前。


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艺术家田世信在雕塑作品题材和材质上大胆创新,创作了大量极富个人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作为一位植根本土,深具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雕塑家,田世信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木雕技法、艺术形式的现代性研究和传承。自上世纪80年代始,田世信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木雕艺术与当代雕塑艺术的融合,通过反复实践和革新,以当代雕塑艺术为新手段,着眼当下,贴近生活,强调东方风韵,巧妙融合传统、多民族文化等题材,创作了百余件木雕作品,这件《花桥-人生本是一场热闹戏之一》就是其中深具代表性的尝试和突破。










《母与子》1993年 漆 68x10x165cm


《母与子之十二》2006年 铜 46x22x79cm 线刻








《盲艺人》1995年 铜 68x57x77cm


《果之二》2008年 青铜 67x56x97cm



《竹林七贤之一》2002年 陶 10x17x27cm





在法国著名犹太画家宾卡斯家

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卡杜来访


2001年在法国皮尔卡丹艺术中心与皮尔卡丹驻法大使吴健民、理论家邵大箴、长女田园


快乐的一家



《自雕像》1983年 铜 34x31x36cm

《自雕像》1994年 木 43x46x50cm






艺术家传播网

——艺术家创作与交流第一推广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族雕塑艺术的坚守者——田世信
漆器 漆画与漆艺--大漆艺术创作现象片言
郅敏:《田世信的史诗》
中华艺术瑰宝青铜雕塑艺术(三)
自然界的灵气 | 王大朋雕塑作品
崇尚瘦的时代,他们偏要以“胖”为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