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散尽家财以救助国难,为何落得凄凉的结局?

文/格瓦拉同志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曾刊登过一个名为《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上几个世纪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位中国名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元世祖、明朝大宦官刘瑾、清朝巨贪和珅、清朝富豪伍秉鉴和民国财长宋子文。在6人当中,唯有伍秉鉴是纯粹的商人,并且还是当时的世界首富。那么,伍秉鉴是如何发家的?身为世界首富,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01 世界首富

伍秉鉴,又名伍敦元,字成之,祖籍福建泉州,1769年生于广州。伍秉鉴出身商人家庭,其父伍国宗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创始人,专营对外贸易。1801年,年仅32岁的伍秉鉴接手怡和行,由于精明能干、经营理念超前,因此怡和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最终竟成为十三行中最大的商号,而伍秉鉴也当上十三行的领导人-总商

广州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专营对外贸易的中介机构(即“牙行”),属于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定出口货价,代替中外商人纳税,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号称“天子南库”。除了做生意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

由于从事着垄断性的事业,十三行各个商号的当家人都是富商巨贾,尤其以伍秉鉴的财力最为惊人。除大量的金银现金外,伍秉鉴在国内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茶园、店铺等不动产,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保险等业务,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当时,东印度公司每逢资金周转不灵,便会向伍家借贷,由此可见伍秉鉴的财力。

伍秉鉴

根据保守估计,经过40余年的积累,伍秉鉴的总资产高达2800万两白银,按照现在1克白银约合5元来计算,其数值约等于70亿元人民币。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首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身价才只有2000万美元,按照现在的价值计算,约合人民币17亿,尚不及伍秉鉴的1/4!正因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在“重农抑商”思想盛行的帝制时代,商人从来都是被打压、搜刮的对象,从朝廷到各级地方机构,都可以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伍秉鉴虽然身为世界首富,但同样深受其害。根据史料记载,每逢皇帝、皇后、督抚的生日或地方的洪涝旱灾,官员们都会勒令伍秉鉴捐献财产,“计伍氏先后所助不下千万,捐输为海内冠”(引文见《广州府志》)。

林则徐

为摆脱困境,伍秉鉴曾向朝廷捐献一笔巨款,由此换得一个三品顶戴。然而,这个新身份只能帮助伍秉鉴摆脱低级官吏的骚扰,但并不能使他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伍秉鉴被按上“包庇外商走私鸦片”的罪名,多次遭到训斥和惩戒,被迫屡屡向清廷献出巨额财富以消灾。等到林则徐被罢免后,伍秉鉴尚未来得及喘口气,两场更大规模的困境便袭来。

02  疏财救国难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在主和派的攻击下,被道光帝革职。随后,被派往广东主持军务的钦差大臣琦善,因为擅自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同样被革职。琦善被革职后,被道光帝寄予厚望的堂侄奕山担任靖逆将军,前往广东负责对英作战事宜,时在1841年1月。此时,侵华英军因不满中英谈判的进展缓慢,遂在奕山抵达广州后不久再启战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奕山虽然身为统帅,但完全不懂军事,因此极为倚重号称道光朝“第一名将”的湖南提督杨芳,对他几乎言听计从。杨芳虽然是百战名将,但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并且他这个人非常迷信,认为英军先前之所以很厉害,肯定是使用了“邪术”的缘故。因此,杨芳命令地方保甲遍搜民间的马桶,在其中装满屎尿,作战时只要将其泼洒在英国舰船上,便可以让敌兵不战而溃。

结果可想而知,杨芳的“马桶计”根本不灵,英国军舰溯珠江直逼广州城外。在见识到英国坚船利炮的慑人威力后,被吓尿的奕山放弃抵抗,在同年5月24日宣布投降,随后跟英国代表签署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根据这项条约,奕山允诺清军在6日内撤出广州城60英里以外,一周内向英军缴纳“赎城费”600万银元,并赔偿英国商馆、商船的损失

奕山画像  

奕山在签署《广州和约》时,没有也根本不敢向道光帝汇报,如此一来,向英军缴纳的600万银元“赎城费”,就只能通过搜刮商人的方式来完成。当时,奕山向十三行强行摊牌200万银元,而作为摊派最多的一家行商,怡和行老板、十三行总商伍秉鉴便捐献出110万银元。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伍秉鉴这笔数额巨大的捐款,广州城很难避免一场浩劫

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完败而告终,随后中英两国签署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根据这项条约,清朝除了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同意开放5处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废除公行制度允许英商自由贸易、两国协定关税外,还需要向英国支付2100万银元的战争赔款。这一次,“轻车熟路”的清廷又将200万银元的赔款摊牌在商人头上,而伍秉鉴再次拿出其中的一半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粗略估计,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不算其他损失,仅赔款一项,伍秉鉴便向清廷捐献210万银元,这数字实在惊人。要知道,伍秉鉴虽然身家高达2800万两白银,但大部分都以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等方式存在,流动资金并不多。如此一来,伍秉鉴疏财救助国难的行为值得称赞,却也耗尽了几乎全部流动资金,可谓损失巨大

03  凄凉结局

按照常理来讲,为救助国难而损失惨重的伍秉鉴,理应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崇敬,但事实却与此大相径庭。原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从朝廷到普通民众,对外国的仇视变得愈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靠着跟洋人打交道而发家的伍秉鉴,跟大部分外贸商人一样,都被骂作“汉奸”、“卖国贼”,使其名声扫地。此情此景,令伍秉鉴心灰意冷。

伍秉鉴等行商首领列席涉外审案场景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鉴写信给美国朋友罗伯特·福布斯,称:“如果我现在是青年,我将认真地考虑乘船前往美国,在你附近的某处定居。”对于伍秉鉴在书信里透露出的心态,台湾学者陈国栋如此评论道:“看来鼎鼎大名的伍浩官不但对洋行的工作失望了,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失望了。”(注:“浩官”是伍国宗的商号名称,为后世子孙所沿用)。

从伍秉鉴写给美国朋友的信件来看,备受挫辱的他,已经有了移民美国、到海外“重起炉灶”的计划,但过于衰老的身体,却无法支持他这样做。1843年9月,满怀悲愤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在广州溘然长逝,终年74岁。伍秉鉴死后,家族生意每况愈下,等到其子伍崇曜死后,伍家再没有出现过商业英才,以至于最终落得破产的境地,实在令人唏嘘。

十三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焚毁

不仅如此,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十三行开始没落,在清政府的压榨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公行制度的废除和其他通商口岸的发展,广州丧失在外贸方面的垄断地位,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十三行街突遭大火,使这些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参考书目

萧致治:《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陈舜臣(日):《鸦片战争(全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史澄、瑞麟、戴肇辰:《广州府志》,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张晓立:《晚清首富伍秉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朝广州十三行是皇帝的钱袋子,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晚清的世界首富,多次拿钱替国家赔款,最后落了个汉奸的骂名!
财富的游戏
揭秘百年前首富伍秉鉴:多次捐资救大清,传奇人生何以悲壮收官?
清朝道光年间,真的遍地汉奸吗?2020.1.31
清朝最后一位世界首富,身价超美国首富4倍,连外国人也找他借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