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到底革了个什么?
编者按
哲学的任务不是要寻找现实的或隐秘或显白的目的,而是经由实践介入现实本身。概念既是思维的推理法,又是思维和被思维物之间的城墙。哲学无法绕开这堵城墙,而在多大程度上强调“设定”的思想,强调通过精神而生产的思想,他同时就在多大程度上消极地敬畏着被规定之物,把握被规定之物无非意味着听命于其本身的概念。

«КАРЛ МАРКС» ЗАПФРОНТРОСТА
本文仅在微信公众号“法郎吉广场”和“成都东软学院青马繁星”发表,其他平台看到的都是未经允许搬运的!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但重点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第十一条中如是说。《提纲》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新世界观之哲学基础,它猛烈地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首的旧哲学,揭示了旧哲学的虚伪性,并提出了构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只有实践能够连通意识和外界,只有实践能触动现实。

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脉络

近代哲学的发展,自康德确立了意识的内在性(意识本身只能确认意识内部的东西)以来,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意识只能确认意识内部的东西,那么人们凭什么说意识之外还有其他东西呢?

康德的物自体无法被主体的先验统觉直接观察,只能观察被主体中介整合而涌现出的现象。

德对此的回答是:先区分意识和物自体,再在意识内部区分出自我意识和认识对象,所有人的意识内都有先天认识形式,自我意识统摄先天认识形式,使得认识对象成为可能。最后,康德得出结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对象,不能认识物自体。

绝对精神经由能动的精神(主体)的中介得以把握自身

格尔对此的回答是把世间万物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背后则是绝对精神的推动。在绝对精神的发展中产生了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精神作为绝对精神的产物反过来认识绝对精神,从而达到绝对精神对自身的认识。人类精神是绝对精神在意识中的表象,人类精神通过思辨活动达到主客同一,并在绝对知识阶段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绝对精神。这样的认识在形式上具有阶段性,能够达到有历史性的认识。
费尔巴哈对此的回答是:通过直观的对象性来试图连接意识和外物,认为人是以他人为对象,来体现自己的本质的。人有着一种不变的自然本性,这一本性是人的肉体和意识里的知、情、意,人靠“高级哲学直观”就可以认识自然界了。所谓的“高级哲学直观”,就是知性用以直观自然界的感性直观,这样的直观是感性、具体的直观活动,不是黑格尔那样的抽象思辨活动。
以上三种对意识内在性问题的回应,分别代表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针对这三种资产阶级思潮,马克思揭示了它们的虚伪性,也通过引入实践,为意识内在性问题提供了实质性的解答。
对于康德的先天哲学,马克思认为,他的哲学是一种理论哲学,根本就不考虑怎么把他提出来的这些美妙理论落地。因为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是人类理性无法触知的,这意味着人类对于改变外界是无能为力的。康德眼中的实践不过是一种道德实践,尽管他声称这种实践是发生在物自体的领域,但由于物自体也是一种理性构建出来的概念,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唯心主义,光在思维内部打转,无法作用到外界。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全部放在意识内部,虽然表面上是在宣扬人的思维主体性,但是对于外界却不闻不问,也不寻思改变它,这便是康德哲学的虚伪性。
对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马克思认为,思辨哲学可以在意识内部扬弃事物,但是这样的扬弃也仅限于意识内,与康德哲学一样,无法改变外界。但是尽管黑格尔是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但是他的辩证法也有问题:黑格尔的辩证法遵循着这样一条主线:绝对精神不断发展,分化出了人类的精神,人类的精神通过思辨活动倒过来认识绝对精神。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元式辩证法,人类精神的思辨活动的背后仍然是绝对精神在作为幕后推手,人类的思辨活动不过是在认识绝对精神的辨证发展。这样一来,真正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取得发展的也是绝对精神。人类精神只是绝对精神进行自我认识的手段,人类在黑格尔体系下是没有完全的主体性的,只有认识的主体性。只有认识主体性的人在现实面前也只能亦步亦趋,只能单向度地解释外界,即便是想要否定外界,也只能在意识内部进行否定,无法在实质上改变外界一分一毫,因为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的发展是主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唯物,在历史观上唯心,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向唯心主义的妥协。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眼中,物质是一种实体,人类社会和自然是无关的。费尔巴哈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正是因为实体是一种人脑中产生的概念,相应地,物质实体就是人脑中物质的概念,可见费尔巴哈把物质和物质的概念这两个东西混淆了。在这种混淆的误导下,导致了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把不变的自然规律强行套在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人类社会上,把人的本质看作是跟自然规律一样固定不变,既抹杀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也抹杀了具体的人的现实性。从主体维度,费尔巴哈只谈抽象的人,不谈现实的人;从客观的维度,只谈当下的社会,不谈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革的社会,这便是费尔巴哈哲学的虚伪之处。

马克思在揭示并批判了之前三种思潮的虚伪性之后,通过引入实践来解决意识内在性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他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主体和作为外物的对象在实践的连接下互相促进,辩证发展。由于实践的引入,主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本质,或者是主体之外的事物发展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这里通过实践被真正构建起来了!
主体可以通过实践变革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加强,也不断得到发展,反过来促进人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了主体和外界共同发展的二元式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现实的感性活动,也就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的实践总是具有主体的维度。实践是要改变外界的,是人的实践生产出了外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随着人类的大脑对以前实践的总结,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人类改造外界的实践能力会越来越强,对外界的改造幅度会越来越大,使得人类的实践出现明显的历史性,令人类社会的本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便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发生,如果没有主体的维度,就无法实现。
自然和人类社会不同,自然的发展虽然也是有阶段性的,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但是自然的发展只具备历史,不具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历史也有历史性,因为一方面,人类实践的对象是自然,自然的发展具有历史以及遵循的规律,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也有历史和规律可循;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实践的主体维度,人类会根据自身的意志利用发现的规律来改造自然,把改造了的自然纳入人类社会之中。可见,人类社会的本质是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自然的本质不会改变,因为自然规律是不变的,而且自然没有主体维度,无法改变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在第一国际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说

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但重点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革的就是那些空谈理论,对现实不管不顾的资产阶级理论家。那些资产阶级理论家们,乍一看他们的作品歪歪斜斜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大字,但马克思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虚伪!
任何单纯的哲学理论都是滞后于现实的,旧哲学片面强调理论,轻视现实的问题更是加剧了哲学和现实的脱节。在这个意义上,旧哲学即便以介入现实的姿态试图改变什么,也是永远来不及的。理论的提出也是源于现实的,但是要想实践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光凭理论本身是改变不了世界的,在理论指导的实践了才能。马哲则一直以改变现实为主线,从《博士论文》要求哲学现实化,到《提纲》提出哲学要改变世界,无不要求把理论落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实践作为沟通意识与外界的桥梁,一切从实践出发,颠覆了从柏拉图以来哲学由抽象的理论出发的传统,恢复了人的主体性,强调实践对生活的原初意义,令外部世界不再与人的意识对立,克服了意识内在性带来的问题。实践的引入,使得哲学改变外界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阶级斗争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和劳动人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提供了指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争鸣||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之再考察
【德意志意识形态】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
专题研究|论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还原
马克思哲学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