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兑易【部分章节修改稿】
兑 易【部分章节修改稿】
呼润廷
目 录
(待补充)
第一章 易经中的鸟图腾
第一节 《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属于后天图以及对《伏羲先天64卦自然图》的先天确认
我们自己设计创作了这么一幅《伏羲先天64卦自然图》。它与宋代陈抟、邵雍等人设计制作的《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在名称上有些相近,容易混淆。哪为什么我们还要另外设计创作出这么一幅图呢?因为宋代陈抟、邵雍等人认定的《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并不是先天图,不具有先天性质,不符合先天要素。《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实质上是后天图,是《周易》文化中应有的、完全可以应用的属于《周易》后天内容上的一幅易图。我们是把宋代《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复归到了原来应有的位置后,又设计创作出了真正具有先天性质、先天要素、先天内涵以及先天应用方法意义的《伏羲先天64卦自然图》。
这里首先就有了到底什么是先天、后天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先天就是还不曾掺杂人为因素的“大道自然”,它是自然而然的,是纯粹而自然的。那么后天就是依据先天自然之道并为应对先天自然之道而添加了人工作为因素的部分。“天”这一概念,在中国上古文化中,在易学知识体系中,绝不是指神话意义上的“天神”,也不是纯自然意义上的空间意义上的天空,中国上古文化中“天”这个概念,基本上对应的是“时间”概念,指的是“时间”和掌握有时间知识的人们,即上古时期典籍中常见记载的专门负责节气时序更替的人,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节气知识。《易经》中的先天概念以及先天的纯自然属性,指的主要就是节气时序意义上的自然时间属性。
自然节气,有冷暖寒热。人类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来应对冷暖寒热的变化。《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源泉。这个智慧,就是指中华民族上古圣人对于自然规律的发现,对于自然规律对生命的决定因素、影响程度上的发现,对于如何应对不利环境与恶劣气候的方法上的发现。
易经64卦与节气时序具有不可分离性。卦的内涵意义与时令节气的内涵意义的准确而不可乱的一一对应性,应该是《易经》中的“先天”属性。卦的内涵意义与时令节气的内涵意义一一对应性的《易经》的“先天”属性是对大自然自身规律的发现部分,中华民族远古圣人们的智慧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更进一步地为中华民
族后人设计出了在不同季节气候下,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恶劣气候下,如何一一应对的方式方法,这就有了《易经》中“后天”这一概念。反映在《易经》图书知识体系中,就应该有两类对应体系。一类是“以卦配时”的自然体系,即易经中的先天体系;一类则应该是同是以卦配时但属于在不同季节气候中生命应对所处气候自身的组合布局方式,即易经中的后天体系。易经中的先天体系产生《伏羲先天64卦自然图》,易经中的后天体系产生《连山易64卦方圆图》、《归藏易64卦方圆图》、《周易64卦方圆图》、《兑易64卦方圆图》。
以卦配时,有三种方法。
兑 易【部分章节修改稿2】
1.汉代孟喜的卦气说
清代学者唐晏说:“孟氏之学杂入阴阳灾变。今所传虞氏消息之说,郑氏爻辰之说,疑皆出自孟氏也”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亦有相同之论。卦气说的依据是抓住爻辞中的“七日来复”,同时《丰》卦彖辞讲:“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复》卦彖辞又讲:“七日来复,天行也。”这里“卦气”的“气”即本于历法中的节气,所以汉易的卦气说大部分与天文历法,星相,方位,四时,季节相关。
(1)四正卦
四正卦指坎、震、离、兑四卦,分居北、东、南、西,季节与方位相联系,故这四正卦又相应的配以冬、春、夏、秋四季。孟喜将四正卦分解成24爻,每卦6爻,24爻分主一年的24节气,每1爻主1个节气。坎卦为什么冬天要配冬季?孟喜的解释是坎卦卦符的形状下面为阴、上面为阴,中间为阳,相当于阳气凝固,被阴气包围,动弹不得,就像是万物在冬季收缩的“卵”,而震卦的卦符是一阳动于下,已经要破壳而出了,当然已经不是冬天,是春天了。
(2)十二消息卦
用12个卦来表示一年12个月的阴阳消长,称作十二消息卦:
复卦,一阳息阴:11月
临卦,二阳息阴:12月
泰卦,三阳息阴:1月
大壮卦,四阳息阴:2月
夬卦,五阳息阴:3月
乾卦,六阳息阴:4月
(由复卦变为乾卦的过程,为阳气长,阴气消,称为息卦)
姤卦,一阴消阳:5月
遁卦,二阴消阳:6月
否卦,三卦消阳:7月
观卦,四阴消阳:8月
剥卦,五阴消阳:9月
坤卦,六阴消阳:10月
(由姤卦变为坤卦的过程,为阳气消,阴气长,称为消卦)
卦气说中还有一个概念是“十二辟卦”,十二辟卦相当于十二消息卦,与辟卦相对的是“杂卦”,什么是杂卦?就是四正卦之外的60个卦用来配12个月,每月平分为5卦,卦序还是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来排,这5卦都有名称,分别是:辟、公、侯、卿、大夫,是有等级的,辟卦代表“君”,杂卦代表“臣”,辟卦位高权重,掌管其余4卦,其余4卦叫杂卦。在孟喜看来64卦中就蕴涵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决不可越位,越位则乱。
(3)六日七分
将除四正卦外的60卦配给365又1/4日。是将每日分成80份,那么每卦就可以平分到6日7分了。其中的关键方法是“卦以地六,侯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1卦=6天7分,1卦约等于6天,为“卦以地六”。中国传统历法1个节气为15天,又分为3候,那么1侯为5天,这就是“侯以天五”:
1卦(地数)X1侯(天数)=6天X5天=30天=1个月=1个消息卦
八卦代表地,七十二侯代表天,一地一天,所谓“消息一变”。
孟喜以卦配时方法发明的关键点,是把眼睛盯在了卦符符号的阴阳变化进退上。典型表现在“十二消息卦”,以纯坤卦的卦符从初爻到上爻6个爻都是阴爻,为纯阴无阳之卦。到了复卦卦符中,在初爻上出现了1个阳爻,由此取为“一阳来复”,“消息”由此而始,定为11月。然后就在《易经》64卦中寻找初爻、二爻为阳爻的卦,选取了临卦,为12月。然后再寻找初爻、二爻、三爻为阳爻的卦,选取了《泰》卦,为1月……
2.宋代邵雍的“先天”卦气
  《发微》曰:“邵子先天卦气皆中起,子午卯酉为四中,二至二分当之;寅申巳亥为四孟,四立当之。”又说“邵子以六十四卦分二十四气,每月二气,气有在月初者,有在月半者,惟二至二分则日在中,故《乾》、《坤》、《坎》、《离》当上下左右之中,其实于中亦得半,故以冬至子之半一例明之。”又说“冬至日与天会,月与地会,为《复》,天地皆在《坤》,故《坤》不用。春分日在卯,为《大壮》,日月皆入《离》,故《离》不用。夏至日与天遇,月与地遇,为《姤》,天地皆在《乾》,故《乾》不用。秋分日在酉,为《观》,日月皆入《坎》,故《坎》不用。”
  依邵雍《先天64卦方圆图》以卦分配节候:
复:为冬至,子之半。
颐、屯、益:小寒,丑之初。
震、噬嗑、随:大寒,丑之半。
无妄、明夷:立春,寅之初。
贲、既济、家人:雨水,寅之半。
丰、离、革:惊蛰,卯之初。
同人、临:春分,卯之半。
损》、节、中孚:清明,辰之初。
归妹、睽、兑:谷雨,辰之半。
履、泰:立夏,巳之初。
大畜、需、小畜:小滿,巳之半。
大壯、大有、夬:芒种,午之初。
乾:夏至,為午之半。
(此阳仪三十二卦。)
姤:夏至,午之半。
大過、鼎、恆:小暑,未之初。
巽、井、蛊:大暑,未之半。
升、讼:立秋,申之初。
困、未济、解:处暑,申之半。
涣、坎、蒙:白露,酉之初。
师、遯:秋分,酉之半。
咸、旅、小过:寒露,戌之初。
渐、蹇、艮:霜降,戌之半。
谦、否:立冬,亥之初。
萃、晋、豫:小雪,亥之半。
观、比、剥:大雪,子之初。
坤:冬至,子之半。
(此阴仪三十二卦。)
其中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四立,共8个节气,每节各占两卦。其余16个节气每气各占3个卦,合为64卦。邵雍有几句诗,很著名:“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是讲邵雍是怎么以卦配时的。《观物外篇》载:“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及“乾为一,乾之五爻分而为大有……乾之四爻分而为小畜……乾之三爻分而为履……乾之二爻分而为同人……乾之初爻分而为姤……是谓分数也。分大为小,皆自上而下,故以阳数当之。一生二为夬……二生四为大壮……四生八为泰……八生十六为临……十六生三十二为复……三十二生六十四为坤,当无极之数也。是谓长数也。长大为小,皆自下而上,故以阴数当之。”
《观物外篇》曰:“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观物外篇》曰:“天圆而地方。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观物外篇》曰:“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图中,“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型模式,其结果必定是:“以圆图看,又只一半逆,不知如何?”(《文公易说》卷十七)因此,《易学启蒙》在解释邵雍“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一段话时,只能说:“圆图之左方,自震之初为冬至,离兑之中为春分,以至于乾之末交夏至焉。皆进而得其已生之卦,犹自今日而追数昨日也,故曰数往者顺。其右方自巽之初为夏至,坎艮之中为秋分,以至于坤之末而交冬至焉。皆进而得其未生之卦,犹自今日而逆计来日也,故曰知来者逆。”此既成顺知二时与逆知二时,与邵雍“逆知四时”之说不合,于是就构成了朱熹“圆图又只一半逆”的迷惑。
邵雍《观物外篇》曰:“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所谓《先天图》之“中”,乃指乾与姤之中或坤与复之中而言。朱熹则主张:“若论他太极,中间虚者便是。他亦自说图从中起。今不合被方图在中间塞却,待去出放外。”(《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显然,朱熹是以六十四卦像天之圆图为“先天图”(有天无地),并以“中间虚处”为“太极”的又一疑惑。
实际上,邵雍、朱熹都不明白的是自从北宋出现《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以来,人们都把这幅后天64卦图认作了先天64卦图,以致产生诸多总是不能够自然而然起来的“扭拗”的“∽”型模式,以及“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疑惑。
《易经》有64卦,每卦6爻,共384爻。一年只有360天,以384爻配360天,多出24爻。孟喜的处理方法是抽掉坎、震、离、兑四卦不用,就等于抽掉了24个爻。邵雍的处理方法是抽掉乾、坤、坎、离四卦不用,也是抽掉了24个爻。孟喜、邵雍的方法都不够妥当,在自然中,在现实实际中,一年四季,不会因为孟喜的方法抽掉坎、震、离、兑四卦就不发生坎、震、离、兑四个卦象所对应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也不会因为邵雍抽掉乾、坤、坎、离四卦就不发生乾、坤、坎、离四个卦象随对应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
孟喜卦气法坎、震、离、兑,坎北、震东、离南、兑西,在方位上,属于文王后天八卦应用。邵雍乾、坤、坎、离,乾南、坤北、坎西、离东,乃至整个邵雍的卦气分布,则分明是就他当时所掌握到的、错误地理解“先天”概念的《伏羲先天64卦图》的图画论事。汉代还未见伏羲先天卦的说法,未见《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无论是孟喜的后天角度还是邵雍的先天角度,孟喜以卦配时的方法与邵雍以卦配时的方法有一个相同之处,即都是把《复》卦作为一年中春季或春季消息来临的象征。都极其重视《复》卦。这是受了《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阳来复”等《易传》的影响。并由此形成对后世儒、道、释各家的特别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认为“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由此而达到内在超越。从对《复》卦不断翻新、不断掺和的诠解中,似乎儒、道、释三教,便可由一个《复》卦由差异实现会通。所谓儒家复性,道家复命;佛家复其真如本源之心。儒、道、释都用《复》卦当做了方法论。孟喜、邵雍也以《复》卦为时序之首,同样都陷入了孔子《易传》泥潭。
第二节 为《兑易》以卦配时方法寻找出理论依据
首先要有一个重要认识:《易经》是大写的鸟图腾。为此,我们先来解释两个卦。
1.兑 兑为泽 兑上兑下
兑:亨,利贞。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九五:孚于剥,有厉。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上六:引兑。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解释《兑》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兑》卦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兑》卦前传
兑,亨利贞。
兑,卦名。古人多把这个《兑》卦的“兑”字,解释为“兑为说”。如《彖》曰:“兑,说也。”《正义》曰:“兑,说也。”《说卦》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是把这个兑字解释为“泽”。如我们又往往把兑卦的卦名直接称作“兑为泽”。还把这个“兑”字解释为喜悦。如《释文》:“兑,悦也。”“兑”字为什么表示言说、喜悦、水泽?其中的“泽”,到底是不是指水泽呢?我们从“兑”这个字字形形象入手,来看看“兑”字到底是什么、表示什么。
《易经》除本身经文的卦辞、爻辞外,《易传》中还有《彖传》、《大象传》、《小象传》,也被后世附在了经文之中。《大象传》附在卦辞之下,《小象传》附在爻辞之下。什么叫彖?什么叫象?先说象。《易传》中解释:“象者,像也。”很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易经》经文之前的卦符所表示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及其组合的自然物象称作卦象。这可能是错误的。比如这个兑卦卦辞的象辞是:“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你能看出这个象辞表述的是泽之又泽、水波相连的自然图景、自然物象吗?看不出来。其中又怎么会有“朋友讲习”这样的一种类似情景描述的表述呢?如果说卦辞之象还勉强可以引申出来的话,那么爻象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兑卦中的两个爻辞及其爻象:“九五:孚于剥,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明明是“孚于剥,有厉”的危险、不吉利,怎么成了“位正当”?“上六:引兑。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引兑”与“未光”,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有没有必然联系?像这种大小象辞与卦爻此之间呈现的联系难度,紧张度,在《易经》中比比皆是。
实际上,《易经》中的象,卦象与爻象,可能是没有文字之前,没有文字形式的《易经》之前,《易经》的图画文本时期的遗存迹痕。《易经》中的“象”,指向的是一种绘画的图画画面。《易经》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可能都存在过一幅总的图画画面,即卦象;而每一卦的每一爻,也都曾经是有着相应的图画画面来表述的,即爻象。《易经》中重要的象的概念,指向一种图画画面的画像。
如果我们对象的图画画面理解可能的话,《易经》的文本形式,就应该是先有图画文本,后有文字文本。在文字文本《易经》的内部结构上,也就应该是先有象辞,后有彖辞。《系辞上》曰:“彖者,言乎象者也。”也分明是说彖辞是针对已经先有的象(象辞所表述的图画画面内容)而言的,就是说,在《易经》中,象辞是应该置于彖辞前面,而不是今本《易经》中的先彖辞、后象辞。我们试试,比如这个兑卦,在阅读过程乃至理解过程中,先读象辞,再读彖辞,是不是显得更顺当?古人把“彖”解释为“断”,断卦的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可能又是一个错误。“彖者,言乎象者也。”是不是讲“彖”与“象”的紧密联系?是不是文字取代图画的关系?这个“彖”字,与篆书的“篆”字字形相近,是不是有着表意、意义上的相通?如果是,那么“彖”字就是一种文字书写意义。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易经》中的象的概念与彖的概念,作上古时期图画文本与文字文本更替相承关系上的理解,这或许更符合中国文化发生学意义。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恐怕也只有《易经》,有过担负这个以图画为文化载体向以文字为文化载体的过渡时期的责任的可能。
我们所说的“河图”、“洛书”,是不是也指向这个中国文化的发生学意义?“河图”的“图”字的图画意义,即指向《易经》的图画形式,“洛书”的“书”字的书契意义,即指向《易经》文本形式上的文字形式的诞生。这个“洛书”的“洛”字,或许应该是“烙”这个字,钻灼龟板的一种方式方法,文字最初的造作方式方法。如果这样理解,“河图”、“洛书”那两幅图,就都属于“河图”部分的内容,而不是“洛(烙)书”。《易经》中的彖、象,整体地保留了《易经》由图画形式向文字形式更替的痕迹,这是一次大变易,是易学史上《连山》、《归藏》、《周易》卦序演易意义之外的文本形式上的替换,是另外一次载体性质的变易。
说到“变易”,这里顺便说一下“周易”,这个词没有多少意义,它的意思仅仅是:这是被周王室所改变了的。被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周公所改变了的,针对的是《易经》中卦的位置与位序。西周之前,《易经》没有“易”这个名字。既然连“易”这个名称都不存在,又哪里会有所谓《易》有三义,所谓“不易、变易、简易”这些意义呢?既然连“易”这个名称都不存在,又怎么会有“日月为易”的解释呢?造成“日月为易”这样的错误认识,一是出自“易”这个字的“上日下月”的字形组合,再就是《易传》中讲“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的影响。然而,这些都错了。
《易经》的发生史经历了由图画样式向文字样式的更替。实际上,正是因为《易经》是这样,使得整个中国文化也显得是经历过相同的诞生过程与转型过程。中国文化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并且是成熟于文字之前,而绝不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后。即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形式表述“道”的存在,道的发现与应用的文化历史,也即是中华民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画面形式《易经》为标志的文化成熟期。汉字的诞生,或者说汉字中的原生字的诞生,是人们对于图画绘图熟练后的线条化的简约化。
《兑》卦的“兑”这个字,就明晰地保存了原始图画画面迹痕:“兑”字上部两点,表示的是鸟的头部,是鸟头头部鸟冠的显露;“兑”字中部的“口”,即鸟类大大地张着的嘴;“兑”字下部的“儿”,即“儿童”的“儿”,这个“兑”字,是一只“儿鸟”,即雏鸟,是一只身子还小、嘴张得很大的雏鸟正在等待喂食时的情景画面写真。而兑卦六个爻辞所状写的内容,是雏鸟正在接受喂食时的由哺乳期雏鸟到独立觅食幼鸟的成长全过程。秦简本《易经》中有一句:“兑曰:兑兑黄衣,以生金……”其中的“黄衣”,有黄嘴角雏鸟的信息透露。“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把这句象辞恢复为画面,当然不是君子、不是朋友,不是人类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母子两只张着嘴的鸟相互鸣叫的情景。“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补充了母鸟在外捕食时的情景:小鸟是不知道或者很容易淡忘母鸟在外捕食时的劳碌的,小鸟是不知道母鸟在外捕食时曾经遭遇到凶险的。“说之大,民劝矣哉。”彖辞以母鸟野外捕食不易,来劝导人们母亲的辛劳,母性的伟大,母爱的坚贞。
《兑》卦有喜悦之义。当然喜悦。是焦躁、疑虑、等待、期盼之后的喜悦,是雏鸟看到母鸟捕食回来时欢快地蹦跳鸣叫的情形。兑卦有言说之义。原指雏鸟的鸣叫与母鸟与雏鸟的相对鸣叫。兑为泽。这里的这个泽,不仅仅是卦中鸟类的栖息地在水泽之畔,更是把意义指向了母亲的恩泽。兑为泽,是恩泽的“泽”。
《兑》卦爻辞释义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和,即和鸣。在鸟类为鸟儿母子相互和鸣的鸟叫声。在人类则为母子相见时的欢悦,或男女初相见时相互之间的和悦、寒暄、唱和。故占曰“吉”。象辞讲“和兑之吉,行未疑也”,“母亲终于回来了!”讲的正是于饥饿中、等待中雏鸟曾经怀疑母鸟不是捕食去了而是不是干别的去了的释疑。也只有这样的事件背景,才能够解释此爻辞下象辞“行未疑也”的意义。
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孚,作“信”字讲,指信心。通“俘”,《说文》:“俘,军所获也。”谓军事上的俘获。这里的俘获,指的是捕获,指的是母鸟出去野外捕获食物,为什么占辞既说“吉”,又说“悔亡”?有没有矛盾?没有。“吉”是说食物终于被捕获回来了,“悔亡”是说母鸟在野外捕获食物时,发生过先前被捕获的食物曾经又逃脱或丢失过的事情。这也是母鸟向雏鸟解释它为什么归来晚了的原因。“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讲母鸟在野外捕获食物时有坚定意志和信心,才终于捕到食物。这也就事情最终的吉,与悔恨之事的消失。
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母鸟衔着食物回来了,鸟巢中的雏鸟先是喜悦与欢叫,接着便忘记危险,要“来兑”,还不会飞翔的鸟儿试图飞出鸟巢迎向母亲,去抓取母鸟口中的食物。这当然是极其危险的情形,故占辞为“凶”。“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雏鸟在喜悦兴奋中离开鸟巢,离开自己幼小的力量只能守在鸟巢中的位置。此为“位不当”。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商兑”,帛书《易经》中作“章夺”。《汉书?律历志上》曰:“商之为言章也。”《风俗通?声音》引刘歆《钟律书》曰:“商者,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是“商”、“章”二字意义相通。“物成熟可章度”的意义是,食物已经成熟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食用了?“商兑”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雏鸟在巢,心中焦急等待甚至想象中已经吃到食物的心情。雏鸟这种等待、渴盼食物的焦躁不安心情,谓之“未宁”。介,《一切经音义》十五引《易》刘瓛注:“介,微也。”《释文》:“介,微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介,纤也。”微、纤,皆指向雏鸟细嫩的羽毛。“介疾”的“疾”,指的不是身体内部疾病,指羽毛上有毛病、有问题。指雏鸟于一时得不到食物,弄怀自己羽毛的情景。《列子?杨朱》:“无介然之虑者……”即指皮毛性、表层性、细微处的忧虑。《易经?豫》卦中六二爻“介于石”,讲的也是鸟类的羽毛被岩石所伤害。就在雏鸟于巢中心情烦躁弄坏羽毛之时,母鸟衔着食物归来了,故占辞为吉。象辞中的“有庆”,与此占辞“有喜”,都是得到食物时的喜庆。
九五:孚于剥,有厉。
  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
剥,古地名,也为上古时期的方国名称,与《易经?谦》卦六四爻“无不利,撝谦”中的撝国相邻,都为山林部落。剥,通僕,《易经》中的剥卦,在《归藏》中作僕。剥国,即濮国,《大戴礼记?帝系》有“昌濮氏”,《汉书?古今人表》有“昌僕氏”,《史记?五帝本纪》作“昌僕”。僕、濮古通用。剥国最初位于太行山一带山林之中,后由山林迁居于原野上濮水河畔,地在今濮阳。这个方国,周初还存在,《尚书?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周初后又迁徙流播于西南,又至江汉以南,称百濮。《左传?文公十六年》:“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以舟师伐濮。”后濮为楚所灭。“孚于剥”,即言母鸟野外捕食的地方在剥这个方国的山林之地,并且曾经遇到过危险,“彖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指的就是母鸟野外捕食时遇到过死亡的危险,也是母鸟野外捕食迟迟未归的原因,也是母鸟在野外丢失第一次捕获的食物,需要重新去捕获食物的原因。故占辞曰“有厉”。“象曰:孚于剥,位正当也”,遇到死亡的危险而躲过劫难的母鸟,是因为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对母鸟起到了保护作用。
上六:引兑。
  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
引,引领、带领。雏鸟成长得很快,已经可以在母鸟的引领下,自己到野外觅取食物了。但毕竟还只是由雏鸟刚刚长成幼鸟,因此,“象曰:上六引兑,未光也。”说幼鸟还没有到完全可以脱离母鸟自己独立觅食、独立生存的时候。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大雁的这种叫声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
  那么,大雁保持严格的整齐的队形即排成“人”或“一”字形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这种队伍在飞行时可以省力。最前面的大雁拍打几下翅膀,会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后面的雁紧紧跟着,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这样,一只跟着一只,大雁群自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科学家发现,大雁排队飞行,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这启发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2.《渐》:《易经》中的帝鸿
《周易?渐》载:渐,巽上艮下。女归吉,利贞。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渐卦彖辞中,我们应该注意“止而巽,动不穷也”一句。传统《周易》的解释,一概是将巽卦解释为巽为木之类,而我们在对“夔”字的解释中讲到过“夔”字中的“巳”指的是鸟的翅膀,以此推理,这个巽卦的巽字上面的两个“巳”字,就应该解释为鸟的两只翅膀。“夔”字中的“止”是鸟的腿爪,这里的“止而巽”的“止”,当然也就是鸟的腿爪。传统《周易》解释艮卦,艮为山,而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艮卦直接理解为鸟的腿爪。两只翅膀与一个“共”字,组成的是一只“双翼并举的鸟”,这是易经中巽卦的“巽”字本意,也才是“鸿运当头”之类常用吉祥词语的本意。鸿雁在飞翔过程中腿爪是收缩的,起飞之时与落下之时腿爪则伸出。这个渐卦,讲的是鸿雁一步步落到栖息地的情形。“君子以居贤德善俗”中的君子,就可以说是帝鸿这个人。“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是讲帝鸿当初通过观察鸿雁寻找栖息地的方式方法,为中华民族制订出了人类与鸿雁一样逐水草而居的宅居习俗。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鸿渐”,形容鸿雁慢慢降落。“干”通“嘎”,鸿雁的鸣叫声。“小子”之所以有“厉”,是说鸿雁中还缺少生存经验的小雁,从南方归来后,对于北方的出生地还缺少记忆。“有言无咎”,要像成人照顾、召唤到达陌生地时的小孩子一样,大雁用嘎嘎的鸣叫声召唤小雁:到达栖息地了,这是我们要回归的家园,要安全飞落地面。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磐”,鸿雁飞到地面后寻找食物时的情景,以及就食时围成的一种秩序。远途迁徙,一旦回归家园,疲惫却又兴奋着,飞落地面后的第一件事情,或许有着太多的怀旧。寻觅旧时巢居,寻觅旧时足迹,以及巢居与足迹上的往日情感。而最为重要的是寻觅食物。“衎衎”,通“干”通“嘎”,鸿雁变换鸣叫声发出的不同于栖落时的与饮食秩序有关的召唤信号。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鸿渐于陆”,是雁群在饮食之后,于水中洗浴之后,到陆地上休息放松时的情景。为什么会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利御寇”的事件发生呢?我们在上面已经了解了大雁的生活规律,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夫征不复”的那只雄雁,是当警察去了,因此那只期待受孕的雌雁“妇孕不育”。这种情况,对于雌雁来说固然是凶,但对于整个雁群来讲,是“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鸿雁在飞行时,雁队成6只,或以6只的倍数组成,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类似于人类族群中绝大部分存在有一定血缘关系的村庄组成。迁徙时是“整个村庄”的集体迁徙,居住时也是“村庄”式的居住,又是“村庄中的家庭”式一家一户居住。六三爻讲了雁群夜宿时,一个家庭中雄雁外出值勤,留下雌雁独守空闺的情景,六四爻则讲在外值勤的雄雁。鸿雁以鱼、虾和水草等为食物,因此选择河流湖泊等水际沙岸地面为夜宿的地方。值勤的雄雁不可以在地上夜宿,观察的需要,而要飞到高处去,飞到树上去,这是“鸿渐于木”。苏东坡在解释这一卦时讲到:“鸿之为物也,足不能握”,“盖得其大而有容如桷者焉”。夜间值勤的雄雁,不会站在树木最高处、树梢上,只能是守在较大的、比较平稳的树杈上。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鸿雁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春分后又飞回北方繁殖。飞回北方繁殖,也飞回北方死亡,这就叫做家园。有心人可以留意一下,当今时代依然有这种现象:每年春冬二季,既是婚期高峰,也是死亡高峰。生命的受孕期与死亡期,往往是同一个时期。“鸿渐于陵”的“陵”字,指“陵墓”。人类死亡后的葬地称为陵墓,鸿雁死亡后也有葬地吗?也有陵墓吗?“妇三岁不孕”,简直就是儒家礼仪文化中葬礼的三年守丧制。雄雁死后,雌雁三年内不再婚配?不再生育吗?三年之后才可以“终莫之胜”。渐卦九五爻,透出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源泉所在?!
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
“鸿渐于逵”,寻找曾经有过的、应该有的生存道路。进退之际,有头雁用羽翅作为仪仗或旗帜。或者直接讲,那鸿雁中的头雁舞动的羽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的一面标帜。
3.《易经》中的鸟图腾
不止渐卦,《易经》六十四卦中艮宫旅、小过、遁、咸、艮、谦、渐、蹇(这里使用的是《连山易》艮宫八卦卦序。《连山易》八经卦卦序是:离、震、乾、兑、艮、坤、巽、坎)8个卦,讲的全是鸟类,并且全是讲鸟类中鸿雁这种候鸟。我们要分辨的是,《渐》卦中的这个“鸿”,既是指鸟类中的鸿雁,又同时是指一个叫作“鸿”的上古时期的圣人,即帝鸿,即神话传说以及道教中供奉的最高神祗“洪钧老祖”。“洪钧老祖”中的“洪钧”即“鸿钧”,“洪钧老祖”即“鸿钧老祖”。我们还要分辨的是我们在《揭秘<山海经>》中讲到的“鸿钧老祖”并不是一个人,“鸿”与“均”是两个人,一个叫帝鸿、一个叫帝均。上古时期,人并没有姓氏名字,或者是有姓氏还没有名字,人们对于一些著名人物的称呼,往往是以这个人有过的重大行为、做出过的重大事件,来为这个人命名。“帝鸿”这个名字,就是由于帝鸿这个人依据《易经》研究的需要对于鸿雁做出过探索发现,《渐》卦爻辞记载的就是帝鸿对于鸿雁的观察纪录。《兑易》中讲,渐卦的人需要有高超技艺、手艺,需要有名誉,才能够立身处世,才能够大有作为。人的两支手臂对应于鸿雁的翅膀,要有头雁翅膀能够划动气流的技巧,以此推导出渐卦之人需要具有技艺;而雁的鸣叫声,表示着组织力、号召力、名声、荣誉等。
同样,前面《兑》卦中讲到的“兑”,也是上古时期一位名字叫作“兑”的人物。兑是一位为了易经八卦研究的需要,负责观察、研究、记载鸟类在哺乳期生活习性的人物。兑是一位很重要的上古人物。我们在《揭秘<山海经>》中讲到过西王母,讲到过西王母这个人物的名字为“道”,是道的知识体系的掌握着,是道的化身。我们分析了“道”字中的“首”字指的是鸟类的头部,“首”字上面两点是鸟类的羽冠,并同时讲到过“着”字上面两点也是鸟类羽冠。这里我们通过“兑”这个字,发现了一个汉字中上部带有两点的字是鸟类的羽冠这一特征的又一例证。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易经八卦的圣人伏羲的“羲”字,也是上面带有两点的一个字,那么是不是说伏羲这位圣人所创立的事业,也是与鸟类有关的事情?应该是。不仅仅是,字头上部两点下面的“王”字,是不是还说明了伏羲正是“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而创立八卦的一位鸟王。
同样,《兑》卦讲的是鸟类的捕食与哺乳,也不止这一个《兑》卦讲鸟类的捕食与哺乳,而是《易经》中整个兑宫8个卦睽、归妹、履、兑、损、临、中孚、节(这里使用的是《连山易》艮宫八卦卦序。《连山易》八经卦卦序是:离、震、乾、兑、艮、坤、巽、坎),都是讲鸟类的捕食与哺乳。
《易经》六十四卦中,不止是《兑》卦乃至兑宫八卦、《渐》卦乃至艮宫八卦讲的是与鸟有关的事情。我们重点要认识到的是:整部《易经》讲的是有关鸟类的事情。
乾宫八卦:讲鸟类受孕地理环境选择阶段的八卦卦。
兑宫八卦:讲鸟类捕食与哺育阶段的八个卦。
离宫八卦:讲鸟类羽翼丰满阶段的八个卦。
震宫八卦:讲鸟类练习飞翔阶段的八个卦。
巽宫八卦:讲鸟类在秋天离开北方飞往南方阶段的八个卦。
坎宫八卦:讲鸟类在南方暂居阶段的八个卦。
艮宫八卦:讲鸟类在春天离开南方飞回北方的八个卦。
坤宫八卦:讲鸟类选择雌性配偶对象阶段的八个卦。
第三节 从简狄到王亥:一脉相承的24节气“立春在亥”
1.简狄吞卵与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之间的关系
简狄吞卵与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故事,记载于多种典籍。
《易传?系辞下》:“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疱牺即伏羲。《易传》中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关系到伏羲是怎样创造易经八卦的,关系到易经八卦的诞生及易经八卦的创立依据。观象于天,观法于地,创制八卦。《易经》经文中彖、象的“象”,我们在讲解《兑》卦时,在《兑卦前传》中已经做出分辨,彖象的“象”,不是指卦符所表示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自然物体,而是指有文字之前存在过的图画文本《易经》中的图画画面。孔子在《易传》中给出的“象”,是又一种,是仰观于天的天文意义上的天象。孔子的意思,观象就是观察天空中天体运行的天象,同时,观法就是观察天空中天体对地球的影响。
能不能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观象的“象”?中国典籍中有着较为丰富而且悠久的专业系统的天象观察记录,考古发现中古代天文观察台、祭坛的多次被发现,也似乎给人以不容推翻的“仰则观象于天”指的就是对天体、天象的观察的事实证据。《易传?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日月悬象,观象于天,白天观察的是太阳东升西落,晚上观察的是月亮月圆月缺,甚至星辰斗极的位移。孔子在他的《易传》中,是把伏羲观象的“象”,指向了自然的天空,指向了太阳与月亮与星辰。
天上是观察太阳与月亮,地上呢?当然也就还是与太阳与月亮有关的事情,即立竿测影,观察天体对地球的影响规律。学者们早有一个共通的认识,认为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发现农业上的播种与收获有很强的节气时令性,什么时候种植什么作物?什么时候收获什么作物,不是随意性的,都有着紧密的季节节气制约。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中,已经注意到日影长短和寒暑变化的关系,为了准确地测量季节变化,就产生了用圭表立竿测影的方法。《周礼?考工记》载:“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垫以悬,视以景,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考之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周而复始,得出日影规律,然后制作出了一种定时的日晷。《周礼》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西周初期,土圭测影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
考古学家认为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已经懂得立竿测影,他们用羊角图腾柱测影计时。甲骨文有商代立表观测日影长短的记载。
迎日推策,观象授时,推定一年二十四节气,与占卜有没有关系?与易经八卦的诞生有没有关系?似乎也能够找出足够的依据。我们讲,象形文字,出自图画,一些文字的字形,与所代表的物体在形状上很相像。我们先来看“占卜”二字。先说“卜”这个字,一竖是立在地上的竿,一点是日影。很明显,“卜”这个字反映的就是立竿测影。“占”字则由“卜”和平整的地面组成,“占”就是在地面上进行“卜”。圭表的“圭”字与占卜的“卜”字,组成的就是八卦的“卦”这个字。圭表以及根据圭表测影创制八卦,这似乎完全说得通。
然而,这一切,我们都需要更仔细地分辨其中的真伪。一、《易经》中“天象”这一概念,不是指天体意义上的天象,而是指图画画面中鸿雁在不同季节在天空中飞行过的踪迹。二、中国上古时期的立竿测景行为,绝不是以农耕生产为目的,不是农业开发的需要,立竿测景的目的,是对鸿雁这种季节气候性很强的候鸟的观察的需要,是创立易经八卦的需要。三、占卜的“占”字下面的“口”字,不是一个方形,不是什么平整的地面或地面上的平面,它是一个“○”、一个圆。
《尚书?虞书?尧典》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在这段经典中,历象日月,敬授民时的方法,不仅仅是日中、日永、星虚、星昴的方式,还有鸟兽孳尾、鸟兽希革、鸟兽毛毨、鸟兽鹬毛的观察鸟类羽毛变化活动。实际上,古代先民对于鸟类的观察发现活动,可能比立竿测影的历史更悠久,活动规模也更大,付出的努力也更为艰巨。我们来看看这样两则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毛传:“春分玄鸟降,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禖而生契。”《诗经?长发》载:“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郑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有女简狄,吞鳦卵而生契。”《楚辞?离骚》载:“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楚辞?离骚》又载:“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王逸注说:“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帝喾次妃有娀氏之女生契。”《楚辞?九章?思美人》载:“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王逸注说:“喾妃吞燕卵以生契也。”又《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佚女何嘉。”王逸注:“言简狄侍帝喾于台上,有飞燕堕其遗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载:“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说:“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高诱注说:“帝,天也。天令燕降卵于有娀氏女,吞之生契。”《淮南子?坠形训》说:“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狄,少女建疵。”《太平御览》引《尚书?中候》说:“玄鸟翔水,遗卵于流,娀简拾吞,生契封商。”道教著作《丹铅总录?怪异类》引《诗含神雾》载:“契母有娀,浴于玄丘之水,睇玄鸟衔卵,过而堕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列女传?卷一》载:“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竟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考古资料中“玄鸟妇”等青铜器铭文,使得玄鸟生商神话得到有力的证据。考古资料《上博二?子羔》简文载:“契之母,有娀氏之女也。游於央台之上,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怀三年而划於膺,生,乃呼曰钦,是契也。”
《诗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文献中的记载,故事情节虽不尽相同,但讲的是同一个“玄鸟生商”主题。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郭璞《山海经》注引《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緜臣也。”
王亥作为商先公之一,在甲骨卜辞中得到了印证。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通过卜辞研究,发现“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文献《世本》、《楚辞?天问》、《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等典籍中记载的胲、核、该、冰、振、垓互为印证,得出的结论是“实系一人”。从而证明了王亥是商自契以后的第七位先公。在殷墟卜辞中,王亥又是“祭祀之最隆重者”。仅《殷墟卜辞综述》所收祭祀王亥的卜辞就达96条之多,祭祀时用牲五牛、三十牛、四十牛、乃至三百牛。卜辞中的“高祖亥”、“高祖王亥”,与高祖夔、高祖乙即商汤并重,足见王亥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先商世系中,从契至汤的十四世依次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天乙(成汤)。
 
王亥的“亥”字,甲骨文中或从鸟,或从隹,隹亦是鸟,或从萑,萑亦是鸟,或从又持鸟,与《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之说相合。
我们要十分引起注意的是:简狄故事中的“吞鸟卵”与王亥故事中的“两手操鸟,方食其头”,属于同类行为、同类性质的同类事件,指向同一个意义表述。简狄所吞,是鸟卵还是鸟头?或者王亥的“两手操鸟,方食其头”,不是鸟头,而应该是与其相隔七代的高祖母简狄所吞一致,同样是鸟卵。《山海经》中记载的王亥故事,明显地具有是对一幅图画画面的文字解说性质,加之《山海经》不属于儒家经典,不曾被古代儒家学者过多地动手脚,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山海经》文本更接近故事的原生态和原始性。
“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景描述,也存在图画画面解说的痕迹,这幅画面或许是这个样子:一个妇女,两手捧着一个类似鸟卵一样的圆形的物体在吞食的样子,身后跟随有一个孩子。古人由此把简狄吞食圆形物体与后面的孩子联系起来,发生母与子生育关系的想象。“三人行浴”的“浴”字,在《山海经》中多有“浴日”、“浴月”,我们在《揭秘<山海经>》一文中讲到过“浴”字是“风俗”、“习俗”的“俗”字,“浴日”为制订十天干为计时习俗的行为,“浴月”为制订十二地支为计时习俗的行为。“浴日”不是给太阳洗浴,“浴月”不是给月亮洗浴,同样,简狄故事中的“三人行浴”,也不是去洗浴,同样是去以鸟文化风化、影响某一地域风俗形成的一种行为。
我们知道,商部落中的玄鸟文化,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是鸟图腾崇拜,在商部落意义上,是从简狄开始的,实际上它有着更久远的传承。简狄是高辛即帝喾的妃子,帝喾是少昊玄嚣的孙子,玄鸟的“玄”字,正是承自玄嚣之“玄”。在汉字体系中,没有了“○”这个圆形笔画,凡是“○”这种圆形笔画,一律以“口”取代,这为我们要从文字笔画具有的形状上来找出文字的原始画面、原始实物物体,造成很大困难,有些甚至已经不可能复原。我们在《揭秘<山海经>》中,论证了“回”字的原始物体是用陶罐在水井中打水时上下来回的情景,论证了“回”这个字不是由内外两个“口”组成,而是由两个“○”组成,是对陶罐的圆形罐口与圆形腹部的一种组合视角观察。太昊、少昊之称,是指圣人,犹如后世把孔子称作圣人,把孟子称作亚圣,昊是明白的意思,最初创立易经八卦的伏羲,被称作太昊,称伏羲是第一位用易经八卦明白了生命、生存道理的人。相隔数千年之后,与黄帝同时代的玄嚣,被称作少昊,然而,人们对于玄嚣这个人物,已经非常陌生,典籍中记载的,似乎只有一句话,一件事,即继承黄帝为帝的黄帝的孙子高阳帝辛,是有玄嚣孺养大的。玄嚣不曾对易经八卦做出过贡献吗?如果没有,怎么又能够成为与伏羲并称的人物?实际上,我们上面讲的《渐》卦中的帝鸿以及帝均,《兑》卦中的兑,以及黄帝时期发生的夸父追日事件中的夸父等英雄人物、英雄壮举,都是在玄嚣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完成的。
我们讲过,上古时期的人物,并没有名字,他们叫什么名字,实际上是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做出过什么重大事件,人们便以“工作”或“事件”称呼他们。与伏羲齐名,与《易经》有关,我们就还可以从“玄嚣”的称名上来认识玄嚣。玄嚣的“嚣”这个字,页字的上面不是两个“口”字,而应该是两个“○”,页字的下面也不是两个“口”字,也应该是两个“○”。在易经知识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概念,是理解易经的锁钥,即我们所讲的易经中的画在天空中的鸿雁的图象。玄嚣的“嚣”字,四个圆,分布四方,是指一年四季,是指易经方位,“嚣”字中间的“页”字,是书页的“页”,更准确地讲,是画页的“页”,多的意思,与“○”字结合,是指鸿雁这种候鸟年复一年秋去春来的往复。
玄嚣与黄帝,是同时代人。再追究,玄嚣之“玄”,与“九天玄女”有关。《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龙鱼河图》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止,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又载:“帝伐蚩尤,乃睡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出水中,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卅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女娲后代形成的西王母女巫部落遣玄女与黄帝,是“玄”字源头。
西王母女巫部落与黄帝部落的姻亲关系,延续到简狄后,分化出商部落。简狄之后,商部落中的玄鸟文化中断六代,至王亥,才又一次恢复玄鸟文化这个接链。当然,下玄女、女魃等女巫与黄帝部落,是西王母的一种主动行为。到了相隔六七代之后的王亥,为重新获得与西王母部落的姻亲关系,目的是再度获得商部落中丢失的玄鸟文化,所采取的行动,正如郭璞《山海经》注引《竹书纪年》以及屈原《天问》中所记载的“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的引诱、胁迫等手段,全都用上。简狄是有娀氏之女,有娀,有狄、有易、有扈,已经被古今学者们反复论证是指上古时期的同一个部落。王亥进入到有易部落中去,正是时隔六代人之后,回到自己的高祖母简狄的出生地去,是要寻找失落的简狄玄鸟文化的一次重大文化行动。《天问》载:王亥“干协时舞,何以怀之?”王亥凭籍以引诱、取信于有易部落女巫的,正是高祖母简狄传下的一种本来是有易部落中才有的巫舞。手段的非议性,致使王亥被“有易之君緜臣杀而放之”,成为中国文化史、易学史上,为了《易经》而牺牲性命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商部落中的玄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精神意义上的图腾崇拜物,它还是一种有着实在内含的知识体系。简狄吞鸟卵,就可以有着三种释义。
(1)传统释义。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受孕,生下商祖契。演绎出天降圣人感生神话。
(2)简狄吞鸟卵生契,指的不是生育的意思,其实质是将一种与鸟有关的文化,用来教育契、传播给契。简狄的鸟卵与王亥的鸟头,有一共性,即圆形物体。在没有文字说明仅仅是看图说话时代,很容易形成释读上的错乱。简狄是女性,才有古人把简狄吞鸟卵生育儿子契演绎得很生动。王亥是男性,因此古人无法把王亥吞鸟头与生育后代演绎到一起。吞鸟卵可以生育后代,是古人不负责任的荒诞不经的演绎。
(3)“玄鸟”还是“亥鸟”?“亥”字在甲骨文中,从鸟,属于与鸟类的表述有直接关系的一个汉字。“玄鸟”、“亥鸟”,字形十分类似。“玄”字与“亥”字,本身字形相像,上部的一点一横,都指的是侧面观察鸟类时看到的头部以上的羽冠,“玄”字下部与“亥”字下部,都指的是鸟类的身体部位,“玄”字最下部没有鸟类的尾部,“亥”字最下部多出鸟类尾部。“玄”字有羽冠,羽冠的下面没有“头部”,接着又有身体,无尾部。“亥”字有羽冠,羽冠下面也没有“头”,又有身体和尾部,二字的表述近于一致,由此可以断定简狄所要吞食的“卵”,不是“鸟卵”,同样是一个与鸟有关的圆形事物,与王亥所要吞食的鸟头一样,是一种圆形事物。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这样推定:简狄的玄鸟的“玄”字的无头无尾,与王亥的“亥”字的无头有尾,正是商部落中由简狄开始到王亥完成的关于鸟文化的一脉相承。
(4)《易经》知识体系中,“玄”字有方位意义,位于北方;有季节时令意义,为冬季。十二地支中的亥也位于北方,与“玄”字指示的是同一方位;也指的是冬季,与“玄”字是同一季节指称。简狄故事中“吞鸟卵”的“吞”的行为,王亥故事中“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的“食”的行为,并不是在“吞”在“食”,都是“以口在说什么、表达什么”的言说、传说、传承的意义。鸟卵之圆形,鸟头之圆形,是同一个形状的“○”,而王亥的“亥”字的直接指称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地支之一,那么这个“○”,是不是就是地支纪月中的一年十二支的周而复始的“○”?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先商世系中,正是从王亥开始以干支作为王的命名的,并且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王亥生前所处在夏朝,夏王朝各王中以干支命名的,也始于同一时期。这是不是说,“王亥”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次与天干地支有关的文化事件。“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意义是:王亥这个人说,在北方,用地支表示四季时序的立春日是从地支亥开始。那么也就是:立春、雨水在亥,惊蛰、春分在子,清明、谷雨在丑;立夏、小满在寅,芒种、夏至在卯,小暑、大暑在辰;立秋、处暑在巳,白露、秋分在午,寒露、霜降在未;立冬、小雪在申,大雪、冬至在酉,小寒、大寒在戌。子在惊蛰,午起白露。这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上应有的子午分割。简狄吞玄鸟之卵所讲的也是“○”,玄与亥方位一致、节气一致,意义一致,字形接近,简狄所要言传口授的,与王亥所要言传口授的,也就应该是相同的内容。那么,简狄在吞鸟卵时身后跟随的一个孩子的寓意,也就指向了十二地支意义上的地支亥之后是地支子。
2.立春在亥、惊蛰在子的自然依据:鸿雁北归日期。
(1)鸿雁的生存智慧
鸿雁每年从南方飞回北方的时间是阳历3月初至3月中下旬。如果是在4月末至5月初才飞回北方的,则多是一些不参加当年繁殖的鸿雁。人们通常认为,鸿雁的候鸟迁徙性质,是季节气候冷暖决定的,秋天离开北方飞到南方去,是为了躲开冬季北方的严寒,春季又从南方飞回北方,是为了躲避夏天南方的酷暑。鸿雁秋天飞离北方躲避严寒是对的,春天离开南方飞回北方,却不是为了躲避南方的夏季酷暑。鸿雁并不是不能够在南方夏日酷暑下生存的鸟类,飞回北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繁殖,为了数量上尽可能多的繁殖。只有北方的地理形势形成的龙脉特性,才能够使得鸿雁实现最大数量的繁殖目标。4月末至5月初才飞回北方的不参加当年繁殖的鸿雁,本可以留在南方,不飞回北方,之所以还要飞回北方,是为了锻炼它们长途迁徙的能力,以及下一年度要飞回北方繁殖的记忆。
飞回北方,因为是为了繁殖,春季迁徙回到北方的雁群,便多以对偶和家庭形式组群,较秋季飞往南方时,群的性质已经由大集体变化为小家庭。鸿雁中配偶对象的形成,通常在鸿雁长成到第2年有了繁殖能力后在南方生活的冬天。即便在南方的生活中,已经有了繁殖能力,也已经有了配偶对象,但在南方期间,不允许有性行为、繁殖行为的。无龙脉,不生育。为了自身族群的壮大与延续,鸿雁就这么极度严格地制定了族群生存法则。
鸿雁在北方的生活习性是白天觅食,夜间休息。常成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组成的小群在一起觅食。清晨太阳还未出来时就成群飞往觅食地觅食,然后飞到其他水域中较为隐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黄昏才又飞回夜间休息地。除繁殖期外,成群活动,群通常由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组成,特别是迁徙期间。鸿雁行动敏捷,休息时常用一只脚站立。正如我们在解释《渐》卦时所讲,鸿雁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别是成群在一起觅食和休息的时候,常有一只或数只担当警卫,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长脖子,观察着四方,一旦发现敌人临近,它们首先起飞,然后其他成员跟着飞走。
鸿雁之间的配偶关系,一旦形成,终身不再变化。求偶行为往往发生在水上,首先是彼此进行头浸水活动,同时张翅和鸣叫。通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分散开来,寻找营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旧巢。巢极为简陋,仅系一凹坑,内放以干草和绒羽。鸿雁营巢,依水而居,往往是在河流与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长的苔原地带,但又寻找比较高、比较干燥的地方。鸿雁营巢,分作数类,实际上是严格分作几个等级。一是河岸环境好的地方,为大众集中营巢区,巢间距仅10m左右。二是宽阔的低山岗顶部的倾斜处或山体斜坡上,为担当一定重任的鸿雁营巢区。三是山丘旁,是头雁家族营巢处。鸿雁6月中旬产卵,1天1枚,偶尔隔天1枚,窝卵数通常为4——5枚,最多可到8枚,最少3枚。雌鸟孵卵,孵化期近一个月。雏鸟孵出后的第二天,成鸟即带领雏鸟进入富有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约经过45天的雏鸟期,进入幼鸟期即可飞翔。与此同时,成鸟亦集中开始换羽,为远途迁徙做准备。换羽阶段,鸿雁们失去飞翔能力。
《史记?殷本纪》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人类最初发明网罟,不是为了渔猎,是针对捕获鸟类的。小时候在乡间,就听说过大雁为什么不在南方栖息而要千万里跋涉飞回到北方?说是鸿雁飞到南方之后,不筑巢穴,夜晚就栖息于人家屋檐下、窗台上,结果往往被南方人捕获,肥美的雁肉,便成为南方人案上美食。弓箭的发明和普遍使用,更不利于鸿雁的生存。有“雁过拔毛”这一成语,人们理解为唯利是图、理解为贪欲,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雁过拔毛,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历史上有过的每一支箭镞的尾部,都需要雁翅作为射出的箭镞命中目标的保障,战争的频繁,弓箭需要量的不可计数,都出自鸿雁身上。鸿雁种群,是凭着自身的生存智慧、繁殖智慧,才得以延续到今日的。
我们这里是研究鸿雁飞回到北方的节令时间。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指阳历)。立春:在阳历二月,太阳黄经315°。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复苏,大地春回。雨水:在阳历二月。太阳黄经为330°。意味着从此停止降雪,开始下雨。中国中原地带,一般在阳历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阳历二月中旬。到了雨水节,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惊蛰:在阳历三月,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种子有了发芽的懵懂,蛰伏类昆虫、动物开始苏醒,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此时,生命中的情欲开始冲动,进入延续生命的最佳时期。十二地支中的子,本身即有着出现儿子、后代的意思。千万里飞回北方为了繁殖后代的鸿雁,回到北方的准确时间,在阳历3月惊蛰之时。12个地支配24个节气,每一支配两个节气,立春、雨水在亥,惊蛰才能够与繁育后代的地支子相配。
(2)中国龙脉真伪辨识
易经文化就是太行山文化,离开太行山就没有易经。这是一个很冷僻的话题,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来没人提过、也不会有人提出的话题。
  
  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易经》。《山海经》本身就属于《易经》的同一个体系。《揭秘<山海经>》一稿,也是我们的《易经》研究内容。可以肯定地说,读不懂《山海经》就读不懂《易经》——这话其实又有问题,《易经》本身就难读懂,《山海经》与《易经》一样,具有阅读和释义上的难度,说读不懂《山海经》就读不懂《易经》,这话几乎等于没说。是这样。也因此,我们写作《揭秘<山海经>》,就是为了有一个对这部经典的尽可能正确的认识观念上的确立。《山海经》是历史、是文化史,是充满实实在在的生存经验与智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是不允许轻易抛掉的、绕开的民族文化源头,不是“不谈怪力乱神”的东西。
  
  《山海经》、《易经》,都是在讲龙文化、凤凰文化。我们说出“离开太行山就没有易经文化”这么个话题,实际上就是讲龙文化的实质。
  
  龙是什么,就是山岭,就是连绵逶迤的山脉。中国民间地理风水知识中的龙脉之说,是唯一正确的对龙的定义。但应该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一条山脉都可以被称作龙的。后世地理风水典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地理风水典籍,一说到龙脉,就说到昆仑山上去,说中国的龙脉,源头在昆仑山。“经典”的说法是:
从地形图中分析,风水学认为全世界龙脉是从昆仑山发脉。地理学认为昆仑山是世界屋脊。它脉出八方,有五大干龙走向各处,其中三大龙脉在中国。三大龙脉:1.艮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称作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2.震龙发脉:是走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称作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泰山入海。3.巽龙发脉: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称作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等,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追寻龙脉走向。
一本叫作《国家地理》的杂志,在讲“河南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时,就持以上说法。《国家地理》上这么讲,时下遍地寻龙捉脉、走山走水的风水大师,也在这么讲。这都是扯淡。从学者到民间,一起在扯淡。都是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样的山岭、山脉才能够被称作龙,称作龙脉。
有利于繁衍人丁的山脉才能够被称作龙或者龙脉。否则,就只能够称作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山、山峰、山岭,即便它再高大、在雄伟,即便如昆仑山被称作世界屋脊,于人丁的繁衍生息上不具有价值意义,又怎么可以被称作龙呢?
什么样的山岭、山脉有利于繁衍生息人丁?从西北方向上绵延而来的山岭、山脉有利于繁衍生息人丁。在《易经》典籍中,这个位置被称作艮位。在《易经》典籍中,有“乾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理论。试想,一个家庭中都有少男了,当然就意味着是比只有长男、中男的家庭人丁兴旺。《易经》中的艮卦,位置在西北,卦象为山。这是一个可以广泛验证的实例:任何一座阴宅(坟墓)的西北方向上有山脚行来,或平原地带上西北方位上地势高凸隆起,这个家族就会男丁不断,不至于绝户。这就是《易经》知识中讲的西北方位有山岭、山脉的龙、龙脉的繁衍生息人丁的作用。
中国大地上,只有太行山,在千万年起着龙脉的作用。只有太行山可以被称作龙,称作龙脉。太行山是中国大地上唯一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巨大山系,只有这样的山系,才有一条条山脚由西北向东南方向伸展出去,才形成《易经》典籍中所讲的艮位来龙。
太行山有巨大的繁衍生息人丁之功。它的繁衍生息力量,犹如地上的蚁群,踩不完、灭不完。
《易经》讲龙。创造《易经》人,在自然摹本中,应运的是太行山。不是昆仑山、阴山、贺兰山、泰山、岷山……那些不能称作龙、称作龙脉的纯粹自然意义上的山。《易经》讲龙,讲的就是太行山。太行山的地域性,也就成为我研究《易经》文化、研究《山海经》文化离不开的地域环境。
3.兑易以卦配时方法
一年360天,《易经》有64个卦,每卦6爻,共384爻,比一年的360天多出24个数。汉代孟喜以四正卦《坎》、《震》、《离》、《兑》,分居北、东、南、西,配以冬、春、夏、秋四季。将四正卦分解成24爻,每卦6爻,24爻分主一年的24节气,每1爻主1个节气。孟喜的处理方法是在《易经》64卦中抽掉4卦即抽掉24爻后,以其余360爻配一年360天。
宋代邵雍先天卦气皆中起,以子午卯酉为四中,二至二分当之;寅申巳亥为四孟,四立当之。以64卦分24气,每月二气,气有在月初者,有在月半者,惟二至二分则日在中,故《乾》、《坤》、《坎》、《离》当上下左右之中。邵雍的方法,也是从《易经》64卦中抽掉4个卦,即抽掉24爻,以其余360爻配一年360天。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组成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节气是24个,一年12个月。每月配两个节气。地支有12个,配一年的12个月。节气、地支,本身就是记时的产物,因此自然而然。《易经》典籍,似乎更显得是记事的产物,不是记时的产物。记时意义与方法上,在经典本身中并不明确,也因此才有了显得各以为是的不能统一的汉代的以卦配时方法与宋代的以卦配时方法。这是错误的,《易经》知识系统中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说,《易经》既是记事的产物,又同时是记时的产物。《易经》是以时间、空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的经纬交织的一部作品。之所以会出现汉、宋二代记时上混乱,根本原因,在于自从《归藏易》消失之后,2000年甚至更为久远的历史上,再也没有人真正懂得《易经》,自从有文字以来,再也没有人有过对整部《易经》是关于鸟图腾文化的认识,再也没有人有过对《易经》64卦是关于以鸿雁这种候鸟为主题的季节性很强的记时性叙事典籍的认识。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于商代之前上古时期中国文化中的鸟图腾现象引起重视,但依然没有人能够认识到上古时期中国文化中的鸟图腾现象出自《易经》,源头在《易经》上。我们是第一次说出,第一次揭示。我们是从完全断绝了3000年之久的中国文化根脉中,钩沉出《易经》真相。当我们有了《易经》与鸿雁——候鸟与节气的紧密关系的认识后,才可能形成准确的以卦配时的《易经》方法体系。
我们强调,学习《易经》,首先要转变观念。把观念转变到对鸿雁的认识上,对鸟类的认识上,对《易经》本来面目、《易经》真相的认知上。在没有彻底搞清楚《易经》真相、《易经》本原面目之前,不要轻易地相信老子、孔子,不要轻易地相信古代一切大儒贤哲。不要再在所谓宇宙本体、所谓心法、所谓儒家易理、所谓《易经》是哲学等传统的、现代的观念、理念、理论、理法上下无用功夫。《易经》不是想象的产物,不是玄思、玄想的产物,不是内在甚深修法的产物,甚至不是纯思想的产物,不是哲学产物,不是远古人类不具有关于天文观察设备条件下冥想中虚构出一个宇宙存在的产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太昊伏羲、少昊玄嚣等上古圣人,是在把自己也装扮成鸟兽与鸟兽同栖共息的情况下,对鸿雁等候鸟进行艰苦卓绝的有着现代科学意义的观察发现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易经八卦的。
有了对《易经》与鸿雁等候鸟的关系的认识,传统的诸多《易经》基本概念,如阴阳、两仪、四象、无极、太极等,就可能需要全部作出再认识,就可能需要系统地重新进行概念确认与释义。我们将在《易经诸问题》章节中完成这一工作。这里结合兑易以卦配时先要讲的是《易经》中的8个经卦是3个爻还是6个爻问题。我们常见的八卦图,基本上全都是用3个爻表示,没有用6个爻表示的。为什么在宋代《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8个经卦又全都用上了6个爻表示?这是因为邵雍、朱熹他们为了从《乾》、《坤》二卦中方便推出、或有可能推导出其他6个卦乃至64卦。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是推导出来的吗?应该不是。八卦、六十四卦不是凭着人的一己私智自认为是合理的也是人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推导出来的,而是从对鸿雁的观察中得来。比如一卦为什么有六爻?传统理论有一卦具足天、地、人三才之说,天、地、人各占两爻,故卦有六爻。是这么回事吗?不是。这是慎重其事的扯淡。《易经》中之所以一卦有六爻,就是鸿雁在飞翔以及日常活动中,总是以每六只大雁为一组的观察记录。再如阴爻、阳爻,也同样是对鸿雁的观察中所得。什么事阳爻?阳爻就是鸿雁飞行中排成“一”字;什么是阴爻?阴爻就是鸿雁飞行中排成的“人”字。
我们在《伏羲64卦先天自然图》、《连山易64卦方圆图》、《归藏易64卦方圆图》、《周易64卦方圆图》、《兑易64卦方圆图》诸图中,八经卦全部不使用六爻卦,而是用三爻卦,就是出自对于鸿雁生生意义上为了繁殖目的寻找配偶时,不存在雌雌雄雄相配时打破每六只鸿雁为组合,不存在每六只鸿雁的组合中六只都是雄雁或雌雁的事实依据。
八经卦不存在六爻卦,只有三爻卦。为《兑易》以卦配时方法解决了不需要像孟喜、邵雍他们那样,武断地抽取掉4个卦24个爻后去配够一年360天的数字。八经卦每卦3个爻,共24个爻,加其他六爻卦的56个卦336爻,与一年360天数字取齐。
我们论证过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上的立春、雨水在亥,十二地支之首的子是从惊蛰上开始。阳历三月的惊蛰节气,开始打雷,土地开始解冻,种子有了发芽的欲望,蛰伏的昆虫从梦中苏醒,生命中的情欲开始冲动,进入到繁衍生命的最佳时期。十二地支中的子本身有着出现儿子、后代的象征意义,鸿雁飞回北方的目的是为了繁殖后代。与惊蛰的功能一致,与地支子的意义相同的,体现在《易经》中的,便是乾宫中的8个卦。即鸿雁在选择好配偶对象后,反映在《易经》中的作为选择受孕地的乾宫八卦。我们在前面讲到过,《易经》六十四卦中,不止是兑宫八卦、艮宫八卦讲的是与鸟有关的事情。我们重点要认识到整部《易经》讲的是有关鸟类的事情。其中乾宫八卦,是讲鸟类受孕地理环境选择阶段的八个卦。由此我们可以确立以乾宫第1卦乾卦为首卦,配十二地支中的子,配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并由此推导出完整的兑易以卦配时方法。
24节气配《伏羲64卦先天自然图》表
惊蛰:乾、夬、大有
春风:大壮、小畜、需下卦
清明:需上卦、大畜、泰
谷雨:履、兑、睽
立夏:归妹、中孚、节下卦
小满:节上卦、损、临
芒种:同人、革、离
夏至:丰、家人、既济下卦
小暑:既济上卦、贲、明夷
大暑:无妄、随、噬嗑下卦
立秋:噬嗑上卦、震、益
处暑:屯、颐、复
白露:姤、大过、鼎下卦
秋风:鼎上卦、恒、巽、井下卦
寒露:井上卦、蛊、升
霜降:讼、困、未济下卦
立冬:未济上卦、解、涣
小雪:坎、蒙、师
大雪:遁、咸、旅下卦
冬至:旅上卦、小过、渐
小寒:蹇、艮、谦
大寒:否、萃、晋下卦
立春:晋上卦、豫、观
雨水:比、剥、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群经之首------《易经》
解释“仰观俯察”
揭秘《泰》卦:天人合一的实质是天干
简单谈谈《易经》以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这十个字,道破了《易经》的天机!
学易经从易经起源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