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频]犀利!高州石鼓116岁老婆婆,生活自理,仲“熟好多功夫”!



高州市石鼓镇黄溪山村委会岭尾村,村外坡地青绿,鉴江河水从村边缓缓流过,江边芦苇摇曳,江上白鹭飞舞。就在这美丽的小乡村里,有一位116岁的老寿星,她就是董庆贤老太太。茂名晚报记者近日来到岭尾村,与董庆贤老人促膝谈心,见证了她幸福的晚年,也聆听了老人平凡而又充满艰辛的往事。


  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太太
       经过石鼓圩镇后,我们的汽车环绕着小山坡行驶,一路上,但见山坡上林木茂盛,山脚下的田野禾苗青青,远处可见白茫茫的江水,空气非常清新。穿过山坡小路后,进入村落,其中一条小道直通岭尾村。进入岭尾村中,我们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停车,向一位正在劈柴的老伯询问:“请问你们村有一位名叫董庆贤的百岁老寿星董庆贤13岁时,其家驻船的那条江来了一个捉鱼仔,他就是梁季秋。梁季秋身材健壮,秉性善良诚实,那些捉鱼人都很喜欢他。于是有人向董庆贤的父亲提议,让梁季秋做他的女婿。董父在媒人的介绍下,同意了这门亲事,将女儿董庆贤许配给梁季秋。

       董老太太回忆说,虽然梁季秋当时曾去过她那里捉鱼,但她从没有见过他,解放前的风俗也不许他们婚前相见,所以是“盲婚哑嫁”。14岁那年,董庆贤由家人作主,坐上一顶轿子回到岭尾村,嫁给了大她三岁的梁季秋。
       梁季秋有三兄弟,父母祖辈都是租地主的田地耕种,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董庆贤说:“我在父母家没有饿过,结婚后才识饿滋味,才知道耕田的辛苦。”14岁的董庆贤嫁到夫家时,一担水桶放在肩上都未能担离地面,“做人家的媳妇好艰难”,虽然还矮小,但也得拖着水桶去到村外的河边挑水。天朦朦亮,她就得起床挑水,村外的河边离家远,水桶又沉,她就这样拖着两个桶磕磕碰碰在河边与家里来回。

      挑水难,挑柴更难。岭尾村周边都是一些小山坡,根本没有柴够供四周村落的村民们用,村民只好到15公里外的大山处找柴草。董庆贤跟着邻居,到大山砍柴,然后再一捆捆挑回家,肩负重担走过15公里的乡村小路,脚起了血泡,肩膀也磨起了血泡。
      尽管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丈夫不在家时,董庆贤也得驶牛犁田、耙田。拧麻绳、织布、耕田,没有一刻消停,一年辛苦到头,可是董庆贤一家还是填不饱肚子。和当时的广大劳苦人民一样,董庆贤和家人一年到头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甚至没有吃过一次浓稠的粥。“我们那时天天吃野菜,过年也没有饭吃,每年收割的稻谷除了交租,自家就剩一丁点,吃一段时间米汤后,米缸就空了,有时吃杂粮,但杂粮也不多,大人孩子都是吃野菜过日子……”吗?”
      老伯热情地回应我们:“她就在这屋子里,我带你们进去。”“娘,有客人来看您了。”随着老伯的呼唤,我们才知道这位老伯是老太太的儿子。据老伯说,他姓梁,名汉华,今年80岁了,是董庆贤老太太的第四子。


       听见儿子的声音,董老太太柱着一条竹棍慢悠悠地走出来。只见她身材瘦小,头发雪白,肤色黝黑,脸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寿斑。
      看见有客人来访,董老太太非常高兴,拉着记者问长问短。得知记者来自茂名市区,她好奇地问:“那里很远吗?来到这要多久?你们肚子饿了吗?”
   董老太太的曾孙媳妇为我们一边斟茶,一边说着老太太的趣事。据董老太太的曾孙媳妇阿美说,老人家中午睡午觉,正准备起床,听说有客人来看她,立刻叫家人泡茶。真是一位热情的老太太。
   曾是幸福的船家妹子
       记者拉着董老太太的手,和她拉家常。但她的耳朵有点背,大多时候,需要其家人在一旁提醒、“翻译”,才能和别人交流。据了解,董老太太出生于高州顿梭八角山村,其父母是船上人家。“我父亲是撑大船的,那时我们全家人在船上生活。”董老太太自豪地说。
        据了解,董庆贤的父亲当年拥有自己的一艘大船,平时网鱼卖,而且卖的都是大鱼,有时也会帮别人运盐、运米、运茶叶等货物,可以说既是鱼船,又是商船。董庆贤有三个哥哥,两个弟弟,四个妹妹,虽然兄弟姐妹众多,但一家人吃穿基本不用愁,每天都有鱼吃,有饭食。董老太太回忆说:“我从小跟着父母没有饿过肚子,我和妹妹们帮母亲织网,拧麻绳,哥哥弟弟们帮父母捉鱼,运货,虽然我没有上过学,但我觉得小时候很幸福。”
         解放后,董老太太的父母上岸上生活,再不是船上人家,后人中也没有是在船上工作的。因为年纪已大,董老太太已多年没有回过娘家了,而且众多兄弟姐妹中也只剩下董老太太一个人,所以走动就更少了。据董老太太的儿子说,虽然来往不是特别密切,但他知道母亲娘家的后人都过得很好,都住上了小洋楼,也有的在高州城生活,有的在外地大城市生活,他们都幸福美满。
   砍柴犁田食不果腹的岁月
       董庆贤13岁时,其家驻船的那条江来了一个捉鱼仔,他就是梁季秋。梁季秋身材健壮,秉性善良诚实,那些捉鱼人都很喜欢他。于是有人向董庆贤的父亲提议,让梁季秋做他的女婿。董父在媒人的介绍下,同意了这门亲事,将女儿董庆贤许配给梁季秋。
       董老太太回忆说,虽然梁季秋当时曾去过她那里捉鱼,但她从没有见过他,解放前的风俗也不许他们婚前相见,所以是“盲婚哑嫁”。14岁那年,董庆贤由家人作主,坐上一顶轿子回到岭尾村,嫁给了大她三岁的梁季秋。

        梁季秋有三兄弟,父母祖辈都是租地主的田地耕种,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董庆贤说:“我在父母家没有饿过,结婚后才识饿滋味,才知道耕田的辛苦。”14岁的董庆贤嫁到夫家时,一担水桶放在肩上都未能担离地面,“做人家的媳妇好艰难”,虽然还矮小,但也得拖着水桶去到村外的河边挑水。天朦朦亮,她就得起床挑水,村外的河边离家远,水桶又沉,她就这样拖着两个桶磕磕碰碰在河边与家里来回。
        挑水难,挑柴更难。岭尾村周边都是一些小山坡,根本没有柴够供四周村落的村民们用,村民只好到15公里外的大山处找柴草。董庆贤跟着邻居,到大山砍柴,然后再一捆捆挑回家,肩负重担走过15公里的乡村小路,脚起了血泡,肩膀也磨起了血泡。
         尽管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丈夫不在家时,董庆贤也得驶牛犁田、耙田。拧麻绳、织布、耕田,没有一刻消停,一年辛苦到头,可是董庆贤一家还是填不饱肚子。和当时的广大劳苦人民一样,董庆贤和家人一年到头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甚至没有吃过一次浓稠的粥。“我们那时天天吃野菜,过年也没有饭吃,每年收割的稻谷除了交租,自家就剩一丁点,吃一段时间米汤后,米缸就空了,有时吃杂粮,但杂粮也不多,大人孩子都是吃野菜过日子……”
  五代同堂幸福快乐的晚年
        董庆贤生了10个儿女,存活7个,现在还健在的有6个,最大的女儿现在已90多岁,最小的女儿已60多岁,五代同堂,现在膝下有70多人(包括外孙)。梁汉华说,母亲现在每月领到高龄补贴500多元,她很节俭,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补品,只是50多岁时曾大病一场。当时董庆贤因为劳累过度,那天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于是赶紧躺卧下来,没想到一躺就是20多天。家人给她弄来一点人参水喝,才慢慢好转。
       1985年,梁季秋去世,与丈夫感情一直很好的董庆贤为此伤心不已,眼睛也慢慢失明了。大约是2008年,茂名市扶贫促进会江可伯慈善基金资助董庆贤做了白内障手术,从此她的的眼睛又重现光明。“自从解放后,我们家的生活就慢慢好了,眼睛也看得见了,我觉得好幸福。”据了解,老人家吃东西并不讲究,家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但吃得不多,一餐只吃小半碗饭,喝半碗汤,而且还喜欢吃自家种的水瓜,经常自己煮水瓜吃。

      勤劳的董庆贤至今仍爱劳动,她的生活自理,还爱缝补、用竹蔑织扇、拾柴,甚至帮忙烧火做饭。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干,老人向记者当场演绎她穿针引线的技巧,博得众人啧啧的赞叹声。岁月在老人的眉宇间留下了道道痕迹,尽管经历过百多年的风雨,但当记者将镜头对准老人时,她露出的世纪微笑如春风般温馨和煦。

      挑水难,挑柴更难。岭尾村周边都是一些小山坡,根本没有柴够供四周村落的村民们用,村民只好到15公里外的大山处找柴草。董庆贤跟着邻居,到大山砍柴,然后再一捆捆挑回家,肩负重担走过15公里的乡村小路,脚起了血泡,肩膀也磨起了血泡。
      尽管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丈夫不在家时,董庆贤也得驶牛犁田、耙田。拧麻绳、织布、耕田,没有一刻消停,一年辛苦到头,可是董庆贤一家还是填不饱肚子。和当时的广大劳苦人民一样,董庆贤和家人一年到头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甚至没有吃过一次浓稠的粥。“我们那时天天吃野菜,过年也没有饭吃,每年收割的稻谷除了交租,自家就剩一丁点,吃一段时间米汤后,米缸就空了,有时吃杂粮,但杂粮也不多,大人孩子都是吃野菜过日子……”吗?”
      老伯热情地回应我们:“她就在这屋子里,我带你们进去。”“娘,有客人来看您了。”随着老伯的呼唤,我们才知道这位老伯是老太太的儿子。据老伯说,他姓梁,名汉华,今年80岁了,是董庆贤老太太的第四子。


       听见儿子的声音,董老太太柱着一条竹棍慢悠悠地走出来。只见她身材瘦小,头发雪白,肤色黝黑,脸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寿斑。
      看见有客人来访,董老太太非常高兴,拉着记者问长问短。得知记者来自茂名市区,她好奇地问:“那里很远吗?来到这要多久?你们肚子饿了吗?”
   董老太太的曾孙媳妇为我们一边斟茶,一边说着老太太的趣事。据董老太太的曾孙媳妇阿美说,老人家中午睡午觉,正准备起床,听说有客人来看她,立刻叫家人泡茶。真是一位热情的老太太。
   曾是幸福的船家妹子
       记者拉着董老太太的手,和她拉家常。但她的耳朵有点背,大多时候,需要其家人在一旁提醒、“翻译”,才能和别人交流。据了解,董老太太出生于高州顿梭八角山村,其父母是船上人家。“我父亲是撑大船的,那时我们全家人在船上生活。”董老太太自豪地说。
        据了解,董庆贤的父亲当年拥有自己的一艘大船,平时网鱼卖,而且卖的都是大鱼,有时也会帮别人运盐、运米、运茶叶等货物,可以说既是鱼船,又是商船。董庆贤有三个哥哥,两个弟弟,四个妹妹,虽然兄弟姐妹众多,但一家人吃穿基本不用愁,每天都有鱼吃,有饭食。董老太太回忆说:“我从小跟着父母没有饿过肚子,我和妹妹们帮母亲织网,拧麻绳,哥哥弟弟们帮父母捉鱼,运货,虽然我没有上过学,但我觉得小时候很幸福。”
         解放后,董老太太的父母上岸上生活,再不是船上人家,后人中也没有是在船上工作的。因为年纪已大,董老太太已多年没有回过娘家了,而且众多兄弟姐妹中也只剩下董老太太一个人,所以走动就更少了。据董老太太的儿子说,虽然来往不是特别密切,但他知道母亲娘家的后人都过得很好,都住上了小洋楼,也有的在高州城生活,有的在外地大城市生活,他们都幸福美满。
   砍柴犁田食不果腹的岁月
       董庆贤13岁时,其家驻船的那条江来了一个捉鱼仔,他就是梁季秋。梁季秋身材健壮,秉性善良诚实,那些捉鱼人都很喜欢他。于是有人向董庆贤的父亲提议,让梁季秋做他的女婿。董父在媒人的介绍下,同意了这门亲事,将女儿董庆贤许配给梁季秋。
       董老太太回忆说,虽然梁季秋当时曾去过她那里捉鱼,但她从没有见过他,解放前的风俗也不许他们婚前相见,所以是“盲婚哑嫁”。14岁那年,董庆贤由家人作主,坐上一顶轿子回到岭尾村,嫁给了大她三岁的梁季秋。

        梁季秋有三兄弟,父母祖辈都是租地主的田地耕种,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董庆贤说:“我在父母家没有饿过,结婚后才识饿滋味,才知道耕田的辛苦。”14岁的董庆贤嫁到夫家时,一担水桶放在肩上都未能担离地面,“做人家的媳妇好艰难”,虽然还矮小,但也得拖着水桶去到村外的河边挑水。天朦朦亮,她就得起床挑水,村外的河边离家远,水桶又沉,她就这样拖着两个桶磕磕碰碰在河边与家里来回。
        挑水难,挑柴更难。岭尾村周边都是一些小山坡,根本没有柴够供四周村落的村民们用,村民只好到15公里外的大山处找柴草。董庆贤跟着邻居,到大山砍柴,然后再一捆捆挑回家,肩负重担走过15公里的乡村小路,脚起了血泡,肩膀也磨起了血泡。
         尽管自己长得不够高大,丈夫不在家时,董庆贤也得驶牛犁田、耙田。拧麻绳、织布、耕田,没有一刻消停,一年辛苦到头,可是董庆贤一家还是填不饱肚子。和当时的广大劳苦人民一样,董庆贤和家人一年到头没有吃过一顿干饭,甚至没有吃过一次浓稠的粥。“我们那时天天吃野菜,过年也没有饭吃,每年收割的稻谷除了交租,自家就剩一丁点,吃一段时间米汤后,米缸就空了,有时吃杂粮,但杂粮也不多,大人孩子都是吃野菜过日子……”
  五代同堂幸福快乐的晚年
        董庆贤生了10个儿女,存活7个,现在还健在的有6个,最大的女儿现在已90多岁,最小的女儿已60多岁,五代同堂,现在膝下有70多人(包括外孙)。梁汉华说,母亲现在每月领到高龄补贴500多元,她很节俭,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补品,只是50多岁时曾大病一场。当时董庆贤因为劳累过度,那天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于是赶紧躺卧下来,没想到一躺就是20多天。家人给她弄来一点人参水喝,才慢慢好转。
       1985年,梁季秋去世,与丈夫感情一直很好的董庆贤为此伤心不已,眼睛也慢慢失明了。大约是2008年,茂名市扶贫促进会江可伯慈善基金资助董庆贤做了白内障手术,从此她的的眼睛又重现光明。“自从解放后,我们家的生活就慢慢好了,眼睛也看得见了,我觉得好幸福。”据了解,老人家吃东西并不讲究,家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但吃得不多,一餐只吃小半碗饭,喝半碗汤,而且还喜欢吃自家种的水瓜,经常自己煮水瓜吃。

      勤劳的董庆贤至今仍爱劳动,她的生活自理,还爱缝补、用竹蔑织扇、拾柴,甚至帮忙烧火做饭。为了验证自己的能干,老人向记者当场演绎她穿针引线的技巧,博得众人啧啧的赞叹声。岁月在老人的眉宇间留下了道道痕迹,尽管经历过百多年的风雨,但当记者将镜头对准老人时,她露出的世纪微笑如春风般温馨和煦。(来源:茂名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1岁老伯从河里救起200斤溺水老太太!
高州景色之彭村
民间故事:樵夫吃鱼,见鱼刺通体透明,娘子:快吐出来
董氏迁居化州的情况
《草庄老村》
樵夫与龙木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