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赵成录:从宾州地名的由来 看“金源文化”对清代的影响

赵成录:从宾州地名的由来  看“金源文化”对清代的影响 

从宾州地名的由来  看“金源文化”对清代的影响

  标签: 阿勒楚喀 金源文化 同知 宾州 分类: 历史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史学界,尤其是哈尔滨阿城市(区)的史学界的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对12世纪东北的女真人,在上京会宁府(阿城)建立起的金朝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久,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由此提出了“金源文化”一说。“金源文化”学说提出以后,虽然在时间断限、地域空间范围的界定等方面还不尽统一,但“金源文化”的概念成为阿城、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独具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些史学工作者对“研究金源文化认识家乡,弘扬金源文化宣传家乡,利用金源文化建设家乡,开发金源文化繁荣家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笔者不是阿城人,但所居的宾县(宾州)与阿城自古至今都是血肉相连的友好邻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笔者也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但做为一名文史爱好者,同样对“金源文化”有着浓烈的兴趣。故不揣冒昧,撰一小文,就教于金史专家和读者,以为“金源文化”添枝加叶,丰富内涵为幸。

  一、宾州与阿城地名的由来

  宾州,是宾县民国二年(1913年)以前的地名称呼,但至今还在延用。据清末宾州知府李澍恩的《宾州府政书》①记载,“宾州乃古极北荒漠之地,与中土交涉最少……是地虞舜时为息慎,……夏及殷周则名肃慎,亦曰稷慎。……两汉及晋为挹娄,北魏为勿吉,隋为安车骨靺鞨。唐初犹仍隋名,后则改隶渤海上京,及辽则为女真部落,至金则为上京会宁府。元属合兰府境,明则称费(蜚)克图、岳希阿二卫。至我朝龙兴长白,征服二卫,改岳希阿为阿什河。……雍正七年改阿什河为阿勒楚喀,筑城焉。乾隆九年又增设副都统镇守之,管理地方上行政司法事宜。同治元年因城属之苇子沟地方冲要,即由阿城派委员名曰界官,专司缉捕盗贼,镇压地方。”这段文字说明,苇子沟(即宾州)地方,是阿勒楚喀的属地,归其管辖。

  那么,为什么后来苇子沟地方建成宾州厅,倒管辖起阿勒楚喀城了呢?

  据《宾县志》②记载,光绪五年(1879年)8月,吉林将军铭安札派知府衔升用同知候选通判王绍元,前往阿勒楚喀以东地方进行实地查勘,看何处可以添设民官,修城建署,以资治理?并饬令绘图禀复。王绍元历尽艰辛,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踏查以后,绘出了阿勒楚喀所辖范围的地图,于光绪六年(1880年)4月向吉林将军衙门提出了申报。申报书中说:“遵查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城池在全境西南一隅,而西南管界仅40 余里,东南、东北管界则三、四百里不等,昔年安设之旗屯,俱在蜚克图西,距城皆不出60里外。其蜚克图东原系围场禁山,其闲旷边荒南北200余里,东西300余里,渺无人烟,无须治理。咸丰十一年奏准开放蜚克图东等处荒地,远近民人,领种谋生,日聚日众,20年来,生齿蕃盛,商贾渐至,命贼词讼,愈增愈多,俨有富庶景象。查苇子沟地方,西距与双城接界之古城店子170里,东距与三姓接界之蚂蜒河240里,南距与五常接界之帽儿山200里,北距与黑龙江属呼兰接界之松花江45里,实为全境适中之地。且系东北赴三姓,东南赴桶子沟、蚂蜒河三路通衢,蜚克图与色勒佛特库两站中正腰站。苇子沟原设东西大街一条,计长三里,南北开设大中铺户20余座,小铺户70余座,土着居民300余家,人烟稠密商贾殷繁。于此设立同知衙署、监狱及巡检捕衙,实足以资治理。周围土岗,可建造城垣,形势壮阔。”根据王绍元的申报,吉林将军同意在苇子沟地方添设民官,修筑定名为“宾州厅”的同知衙署。并于光绪六年(1880年)12月初8上奏朝庭,经吏部合议,再上奏光绪皇帝,朱批在案。此乃在“宾州”设治之由来。

  光绪七年(1881年)7月28日宾州厅第一任同知王绍元到任,修筑城池、衙署和监狱……遂之阿勒楚喀衙门所管辖的民籍事物便划归宾州厅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宾州厅奏升为宾州直隶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在东北边疆改“军府制”为“行省制”,裁撤了将军和副都统衙门,从此,宾州直隶厅便全面取代和继承了阿勒楚喀副都统的一切职权。宣统元年(1909年)宾州直隶厅又升为宾州府。根据“省”辖“府”,“府”辖“县”的管理体制,宾州府除建置时即辖长寿县(后改同宾县,即今延寿县)外,又在宾州府属境内的阿勒楚喀城添设阿城县治,仍归宾州府管辖。此乃阿城地名的由来。

  二、在苇子沟设治与伯都纳同知驻榆树屯相类似

  阿城地名,是阿勒楚喀城的简称。阿勒楚喀又是阿什河的音转。辽、金时代,阿什河被称为按出虎水,按出虎水产金,完颜阿骨打在阿城(时称上京会宁府)建国时把国号定为“金”。阿城是“女真肇兴地,塞北第一都”,故阿什河流域又有“金源内陆”之称。800多年后的今天才衍生出“金源文化”之说。

  说起宾州与阿城、宾州与金源文化的关系,从上述两家地名的由来中可见一斑,但这只表现在清末至民初这一时间断限内的地域空间的行政互辖上。其实,当年吉林将军和王绍元通判要在苇子沟设立同知衙署时,在确定“宾州厅”这一名字时就与金源文化联系在一起了(虽然当时还没有金源文化之说)。笔者曾时常发出疑问,当年吉林将军和王通判为什么不把同知衙署定为“苇子沟厅”而名为“宾州厅”呢?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

  1984年长春市图书馆出版的《东北市县沿革及地名由来》一书,在阐述“宾县”地名由来时说:“宾县地名,盖取于宾州一名。因辽代有宾州,其遗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境的红石垒③。宾州一名可能取名于此。”笔者以为然。但这只是个揣测,证据不足。后查《宾州府政书》丙编“风土调查”,李澍恩引用吉林将军在阿勒楚喀属界设治地点的禀报书上说:“奴才(笔者注:吉林将军对光绪皇帝的自称)前请在阿勒楚喀属界添设抚民同知一员,巡检兼司狱事一员,今核该通判王绍元查勘情形,既称苇子沟系阿境适中之所,拟仿照伯都纳同知驻榆树屯例,即请在苇子沟仍照原奏设立抚民同知一员,名宾州厅,并设巡检兼司狱事一员,管理监狱;教谕一员,振兴学校。蚂蜒河烧锅甸子(笔者注:即今延寿县境),分设巡检一员,即归宾州厅统辖。”此段文字告诉我们,宾州厅名字的确定,于伯都纳同知设立在榆树屯这件事有关。

  伯都纳,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市)的旧称;榆树屯,亦称孤榆树屯,是今吉林省榆树县(市)的土名。两地一南一北,在清末改“行省制”前和阿勒楚喀及苇子沟一样,都归吉林将军所辖。《东北市县沿革及地名由来》在阐述“扶余县”时说,清初,伯都纳是通向蒙古的一个重要驿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吉林副都统曾移驻于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伯都纳站南建筑新城后,专设伯都纳副都统。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伯都纳厅置理事同知,光绪八年(1882年 )改抚民同知,移至于孤榆树屯,增设巡检。至于榆树县(    即榆树屯)《东北市县沿革及地名由来》是这样阐述的: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到了辽金时代已建有许多集镇,这时的榆树县隶属于宾州地;清初为大孤榆树屯,属伯都纳厅(今扶余县),……嘉庆十九年(1814年)改设理事同知,增设分防巡检二员,分驻伯都纳、孤榆树屯。光绪八年(1882年)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移治孤榆树屯。——这就是“伯都纳同知驻榆树屯例”。

  三、清末“宾州”是金初时“宾州”的借用

  类似在苇子沟设立抚民同知衙署,回治阿勒楚喀,虽然是和在榆树屯设立同知衙署,还治伯都纳相,但这种设治做法,仍然不能说明把苇子沟定名为宾州厅的理由。更何况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苇子沟设治在前,(1880年) 而在榆树屯的设治在后(1882年),先者如何“仿照”后者?那么,“拟仿照伯都纳同知驻榆树屯例”来在苇子沟设立同知衙署,就无法解释了。也许因为二者都归吉林将军管辖谋划,“伯都纳同知驻榆树屯例”又早就向朝庭禀报过,只不过实施先后有别罢了。无论如何,反正在吉林将军的心目中,伯都纳和榆树屯的名字甚至它们的历史早已心知肚明,刻骨铭心了。我们知道,清代的统治阶级,包括驻外的将军、副都统在内,大多是在旗的满族人,女真人是他们的祖先。800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完颜阿骨打,就是在如今自己统治下的土地上起兵伐辽,取得节节胜利后,定都上京会宁府,建立了大金帝国的。那么,金代时的伯都纳和榆树屯,又与眼下的阿勒楚喀和苇子沟有怎样的可比关系呢?

  金初,伯都纳地方,是辽国东京道宁江州的治所,是辽国控制女真人的最前沿。此地也是女真和辽的榷场(贸易市场),在集市贸易上,女真人经常遭受辽国契丹人“打女真”的欺凌。是可忍,孰不可忍?辽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伐辽的第一仗就是从这里打起的,并大获全胜,攻克了城堡,缴获了大批军械、粮食和其他物资,人心向背,女真兵也由2500人增加到3700人。宁江州是女真人值得纪念和自豪的地方。的确,七十年后,金都已迁至燕京(今北京市)的第五代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回到上京,敕令在此地建立起了一座“大金得胜陀颂碑”。先祖的英雄壮举不能不在如今的吉林将军心中同样树起一座丰碑。吉林将军铭鼎④帅也许还亲身前往,目睹过碑文,接着想起祖先夺取宁江州后,又有出河店(今吉林前郭尔罗斯)大捷,在攻打下了宾州(今吉林榆树县大坡古城)、祥州(今吉林农安县万金塔古城)、咸州(今辽宁省开原县老城)之后,为反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大金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石。提起伯都纳,想起辽金时代的宁江州;提起榆树屯,却找不到辽金时代在什么地方?吉林将军知道,辽金时代,现在的榆树厅和现在的苇子沟一样,还没有汉人在这里垦荒种植,形成集镇。大清初建,才有榆树屯的名字。如今却要在这里建治,其实,榆树屯早在嘉庆爷时就分驻过伯都纳的分防巡检,名字不好再变了。但它那时却是“宾州”的属地,今日在苇子沟设治,就叫苇子沟厅?名字实在不雅!金代的榆树屯地方虽然还没有名地,用“宾州”代替榆树屯。把苇子沟就叫宾州,显然顺理成章,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吉林将军向朝庭禀报在苇子沟设立同知衙署名为“宾州厅”的经过缘由吧。

  笔者推论今日宾州是辽金时宾州地名的借用,还可从另一份资料中得到佐证。日本大正五年(1916年)九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以东清铁路的角度,对北满经济情况观察后,出版了《北满洲》一书,书中关于宾县的“沿革”是这样说的:“宾州之名出自辽代(纪元前924年),据史载,该朝代称有翁舍者,于黄龙府地方扩展了自己的领土范围。该地南部在混同江(松花江)河流附近安塞,名为宾州。至金代(1115——1234年)此地划为会宁府管辖,该府的首府为今之阿什河。明代(1368——1616年)在该地设置军农村蜚克图围,其村厅置于哈尔滨、宾州间公路的蜚克图。通(同)治元年(1862年)出现了汉族移民的入植,他们经满族官方的许可,得以从事农业耕种。在汉族移入的同时,于今之宾州街处创建了一小镇苇子沟。光绪五年(1880年)汉民在街镇四周筑起了城墙。光绪八年(1882年)由于汉人的移入显箸增加,而设置宾州镇,将今之宾县及阿城、同宾县的一部分划进管辖之内……”这段记述里出现的“宾州”地点,显然是两个地方,一个是辽代黄龙府⑤地方的宾州,一个是清代在小镇苇子沟四周筑起城墙的宾州,作者把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宾州混为一谈,这无疑是个错误。但从这混为一谈的错误背后,看到了辽、金时那个“宾州”是多么容易被人借用。

  “金源文化”一说,虽然当代才得以提出,其实它的影响早已开始……

  注释:

  ① 《宾州府政书》:宣统己酉(1909年)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

  ② 《宾县志》:1991年1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徐剑影、张德润主编。

  ③    红石垒:今吉林省农安县靠山乡的古城址。清末学者曹廷杰认定这里是辽、金时代“宾州”的治所,流传甚广。今人那海洲考证,辽、金时代的“宾州”应在今吉林榆树县的大坡古城。

  ④    铭鼎,即铭安。铭安字鼎臣,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

  ⑤    黄龙府:即今吉林省农安县古城,辽时称黄龙府。


其它征文链接: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民俗征文展播】宋瑜琪:家乡民俗龙抬头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高博民俗诗:端午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朱克雄:漫话国家级非遗项目--华亭曲子戏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牛金娥:流行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民谣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朱乃洲:老人去世孝子“封钉”的来历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漫话省级非遗项目--崆峒笑谈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1)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2)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3)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4)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5)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6)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7)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8)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连载】杨丽梅:狐仙洞的传说(9)

【民俗文化大观征文选】张喜平:记忆中走近风雪薄雾乌拉街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宾州地名的由来看“金源文化”对清代的影响
说说宾县的来历
“五一”小长假十大大庆周边自驾游线路推荐
哈尔滨周边10大登山景点自驾游路线(组图)
【诗歌】秦占清 | 冬的印象(外一首)
20140830阿城亚沟穿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