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赵德鸿:《百鸟朝凤》的“隔”与“不隔”



赵德鸿:《百鸟朝凤》的“隔”与“不隔”

 《百鸟朝凤》的“隔”与“不隔”

  提要:

  《百鸟朝凤》引起社会各阶层的热议,不仅电影行业内部人士的评议众口不一,而且电影行业外部人士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本文借用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剖析《百鸟朝凤》的电影语言表达。《百鸟朝凤》借助小小的唢呐拷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触及了社会变革过程当中人的选择,人对文化的选择,乃至人的精神追求的变迁轨迹,体现了巨大的文化反思力量。

  关键词:《百鸟朝凤》  文化隐喻  文化乡愁

  电影《百鸟朝凤》以唢呐隐喻新时期传统文化的境遇与命运。整部影片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文化乡愁,对渐逝渐远的传统文化予以了一种深情的怀恋。怀念传统文化里的道德承载,也怀念传统文化的秉承与坚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文学表达与文学意蕴的关系,用了一个“隔”与“不隔”的理论,“状景如在目前”即为“不隔”,否则即为“隔” 。实则“不隔”即为贴切,恰当,也就是语言表达与要表达的情状相吻合。“隔”即为不够准确,尚存距离,语言表达与要表达的情状俨然不够妥帖,有一定的隔膜。正如袁宗道在《论文》所言:“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辗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语言表达与表达意图如此,电影语言表达与电影意图亦如此。力图以表达文化乡愁为主题的吴天明导演的力作《百鸟朝凤》,也同样存在着“隔”与“不隔”的艺术表达问题。

  一、《百鸟朝凤》从小说到电影的“隔”与“不隔”

  肖江虹于2009年写的小说《百鸟朝凤》发表在《当代》,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游天鸣)的视角讲述了学习唢呐和成为传统唢呐艺人焦三爷衣钵传人的故事。蓝玉与天鸣竞争衣钵传人,败下阵来,最后蓝玉被焦三爷撵走,天鸣正式开始学习“百鸟朝凤”。小说到此便戛然而止,结局成为小说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的高潮。小说讲述的故事显然过于单一,线索也无太多波澜,更没有深切的文化背景。改编成电影后,相当于对小说进行了续写。小说仅仅停留在单一线索层面,尚且是属于“隔”的状态,小说并没有深切地关注现实,也没有关注文化的命运。吴天明导演则借助电影《百鸟朝凤》,通过电影语言,使得主题从小说的表层向纵深处推进,触及社会变革过程当中人的选择,人对文化的选择,乃至人的精神追求的变迁轨迹,体现了巨大的文化反思力量,直抵人心,属于“不隔”的状态。

  电影突破了小说的表层向深层进发,将小说的单一主题推向复杂多元的主题。通过传统唢呐在新时期遭受的挫折和挑战,拷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显现了新旧两个文明的对抗与冲突,唢呐成为这一冲突的象征之物。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选择,特别是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破坏,致使传统道德沦陷。在世俗的眼里,似乎一切都沦陷到按照钱的意志办事的泥潭里。从选择大义的文化,到选择大利的文化。如何面对被解构了的文化与文明,切实地提到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的层面。

  小说在选完徒弟的阶段就已经结束,蓝玉回家,天鸣留在师父身边正式开始学习“百鸟朝凤”。电影却在这里刚刚开始,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唢呐匠人焦三爷选徒弟一节,是电影叙述当中真正矛盾的开始。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指出:“人们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 文学的本质在于言说的方式和手段,电影何尝不是如此?选择何种电影语言去讲述故事,也同样注定其成为什么品次的作品。

  二、《百鸟朝凤》从电影主题到表现手段的“隔”与“不隔”

  《百鸟朝凤》的电影主题是想借助唢呐匠人的命运起伏,隐喻传统的文化遭遇。“唢呐”在过去世界里尊享的礼遇与现在的冷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旧文化遭遇了新世界,是继续传承,还是就此淘汰?电影在结尾部分,以政府出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给旧文化一丝光亮,承认了其存在的价值,但已是“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境况。

  首先,电影镜头对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伦理道德表达的“不隔”。小说的开始部分就阐明了百鸟朝凤的意义。“百鸟朝凤”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宋代《太平御览》记载:“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就如《论语·为政》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百鸟朝凤的画面俨然就是一个群臣朝拜的场面。“百鸟朝凤”乐曲带着历史文化的印记,在民间文化里,办丧事吹唢呐成为对于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电影《百鸟朝凤》用“百鸟朝凤”的意象隐喻了人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礼膜拜,并把传承人生伦理道德看作维护社会秩序乃至彪炳人类精神的哲学层次。唢呐艺人坚守的只对逝者当中德高望重的人,才吹奏“百鸟朝凤”的艺人规则,恰恰是民间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担当。影片设置了一个场景,在金庄查老爷子的葬礼上,查老爷子的长子为了在葬礼上给已经逝去的父亲吹奏一曲“百鸟朝凤”以示敬仰,特意率领众亲属齐刷刷给焦三爷的唢呐班子跪下,并说“钱不是问题”,焦三爷则轻轻地回了一句“不是钱的问题”。两个人物的台词背后象征两个时代的不同价值取向,两个人物的台词里也深切地隐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查老爷子的长子代表着一个“钱不是问题”的时代,焦三爷代表着一个“不是钱的问题”的时代,二者的冲突与矛盾,形成鲜明的对峙,最后则是代表着一个“钱不是问题”时代的查老爷子的长子,在“不是钱的问题”面前退缩了,率领众亲友悻悻而去。“焦三爷之所以拒绝吹奏“百鸟朝凤”,因为他知道查老爷子生前在金庄当了四十多年的村长,把“张、王、钱、李”四大姓都挤兑走了,才使查家成为了金庄的第一大姓。故而在焦三爷所代表的民众眼里,查老爷子不配“百鸟朝凤”。这个小小的一个场景,隐含了一个严肃的道德追问。正如《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本来是指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象征社会地位的舞乐等级和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则为六十四人。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孔子对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表达了不满,因此,孔子慨叹季氏的背礼之道,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电影中的焦三爷在坚守着传统道德,而有钱的查老爷子的长子则试图突破原有的伦理道德,按照钱的意志办事,可谓有钱就任性。坚守传统道德的焦三爷恰恰就不买钱的帐,而是按照传统乡约的道德意志办事,可谓“不是钱的问题”。影片通过这一独特的场景叙述,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金钱对于传统道德的破坏予以了深刻的批判。

  其次 ,电影画面与电影主题的“不隔”。影片里优美淳朴的西部乡村画面与人性本真相得益彰。从影片叙述“天鸣、蓝玉学唢呐”、“焦三爷选唢呐接班人”、“唢呐班子拒绝演奏百鸟朝凤”、“唢呐与西洋乐器对峙”、“众徒弟放弃唢呐去谋生”等等一系列的场景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前面场景的慢生活,静谧而安详;后面场景的快生活,浮躁而杂乱。电影都在用画面去表达自己对于两个时代特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天鸣接班,蓝玉离开,正是两个镜头、两个时代、两个色彩、两个气氛的分水岭。电影一直用自己的镜头去追述两个时代的特有的色彩和节奏。比如焦三爷带着天鸣、蓝玉在黄河的芦苇荡里向自然学习百鸟发声,模拟万物的声响的场景,正是契合了艺术必须进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天鸣练习气力,吸水成功后的画面,影片出现了“鹰击长空,鱼跃飞腾”的画面,这些都是在用电影的象征手段,去表现隐秘的内心世界。电影在叙述唢呐命运出现拐点的祝寿宴上,传统的唢呐乐队遭遇现代的西方铜管乐队,什么长号、吉他、架子鼓、萨克斯西洋乐器纷纷登场,吸引的大都是年轻人的脸庞,让天鸣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时一个炸雷腾空而起,也同样是运用了象征手段来完成。特别是在祝寿宴上发生厮打画面,唢呐被踩在地上,断成几节,隐喻了唢呐在现实生活里的遭遇,也隐喻了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纯朴的传统文化与喧嚣的市场文化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峙,每一种文化都是人性若隐若现的起伏,文化的起伏里,穿越着既是唢呐匠的哀乐,也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挽歌。

  再次,电影的画外音过多造成了“隔”的感觉。“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有说什么。正是在一部作品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它的意义空白中,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潜能。如果一部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太少或干脆没有,就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显然《百鸟朝凤》画外音过满,致使电影空白被截断,导致电影想象空间缩小。画外音本来是影片中的旁白,它不是由画面中人或物直接发出声音,而是电影的旁注与补充,以便人们对事实能更详细、明确地理解。但是,画外音运用过多就会像挖渠一样,试图让水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致使电影主题被强行塞给观众,造成为主旋律立传的感觉。电影作品中本应该包含更多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并由此促使观众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观众参与作品意义创造的权利,但是在《百鸟朝凤》里,似乎这些权利都被剥夺了。《百鸟朝凤》在许多场景里,都强行地介入画外音,强行把意识定型化,严重堵塞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这是本部电影的一大缺憾。

  三、《百鸟朝凤》从电影创作意图到电影接受的“隔”与“不隔”

  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似乎成了吴天明电影的主旋律,这样的电影曾经不时掀起全社会思想的深刻反省。诚然《百鸟朝凤》也是新时期一部带有强烈反思色彩的文艺影片,吴天明试图通过电影画面去表达自己对于中国现实文化价值取向转折的深切忧虑,以及现实中国精神变迁的历史足印。但是,对于当下多元思想并存的现实中国,《百鸟朝凤》刚刚上映就受冷遇,也就在所难免了。电影《百鸟朝凤》公映,恰好与《美国队长3》撞车,票房低迷惨淡。一周后,为该片奔走多时的制片人方励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给我们自己的文化一点机会”。跪求排片事件后,影片排片由原来的1%飞跃至7.4%以上,上座率一度高达36%,票房也由之前381万,升至8690万(7月16日下映)。可以说《百鸟朝凤》一经投放市场,就一波三折,并马上进入到一个巨大的舆论争论漩涡当中。好看与看好,不好看与不看好,纷至沓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百鸟朝凤》使得观众瞬间成为彼此否定的两派:距离吴天明近的人,纷纷说好;距离吴天明远的人,纷纷说坏。熟悉吴天明创作意图的人,纷纷说好;不懂吴天明导演创作意图的人,纷纷说坏。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多的人,纷纷说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人,纷纷说坏。

  首先,《百鸟朝凤》与不懂得它的人的“隔”。有人说它是主旋律的影片,有人说它是缺乏新元素的影片,有人说它不用当红演员的影片,有人说它是生不逢时的影片,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芦苇怎么能够可以吸水,焦三爷让游天鸣用芦苇吸水练功的场景就是胡闹,等等不一而足。鲁迅先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一部小说能够看出不同读者的文化底蕴,同样,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也照出了不同观众的审美取向。

  其次,《百鸟朝凤》与懂得它的人的“不隔”。在主演陶泽如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对吴天明精神和情怀的最好诠释。点映看片后,著名导演贾樟柯表示“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最令人感动之处:“就是你对你爱的东西在意。只有对文化在意,对国家在意,对人在意,才能诞生《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阐释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体现的是中国乡土特色。显然,对于吴天明了解和理解的人,对于《百鸟朝凤》了解和理解的人,就会去追索它的目的与意义,而不是过度去解读它的瑕疵。

  古今中外的文化批评里,有一种特别不好的现象,只要是不看好,就吹毛求疵,看好则掩人之过,这些都是文艺批评当中最不可取的批评,也暴露出电影作品与电影接受二者处于一种“隔”的状态,要么是作为电影接受的观众跟不上文化的脚步,要么就是电影创作远离了观众的文化口味,而笔者认为艺术绝对不该沦为金钱与市场的奴隶,而是应该成为拯救和解救沦为金钱奴隶的力量。

  赵德鸿,(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百鸟朝凤》:从小说到电影的跨界互文
《百鸟朝凤》:传统文化的守望者/王业霞
《百鸟朝凤》——匠心何去?
毛尖:当银幕遭遇癌症
百鸟朝凤:我的falg没倒
百鸟朝凤跪了.下一个还跪不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