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西方文明思辨:西方文明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者:三土

时间:2023年4月19日

(1275年夏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中国朝见元朝皇帝忽必烈)

开篇

关于东西方文明的孰优孰劣,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其实有很多探讨,我们自从从1840年以后一直进行自我质疑,一直到最近30年才逐步直起腰来。

如果我们文明没有优秀之处,为什么能够伫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五千年,肯定有其独特之处。但是西方文明就一定无比优秀没有不足么?还是说西方文明就非常不堪,只是单一的“强盗文化”,有没有我们可以学习吸取的东西。

中华文明历来比较强调“取众家之长”,所以,我们如果需要更好的发扬我们的文明,一方面要把我们优秀的继续发展,不足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洞察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区别,进行关键的思辨,然后取长补短,让我们的文明继续矗立在未来的世界文明之巅。

一、东西方文明发展历史

本文主要探讨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及其在社会观察、思维方式和文明发展方面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先从宏观看一下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大概过程:

(世界文明发展交融历程)

从上面世界文明发展交融图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基本是一支往下发展的过程,中间没有融合的过程。中华文明除了孕育了日本文明还有整个东亚的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等,他们身上基本有很深的中华文明的烙印。但是中华文明本身是一支比较纯粹化的过程,没有太多外部交融。

(西方文明早期交融史)

但是反观西方文明,无论是从之前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还是融合之后的古典文明(古希腊文明)还是各种文明,都有比较强的融合的特点,也是形成了当代西方文明的特殊的地方。

纯粹有纯粹的好,融合有融合的好。

我们再看东方主干文明儒家最近两千多年主要发展的发展史:

(东方文明核心儒家思想发展史)

西方最近两千年的主要文明发展史:

(西方核心文明发展史)

最终我们来看目前全球主流八大文明的分布圈,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主要是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

二、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土壤

地理是哺育文明的核心土壤。

我们在讨论任何文明和哲学变化的,不能忽略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带来的历史变迁、文化体系、人口规模、以及与之形成的哲学体系,这才构建起来一个区域文明的特质。


1. 东方文明被地理环境的影响

(孔子问道-老子和孔子)

中国地理环境独特,这导致中国文化较难受外来文化影响,同时也难以对外部世界进行深入了解,这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中国周边地区大多是高原、海洋和沙漠,这阻隔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只有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能与外部世界有限的文化交流,但由于距离太遥远,外来影响有限。

    • 中国周边的日韩、越南、匈奴、鲜卑等国家长期文化较为落后,难以激发中国学者的兴趣与研究。而且,由于这些国家要么处于原始文明阶段,要么就是中国文明的次生文明,所以不值得中国学者专门研究。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周边国家文明的差异,周边文明要么原始文明不会让华夏仰望,要么是华夏文明的次生文明懒得观察,中国学者难以深入了解外部世界,这导致中国自然形成了一种“华夏本位”的理念,认为中华文明高人一等,而忽视其他文明。哲学要发展必须要有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视野,而中国古代条件下这些都比较匮乏,这助长了“华夏本位”理念的形成,使中国哲学陷入了相对封闭的状况,这限制了中国哲学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周边落后的文明形态,导致中国古代条件下难以与外界进行深度文化交流与了解,这限制了中国哲学的视野开阔性和发展潜力。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中国哲学拓宽研究视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借鉴外来文明的精髓,实现交流互鉴。

2. 西方文明被地理环境的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关于地理环境和视野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对于希腊文明目前有很多争议,抛开争议),但古希腊文明又深受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影响,所以西方文明实际上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次生文明”,就像古中国旁边的韩国和越南文明一样。

哲学家杜兰特说,希腊像一只深入地中海的手,不断从埃及和两河地区“拐取”文明成果。这表明西方文明起初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通过吸收周边文明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柏拉图因为不满雅典生活,出逃到埃及和两河地区,和孔子一样周游各国。但不同的是,柏拉图去的不是同一个文明圈内的国家,而是异域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正是将这两个文明和希腊文明对比分析,柏拉图产生了他的理想国思想。

由于西方文明的起源与周边文明的交融,西方古典文明没有像中国古代那样形成“华夏本位”的思维方式,而是一直保持学习周边文明的态度。直到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西方才形成了“西方文明优先”的思维。

正因为西方文明起初就是一种“杂交文明”,西方哲学家的社会观察对象也不仅限于西方本国文明,这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相比之下,中国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发展出典型的“华夏本位”思维方式,这限制了中国哲学的视野开放性。

所以,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在起源与发展上有重大区别,这也深刻影响了两种文明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发展方向。要改变中国哲学的这种局限,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学习西方哲学开阔视野和对外来文明开放包容的优点。

三、东西方文明的思辨

哲学是人类长期从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吸取经验知识得出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论。

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很多,殊途同归,可以总结为三两大类:

    • 自然观察:观察自然世界的运行规律

    • 社会观察:观察历史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 想象观察:想象力、直觉、灵感,虚无体系的观察和总结

1. 自然观察就是从自然界获取思考和经验总结。

比如“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段描述的是好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本质就是从自然界水流的自然现象的一种哲学总结。

包括很多人民群众中很多谚语“一箭易断,十箭难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等等,本质都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的生活哲学。

在自然观察方面,中国哲学体系是有很多比较卓越的成就的,包括“易经”“道德经”等等哲学典籍,都是非常有效的证明,虽然我们没有从自然观察中诞生出“天演论”这种开天辟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但是我们从自然观察中总结了非常多的基础的哲学体系方法论。

2. 社会观察就是必须从各种社会和历史事物中学习。

比较简单的我们通过本国或者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学习,那么很容易就总结过去的经验,形成有效的社会观察。中国因为上面提到的地理因素,所以整个社会观察是集中在本国的观察,那么主要就是从历史进行观察。儒家从秦朝灭亡中得出仁义的重要性,庄子通过观察无用之木的成长得出无用之用的理论,老子通过描述三代治理方式,提出小国寡民是最佳政治形态。

3. 想象观察是依靠直觉灵感虚无体系的观察和总结。

比较典型的是佛教体系的文化,比如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的顿悟,比如各种神怪武侠小说,都是想象力或者虚无体系的梳理,更多是一种想象推演的观察。

4. 在东西方哲学中,这几种观察体系的应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国哲学家的社会观察中,历史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由于中国历史悠久、记录详实,历史故事对听众来说十分熟悉。比如什么《史记》《资治通鉴》浩瀚经典著作,因此,历史典故成了中国哲学家们论证哲学观点的重要依据。然而,中国哲学家的历史观察受到很多限制,如仅限于中国历史、地缘特殊、并且因为周围国家都是文化洼地不研究周围文明等。另外,很多历史记载并不客观、真实,导致了华夏后人无法从历史观察中得出正确的哲学认知。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社会观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 以历史观察为主要方法

    • 研究样本仅限于本国历史

    • 本国历史记录可能失去真实性,容易产生误导

这三个特点共同限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使其难以摆脱儒家理论的束缚,仅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徘徊,无法触及社会演化、阶级形成和生产力水平等基本哲学概念,这个也给了我们一种错觉,为什么我们封建时代的更替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游戏循环,因为底层哲学文明没有突破。

从上面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思想受“华夏本位”理念的影响,孔子提出“华夷之防”,唐玄宗提出“贵中华践夷狄”,这限定了中国哲学的社会观察对象在中华文明内部,而忽视外部世界。

中国历史并没有客观真实的记载,特别是上古三代乃至夏商周的历史,如果有准确记载,中国哲学家原可以从中观察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的过程,得出重要思考。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的真相已难以考证。

儒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理论统治,对三代历史做了涂涂抹抹的修饰,将其描绘成“让制”“垂拱治世”的理想状况,并不允许追求历史真相。这种错误的历史修饰,剥夺了后人通过历史观察获得正确知识的机会。

由于历史的缺失和修饰,中国哲学失去了观察社会演变的最重要素材,只能停留在理论空谈的层面,而难以深入研究社会变迁的规律。这严重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5. 同样在社会观察这个方面,我们反观西方哲学家。

西方哲学家有机会广泛观察世界各地不同文明阶段,从而获得深刻认知,而中国哲学家由于“华夷主体论”和闭关锁国,失去这种机会。

人类文明发展是层次不齐的。当中国进入农业社会,西欧还处于原始社会。当玛雅文明,太平洋岛国还在氏族社会。就中国而言,1949年也还有鄂伦春族和走婚族等原始部落的少数民族,这些不同文明阶段为观察者提供研究机会,但是这个机会西方哲学家获得,中国哲学家因为社会观察的研究方法论限制,失去了。

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实地探索世界各地,研究不同文明。中国虽有郑和下西洋,但“华夷主体论”致使不理会其他文明。即便是落后文明,也蕴含文明发展规律。能解密这些规律者,掌握文明进步之密钥。

比如,马克思将世界文明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四个阶段。太平洋岛国保留一夫多妻制和妻子殉葬习俗,这些特殊景象被马克思吸收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再比如,心理学家荣格年轻时梦想为考古学家。他访问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各地,埃及,研究各文明象征意识。这次跨文明之旅,让他发现“集体无意识”——人类共有的本能与经验。

西方哲学家实地体验不同文明,广泛收集各地人类共有的象征意识与经验,从而获得深入认知人性与文明发展规律。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家由于时代局限无法进行这样广泛的文明观察与比较研究,这阻碍了更广和深入的认知获得,也限制了思想观点的广度和深度。

6. 东西方在哲学探索方法论方面的对比

中国五千多年来一定也产生过不少马克思和荣格这样的天才。但他们的观察对象只有中国历史,而这历史又被删改,无法真实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如何得出阶级社会变迁理论,荣格如何发现集体无意识?这需要广泛观察不同文明,而中国哲学家只能观察中国历史,难以有这种深刻认知。

一个伽利略级的天才,没有望远镜也研究不了天文学。王阳明研究竹子致病,给他显微镜就能成为植物学家。这说明,天才也需要恰当的观察手段和对象。

东方哲学体系的社会观察长期面临对象局限在中国历史,手段不足以深入观察,历史被删改不真实等因素,这导致中国天才难以有效观察,达到马克思和荣格那样的深刻见解。

假设,东西方诞生的天才数量是大概相同的,但是,西方哲学提供了更多望远镜显微镜,提供了供其成长的土壤,而东方哲学没有提供这些,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西方哲学更新换代,而东方哲学走进死胡同。

西方哲学在社会研究领域对东方哲学的碾压,就是因为更有土壤,更能让人善假于物,他们的土壤在社会观察领域就是有几个优势:

    • 社会观察不仅以历史观察为主,观察扩展

    • 历史观察升级到文明观察,全球视野

    • 大航海时代全球文明发展展次不齐对比极其强烈,提供了绝佳观察样本

我们历史确实出现了非常多优秀的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很多思想还被传播到很多地方。

比如说老子,道德经就是非常著名的著作,核心思想包括:一是强调“有无相生”,二是强调“反者道之动”,三是强调“大小多少”(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的思想理论体系。

王阳明虽然有沿袭一些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比如王阳明提的:

    • 王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理”的心本体论,与老子的“道”作为本原相通,与老子的“人在我先,我在人后”一样,反对客观化和实在论;

    • 王阳明的“心即天”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达了相似的天人合一思想。他们都认为人性与天地自然遵循同一原理;

    • 王阳明提倡“无为而治”、“顺天心知行”,与老子的“无为而治”、“顺性自然”表达相近思想。他们都强调顺应内在天性,而非功用和目的。

但是这些理论都无法直接指导我们的实践,倒是老子的很多思想传到西方。16世纪起,中西方交流逐渐频繁,俄国东正教布道团对《道德经》在俄语世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838年,由耶稣会传教士波迪翻译的《道德经》法译本出版;《道德经》自1868年被翻译成英语。

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多思想也是从老子的思想体系进行的学习和延展,特别是马克思,基本针对老子核心思想进行了重量级的升级更新:

    • “有无相生”,升级为矛盾的“对立统一”

    • “反者道之动”,升级为“否定之否定”

    • “大小多少”,升级为“量变引起质变”

辩证法从老子发展到马克思,从一种直觉经验上的认知判断,一种简朴的观念表达,变成了精密科学的宏大理论体系。这个不只是“偷师”,这是发扬光大和拓展进化了。我们可以简单认为老子的是“朴素辩证法”(Native Dialectics),马克思的认为是“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ic Dialectic)。

朴素辩证法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为过于经脸化,缺乏根据及论证,无法指导实践,老子指导个人社会实践的是还是无为之治,而不是朴素辩证法,所以汉武帝上位后才否认汉文帝指定的“无为而治”。

“朴素辩证法”无法指导实践,“唯物辩证法”可以指导实践,因为“唯物辩证法”得出“唯物史观”(Materialist Historical Concept),在宏观上指导实践,成功建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同样的,毛主席在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时,参考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因为能够直接“唯物辩证法”能够指导实践。

虽然辩证法出自于老子,出自于中国的文化体系,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最终却被西方哲学家弄成功了,核心主要是我们哲学发展路线除了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观察这种方式上面太单一了,让我们整个哲学研究格局没有打开,反而最近几百年被西方哲学短暂领先了。

四、东西方文明优劣分析

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一个问题,按照毛主席的观点,我们需要“辩证统一”的看待一个问题,对于东西方文明和哲学发展也是如此,需要尽量客观的去分析。

1. 中华传统文明的优点

    •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对基本自然规律(天道)的维持遵守,延展知道了整个科学(天工开物)、医学(中医)、人文文化、建筑 等等的底层指导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相处,有类似于“天人合一”,“天地万物为一体”,道法自然等底层哲学。

    • 重视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注重个体道德修养,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比如强调仁爱,尊重长辈和他人,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强调很多事物需要考虑人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关系。

    • 具备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论是易经中的基本思想,比如阴阳互生,五行生克,还是老子的道德经提出的“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等思想,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这为后世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具备了基本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很多理论都体现出辩证的思维方式。这种辩证思维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比如有很多相反意思的谚语)。

    • 传统文明具备很强的包容性和其他文明的吸收能力。包容性就意味着这是一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能力,将外来文化的精华,吸收为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清净、超然,有儒家的仁义、守礼,有墨家的无私大爱与勤俭节约、热爱和平,有法家的严谨守法,有兵家的智勇与严守纪律,有佛家的慈爱与净心,有纵横家的说话技巧,有农家的顺应天时,有医家的精诚与奉献,有小说家的想象力,有阴阳家的平衡,有名家的逻辑思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础形成。

2. 中华传统文明的不足

    • 社会观察局限。如上文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社会观察对象局限在中国历史,且由于历史的修饰而失去真实性,无法准确指导社会实践。这限制了哲学的发展。比如,儒家将三代历史修饰为“禅让”和“大同”,而实际上可能是“舜杀尧,禹杀舜”这样的动荡社会,如果得到真实历史,哲学家原可从中观察社会变迁规律。

    • 实践指导不足。中国传统哲学虽有理论,很多时候侧重自我领悟和自我提升,但难以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形成宏大理论体系和思想武器,并成功指导整个社会的实践。中国哲学在实践指导方面较为不足。比如 毛主席在写作和推动解放事业时,参考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著作,而非道德经等中国古籍。这说明中国哲学难以直接指导社会实践。

    • 难以准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中国传统哲学难以像马克思主义那样,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得出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社会形态, 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限制了中国哲学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中国传统哲学虽有“大同世界”的理想,但难以得出达到大同社会的客观社会发展规律和路径,这使之停留在空想阶段,没有总结落地实践的指导方法。

    • 在核心哲学里缺乏逻辑思辨,对数量概念都是模糊的,逻辑不清晰严密,缺乏精确性。因为缺乏思辨,对终极问题和认识论的思考无法完成,底层哲学的不足带来推理能力较弱。

3. 西方文明的优势

    • 社会观察广泛深入。西方哲学的社会观察对象包括西方社会历史和世界各地的文明社会。这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对比机会,有利于得出准确的社会发展规律。比如,柏拉图曾游历埃及和两河流域,扩展视野并启发其理想国思想;马克思考察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社会,得出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

    •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社会的科学分析得出理论,并推动实践变革。这使其理论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比如,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得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理论,并推动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最终在苏联取得成功。

    • 强调逻辑思辨和精确性,对于抽象概念、量化事物、注重精确性和准确性,注重公理明确化(一元论),对宏观微观都需要关注每个具体推演过程。容易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有突破,并且能够验证整个过程的可靠性和可以重复性,可以知道科学创新发展。

    • 强调人性的不可靠性,鼓励个体自由和创新。因为人性的不可靠所以确定通过机制来约束,包括权责分明,各种外围控制机制的设定。

4. 西方文明的不足

    • 过于注重理性和理论。西方哲学特别是启蒙运动后,理性和理论过于突出,而忽视人的情感、信仰等方面,这导致人的“异化”。(参考西方现在各种社会问题)

    案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忽视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这被马克思等哲学家视为人的异化,后果严重。

    • 西方文明强调二元对立论,对非西方文明理解不足,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社会,对非西方文明的理解相对不足,这限制其视野的全面性。许多西方哲学家对东方思想了解有限,甚至有意识的贬低非西方文明,这体现出西方哲学的局限性之处。并且引起了很多冲突。

    • 西方文明底层主要是强调人性本恶主观能动性,人性本恶论(参考各个宗教的原罪论、赎罪券等),强调人的先天性差异性和优胜劣汰论,然后形成了这些弊端:

      • 偏见:只认可自己是人类,其他种族、文化皆为等而下之,弱势的人和事就应该消失。

      • 自私:自我为中心,缺乏宏观大局观,维护自身利益,他人和其他文明种族于不顾,强调毫无限制的自由,法无约定皆可为。

      • 极端:其物质成就虽大,但凶残也胜于别的种族。

      • 傲慢:充满种族自豪感,骄傲狂妄、不知谦让。

      • 物化: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物质进取而不择手段,强调物质享乐,享乐主义盛行,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迷茫,关心物质不关心心灵。

以上是我对西方哲学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并给出相应案例详细论述。总体来说,西方哲学在社会观察和理论方面具有优势,但实践指导和对非西方文明的理解还不足,这需要今人努力改善和提高。

如果每个国家或者是文明圈,底层文明不同,容易带来的文明冲突表现形式:

    • 同种文明的国家容易团结,异种文明的国家容易对抗;(参考伊斯兰文明)

    • 弱势文明依附强势文明;(参考日本文明之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

    • 后西化的文明容易摇摆;(这个案例就太多了,比如很多在二战后完全融入西方文明各个国家的情况,大家自行脑补)

    • 拥有两种强势文明的国家容易分裂。(典型的就是日本文明)

所以,我们必须看到文明不同的区别,并且,我们需要努力提高民族文明水平,特别需要从外部取长补短。

五、总结

本文讨论了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及其在社会观察、思维方式和文明发展方面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东方哲学侧重于内在修养和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与自然、宇宙和谐相处。而西方哲学更关注逻辑推理和世界观,试图通过科学和理性分析来解释世界。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东方哲学受到儒、道、佛等思想体系的影响,关注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而西方哲学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启蒙,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索。

其次,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这为观察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样本和机会。然而,西方文明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大航海时代将全球联系起来,进行全球范围的观察和研究。与之相反,东方文明在某些时期因为地理环境影响周围没有可以学习的样本,局限于本国历史的观察,这使得东方哲学在社会观察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再者,西方哲学家如马克思、荣格等,通过对全球文明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如唯物辩证法和集体无意识。而在东方,虽然也有类似的天才,但由于观察对象和范围的局限,他们无法得出类似的重要理论。

总之,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社会观察、思维方式和文明发展方面有显著差异。东方哲学需要学习西方哲学的全球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以拓宽研究领域,促进哲学的发展。同时,东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也将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重要的,只有我们勤奋学习,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取长补短,发挥中华文明中的学习能力和包容性,我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的继续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

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 End 全文结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哲学家如何看待文明化进程?苏格拉底对文明成就的根本怀疑
世界历史大势:古二希、近西方、兴新中国
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
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将改变世界哲学生态
为什么中国没有哲学家?
闲言碎语(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