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一生:大清帝国末路时到底有多穷?

摘自郝一生《日出日落:解密中日百年较量后的资本逻辑》(去当当网购买),东方出版社。

当年,奕等人因国库空虚提出要暂停颐和园工程时,慈禧太后的一句“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成了后人谴责她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颐和园的证据。然而,却很少有人发问:大清帝国怎么穷到这份上了?

其实,当时日本皇室经费每年300万日元(相当于218万两),清廷皇室经费即便按照日本的2倍436万两计算(乾隆三十一年为82万两);辛亥革命后清廷皇室岁出待遇400万元,日本的国民人均皇室费用0.06两,也是清末人均皇室费用0.01两的6倍。即便慈禧从德国银行的500万两借款中花了白银200万两修颐和园,也不到财政岁入的1%,怎么会惹来如此猛烈的指责?大清帝国怎么会穷成这份上了呢?

中国清末工业投资资源的流失,存在“三大黑洞”:第一,常年内战和农民暴动造成的破坏;第二,超频繁的大型自然灾害;第三,巨额对外战争赔款。

在太平天国的十年动乱期间,清政府的南方半壁河山和主要粮食产区和纳税大省,几乎“颗粒无收”。即便有能力纳税的南方各省,也会以“戡乱经费”为由拒缴税赋,使清朝政府本来相当有限的财政岁入折损“过半”、元气大伤。这也成为清朝政府从中央强权转向中央弱权的一大原因。误认为农民暴动是因税赋过重的清廷,就愈发没人再敢提高税率,结果中央政府的财力越来越捉襟见肘。

以财政税收“平均不足旧额的十分之四、五”粗略估算,1850至1863年清廷每年因太平天国净损失财政收入2500~3000万两,14年间财政岁入合计减少约3.5~4.2亿两白银,仅此一项收入的缩水,就可以构建营造价值6000万两的北洋水师6~7只。

清廷表面“仁慈”的超低税率,就像一剂泻药,最终拖垮了国家财政,到头来让国家穷得连税制改革的财力都没有。

在1840年至1894年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共发生旱灾、水灾、霜灾、雪灾、雹灾、冻害、蝗灾、海啸、瘟疫等,各种载入历史文献的大型自然灾害约2000次。1876年至1879年间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特大旱灾,即“丁戊奇荒”,饿死病死1300余万人。灾情之残酷,不仅清代,就是在人类几千年的灾害史上也极为罕见。

1840到1912年,中国共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14次、死亡千人以上的地震11次、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2次。

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无法定量计量,但是仅以丧生的1700万人口占全国4亿人口的4.3%粗计,直接经济损失不应当少于每年GDP的3%(1843年至1894年GDP合计1500亿两),那么在甲午战前的半个世纪中,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财富损失应当有45亿两,是1894年中国清廷财政总收入0.8亿两的约56倍。

有比战争赔款更让中国人窝火的了——损兵折将、输了面子,还要支付对方的战争费用和无理要求。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5年庚子赔款、1906年拉萨赔款总计8次,总金额约7.36亿两。赔款总计库平银9.56亿两,合13.26亿两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3.3两。

其中,最伤筋动骨的还是《马关条约》的2.3亿两赔款。此笔巨额赔款,将中国的财政拖入了深渊,财政本来就揭不开锅的清朝政府,翁同龢等人还为了提前付清赔款而大举向外国银行借贷,最后形成了利滚利后的巨大亏空。甲午战争借款0.28亿两;1895年向俄法借款计4亿法郎,合银0.99亿两,年息4厘,分36年还清;1896年再向英德借款计1600万英镑,合银0.98亿两,年息5厘,分36年还清;1898年英德续借款计1600万英镑,合银1.13亿两,年息4.5厘,分45年还清。以上3笔债款,相当于甲午战争前中国所借外债总和的7倍。庚子赔款实际支付的关平银6.68亿两,其中除日、俄两国外,美英法等国的款项,多有支付文化交流等项下的还款。

如果按照马关条约以后的赔款总额6.8亿两,中国在甲午战争以前的战争赔款实际支付按照1.3亿两计算,这笔钱也至少可以组建两支“北洋水师”。

三大“黑洞”,一共吞噬了清末多少财富呢?

战争赔款13亿两;国内战争(农民暴动等)损失大约相当于1851—1864年的13年间清廷岁入8000万两的35%,即约3.6亿两;天灾人祸45亿两;以上3项合计49.9亿两,相当于1840年至1894年中国实际工业化投资总量0.88亿两的56倍。

在此之上,由于超低税率清廷1868年以后的30年间税收流失约110.9亿两。按照1868年至1894年的30年间,中国GDP总量831亿两,且清末税率可以提高到相当于日本同期30%税率的一半的15%,实际税收138亿两计算。就是说,仅病态税率造成的税收流失一项,就是3大出血口的财富损失总量的2.2倍。难怪清末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先生,在走遍海外诸国后感叹:“四海之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轻赋者。”

故,也许可以说:超级人口大国逼出来的超低税率,是中国甲午惨败和近代百年积弱的主因。

如此规模巨大的财富和税赋流逝,让中国和清廷变成了一个严重失血的病人。财政规模、扩充军备、救济灾民还是保鲜国防力量,处处捉襟见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袁世凯等洋务运动的重臣如何精英也无力补天,因为他们没有女娲手中的石头。

近代中国,就一直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跌宕起伏、灾上加灾、难中叠难、螺旋下沉:

延伸阅读:

《大清的角落》(去当当网购买):清王朝走过康雍乾盛世之后,已无可挽回地走上了衰亡之路:西方列强频频入侵、统治集团昏聩腐朽……曾经的“中央帝国”内外交困、危在旦夕。内在变革要求与外来力量相遇,中华帝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转型,艰难地踏上近代民族国家之路。知名博主聚焦于晚清,再现风雨飘摇,令国人屈辱又难以忘怀的历史。

《在鲁迅的那个时代》(去当当网购买):他们的欢笑、挺拔,他们的雷鸣、呼啸,他们的自负、骄纵,他们的狂狷、怪癖,他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又是生不逢时的一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辛丑条约》给清帝国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李鸿章出访欧美并没那么风光,反而是彻底失败
宣统时清朝岁收2亿余两,是乾隆鼎盛时的5倍,何以如此?
如果晚清和列强死磕不赔钱,会怎么样?
甲午赔款加庚子赔款,6亿五千万两,够买多少北洋舰队?
甲午之战日本到底发了多少战争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