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彬良:端阳话端阳


杨彬良:端阳话端阳

端阳话端阳

    文/杨彬良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到了,刚吃过节日午饭,脸上还冒着热汗,在我坐在电风扇下纳凉的时候,我顿突发奇想,也是心血来潮吧,想写写这个节日。

在我国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食粽、洗端午水澡、佩香囊等。如今我家乡的端午节也是与时俱进,老百姓生活好了,市场也搞活了,鸡鸭鱼肉不用说,以前也可以买到,现在连粽子、包子、盐子(咸蛋)、蒜子等,只要有钱,就能一次性搞定,不必在家里亲力亲为的准备。外出的打工崽、打工妹一个微信发过来,给家人问候一声端午节安康就是。有的发个微信红包,既是问候又是给家人送过节钱。现在的端午节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女人回娘家送节,左手一只鸡或鸭,右手拎个包,包里装着酒、粽子、包子、扇子什么的,有的怀里还抱着小娃娃。而如今好了,直接封红包,一切都在红包里,什么都不用买,省去好多繁琐事。现在过节方便是方便,饭桌上比以前也丰盛多了,小孩子也没了过节的欲望。一家子人凑在一起吃顿饭就算完事,尽管时下物质丰富,信息、交通发达。可我怎么也找不到以前那种过节的感觉,总觉得缺点什么?思来想去,现在过端午节没有以前那种风情。

以前,在我们莲花,上西作兴吃新。上西人吃新三天冇困(睡觉),第一天操办,第二天过节,第三天肚子不争气。可我们砻西过端午节也是三天冇困。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和现在不一样,按家乡方言说,以前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搞起起里。因为老百姓一年到头勤耕苦作,冇停冇歇,只有到了节日,才能自己给自己放个假。古人云:牛歇谷雨,马歇夏,人歇端午不吃要哇。这一天老百姓按习俗都在家里宅着。过去老百姓生活虽然很穷,物质也匮乏,但节日气氛相当浓厚,我们小孩子一进入农历四月就掰着手指头等着过端午节。

我的家乡过端午节作兴五子,即粽子、包子、盐子、蒜子和豆子。用五子大概是求五子登科之意。其实用粽子是有来历的,唐·文秀在《端午》诗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相传那时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因遭遇贵族的排挤与诽谤,在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楚国人听到屈公投江自尽的噩耗后十分悲痛,划船寻找屈公的尸体,当寻找未果时,大家纷纷向汩罗江抛下粽子,以保全屈公的尸体不被江里的怪物、鱼虾侵食。后来就把这日作为纪念日,从此有了划龙舟、吃粽子、插艾条等。因五月按照天干与地支里面的地支是午月,五日是每月开端前几日,所以后来人们把这个节称为端午节,又因五月天干是阳干,故也叫端阳节。至于其它四子的来历无法考究,大概是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当时当地的风俗慢慢演变而来的吧?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里是与中秋节并列的大节,仅次于春节。为了这个节,乡亲们要提前准备好一阵子。首先是备料,前期要备好糯米,糯米要上等的,不能夹杂其它米,纯糯米裹出来的粽子吃起来口感好,不会抵口抵嘴。进入农历四月要上山摘竹叶,买好面粉。面粉是标粉,做出来的包子又黄又硬,说句不好听的话能打得狗死。虽是如此,但是绿色食品,放心吃,在那时还是奢侈品,平时吃不到。那时,我们羡慕死了九〇一地质队的职工天天早晨吃包子馒头,心想何时能过这样的生活多好。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儿时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可现在的包子好看又好吃,白胖胖的、软绵绵、蓬松松的,但铺子里的老板使用了膨化剂,吃起来不放心。盐子是早几个月就用自家的土鸭下的蛋腌制,腌制时在蛋壳上洒上些许食盐,然后用黄泥土拌早禾灰严严实实地裹好,大约一个来月就能食用。有的人为了追求好吃,甚至不惜跑到十多公里外的下坊西潭坳上去挖黄泥。用那个地方的黄泥腌制出来的盐子,蛋黄格外红,又起沙,香味更浓,口感特别好。除此之外,当然还要备好蒜子、雄黄、烧酒等,等一切准备妥当,也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靠近节日,一般人家是从五月四日开始忙起,可我娘亲就得再提前一天,从五月三日开始忙碌,她每年端午节都要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做香囊。在每年谷雨节打死笋后,娘亲就上山把笋叶捡回来晾干,到了端午节把这些干笋叶做成辣椒、百家锁、菱角、橘子等的模型,里面放上雄黄、艾叶、香药、豆子等,外面再缠上五色丝线,最后装上一个带子,把香囊挂在脖子上,走起来铃铃铛铛的响,香囊里清香四溢,雄黄又有防虫,艾叶又有通气之功能,外表好看极了,常使外村小伙伴羡慕得不得了。 

到了五月四日,家家户户的女人在家裹粽子、做包子、煮盐子,蒸蒜子等,我娘亲也不例外。那天早晨吃完早餐,我娘亲把围裙一系就忙开了。 

我的家乡裹的粽,是先把去了茎的棕叶用禾草熏软了,然后用竹叶包好糯米等料,最后用棕叶去扎住粽大头的两个角,裹出来的粽像尖尖的牛角,不像现在市场上卖的粽,是用线缠好多圈才能绑好的石头样的粽。家乡的牛角粽既好看又好吃,但不好裹,功夫不到家是裹不好的,扎松了放到锅里一煮会烂掉,弄得其它粽糊糊的不精光。因此说,牛角粽它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家乡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用清一色的糯米裹的,另一种是糯米和红豆几(现在的粽有和花生米、火腿、腊肉等)。裹粽时为了容易识别不被拿错,娘亲把清一色的糯米粽三个三个扎成一堆,把包有红豆几的粽四个四个扎成一堆,吃时便于识别各取所需。  

那年头,我年纪小,娘亲怕我去望眼,每年端午节除这五子之外,还要加做一些油饼或油炒米果等。我家人口少,可做得品种多,尽管每种都做一点点,但手脚要到行,每年过这个节,可忙坏了我的娘亲。

端午节那天清晨,父亲早早就起来把扎好的禾草包点燃,间间房子到处扫火包,名曰驱蚊虫。驱完蚊虫把火包放在大门口,然后打扫庭院和屋子,最后把事先写在红纸上的驱蚊诀贴在廊下大门的正面墙上,以防蚊虫破门而入,其驱蚊诀如下:伏生四月初八,蚊虫今日出嫁。嫁到深山远处,永远不回我家。

端午节早餐按照当地风俗,家家户户千篇一律不吃饭,吃五子,我家也是如此,娘亲早上起来把先日做好的五子等食品煽火热一下,端在上席和门外敬天地神灵和祖宗,然后大家一起吃这个。一般娘亲端午节早上会炒一盘红苋菜,让我们送早餐,虽然每种都做了,但份量少,父母让我先吃,把我喜欢吃的尽量留给我,他们只尝尝滋味。

吃完早餐,娘亲也像其他人家一样,端一簸箕石灰,往墙脚和菜园子里的蔬菜洒石灰,目的防虫杀虫。如果遇上端午节下雨,洒不了石灰,老百姓反而高兴,民间有这么一说:端午节下雨,天上的药王老爷晒不了药,这一年平安无事,天下苍生无灾无病;如果端午节遇上骄阳似火,那就是药王爷晒药的日子,这一年要小心病灾。

娘亲洒完石灰,接着有条不紊的杀鸡鸭、剖鱼、刮肉做菜,这可是为节日的重头戏——中餐做准备。

说起杀鸭子,以前的鸭子不像现在的饲料鸭不好吃,那时是水田里养的正宗土鸭,重量是一斤多,禾田里野食多,不用吃家食,就靠吃虫子、蝌蚪、薸等长大,一般养两个月左右,出齐了羽毛,鸭骨头能嚼碎的那种,只有杀的时候才赶回家。家里的土鸭子鲜嫩,在炒时,先把鸭子炒干水分,再放茶油把鸭子炒到半熟,然后拌上红辣椒和蒜泥等佐料,最后烩上鸭血装盘即食。刚出锅的血鸭味道鲜美,我小时候最爱吃家乡的酒血鸭,父母见我特别喜欢,常在血鸭出锅后,盛一碗饭倒在锅里,把锅里的血鸭卤汁全部和得干干净净让我吃。

在娘亲做菜的端儿,父亲也忙着在门框上、窗子上及厅堂的上席插艾条和菖蒲。艾条有挥发性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还可以净化空气,但老百姓还有更好的寓意,看我父亲用红纸写的两联便知: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万邪。””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蛇尽消灭。父亲把写好的两联贴在大门内侧,然后再用一块红纸写上:端阳并端阳,我家大吉祥。狮子来把门,麒麟坐中堂。写完之后贴在上席的中央上方。最后用一块红纸写上:五月五曰午,天狮骑艾虎。手持菖蒲剑,驱魔归地府。把它贴在上席的中央下方。写这些都是有祈福避邪之意。

父亲写好贴完这些寓意很深的祈福语之后,就把家中自酿的米烧和购买的雄黄兑成雄黄烧酒。此时,娘亲在厨房里也冇停歇地烧着火加紧炒菜,力争在其他人家放鞭炮供斋饭前做好,免得我像个馋猫似的怪难看。

吃饭时我只相中血鸭,什么鱼呀,肉呀……我从不下筷子。鸭子里芹椒尽管很辣,辣得我满嘴通红,但我不怕,就是最辣我也喜欢,娘亲每次都戏谑我说:鸭子里芹椒冇辣

吃完饭,父亲往我太阳穴和肚脐眼上涂上雄黄烧酒,说是通经络,杀虫防虫。涂上雄黄烧酒的地方,颜色黄黄的,凉爽爽的怪舒服。在父亲帮我涂完雄黄烧酒之后,娘亲接过父亲的雄黄烧酒,用事先扎成的稻杆小帚,沿着墙脚到处洒上一遍,其目的是说可以防蛇和避瘴气等。娘亲洒完雄黄烧酒之后又接着去扯菜菜草(方言)晒,这些在端阳节晒干的菜菜草可用来泡茶,有利于肠胃消化,暑天喝这些茶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我吃完饭之后从碗里捞起个鸭腿拿在手上到外面去嚼,那种感觉无法形容。如遇上小伙伴也在嚼鸭腿,两个人就比拼哪个鸭腿大?娘亲知道我们小孩子这些事,每次总是把鸭腿剁得大大的,我每次都是赢家。那时双亲在,我是多么的幸福。

到了傍晚,我家乡还有一风俗,俗话说:有钱难买端阳水,晚上家家户户都用预备好的艾叶,菖蒲,水杨柳等烧成的水洗澡,每个人都得用这些汤水洗,其功能是通气、杀菌、活经络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对艾叶的功效曾有记载:功能散寒止痛,温气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络不调,宫冷不孕……如在婴儿出生三天后洗一次艾水澡,可用来预防感冒、感染。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用艾叶水沐浴效果显著。

我小时候不喜欢这个汤水的颜色和气味,洗澡时总是舀一点点,娘亲某次见状,都要接过勺子又加兑几勺,并总是不厌其烦的说:端阳水洗了好,平时谋不到,洗了不生病,无灾无祸的……”

现在双亲去世多年了,我早已升格为祖辈,如今虽然年纪大了,但脑海里总是浮现这些事,这些事在脑子里根深蒂固,永远忘不了。总惦记着那时过节的浓郁气氛,不像现在人过节,生活好了,却把祖先的传统文化早已消失殆尽。前几年听说我国的端午节已被韩国申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心中不快,老是添堵,实在感到遗憾,作为炎黄子孙,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保住,要生生不息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笔名言正,退休教师,江西莲花人,市诗词学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午节特刊]肖爱梅:​端午安康
端午时节让我们一起分享|长街人特色的“笋壳粽”
糯米学会这种做法,比粽子香,比包子简单,上桌就被抢光
糯米学会这种做法,比粽子香,比包子简单,上桌就被抢光!
端午节养生保健注意什么
端午养生八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