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川航迫降事件看舆情的波折 | 独家


先“狂欢”,再反转,最后理性,这样的轨迹甚至有发展为标准流程的苗头。这当然是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现象。无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体,还是对自我要求比较严格的普通人,认知一件复杂的事件,都应该让自己的理性更早地介入事件之中。



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行途中,因风挡玻璃破裂脱落而紧急备降。这次重大突发事件中,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避免了一次重大灾难的发生,反映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全国人民都为英雄机组点赞。

随后,对于这一事件的舆情,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波,赞扬。媒体和舆论对这一 “史诗级壮举”展开了铺天盖地地颂扬,“伟大奇迹”“力挽狂澜”“全国哭泣”……各种各样的褒奖之词毫不吝惜溢于言表。(当然,临危拯救119乘客,对于所有的褒奖机组当之无愧)


第二波,追责。似乎有些抵触舆论一边倒的“浮夸”,也意识到了事件的根源,媒体和舆论纷纷开始把矛头对准川航,要求调查,要求追责,要求给一个交代。


第三波,理性。在信息越来越详尽,事实越来越清晰,观点碰撞越来越明了的时候,媒体和舆论终于开始理性起来,既要求褒奖机组,又要求调查问题。




可以说,现在对于这样的舆情变化、甚至反转,我们并不陌生。之前的山东辱母杀人案、陕西榆林产妇跳楼案、因出不起彩礼自杀案等等,都出现过这种舆情轨迹。先“狂欢”,再反转,最后理性,这样的轨迹甚至有发展为标准流程的苗头。这当然是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现象。无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体,还是对自我要求比较严格的普通人,认知一件复杂的事件,都应该让自己的理性更早地介入事件之中。

对于某件热点事件的报道,往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负面事件正面报道。明明是一件坏事,但却在媒体的笔下“包装”成了好事。让人比较深刻的就是对于事故的报道,不先描述人们关心的事故情况,反而一直强调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情绪稳定”。这样的报道早已令人深恶痛绝,好在近年来已大为改观。二是正面报道负面效应。对于某些好人好事,进行一定程度的客观报道肯定是有利于社会的,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边界,就会造成负面效应。比如有些报道,为了突出当前的成绩,就把过去说得一塌糊涂;为了塑造人物典型,就把人写得不食人间烟火、脱离实际。这样的报道不仅达不到宣传目的,也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形象。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舆情对于此次川航迫降事件的讨论,多多少少有这两个毛病的影子。如何让理性更早地介入?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至少要把5个W (who, when, where, what, why) 和1个H(how)弄清楚搞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整个事件的框架就立起来了;搞清楚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才对结果有更加客观的认识。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还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把握起来就更加全面深刻,而不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对着一个局部疯狂“轰炸”。

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不要顾此失彼。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当一个事件明显地体现了其中的某个方面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要思考一下其对立面,从而充分的衡量一下其中的利与弊、得与失,从而得出更加理性客观的结论进行传播。否则就会拿捏不了好与坏的转换,对于事件性质把控失去力度。

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对于热点事件的认知和传播都应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前提,讲政治、顾大局,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网络安全。要以正规和权威的消息来源为发表言论的基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不要为片面追求 “轰动效应”、吸引眼球,而忘记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仇凯: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新传理论 新媒体背景=考试热点|反转新闻
官员网络形象危机不容忽视
川航备降事件:英雄机组亮相 全网网友怒赞!
何谓舆情公关?舆情出现怎么处理
2007年最受网民关注十大事件出炉 华南虎事件居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