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第一铁姑娘”郭凤莲!
userphoto

2023.06.24 山东

关注

                                                                                              李子荣

毛主席曾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当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女性,为社会和人民做出过很多突出的贡献。

说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发展,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家喻户晓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她并不是在这里出生的孩子,但却是在这里成长的孩子。三岁那年,她被姥姥带着来到大寨定居,从此与这座贫穷但是温暖的村子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由于家庭贫困,她没有办法继续读书,所以在小学毕业之后就投入到了村子的生产劳动和建设当中。别看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但她力气特别大,把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

还在读初中的年纪,她就已经可以跟着村子里的长辈一起下地劳作。一百多斤的扁担,她说挑就挑,绝不含糊。

村子里的长辈总是心疼她,有人说:“你一个小姑娘,为什么总是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你就是偷懒,也没人会说三道四。”

可她却回答:“小姑娘又怎么了?我这个小姑娘,干起活儿来可不比那些小伙子差。

而且,我也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份子,建设村庄是我的责任。要是人人都偷懒,我们村子还怎么发展起来?而且,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姑娘家一样能做到。”


才十几岁的年纪,郭凤莲就已经有了如此先进的思想觉悟。在那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她真是大有作为。

在郭凤莲的感召之下,许多女性都走出家门,与男人一样投入到社会生产劳动当中。正因如此,大寨村还成立了一支铁姑娘队。

在挑选队长时,有人提议:“咱们都是受到了郭凤莲的影响,才能自己挣工分的。我看啊,就她是最厉害的铁姑娘,咱们这个队长,由她来担任也是最合适的。”

这个时候的郭凤莲也才只有17岁,队伍当中许多姐姐其实比她的生活经验更为丰富。

不过,她相信自己能够给这个村子带来更大的力量。所以她当仁不让,成为了铁姑娘的领头人。

上世纪60年代,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各地的农民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看不见未来,干起活来更是兴致缺缺。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寨村的村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一惰性思潮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村子里下地劳作的农民越来越少,荒地也越来越多。

郭凤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身为铁姑娘队的队长,身为受到村民们信任的劳动模范,她一定要带着大家扭转这种思潮,把更加积极的能量带到村子里。

她先是从女性同胞入手,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铁姑娘队伍会议,把女性的思想扭转到正道上来。而后,女性又可以带动男性。

村子里的不少男人们都说:

“家里的老婆姑娘都下地干活,我们这些大男人怎么好意思再继续待在家?”

运用这种巧妙的办法,郭凤莲重新把村民们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

在全国农村建设的困难时期,大寨村仍然突破了时代条件的限制,不仅开垦荒地,还在家乡改造水利设施,促进农业发展。


短短一年里,大寨村的收成就恢复到了经济困难时期以前的水平。“一面坡”和“海绵地”的建设,更是让大寨村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所包围。

眼前的一切给予村民更多的生活动力,大寨村取得的劳动成果,也让郭凤连成为了这个村庄当之无愧的领头人。

上世纪70年代,大寨村的农业建设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全国横向对比,村庄的经济建设产量位于数一数二的地位。

毛主席在开会的时候还说:“全国各地搞农业生产,都要向大寨村学习。”

党中央领导人的指示,让大寨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模范村庄和先进村庄。一时之间,不少其他农村建设领头人纷纷来到大寨,前来参观学习,还点名要与郭凤莲交流经验。


每到这时,她总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在她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结合村庄实际情况,自然而然做出的行为。她从来没有总结过经验,也不知道该怎样把心得体会告诉给其他人。

全国上下掀起的参观交流热潮,给了她一个启示。作为农村基层建设的领头人,她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实践能力,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告诉给更多的人,才能够让更多的村庄变得像大寨村这样温暖美好的家园。

所以,小学毕业的郭凤莲开始自己看书,自主学习。她总是这样,认准了一个方向,便会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下去,直到实现目标,才肯松一口气。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郭凤莲这个名字将会与大寨村永远绑定的时候,她却受到了上级的调派,被派去了别的地方。

  • 重回家乡

1980年,郭凤莲被调离了大寨村。离开那天,村民们簇拥着她来到村口,往她的怀里塞着为数不多的农产品。

铁姑娘队的队员说:

“就算你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这里,咱们这儿也永远都是你的家,我们铁姑娘队更是你的娘家。只要你想回来,村民们随时欢迎。”

看着所有人牵挂的神情,一向坚强的铁姑娘,也忍不住泪湿眼眶。

她舍不得这片把自己养大的土地,舍不得凝聚了她万千心血的大寨,舍不得,热情淳朴的亲人们。


可是,她是一名党员,必须要随时服从党的号召,前往那些需要她的地方。

在之后十年里,她把自己过去建设农村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了其他贫困的乡村,带领其他地方摘掉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走向共同富裕。

可令她难过的是,她用自己的双手帮助其他贫困村庄,却没有办法再帮助自己的家乡。

在郭凤莲离开的这些年里,大寨村换了五位村领导,经济建设停滞不前,村民们整体陷入了迷惘的状态当中。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之下,村民无法适应急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便显得与社会有些脱轨。

没有一个领路人的指引,许多村民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郭凤莲又重新回到了这片让她魂牵梦绕的土地。


面对铁姑娘的回归,村民们当然是欢欣鼓舞的。可是,铁姑娘能带着他们走回正轨吗?这一点,谁也无法确认。

回来以后,郭凤莲实在是感到了莫大的震惊。

她还记得,在她离开之前,村民们的家庭收入已经处于中国农村家庭收入的前列,村子里的环境也干净整洁,村民之间的感情也相当深厚,大家真正像家人一样相处着。

可是现在,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村民们的实际收入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增长。而且,农村小路也变得破落不堪,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情绪正在不断蔓延,令她十分揪心。

既然重回大寨村,那她就一定要发起改造,带领所有的村民突破目前的困境。

她与丈夫商量:

“现在我们村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固步自封,大家的思想都比较闭塞。所以我想自己掏一些钱,带着村民代表一起走出去,看看那些经济建设的模范村庄是怎样发展的。”

对于妻子的设想,丈夫自然全力支持。


所以接下来,郭凤莲从本就不多的家庭积蓄当中抽出了大部分存款,自发带领着村民们前往河北等地学习。

出发之前,她对大家说:“每家每户都必须派出一个代表跟我走,咱们一起去学习,一起看看别人是怎么搞建设的。

回来之后,代表们必须跟我一起开会,每个人都得提出自己的想法,咱们这一趟不能白走。”

在外出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引领了经济发展潮流。

许多村庄都在艰难转型,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生产模式正在逐渐向商业制造的方式发展。

而回到大寨以后,不少村民也建议说:

“要不咱们也自己开公司吧,自己搞经济,把咱们村子里的农业资源全部都利用起来,改变过去那种等着国家统一分配的想法。”

村民们的建议,也正是郭凤莲自己想说的话。


所以1992年,大寨村成立了经济发展的总公司,由过去的铁姑娘亲自担任董事长。而在总公司之下,村子里还设有水泥厂、草编厂、水果种植园……

利用村子现存的自然资源,郭凤莲向外打开市场销路,完成了资本的积累。

在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第二阶段的转型之路又正式开始。

现在,大寨村的环境已经远不如从前。所以她决定,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目前村子当中经济利益较高的煤炭工厂和造纸等企业,都必须要接受整改。不符合环境保护指标的工厂,也必须要关闭。

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壮士断腕,可为了长远之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第三阶段的旅游规划目标,她不得不这么做。

  • 转变概念,生态大寨

在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后,第三阶段的发展规划又正式开始。


此时此刻的郭凤莲已经完全转变了思维概念,她不再把自己当成村官,也不在意政治从业者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她开始学着做一位商人,以商业化发展的视角去推动大寨的生产建设。

在大寨村的经济规划会议上,她说:“农产品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做出更具特色的农产品,打造咱们大寨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品牌。

另外,我们村子的生态环境目前也做了起来。之后,我们也可以把这里打造为一个生态旅游景点。”

两步规划,同时进行,大寨村迎来了转型之后的黄金发展阶段。

为了发展农产品品牌,她专门建设了一家农业公司,专业种植绿色蔬果,并且利用新时代销售技术来发展扩大市场。

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和直播带货行业兴起之后,她更是积极融入到时代潮流当中,成为了大寨村的农业主播,成为这里的农业形象代言人。


直播带货的销售渠道更为直接,也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直播的形式,她带着大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翻倍增长。

2020年,大寨村集体经济组织总产值达2.6亿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多达2.4万元。

在建设农业经济品牌之外,她还大力挖掘在地旅游资源。

她组织村民们共同挖掘历史,引进外来资源,在村子里成立了一座大寨博物馆。博物馆当中陈列着几十年的大寨村历史轨迹的见证,还有当年周总理来到大寨村时,亲手写下的字。

说起来,当时负责接待周总理的,正是这位家喻户晓的铁姑娘。

大寨博物馆成为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景点之一。随着农业生产园区的建立,大寨村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从进入村庄到走出村庄,一整条旅游路线都已经被规划好。游客们来到大寨,除了能够感受到上世纪农村建设的痕迹之外,还能够体验到新时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魅力。

随着大寨经济产量的成倍增长,郭凤莲这位董事长也逐渐成为了全国先进的农村建设模范。

她走出村庄,走向全国各地,像从前的铁姑娘一样,把引领时代前沿的经验方法带到更多的村庄。

2021年,75岁的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村最得人心的董事长郭凤莲,也受邀来到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别活动。


她带着新的时代理念,把更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未来大寨村更为长久的建设当中。

结语:

铁姑娘郭凤莲,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寨村农业建设的一张名片。

她带着大寨实现了飞跃发展,也让自己成为了更有价值的女性。

重回大寨以后,她转变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建设模式下,带领大寨村积极融入全国发展潮流。

而今,她依然是一张熠熠生辉的时代名片。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险要的太行山了,正是因为太行山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让人民军队转劣势为优势,屡屡突击日军,打压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到了建国后,山西的太行山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屡屡发展受阻,而在太行山腹地的大寨人民一度盼望着过上小康生活,可是地理环境的约束还是让当地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就在太行山大寨面临着发展困难时,从大寨中走出来了一位大寨姑娘,带领着大寨走向了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她不仅让大寨发展了现代化农业,还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由此让大寨人民走上了小康生活,她也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妇孺皆知,那么这位大寨中的姑娘如今过得怎样了?

一、大寨中的“铁姑娘”

建国初期,因为中国还是农业国的缘故,党组织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口号,这让农业发展由此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了给工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农业生产上必须能够跟上来,这也让全国不少产量地得以涌现,另外工业发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便是中国开发出了大庆油田,解决了中国石油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涌现了工业现代化的积极分子-“铁人”王进喜,殊不知在日后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也有一位带头人,她便是带领太行山大寨走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铁姑娘”-郭凤莲。

出生在太行山大寨中的郭凤莲亲身经历过困难时期,当时因为中国耕地有限,同时工业化发展也在上升期,于是出现了农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现象,这让郭凤莲年幼时没少忍受过饥饿,于是她决心在成年之后改变这个现状。

在自然灾害中,年仅16岁的郭凤莲就顶着自然灾害的压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依旧带领大寨获得了丰收,这也是“铁姑娘”在农业发展中打赢的第一仗。得益于在实际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郭凤莲在带领农业生产小队在农业生产上屡屡得胜,这让村书记陈永贵将这一支小队称之为“铁姑娘队”。

也是在铁姑娘队的带领下,大寨的农业生产成绩屡屡刷新历史记录,后来一度达到了产粮四十万斤的出色成绩,这个成绩放在全国都是十分优秀的一个成绩,于是当周总理得知大寨的农业生产成绩后,除了表示肯定外,还提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这也让“铁姑娘”郭凤莲在那个年代变得妇孺皆知。

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中流砥柱

如此出色的郭凤莲后来被党组织逐渐提拔,成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位优秀干部,除了在山西省工作外,她还被组织调往其他地区工作,这让郭凤莲的工作经验十分丰富。到了改革开放后,郭凤莲看到了经济发展上所遇到的问题,也看到了在经济发展时期农业的发展机遇,于是郭凤莲向组织提出想回到家乡大寨继续工作,带领大寨人民走向小康。

由此郭凤莲回到了自己离开数十年的家乡,开始主持经济发展工作。在郭凤莲的带领下村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点工作,不仅铺设了水泥路,让交通更加便捷,还设立了食品加工厂,让食品工业成为了振兴大寨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也是郭凤莲的变革让大寨的农业真正走向了现代化。

经过郭凤莲在大寨的变革,大寨的经济开始有了起色,同时考虑到大寨更为长远的发展,她开始将大寨的食品加工产业品牌化运营,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的。不久后大寨集团就此诞生。大寨集团诞生后,不仅整合了大寨发展的食品加工企业还进一步促进了大寨的经济发展,也是在大寨集团的带领下,大寨实现了人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也让已经年过七旬郭凤莲从铁姑娘成为了如今的大寨集团董事长,而她在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可谓是不可磨灭的,这让铁姑娘的故事至今为人所传颂。

在上世纪60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所取得的系列农业农村建设成果,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大寨村依靠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优良作风,在经济困难的建设时期,为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与榜样。

甚至,大寨村的事迹还传到了北京,被我国多位中央领导人所肯定与宣传,全国都兴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的风气。

在大寨村中,有这样一位女性,永远投身在农业建设与抢险救灾的第一线,她因为顽强不屈的性格,被众人称为“铁姑娘”。

这个女性叫做郭凤莲,她在农业建设中的精气神与实际本领,获得了村民的高度评价,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十分出名。

那么,郭凤莲曾经具体都做过哪些贡献呢?时隔这么多年,她如今又过得怎样?

撑起整个村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都兴起农业建设的高潮,而能够做出一番成绩的,大寨村算是其中一个。

1965年5月21日,周总理亲自来到大寨村,检验这个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并且了解当地百姓的成功经验。

接到这个消息以后,郭凤莲既高兴又紧张。她之所以高兴,是因为村子建设的好,能让周总理亲眼看见,大家也觉得脸上有光。

但郭凤莲确实有些紧张,她作为大寨村的支部书记,自然是要去接待周总理的,可她的衣服都有补丁,实在没有穿的出手的。

更何况,这不仅仅代表她一个人的颜面,更是代表整个大寨村的形象,这可不能有一点马虎与不周。

图丨周总理视察大寨村

当时,恰好郭凤莲的朋友缝制了一件新衣服,郭凤莲自己舍不得买,就找朋友软磨硬泡,终于借来了半天。

这一年,郭凤莲只有18岁,她如愿以偿地和周总理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后来每次回忆起这件事,她都觉得很感慨。

郭凤莲说,自己当年正是爱美的年龄,可由于条件艰苦,可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衣服,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

后来,等稍微有了一些钱以后,郭凤莲又担任了村书记的重要职位,整日里都在忙于工作,反而没有时间再去打扮了。

可以说,从郭凤莲先后穿的“不漂亮”的原因,足以看见这个村的发展历程,以及郭凤莲与大寨村的紧密联系。

图丨郭凤莲与周总理合影

1980年,郭凤莲被调离了大寨村,在后来的十年当中,她先后被委任了多种不同的职位,也看过了更多的地方。

但是,大寨村的发展始终让郭凤莲放心不下,那里毕竟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早就积累了浓厚的感情。

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郭凤莲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原本,她满心期待能够听说大寨村的新发展与新成就,但却完全没有听说任何与大寨村有关的消息,这让她感到非常困惑。

从80年代初开始,恰逢改革开放的潮流席卷全国,各地都呈现出新气象和新面貌,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大寨村却好像停在原地,一直止步不前。眼看着别的村子逐渐富裕起来,大寨村的村民也感觉非常不解。

在郭凤莲被调任的这些年间,大寨村确实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各项工作也都在平稳推进,这看起来十分正确,但也恰恰是问题所在。

由于之前已经做出了成绩,大寨村就一直采取老的发展模式,将其视作完全正确的道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产业结构显然有些落后了。因而,各种旧思想和旧制度根深蒂固,成为制约大寨村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原本,省里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给大寨村换过好几任党支部书记,可村民们都太过习惯过去的模式,一时间很难被扭转过来。

在参加完会议以后,郭凤莲也一直在研究影响大寨村发展的原因所在,后来,她又去到一些先进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积累经验。

在充分探索了未来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以后,郭凤莲决定放弃当前的职位,主动向组织申请,希望能够再回到大寨村进行工作。

山西省委也不希望这个曾经作为模范而存在的村子就此衰落,但之前改革又收效甚微,权衡之下,同意了郭凤莲回村工作的请求。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终于回到了这个阔别已久、让自己日思夜想的村子。而当地的村民听说她要回来,一大堆人早就迎接在了村口等候。

看着乡亲们熟悉的面庞,郭凤莲的内心既感动又高兴。她决心不能让大家失望,一定要重新带领大寨村做出一番事业。

图丨郭凤莲与村民们

郭凤莲根据之前的调查,提出“打开寨门学全国”的口号,积极模仿一些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在村里筹资建厂。

这个思路原本是好的,可由于村里缺乏人才以及相关经验,没多久就因为经营不善,厂子就此倒闭。

这确实是对郭凤莲的当头一棒,可她却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意识到:要在发展建设中更多融入本村特色,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1992年,在郭凤莲的组织下,村里各家各户都出了一个人,前往全国各个先进农村学习经验。

回来以后,村民们热烈地讨论与交流,才发现外面原来是这样搞建设的,收获到了不少经验,也更加明确了自身与外界的差距。

图丨郭凤莲

几个月后,村里开放了首个与外省企业合作的羊毛衫厂。村民们也因而有了新的身份,纷纷走进了工厂。

此后,各种面粉厂、水泥厂等工厂和企业纷纷涌入大寨村,使得这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村民们也因此得到新的发展机遇。

短短几年时间,大寨村实现了经济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整体经济收入也由原先的负债经营,转变为丰富的盈利与创收。

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子,村民们也能常常吃肉,基本的吃穿住行再也不用发愁。

而且,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青少年的读书问题得到解决,各种学杂费的免除,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容易地接受教育。

图丨大寨村盖新房

综合来看,大寨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这些新的变化让村民们感到高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学习外来经验成果的收获。

但郭凤莲却看得更为长远,仅仅采用工业发展模式,产业利润较为低下,村民们的工资收入不久就会出现瓶颈期。

郭凤莲敏锐地意识到,发展不能止步,必须刻不容缓地继续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只有自主不断发展,才能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在对村民们细心讲解以后,郭凤莲将村里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及时关停。同时筹办新建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积极吸引外来高科技企业入驻。

郭凤莲广泛学习外来经验,认识到旅游业可以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品牌。于是,她积极探索本村特色,打造独特的旅游资源。

大寨村先前有很多窑洞,这些可以被改造为特色民宿。此外,这里天然环境优美,也可以建设公园与农家乐。

和其他村子相比,大寨村曾经的建设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可以用来宣传与传播的优良资源,这也成为了大寨村的一张名片。

在一系列的改革与转型政策之下,大寨村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了转型升级,村子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此后,郭凤莲持续在各个领域带领村民寻求新的突破,长期致力于大寨村的建设与发展。

图丨指点江山郭凤莲

曾有记者问她:“您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奋战在一线,您有什么梦想吗?”

郭凤莲坦率地回答:“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村里的人能够再富裕一些,大家生活也能够更幸福一些。”

她还具体地谈到,村里目前的目标,就是在7年内实现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这个目标有待进一步努力,但村民们也都有斗志和信心。

如今,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可郭凤莲却始终停不下来操心,因为她大半辈子都与大寨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一步步建设起来的大寨村

1947年9月,郭凤莲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5岁的时候来到大寨村的外祖母家。郭凤莲个子不高,样貌平平,谁也没想到她将来会带领村子做那么多的大事。

彼时的大寨村,只是坐落在太行山上的一个普通村落。村庄背靠连绵不绝的大石头山,山脚下是几十个土梁和深沟。

全村共有800多亩可用土地,被分成了4700多份,大的一块至多5亩,最小的土地则还不到1分。和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村相比,大寨村的经济条件算是落后的。全村累计起来不过1头猪、7头牛、8头驴还有100只羊。

村民们住的都是很破烂的窑洞,每次大风天气,屋里面就冷飕飕的,大家也只能拿些破布把漏风的地方挡起来。

村里要发展,但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先天条件也不是很好,长期以来,只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延续着旧有发展模式。

图丨大寨村村民

建国以后,这种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国家推行农业合作制度,这使得大寨村分散的土地全都集中了起来,由大家共同生产。

这样一来,原本不便耕作或者灌溉的土地,可以由几个人协同起来,进行大规模操作,从而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也使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

但相比于其他地区,这里的建设还是十分不便。由于土地贫瘠、设施落后,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的难度很高。

但是,一个地方能否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当地人自身的努力与投入。大寨村的发展力量,也正是来源于村民自身。

他们硬是靠着一把锄头、两只手、还有一张肩膀,把这里变了样。经过整整11年的时间,原本的山坡和土梁被变成了整整齐齐的梯田。

图丨大寨村梯田

这里的村民非常勤劳能干,既然先天自然条件落后,他们就用后天的努力一步步改造现实,硬是一锄头一锄头地把这里的土地完全变了样。

这些年间,大寨村自力更生,经过一系列的行动,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大寨村的村民不仅不再挨饿,还有余粮上交给国家,这里真可谓是“人定胜天”的典范。

但是,人力毕竟是有限的,1963年6月,大寨村遭受了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灾,村里的耕地与粮食几乎在顷刻间荡然无存。

图丨郭凤莲

不仅如此,就连村民的住房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很多人的房子被洪水冲塌,一时间连一个安身的住所都找不到。

此时,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叫做陈永贵,他一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吃苦耐劳,先前来亲自带着村民们一同建设土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陈永贵立马站了出来,号召村民们自力更生,重建往日的家园,他以身士卒,总是冲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在他的鼓励下,村民也都迅速恢复了信心,以实际的行动来对抗眼前的灾难,将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图丨陈永贵

“铁姑娘”郭凤莲

正是在这次抢险救灾的建设当中,郭凤莲以突出的表现,让村里人都认识了她。

从小到大,郭凤莲亲眼见证了周围的村民是如何辛勤耕耘,一步一个脚印,将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年幼的她常常跟着村里的人,在田间地头帮忙。她很喜欢和村民们一起劳动,大家也都很喜欢这个可爱懂事的小姑娘。

当时,村里选青年代表,陈永贵毫不犹豫地就推荐了郭凤莲。而她也非常高兴,决心要担当起这份使命。

就在这次洪灾以后,全村的人都投入到了救灾队伍当中。由于灾情凶险,主要参与救灾的都是男性和年长的女性。

这让郭凤莲看得着急,她也真心地想要出一份力。和周边年龄相似的女孩商讨过后,发现大家也都不畏惧艰难困苦。

图丨郭凤莲与姐妹们

于是,由16岁的郭凤莲担任队长,她组建了一支抗灾队伍,队伍当中都是20岁以下的女子。

在抗灾过程中,他们完全不输于男性,力量差一些,她们就多花些时间。各种脏活累活都不在话下,她们将每项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好。

郭凤莲每天天刚亮就起床,赶往村里各处,把队员们都叫起来,一忙就是一整天,这样日复一日,她们也从来没有叫过苦。

这支女子队伍每天扛着铁锹,手拿锄头,干起活来非常利索。有时候实在受不了了,郭凤莲就组织众人一起喊劳动号子,声音嘹亮,姑娘们的士气不断高涨。

这支队伍效率非常高,而且她们乐观的性格也感染了村里的其他人,大家纷纷称赞她们,还给她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铁姑娘队”。

图丨铁姑娘队

作为队长的郭凤莲更是被村民们广泛称赞,大家都夸这个女子有着铁一般的意志,小小年纪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能做成,完全像是铁打的一样。

大寨村在灾后自救的事迹很快传到了省里,又被上报到了国家,成为全国宣传的模范代表。

周总理在一次会议当中,还特意向参会代表讲述了大寨村的丰富经验,并从村民的行动当中总结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先进精神,号召全国都向他们学习。

1973年,由于长期以来为村里做出的贡献,陈永贵获得升迁,年仅26岁的郭凤莲,则因为各项表现突出,被村民一致推选为了新的党支部书记。

上任以后,郭凤莲依然非常亲切,事必躬亲,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拥护,她还组织大家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使得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

图丨郭凤莲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村多年被全国评为了先进典型,每年都会创造出新的佳绩。

正因如此,即使后来被调往了其他地区,郭凤莲还是对大寨村拥有最为浓厚的兴趣,在这里成长的经历,也成为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

若干年后,已经走向发达的郭凤莲,却毅然选择回村,继续带领村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她而言,这里才是真正的家,而村民们则都亲如家人。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牵挂,郭凤莲受到家乡的哺育,得以茁壮成长,反过来,她继续为下一代人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寨村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而更吸引人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更是无数村民们的团结与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年代家喻户晓的“铁姑娘”郭凤莲,重回大寨后,如今过得怎样?
60年过去了,家喻户晓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后来过得怎么样?
“铁姑娘”郭凤莲现状:儿子都是亿万富翁,长子掏3000万修寺庙
“铁姑娘”郭凤莲:60年代全国楷模,被迫离开大寨11年,如今怎样
中国第一村“铁姑娘”郭凤莲:从大寨村的领路人,到商界女强人
"铁姑娘"郭凤莲,在60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现在怎么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