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董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月第1版。

世谓观其文而识其人、思其义。亦不有观其行而识其人、思其义者乎?见于文章者,正其学术之淳化;表于事为者,则醇化其学术。况于阳明者,以知行合一为教,学行一如,亦不可不综其出处进退之节,观其临事之条理本末,踪其生活践履之实迹,以窥其思想精神之轨辙,亦是同归之殊途,不亦可乎!

第一章泛观博览、止心圣学(成化八年至弘治十八年,1472——1505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阳明16岁),因格竹而劳思成疾,叹圣贤不可做,转而研习道教养生之学。弘治元年(1488年,17岁),因与道士谈养生而耽误婚礼,是年七月与诸氏完婚。弘治二年(1489,18岁),问学娄凉,始慕圣学,气质亦转,谓“昔者放逸,今知过矣!”弘治五年(1492年,21岁)、弘治九年(1496年,25岁),两次会试不第,转而究心兵法,以果核列阵为戏,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且出入释老,有遗世入山之意,期间亦重究格竹之事,虽循序以进,但总觉物理与吾心为二,未明成圣之途,益加彷徨。弘治十二年(1499年,28岁),进士及第,观政工部,督建威宁伯王越墓,以什伍驭役夫,演练八阵图,上《陈言边务疏》。弘治十三年(1500年,29岁),授云南清吏司刑部主事,审决重囚,平反冤狱甚多,因过劳成疾。弘治十五年八月(1502年,31岁),乞归养病,筑室阳明洞,为长生久视之道,行导引而能预知,但心有未安而益困,因悟释老簸弄精神、断灭种性,复思用世。弘治十七年秋(1504年,33岁),主山东乡试,竟以“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为论,九月,改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弘治十八年(1505年,34岁),门人始进,定交甘泉,止心圣学。

宋明诸儒,出入佛老而归正于圣学者亦多,岂吾道之不足而有求于佛老乎?抑或必依傍佛老,吾道得以澄明乎?盖诸儒出入佛老者,辟佛老也益急,明仁义也益切,至有“人其人、 火其书、庐其居”之激烈者。此岂是吾儒意尊洙泗,贬抑佛老,自作门户之陋见乎?参之书契,先秦则有孔子“攻乎异端,斯害也己”之说,孟子“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讵杨墨”之辩,荀子著“圣王之迹”、“息十二子”(包括子思、孟子)之论。迁延至两汉,董子则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之策,致使风气所及,诸儒莫不尊孔子而尚儒术、黜诸子而崇五经。宋明诸儒,继晚唐五代之衰世,忧人伦之隳颓,继承道统,力倡圣学。至于近世,其流风余韵不止,则有交结佛老而蹈抵基督者。概而言之,孔子之攻乎异端,孟子之讵杨墨,荀子之非十二子,董子之罢黜百家,宋明诸儒之辟佛老,虽各有所指,但精神一也。大抵而言,异端之害,在其高玄无根、似是而非。高玄则人易怪,似是而人易信,久之,其流益深,其弊也益显!高玄无根,则簸弄精神、费却心力,而心实无着落之处;似是而非,则断灭种性、隳颓人伦,而身实无安顿之所。吾道则贯通天地人神,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下而上行,人则承造化于其间,人谋尊而不臧,鬼谋秩而不弃,配命求福,夫复何求?吾儒辟佛老之意,恐亦不出于此。于道统一说,余意其本非历史之还原,实是吾道精神之提升,退而言之,两相俱真,无甚抵牾干戈。于此,余是有心奉持,无心拘执,岂不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乎!就有道而正,君子之道也;践恶途而返,百姓之道也;执己见而不化,小人之道也。于执,君子、百姓、小人同也,所执则异,其别在于择耳!于择,则有善恶、利弊、公私之出入,此俱非一时之所能明察、一世之所能识辨也,岂待察之即明、辨之即清而后择乎!当机立断,智;择善容恶,仁;迷途知返,勇——于跌倒之所站起,勇;再次赴身跌倒之所,大勇。阳明早年超拔邪僻归正圣学之忐途,正其求道心脉之轨辙,亦是执一无端之根柢,也即其不吝改过之勇,其事其法其勇则垂宪后世、惠及百代。吾辈后生,岂止有向道成圣之心,而无舍身饲虎之行!

第二章投荒万里、龙场悟心(正德元年至正德四年,1506——1509

正德元年(1506年,阳明35岁),阳明上书议政,开罪刘瑾,系狱之中把玩《周易》,明志洗心;贬谪贵州龙场,托言投江,免却血光之灾。正德三年(1508年,37岁),终到龙场,虽身受颠踬困厄而不陨越其志,虽祸福相威而不沽心折节,胸次洒落,心怀坦荡。投荒万里,脱落得失荣辱之俗情,敞开生命真谛之自然,曝于山鹿野豚、绿竹清泉之间,感天地生死之万化,契圣人处此之心境,叹昨非今是之澄明。“忽中夜大悟格物之旨”,洞见本然;“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万物浑沦,心与理契,转凑泊物理之应迹为心体澄明之自然。因默记圣人之言而证之,成《五经臆说》:《五经》即圣人之学具,圣人之言筌也,圣人之道鱼也,得鱼而忘荃;心与道契,吾心即圣人之心,是非证之吾心而是非,言行不尽合先圣,于道则一也;捐弃伊洛即物穷理之成说,创获优入圣域之新径,心统万理,知行协同,此即阳明“龙场悟道”。正德四年(1509年,38岁),始于贵阳书院讲知行合一,敦风励俗,化导一方。

正德年间,内官用事,风雨如晦,国是日非,廷臣交谏,刘健、谢迁、李东阳发起难,戴铣、薄彦徽承其续,干戈阉党,抵牾武宗,俱被擒执,酿成变故,阉党擅权。仁人义士之举,本是倒阉,反助阉党擅权,岂不可叹乎!刘建身为首辅,无韬略之谋计,一味犯身廷谏,力争武宗,得有胜乎?直则直矣,害斯大已。迂曲亦可救国,“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岂不闻老子之言乎!有心而不用心,有力而不施力,失却谋略,其失一也;得失利害、灾异谴告,岂能羁络武宗之心,不能识人,其失二也;韩非子《说难》之意,取信而言,不信不言,未信而言,祸及其身,其失三也。得一直而有三失,岂是正途?虽言及此,不损其志:其气节之高淘,心向往之;其品性之刚正,心向往之;其事为之烈直,心向往之。

第三章职事屡迁、门生广进(正德五年至正德十年,1510——1515

正德五年(1510年,阳明39岁),三年贬谪期满,升庐陵知县。民多诤讼,于是定乡规民约,劝诫孝悌,息争兴让,讲信修睦,还民醇风;旱灾饥馑,则给粥施药;盗贼多起,立保甲而弭兵,平时相与讲信修睦,寇至则务相救援;城中失火,身祷返风,定水次兑运(推求烈焰蔓延之缘由,以南北退地三尺为街、东西相让二寸为巷),以断风火。阳明于庐陵任所仅七月,为政不事威刑,一以开导人心为本,戒奢靡,绝横征,定乡约,立保甲,防火风,庐陵数十年而踵行,泽被一方,惠及数代。政务之余暇,讲学不辍,着力知行合一下手入头处,始专以“静坐”讲收放心。秋,刘瑾被诛,十一月阳明入京觐见,调南京刑部主事,馆于大兴隆寺,黄绾来学,与甘泉相盟会讲,戮力圣学,切磋砥砺。正德六年正月(1511年,40岁),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门生广进,主事讲学,衡定朱陆,“虽其所以为学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晦庵之学既以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廓清心体之论,逸出朱学之藩篱;知行合一之说,又非陆学所能羁络。十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正德七年三曰(1512年,41岁),升考功清吏司郎中,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二月,与徐爱归越省亲。阳明于“静坐”一法,始省察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一悔之矣”,改变接引学者之法,注重省察克制之功。

第四章南赣戎机、矢石书影(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三年,1516——1518)。

正德十一年(1516年,阳明45岁),阳明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平定贼乱,治内行十家牌法,选连民兵;治外奇兵突袭,分兵合围。征剿漳南,突袭南安,擒贼浰头,一年三役,提兵所向,无不克捷。阳明英明天成,智计绝人,用兵神秘,机权莫测,解民倒悬,安靖地方,武功盖世,垂宪天下。人心之危,精一于正;兵道之诡,本立而诚,诚正精一,匡扶天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此岂阳明之心法乎!虽在戎马倥偬之际,不忘专意朋友讲习,日与发明《大学》本旨,指示成圣入道之方,取朱子晚年悔悟之说,集为定论,引为同调,翼藉朱子之口以弥攻抵者之口舌。至此,阳明之学风行天下,四方学者辐辏,几若雾拥云屯。

第五章翦处宁藩、教揭良知(正德十四年至正德十六年,1519——1521)。

正德十四年六月(1519年,阳明48岁),宁王朱宸濠叛乱,阳明行权宜之变,矫诏反间离心之计,迟留宁王,合围南昌,生擒宸濠。阳明一过境之官,闻非常之变,即奋励于危难,仓促起兵,设谋运筹,纠集义勇,曾不旬日,竟以万余“乌合之众”荡涤十万坚甲锐士,履险若夷,克收不世之奇功。阳明功成之日,武宗甚急,欲自以为功,“皇上神武、庙堂神算”岂能无彰显之机?封疆之臣,应请(王阳明矫诏)勤王,岂能不至而返?佞臣拍马溜须、称功颂德之才,岂能无发挥之时?于是捏造军情,诏告阳明,放还宸濠党羽,待武宗御驾亲征,君臣再度围猎南昌······此种政治闹剧、军事儿戏,至阳明重上《江西捷音书》,列武宗亲征、诸臣勤王事宜,才得完结。阳明遭馋,屡次乞归,不准,于是重返江西,督促重建事宜,恪尽职守,为民呼吁;动心忍性,隐忍宵小之蜚短流长,不复有讲习如虔中。正德十六年十二月(1521年,50岁),世宗诏封阳明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诬陷澄清,阳明释怀,自谓“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真确实语也。“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之后便已不出此意······今幸见出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直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阳明揭诸良知,以心体自觉开显为优入圣域之根本,自此阳明之学立。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覆藏。我今才做的个狂者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读此一言,自羞不已,悔往昔之恶行恶言,铭记“虏莫重于忘己之耻”:自信良知真是真非,脱去世情物累,便有磊落气象,此岂是“君子坦荡荡”之情神乎!一本天真,良知自然发越,独契本体,明白洞达,岂无狂者胸次乎!

第六章讲学越城、心目俱醒(嘉靖元年至嘉靖五年,1522——1526

嘉靖元年至嘉靖二年,除两次上疏辞爵外,阳明大抵在丁忧和养病,间或与门人相聚及作书答问。嘉靖三年(1524年,阳明53岁),服除,门人弟子日进,一时四方负笈来学者日竞,其影响所被,大有风吹草偃之势。纵情山水,则恬淡旷远,意满乾坤,“吾与点也”;讲学论习,则浑沦一片,无间内外,融彻天人。阳明见诸生不以践履入精微,而任狂者胸次为当下,惧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弊,于是“终止于狂”,讲明内外交相成之道。嘉靖四年九月(1525年,54岁),阳明回余姚祭扫祖茔,趁此创立讲会,定会于龙泉寺中天阁,以每月朔望初八、廿三为期。阳明“致良知”之说,“致”含两意:一为向上提升,切入本真;一为向外推展,浑沦万物。“两相圆融,立天下之大本而弥纶天下之大经;内外俱彻,涵盖乾坤而参赞天地之化育。”

第七章总督两广、恩威兼行(嘉靖六年至嘉靖七年底,1527——1528.10.12)。

嘉靖六年四月(1527年,阳明56岁),弟子邹守益汇编《阳明先生文录》,阳明亲自标注撰写年月,钱德洪分类编次,刊刻于广德州,凡四册。五月,广西田州岑猛为乱,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军务,督同都御史姚镆堪处思恩、田州事宜。岑猛事,实涉“改土归流”,其反,实诸臣处置不宜所至。九月初八,阳明启程,钱德洪与王畿一路护送,直至富阳。初七,则有一场思想论证,即“天泉证道”。初十,达严子陵钓台,与钱德洪、王畿作别,师徒再探“心之本体”,是为“严滩问答”。十一月二十日,阳明抵达梧州府,遂着手平定思田之乱。阳明据理审明,详情度势,恩威并济,剿抚并行。十二月,诏命阳明兼理巡抚两广。嘉靖七年正月,卢苏、王受率众归降。至是,喧闹一时,震动朝野,迁延三年之久,调动四省之兵,屡次征剿不效之思田之乱,阳明不折一矢、未伤一卒,而终归平息。断藤峡、八寨等处尚有土民流寇,祸乱地方,威胁政教,阳明先后予以征剿。

第八章夫复何言、此心光明(嘉靖七年十月至嘉靖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580.10.13——1529.12.11

十月,阳明回南宁,上疏乞归养病,疏文留中不报。嘉靖七年十月二十九日(152919)上午,阳明逝世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舟中,享年五十七岁。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体莹明,表里俱彻,玉壶冰心,皇天后土共鉴!

“终阳明一生,经磨历劫而气象愈加浩然洒落,踏踏遍青山而胸襟至于坦易如坻。以其宇宙豪杰之才、仁人精一之心,辛勤于国事,尽心于职守,冲冒矢石,出入险阻,慧勇果决,刚毅不拔,时运奇谋卓识,屡建非常之功,为国家力挽狂澜,定乱拯危,虽困顿于仕途,为小人所构陷,而略未计个人恩怨得失,终至为国尽瘁,死而后已。”

第九章哲人往矣、尔思何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传习录》:龙场悟道后的叮咛
[每周一书]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悦读阳明】王阳明的人生智慧——阳明心学百句解读
概述---传习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