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门瑞瑜:从莫斯科到哈巴罗夫斯克

您熟悉作者吗?

您喜欢这篇作品吗?

如熟悉和喜欢,就去文后打赏吧!

作者的稿费该发多少?完全由您来做主!

门瑞瑜:从莫斯科到哈巴罗夫斯克

  从莫斯科到哈巴罗夫斯克

  人,都是为“发现”而航行的探索者。

  ——爱默生

  人的经历好比是一个奇怪的匣子,里面装满积累的这样那样的故事、童话。

  人生经历的事情往往交织着必然与偶然,不可思议的神秘,使你无法预测。我向来是个固守田园的普通人,从未奢望出国,而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走出国门,从哈巴罗夫斯克直飞莫斯科访问的。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下榻在“小山鹰”宾馆。从十一层楼上临窗眺望冬令莫斯科街头,一片白雪皑皑,高大秀挺的枞树、白桦,在寒风中摇着柔韧的枝条,婀娜妩媚。那枯槁的树木与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典雅的教堂错落其间,互相映衬,别有情趣,这是真真切切的俄罗斯风情。我忽然想起我读过的一本颇有争议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哪一条街是阿尔巴特?啊,多么古老而又年轻,多么陌生又熟悉的莫斯科,一种旅居异国孤单寂寞的情绪从我心头油然而生。霎时,我不禁想起我唯一认识的苏联学者费多谢耶娃女士,于是我请翻译给她打了个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费多谢耶娃女士立即来到宾馆看我,她热情洋溢,笑容满面和我招手,我们高兴地邂逅在莫斯科。

  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才是我们真正的国籍。”人生总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那是紫丁香怒放的五月,苏联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博士费多谢耶娃来哈尔滨访问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我接待了她。

  省作家协会机关大院是个大花园,曾是过去的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费多谢耶娃走进大院,很高兴。我们几位主席、作家和她互相介绍认识以后,召开了座谈会,互相赠送了书籍,又到院内漫步,拍照留念。她还特意从盛开的紫丁香树上掐下一朵紫丁香,放在嘴边闻着让我们给她拍照。翻译对我们说:“她,过去做过演员,喜欢花。”

  “紫丁香是哈尔滨的市花,是春天最美的花,它也象征着和平、友谊。”我说。她点点头笑着。她说:“我很喜欢哈尔滨这个城市,这里建筑很美,有古典俄罗斯风格。我在这里生活,就像在家里一样,感到亲切、温暖,一点也不陌生。”我说:“你这个莫斯科人,生活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就是到家啦!

  午餐时,黑龙江省作协在华梅西餐厅宴请她。华梅西餐厅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专做俄式菜肴的着名餐馆,这里可以品尝真正的俄罗斯风味。

  她满意地笑着用俄语连连说:“谢谢,谢谢。”

  当我们陪她走进华梅时,大厅内人潮拥挤,没有一个空位,单问的餐厅也早已满员,我们只能和费多谢耶娃一起挤在人群当中找一张普通桌子就餐。

  我歉意地说:“这里的俄国大菜大受顾客欢迎,晚来一会儿,就没有座位。”

  她闪着大眼睛,惊喜地笑着说:“我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喜欢吃俄国菜,真感到特别高兴、自豪。”

  费多谢耶娃一边品尝俄式色拉,俄式渍香瓜,俄式火腿,一边笑着赞许地说:“中国朋友做成这么好的俄国风味,莫斯科的餐馆也比不上。”

  我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您别客气。”

  她说:“现在,我们俄国羡慕中国,向往中国,有一股中国热……”

  宴请在拥挤的人群中气氛极为友好热烈,无拘无束、自然、真诚,充满深情。结束时,费多谢耶娃感动地笑着和我们一一握手,她注视着我说:“希望有机会,我们能在莫斯科相见。”

  我不假思索,幽默地说:“不能。恐怕没有机会了。”

  世界真小!真的,时隔不到一年,我今天竟在莫斯科又和费多谢耶娃见面了。人类的来往,异国的友人,分别了又重逢,我的心情怎不感到激动?

  她裹着一阵莫斯科的和风向我走来。年近花甲的她,今天着一件紫红色鲜艳的女式呢子大衣,化着浅浅的淡妆,目光炯炯,神采焕发,但是她比我在哈尔滨见她时消瘦憔悴多了。她告诉我,不久前,她的丈夫不幸病故,使她感情上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她身体日渐衰弱。但她勤奋治学,自强不息。她把新出版的专着《当代世界的苏联文学》精装本赠给我,扉页上用俄文写着:“赠给我亲爱的中国作家门瑞瑜同志,纪念我们在中国的会见,和这次的重逢。世界文学的相通,中苏文学的交流使我们重逢在莫斯科。”这本书,她去中国时正在撰写,回到莫斯科以后刚刚出版。我也回赠她一本我的《瑞瑜散文选》。

  她操俄语,急切地滔滔不绝地谈话,几乎不允许我插话。她怀念访问中国的日子,对哈尔滨的印象十分难忘。她还愤愤地谈到苏联现状,脸上飘起淡淡的阴云,喘了口气感叹地说:“一团糟。”提高嗓门,郑重地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不起!我们十分羡慕中国!”……

  她盛情邀我们到她家去作客,由于我们已经安排了日程,便没去。就这样,在莫斯科和费多谢耶娃匆匆重逢,又匆匆离别。这是我在访苏期间感人的一段插曲。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在哈巴罗夫斯克和俄国作家马克西莫夫的会面。

  由于日程紧张,当我从莫斯科回到哈巴罗夫斯克时,接站的朋友中竞有马克西莫夫。他是和我通信,赠书,神交已久的从未晤面的一位俄国作家。他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和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友情和缘份,因为他的父亲是中国山东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父亲名叫王叔显,二十年代在苏联远东工作,一九三八年冤案被镇压,惨死在狱中。一九六二年马克西莫夫多次申请控告,才为他父亲调查甄别、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的作品一直是歌颂中俄友谊的,在中苏关系冰冻时期也是这样。今天,马克西莫夫穿着一身赭石色茄克衫,手里拿着我的书,对照扉页上我的照片,认出了我来。我们真是一见如故,紧紧握手,语言不通心相通。他蓝色深邃的眼睛里闪着渴望的光芒说:“我希望你能帮助我,访问我父亲的祖国,最好是让我去中国的山东省,父亲诞生的故乡去作一次旅游采访。我现在正在写一本关于生活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的书。”

  我说:“你的愿望很好,我们欢迎你访问中国。”

  马克西莫夫诚恳地说:“现在是俄国掀起中国热,羡慕中国。我去中国是为了进一步收集素材,修改我那本书……”

  “但愿我们重逢在哈尔滨!”我说着,看到他听清了翻译译出的意思,满意地频频点头,哈哈地笑了……

  和费多谢耶娃、马克西莫夫的相遇,匆忙而又短促,彼此热情而又亲切,我不禁深深感到:地球真小,世界真小,友谊的力量却又是如此之伟大!建筑在人类心灵上的长桥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不论你是中国人,或是俄国人。文学是神奇的,可以超越国界、民族,促进彼此间了解和感情的交流……让我们各自沿着文学的长桥,在上边跨来跨去吧!

  1991年1月

《文学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暂名)征稿

征稿内容:

   流行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或申遗价值)的方言(包括方言类别的科研,典型方言、人称、物称、方言点、方言岛、方言井现象的描述与考证),民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童谣、儿歌、民歌、民谣、故事、传说、民俗(包括礼仪、禁忌、传统节日习俗、祭祀、婚嫁、丧葬、乔迁、交际、交易、生产、生活等),以及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专业论文等。

征稿时间:

      从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至2019年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出兵干涉俄国革命之哈本罗夫斯克
一个俄罗斯女孩的中国欢乐生活
哈爾濱往事:第二章中東鐵路與哈爾濱的誕生
马克西莫夫绘画作品欣赏(二)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8-02 11:05:05)转载▼
1989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掠影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旅行记录教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