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了30年,我才发现,自私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文/林小白

1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很喜欢吃鱼头,但她每次吃鱼的时候,都把好的鱼肉给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吃鱼头。

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吃鱼头?”妈妈笑着回答,“我喜欢吃鱼头。”

孩子长大后,有次回家来,发现妈妈在吃鱼肉,没有吃鱼头。

他突然意识到,妈妈撒了一个谎。她喜欢吃的是鱼肉,而为了把好的肉让给孩子吃,她骗孩子,自己喜欢吃鱼头。

我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母爱好伟大。

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因为她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很不懂事,应该要接受妈妈的唠叨,接受妈妈对我的负面评价,因为母爱多伟大呀。

过了好多年,和朋友聊起这个故事。

她说,她听到的这个故事的结局不是这样的。

她听到的结局是,孩子一直都没有发现“妈妈爱吃鱼头”是一个谎言。

直到妈妈临死那一刻,妈妈跟孩子说,“我其实并不喜欢吃鱼头,我吃鱼头是为了把鱼肉让给你。”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版本的结局比我那一版多了些许沉重,以及让我不适的滋味,但具体是什么,我说不上来。

直到,前两天,我看了12月19日的《奇葩说》,我终于明白,这种不适的滋味是什么了。

它是别扭的亲密关系,它是爱里的绑架。

2

那天奇葩说,讨论的议题是,伴侣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Ta去?

最开始,我是站在正方,也就是跟他去。

但当反方三辩黄执中站起来说了1分钟之后,我就迅速倒戈。

因为他说到了一个触动我的点——自我牺牲的牺牲感,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时,我知道我听到的第二个“妈妈吃鱼头”的故事,为什么会让我有些不适,因为它就在透露着自我牺牲的牺牲感

而这,我并不陌生。

我妈妈很经常说,“我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是为了你们。”

我每每听到这话,都感到很沉重。

因为这些话,我不得不很早就懂事了。

我小的时候,会自觉地买便宜的铅笔芯。

因为妈妈告诉我,“爸爸为了给你好的未来,工作很辛苦。”我就想,我买铅笔芯省一点钱,这样是不是能帮到他了呢。

我小的时候,每次去超市都说没有喜欢的玩具。

其实我有,但因为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牺牲感”,我开不了口要自己想要的玩具。

我小的时候,看上了一样东西,想的都是自己努力攒钱买。

因为,让父母买单,我有歉疚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懂事,后来发现,我是被裹挟的卑微的那方。

后来,我长大成人了。

我发现,更可怕的是,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时时刻刻透露着“我为你牺牲了,希望你能看到的”的那种人。

3

当我为心爱的人付出些什么的时候,我没想要他回馈给我什么,但我想要他认为我很棒,认为我很难得,认为我很珍贵。

而这,就是亲密关系中的自我牺牲感。

我的男朋友曾经说过,付出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你付出的时候,想的是对方一定要回报些什么,这样的付出,还不如不去付出。

我当时觉得他小题大做了。

但那天晚上我看了《奇葩说》,我听到黄执中说,在亲密关系中,自我牺牲感就像水坝,当我们筑起水坝后,我们的道德筹码日复一日在提高,而我们会想要把它兑现的。

这种期待兑现的情绪,是亲密关系中很大的阻碍。

因为有期待,就难免会失望。当你失望了,你整个人就不对了。而你不对了,你周遭的所有就不对了。

如此看来,这样的期待真不是一个好东西。

而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黄执中给出的答案是“自我愉悦”

“你把自己弄舒服了,你的幸福感会溢出来,让你身边的人也舒服。”

4

今天,我看了种草已久的电影《82年的金智英》。

更加笃定了“自我愉悦”的重要性。

《82年的金智英》是一部很写实的电影。

女主角和大多数女性一样,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走着人生的每一步:上学、毕业、上班、交友、恋爱、结婚、生子…

同时,她也和大多数女性一样,被世俗观念绑架。

放学回家路上,金智英被男同学尾随,父亲知道后,说她裙子穿太短,让她主动和男生保持距离。

后来工作了,上司明明认可她的能力,却在列晋升名单时,选择了同组的另一位男同事。

再后来,金智英结婚生子,承受了更多的偏见。

在中秋节那天,金智英想要回娘家,但她却选择和丈夫回婆家,婆婆让金智英干了很多活儿。

丈夫一想要帮忙,婆婆就会在旁边酸金智英怎么这么好命。

弄的金智英不得不解释,在家里不是这样的。

在金智英的小姑回娘家之后,金智英情绪爆发。她用亲家的口吻和婆婆说,“你有没有想过,过节了,我也想自己的女儿回家来呀,我也想她呀。”

金智英患上抑郁症了,症状就是在每个被深藏的情绪满到不能再满时,角色转化为另一个人。

其实,金智英所经历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被虐待或者家暴,但正是那些点点滴滴的恶意,微不足道的偏见,水滴石穿,最终击穿了金智英的内心。

5

电影的结局,金智英的病好了。

怎么治好的?

从她选择有情绪不藏着之后,慢慢变好了。

金智英在丈夫的建议下,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问她,“你想想,在以前,你生气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在隔天,在咖啡店。

金智英带着孩子买咖啡时,不小心把咖啡弄洒。

在后面排队的几位上班族就开始不耐烦,他们开始表达对全职妈妈的偏见:都是二百五,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如果是以前的金智英,她会把这些话往心里去,然后默默走掉。

但那天,她起身,转头,迎上那几位上班族,质问他们,只见到自己十几分钟的时间,为什么就可以断定自己是二百五?

几个人一来一回说了几句,上班族自觉理亏,就走了。

在下一次,金智英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她,“生气的感觉怎么样?”

金智英认真想了想说,“还挺舒服的。”

这不就是“自我愉悦”了吗?

不去隐忍情绪,不要有我因为谁因为某件事做出让步的牺牲感,去表达,哪怕有锋芒,也要去表达。

正如网上的那句话:这一生,只有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对其他人不是。其实只有你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因此,应尽量保持真实和自在的去生活。不违背不辜负,无需他人旁观,更无需他人同情。只需始终忠于自我。

余生不长,请忠于自我,善待自己,活出最好的模样。

—END—

作者:林小白,不知名的小作家,出版了《行动力》《攀升》《每天多出一小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到中年,学着自私一点,聪明的女人都喜欢这样做
《82年生的金智英》:被全韩国男人抵制,却逆袭拿下了高票房!
平凡的女人——观《82年生的金智英》
如何走出基层女性的婚姻困境?
《82年生的金智英》:世界上只有一个金智英,却好像一般人都是
这个37岁女人的故事,揭露了亚洲8亿女性的真实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