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张喜平:记忆中走近风雪薄雾乌拉街

张喜平:记忆中走近风雪薄雾乌拉街

  记忆中走近风雪薄雾乌拉街

  知道吉林有个乌拉街古镇是好多年以前的记忆。 常听人说“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乌拉街古镇离我出生地吉林市距离约三十公里,按照当时的交通客运能力估算,来回去一趟也得小半天的时间。 最早听说乌拉街这个名字是从多年老邻居曲奶奶口中说出的,曲奶奶那时年近八十,满头银发,脸上常年面带慈祥笑容,身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透着干净利落的劲儿。奶奶平日里乐善好施,街坊四邻的孩子们都喜欢曲奶奶,看不得老人家伤心掉泪的样子,我对乌拉街最初的认识就是从曲奶奶的眼泪开始的。曲奶奶当年有个妹子就住在乌拉街古镇周边的乡下,每每提起她这位年近七十的妹妹,奶奶头一句话便说:“我那住在乌拉街的妹子命苦啊……”,至于怎么苦,苦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些孩子们也就无心也无从知晓了。每年乡下这个妹子都到城里来几趟看看她的老姐姐,随身带些乌拉街当地的农副产品,末了奶奶就这一家那一户地送点都尝尝鲜儿。我对乌拉街进一步加深记忆的就是喝过它盛产的白小米熬的粥,小毛葱摊的鸡蛋饼。可见在物质极度缺乏困顿的年代,舌头的味蕾给人们带来的记忆是何等深刻而不可逆转的。

  真正走近乌拉街古镇是去年末几场大雪之后的一个周末,回吉林顺利地办完一些事务后,正巧腾出暂短的空余时间,稍做准备就从家门出发了。由于连降几场大雪,感觉室外的温度一天比一天偏低,地面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上一场雪还没有清理干净,另一场雪急匆匆地扑地而来。雪给北方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赋予了北方独有的韵味,切切的冷让人们感觉到北方货真价实的本真,不掺杂一丁点的虚情假意。和这里生长的人民一样,直率、坦荡,不拿情作调,忸怩媚骨。雪大路滑,车缓缓地驶向乌拉街古镇……

  吉林乌拉街古镇历史悠久,满族萨满教文化底蕴深厚,古称“洪泥罗”城,远在五千年以前,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已生活在那里。乌拉街,满语“布特哈乌拉”,“布特哈”为“野生”之意,汉译“打牲”,故官方文献称“打牲乌拉”。“乌拉,大川之谓。”。吉林外记或乌拉志典都有这样的记载与描述:“南接龙潭,北衔凤阁,山卫胜地,水绕名区,诚形之胜地也”“峰呈东岭,屏列一方,水漾松花,带环三面,是布特哈乌拉之形胜也”。像这样赞美之词古籍比比皆是,可见乌拉街的美丽不同凡响。这里曾是明朝海西女真乌拉部及清朝三大贡品基地之一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掌管东北地区皇室土物入贡之事。被清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镇北约250米处明朝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实际部置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乌拉部与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决战打败,乌拉部便告灭亡,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1657年清朝在此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第四任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报清朝廷批准于古城东南高埠处建新镇,即是我们将要到达的现在乌拉街满族镇。

  客车运行四十多分钟左右,沿202国道西侧左拐就进入了乌拉街镇属乡村公路,路两侧雾凇悬挂枝条,轻微薄雾随着车行越渐稠密,待车停至镇中心街道停靠点时,寒雾已经笼罩全镇及其周边地区。下车后给人第一印象的是古镇质朴自然,风雪薄雾的天气没有一丁点萧条感觉,相反呈现出较为繁华景象。街道两侧商铺林立,经营的模式、品种与东北普通乡镇没什么明显区别,人们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清晰可见。从东向西步行不到300米就到了古镇最热闹的镇中心十字路口,靠近路口东北方向的位置是古镇的百货大楼,进去能看到经营的面积不算大,分上下两层,商品还算齐全,可以满足当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柜台大概属租赁式个体承包,买货的随意,卖货的也不刻意兜售,一切显得自然平和,买与卖没有那种强买强卖的心计陈和在里面,从中看出古镇民风的朴实,人格的厚重。

  百货商场出来,镇北侧传来一阵迎亲的爆竹声,满族的婚丧嫁娶礼仪独特,时至当下,虽然由繁入简,婚礼上仍保留着“押车、坐帐、开脸、回门”等习俗。更值得一提的是满族萨满文化,其内容丰富,流传久远,在北方各民族之间影响根深蒂固,至今这些民族还保留着萨满文化祭祀拜祖等仪式传统。萨满文化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属原生性宗教文化,理论根茎是万物有灵论,这充分体现了北方人类祖先人和自然和谐的朴素思想观念。广义上讲萨满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狭义上来说就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之信仰。通俗地理解就是巫师(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通过“跳神”、“烧香”等活动形式,达到与神灵的沟通,从而获得精神的力量服务与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

  穿过中心街十字路口南行,依稀可见古老的民居建筑,属于传统的“前店后寝”的形式。院落布局符合北方民居风水要求,坐北朝南,房屋错落严谨,灰瓦砖墙,屋顶坡度大,较宽,采用砖雕、木雕的悬鱼、腰花等工艺进行装饰,部分民居建筑的万字炕和落地式烟囱等建筑元素体现了满族建筑的特点,充分展示了满族先人高超的建筑手法和技艺,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葩,值得后人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

  一街三府,乌拉街满族镇着名的三府,分别是“侯府”、“魁府”和“萨府”,三府是后人对位于该镇三座清代官员私邸的统称。徒步在古镇大街上,很容易就找到了侯府(后府)、魁府两处遗址。

  现存的侯府常年失修,破旧不堪,但其残留的砖雕、瓦檐、墙壁还能看得出当年的工匠们的精雕细琢,侯府是乌拉最大的府邸,是标准的“四进”四合院。80年一场火灾烧的只剩下正房和西厢房,王大哥住在老宅院里,守护着这座残缺破败的后府,建立了乌拉文化博物馆。热情好客的王大哥博学多才,对满族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手里收集大量满族文化、历史、服饰、民俗等图片和资料,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亲手抄写的,他家里还有近几年收集回来的老式烟袋等民俗工艺品,还有一些古董小玩意,经常接受采访拍摄的王大哥熟练地介绍这些跨越时代历史沧桑的宝贝,件件如数家珍,听他讲述满族的历史和民俗,时空交错仿佛回到当年,又看到乌拉镇的繁华盛世。

  在南北楼东面,镇政府楼西面,不远处就看到了魁府。魁府系清末王魁福的府邸,故称为“魁府”。王魁福,新汉军镶白旗人,祖籍山东济南府平原县王家庄。16岁开始,时被编入乌拉协领衙门充军披甲,屡立战功。光绪年间,魁福率部出征新疆伊犁地区抗罗刹,三年期满回故里,后又奉命出征进剿农民起义军。在一次战斗中颈部负重伤,喉头险些被挫断,经一年的精心医治痊愈,故被光绪帝召京觐见,奖金银千两以及衣锦等物,并晋升为察哈尔副都统。

  解放后,魁府先后作为展览馆、乌拉街公社招待所、乌拉街镇政府办公室,如今它已经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龙潭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清代)中重要的一座建筑。两进院落,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建筑实物。

  到了魁府正门,黑漆拱形双扇木门,大门紧闭,青砖灰瓦,虽然有些破损斑驳,但门楼磨砖对缝,头、墙角等处还嵌以漂亮的砖石雕图饰,建造精良,仍不失威严和庄重,透着昔日的富足和气派。

  走到乌拉街古镇东南角顶端,再前行上百米就是松花江岸边了,古镇和树木都置身于霜雪雾霭中,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江水静静地流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里养育的英雄儿女一代一代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勇敢善良,勤劳朴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优秀的品质沉淀着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不屈不挠的精神孕育着大善若水、勇往直前的人性光芒与智慧,这些都使我由衷地产生了对她的敬仰之情。由于天气和时间的原因这次只能暂短粗浅地了解古镇的大致情况,深入到街街巷巷细细地探究还得留待下回,尤其是没能品尝久负盛名的乌拉火锅略觉遗憾,但仍感觉收获颇丰。坐在返程的客车里,我的内心还在激荡不已,深深地祈愿这片土地永远风调雨顺、富裕吉祥!祝愿这里的人们友爱安康、丰衣足食!

  客车满载一车的乘客正穿越风雪薄雾向着松花江的源头方向驶去……

  再见了!美丽的乌拉街古镇,明年我还要穿过这风雪薄雾的记忆来领略你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别样的芳容!


其它征文链接: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民俗征文展播】宋瑜琪:家乡民俗龙抬头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高博民俗诗:端午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朱克雄:漫话国家级非遗项目--华亭曲子戏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牛金娥:流行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民谣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朱乃洲:老人去世孝子“封钉”的来历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漫话省级非遗项目--崆峒笑谈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1)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2)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3)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4)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5)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6)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7)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8)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9)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过年 第一季
乌拉街的方言土语(01)
羞答答的雾淞岛
雾松岛的美
(1379)[转载]史海钩沉(四):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
【刨根问底吉林市】中国雾凇第一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