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

摘 要:八旗制度是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是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统治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这一集军事、政治为一体,包纳满、汉、蒙多族的政治制度不仅确定了其成员的个人身份,更改变了他们的民族属性。使得被纳入八旗制度下的汉人,其社会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也随之更改。这些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生活习惯、语言、信仰发生变化,使八旗整体

意识逐渐加强,从而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自1635年皇太极宣布废除诸申(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起,满族作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八旗制度是满族的军事、社会组织形式,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组成。这一制度自形成起,经过不断完善,一部分汉人被纳入满族这一民族共同体之中,民族属性发生改变,不断向满洲靠拢,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

一、汉人满化现象的产生

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满化”现象,主要存在于八旗汉军和汉姓包衣之中。他们均以汉人身份加入旗籍,却隶于不同旗属,地位也不尽相同,故在此进行分别论述。

(一)汉军八旗

八旗内汉军旗的建立始于1631年(清天聪五年),此时汉军仅有一旗,招抚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汉族上层的降官降将上。皇太极时期开始大量收编辽东往投的官兵,借助汉族军队在军事上的优势,以配合对明战争中红夷大炮的使用[1]。1633年皇太极下令,在八旗满洲佐领内分出汉人1580户,“每户十丁授编甲一”,编汉军为一旗。1637年(清崇德二年),“分汉军为两旗” [2]。 1639年(清崇德四年),“分二旗官属兵丁为四旗” [3]。1642年(清崇德七年)编为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同”,①至此,八旗汉军最终形成。据现居于辽宁省本溪县王氏家族的家谱记载:“本贯山东蓬莱县人,村落居址莫可考矣”,先迁至辽阳,后迁至沈阳“授田入册,旗分镶红旗第一佐领”[4]。在此期间,汉军佐领人数不断增加,由1615年的16名,扩充到1639年的72名,至1644年汉军佐领增至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②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以前“三顺王”的汉兵军队,并未纳入汉军旗。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后,才将尚可喜、耿精忠等旧部正式编入八旗汉军。对归附的降民,“仿照明国故例,隶于八旗之下”。 ③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上谕:“向来定例,满洲杀死满洲,例文本末妥协自应以旗人杀死旗人载入例条,则蒙古、汉军皆可包括。……试思八旗俱有蒙古、汉军,岂蒙古、汉军独非旗人?”④

八旗汉军与八旗蒙古、八旗满洲一样,隶属于八旗制度之下,所谓“太祖……肇建八旗,以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5],被编入八旗的各族人口均称之为 “旗人”。清统治者利用八旗制度,突出旗人身份,强调八旗整体性,力图 “以旗统人,以旗统兵”⑤,消除八旗内部的民族差异,充分发挥汉军在军事上的作用,用这种独特的军政共同体来构建民族共同体。

(二)汉姓包衣

所谓汉姓包衣是指本为汉人出身,隶属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中并无包衣组织)的人。这些包衣汉姓人,原为满洲家内奴隶,八旗制度建立后,随其主一同被编入满洲中,受组织管辖,具有平民权利[6]。包衣与汉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奴仆,又是旗人。而包衣内部又存在不同等级:隶属于皇帝、皇室的包衣旗人,编入内务府三旗(镶黄、正黄、正白)[7]。下五旗则由五旗王公府属。

在对明战争中,后金攻占辽沈地区后掠获的人口多为汉人军民,其中一些就变成了旗人的包衣。据统计:1618年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抚顺、马垠丹、东州等城堡五百余处,俘获人畜30万⑥。1635年多尔衮攻入山西“俘获人口、牲畜七万六千二百有奇”[8]。1636年阿济格率军攻取昌平、安州等十二城俘获人口、牲畜18万[9]。1639年多尔衮、杜度分兵攻明,取城61,俘获人口46万余[10]。 1643年阿巴泰领兵深入明地,取94城,俘获人口36.9万名[11]。

这些汉姓包衣,尤其是上三旗包衣,由于是皇室家奴,往往职位显赫、权势较大。声名显赫一时的曹雪芹家族,其祖就是曾任江南织造的曹锡远,是出身于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

部分包衣身居高职,但仍脱离不了奴仆身份。“虽尊位于大家,而名仍隶于私室,方得其位之时,非赫然贵族,一遇其主,则俯首帖耳,执役之不暇,举人世可卑可贱之事恒视为固然,而不敢稍有抵牾。”①

二、汉人满化的表现

被编入八旗的满洲、蒙古、汉军和包衣都是满族的成员②,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无论在服饰、语言文字,还是在信仰、心理状态上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满化”。

在服装、发式上他们与“满人”一样剃去四周边缘,中间保留长发三绺编成长辫一条,置于脑后。妇女不缠脚而为“天足”,耳穿三孔。在婚俗习惯上,汉军一改汉人指腹为婚、看重贫富的习惯,讲求门第,不闹洞房。在汉军旗人的婚配上,内部通婚现象较多,但其中也有与满洲旗人通婚的现象。康熙与乾隆帝的母亲均为汉军旗人之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后家(母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③;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后家魏氏,本汉军。抬入满洲旗,改魏佳氏”④。

在语言文字方面,清统治者一直把“国语骑射”看做“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12],作为八旗之内的汉军子弟也自然被要求与满洲八旗人员一样,学满文,练骑射。包衣旗人、八旗汉军知晓满语,与政府的重视与督导是密不可分的。八旗佐领下幼童, 10岁以上,均可入学,“其满洲、汉军旗幼童,教习清书、清语,习马步箭。”⑤“八旗汉军都统办理事务,多用清书,汉军子弟学习清书,甚属紧要”⑥,清政府明令要求各地设立清文义学。统治者也要求其,“口奏清语履历,毋得再有违误”[13]。并对不通晓满语的官员降级罚俸。雍正十一年(1733年),谕令汉军“不能清语,概不拣练”[14]。

这些入旗籍的汉人不仅在语言文字上通晓满语,更将姓氏改为满姓,并且效仿满洲,“称名不举姓”⑦的习惯:明朝开国重臣常遇春的后代因其祖降清编入汉军,从常氏第13世祖名字起皆用满语化词汇:13世祖名阿虎达、14世祖名扎勒彬,18世祖起成为正身旗人,隶属于正白旗[15]。

在祭祀形式上,旗籍汉军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烧旗香”的仪式。即以萨满所谓人神附体,戴神衣神帽,祭祀动物神、天地神,手持单鼓,并敲打单鼓鼓点。这是一种汉军八旗所特有的祭祀体制。它兼具了满、汉两种文化的特点。作为满族萨满跳神的分支,它又渗入了汉族祭祀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16]。

这些加入旗籍的汉人,与满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且共同隶属于同一政治体制之下,在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逐渐满化,与满族日益贴近,真正地融入到其中,成为其一员。

三、“汉人满化”的影响

(一)满化汉人得到优待

纳入旗籍后,旗人成为区别于“民人”的社会集团,所谓旗民不交产、不通婚、不同刑,对旗民界限有着严格的划分。这些汉人的身份发生变化,经济上依靠八旗制度供养,法律、军事上,也享有种种优待。

政治上,汉军地位高于汉族官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汉人的独特身份,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仕途上往往有所作为,出任地方总督、巡抚。在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治体制的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满洲名臣传》中立专传者635人,其中满洲461人,蒙古36人,汉军136人。

法律上,旗民有别,在量刑定罪时,旗人受到优待。例如,汉民犯法,应笞杖者笞杖,应充军者充军、徒刑,而旗人则否。在军事上,往往受到重用,顺治年间佐领张从善“升授京口固山大”⑧。

在经济上,汉军与八旗满洲一样,均按计丁授田。除固定粮饷(坐粮)外,临时打仗时,还可以领取一份数额略约相等的“行粮”。汉军自备军装战马,从征出战;耕种份地,缴纳官赋,与满洲八旗无异。

(二)有力促进满族人口的增加

清代八旗制度与满族人口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至清代中期后,其中汉军旗人增长迅速,使得满族人口大量增加(顺治即位时仅30万,到清中期已达300万之多)。以至于乾隆时期,政府迫于旗人供养压力,不得不采取京旗回屯、允许汉军出旗政策。

据《满洲地方志》草案卷载:清朝民政部门在宣统元年(1909年)进行的奉天省人口调查中在旗人口占全省人口的22.5%,其中满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75%,汉军(汉八旗)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7.8%[37]。满族人口的增长,有利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有重大作用。

(三)民族关系的融合

被纳入到八旗制度下的汉人(汉军、包衣),由于政治原因其个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民族属性发生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八旗制度解体后,其政治隶属关系虽已瓦解,但仍自报为满族。这说明在与满族长期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向满洲靠拢,在各个方面与满族日益贴近,成为了满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可见民族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而动的过程。在满人汉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汉人经过近300年的民族融合,逐渐满化,成为满族的一员,融入到这一共同体之中。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清朝历史上的满人汉化还是汉人满化现象,都是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一个缩影。通过长期的共处,各民族交流频繁,生活与政治上的一致性,将他们逐渐纳入同一整体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体。

参考文献:

[1]黄一农.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J].历史研究,2004,(4).

[2]清太宗实录:卷37[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3]清太宗实录:卷47[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4]王明霞,张佳生.“汉人满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5]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6]张玉兴.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7]杜家骥.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81.

[8]清太宗实录:卷24[M]北京:中华书局 , 1985.

[9]清太宗实录:卷31,中华书局[M]北京:1985.

[10]清太宗实录:卷45,中华书局[M]北京:1985.

[11]清太宗实录:卷64,中华书局[M]北京:1985.

[12]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卷192《兵十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清德宗实录[M]北京:239,中华书局,1987.

[14]清世祖实录[M]北京:卷138,中华书局,1986.

[15]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卷8[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6]曹丽娟.汉军八旗祭祀歌舞辨析――兼论满、汉民族间文化的融合[J].满族研究,1993,(1).

[17]刘庆相.略谈满族人口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J].人口学刊,1995,(5).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论清代汉人的“满化”
投降满清的汉军下场如何?几乎全被同化 从72%降到43%
红学公案:曹家的旗籍问题|红楼梦,研究
年羹尧是汉人,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不是说满汉不通婚吗?
汉族旗人,一个特殊的群体
满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满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