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本就是以“辨病”为主的,其核心是辨病因、病位与病机
userphoto

2022.12.11 北京

关注

笔者悠游于文献的海洋中历20余年,初开始觉得东也好,西也好,怎么都好,当从浅海进入深海,从近海又入远海之后,又觉得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所知越多,越容易莫衷一是,会发现信息越多如果不能整合、不能理出条理、抓住核心的话,越是容易陷在里面,不能灵活应用于临床,进而提高临床疗效。所以书并不是读的越多越好,要进得去,还要爬得出来。要是爬不出来,不如熟读几部经典为佳。不论是汉唐、宋金元、还是明清,总能看得好一些病、治得了一些人的,成为名医皆有可能。

笔者正在这个陷进去了,爬出来的过程中,爬出来所钻的第一个洞,就是辨病。中医辨病的历史远较辨证为长,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中医辨证的历史实始于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前也辨,但所辨的是“症”症状,而不是“证”证型。辨病是整体思维,要论邪气侵入人体,或内伤之诸多病因损伤人体的整个过程,及得病之后可能发生的传变及转化。它是立体的,也是整体的,更是有宽度与广度的。而辨证,往往截取的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它重视的是这个得病的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机体整体情况所发生的变化,它适合于某个时间段来选择治疗的方法与切入点。辨证非常重要,但辨证立于辨病的基础之上,把握病机转变过程的辨证更重要。

有人说,《伤寒论》是辨证的始祖呀,这不对呀,可医圣张仲景起名就起的很清楚呀,《伤寒论》是治“伤寒”病的呀,它是辨病的,六经辨证实则谈的是邪气侵袭人体之后的传变过程及病机转化过程。

其实中医辨病的书很多,如隋代之《诸病源候论》也是辨病,而不是辨证/症,所以它不叫《诸证/症源候论》。这本书的价值很高,尤其是在分析疾病传变及演化方面,对病因的分析也很到位,建议读者去看一下。它的内容是被宋金元时期的医书反复引用的,但还是看原版比较好。

中医辨病的过程中,其核心是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机。这三辨是关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参杂其中的,也是可以随时转化的。而这三辨会提示我们下一步人体在病邪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转变,及可能出现的证型,提前作出处置。

先略谈一下这三辨,后面文章会一一细细分说。

一、辨病因,学中医的都知道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也知道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及各种外来的损伤因素等。到明清时期,又提出天地之间别有一种疫戾之气,感于人体。知其因才能求其本。知因之外,更需了解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发生了何种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涉及了病位及病机。它其实比较复杂,如妇科常见病闭经,文献中曾提到的一个外伤的病因,即少时从高处摔下,而伤于肝,因内有暗伤,年长后易发生闭经。

二、辨病位,古人,尤其是在汉唐时期,是有一套专门用于辨病位在何脏、何腑、何经的理论的。

也会涉及虚实之辨,亦讲寒热,但与今时今日对“热”的定义,对虚实的定义是有不同的。如肾有实证,肾有实热证,这一观点在宋代仍占主导。

辨病位除何脏、何腑、何经之外,尚有较为笼统的,如在表在里,还是表里之间,在上还是在下,或是在中。他们是相互交织的,辨清病位,是治病的第一要素。后面的文章中会论及具体内容。

三、辨病机,病机谈的是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及这些变化的层次以及先后顺序,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与病邪性质密切相关,与邪正盛衰密切相关。

谈病机者,讲得最明白的首推《伤寒论》,六经不仅是病位,也是病机演变过程的总结。其次是温病学派的著作,如《温疫论》,三焦的传变也是病机。再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气营血之变也是病机。

内伤诸病方面,历代古籍中对消渴病的论述,病机演变的阐述是很透彻的,后面会一一论及。把握病机是把握了疾病的整体,辨证是治疗切入的断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名虽同,病因各异。对病下药,大错特错: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与核心
《走进辨证论治》内容简介2
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之《病机篇·上》
灵素之问 | 论杂病
刘观涛原创:我为什么高度推崇李士懋“平脉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