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研究中高被引频次学术论文分析
*
卢圣锋1,2,邹  颖2,王如东2,于美玲2
(南京中医药大学1.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3;2.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针灸已被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并在5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1],是目前国际上认可度最高、海外研究数量最多、研究进展最快的中医疗法[2]。随着中医药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进一步推动和促进针灸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将成为针灸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全面把握针灸研究现状、洞悉针灸发展方向将为有效推动针灸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目前,针灸研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应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加,仅SCI-E收录的学术论文就有5 000余篇[2],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中快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引文分析属于文献计量学研究范畴,是使用引文数据对某项研究的影响力进行量化的方式[3],其中引用频次常被用来分析某特定领域过去、当前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为我们提供该领域顶级学者、杂志和研究机构的信息[4],而且引用率还能用来评价某一杂志或某一学术论文的影响力[5]。为此,我们采用该方法对在特定中、英文数据库中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的针灸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针灸研究的学术生态现状、把握针灸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为针灸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以“针灸”“针刺”“针”“电针”“穴位”“灸”“艾灸”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4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万方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以“acupuncture”“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为关键词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5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25日)。
1.2  文献整理
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全文相结合进行筛选,排除非针灸研究为主的文献,比较各数据库中针灸研究学术论文的被引次数,并根据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对排名前100位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
采用Access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文献特征(包括出版年份、被引次数、发表杂志、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地区和论文题目)和研究特征(包括论文类型和研究主题)进行提取。研究机构和国家地区归属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准,对于第一作者标注2个及以上单位的,只以第一个单位为准;研究类型分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本研究将综述归于文献研究),其中临床研究论文又分为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案例分析、案例报道[6]。当某一研究采用人体组织、细胞、血液进行研究,或者以正常人为载体进行针灸研究时,该研究归属于基础研究[6]。整个过程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交叉核对结果,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不能协调时请第三者进行仲裁。
2  结果
2.1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的发表年度篇数分布
引用频次前100位的论文共有102篇,其中中文论文43篇,英文论文59篇,分别发表于1973至2012年期间。74篇论文(约占论文总数72.5%,含中文论文33篇)发表于1996至2007年,其中发表论文数较多的年份分别为2005年(12篇,含中文论文3篇),2001年(11篇,含中文论文6篇)、2002年(9篇,含中文论文5篇)、2000年(7篇,含中文论文3篇)、1996年(7篇,含中文论文6篇),其他年份发表的28篇论文中,含中文论文10篇。见图1。
2.2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的被引频次特征
纳入分析的102篇文献中,最高被引频次为505次,最低被引频次为146次,平均引用频次约为222次。其中43篇中文论文总引用频次为8 860次,
最高引用频次为505次,最低引用频次为146次,平均引用频次约为206次;59篇英文论文总引用频次为13 737次,最高引用频次为478次,平均引用频次约为233次。引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论文共10篇,将其论文题目、发表杂志、发表作者、引用频次、归属国家及研究类型列于表1。由表1可知,其总引用频次为4 164次,平均约416次。从第一作者单位归属地来看,有4篇论文属于中国(2篇为韩济生院士所著),其余分别是美国4篇,德国和加拿大各1篇;从研究类型来看,中国作者发表论文皆为综述,而国外作者发表论文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为主。
2.3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的发表杂志分布
102篇针灸论文分别发表于国内外的44本杂志,其中中文期刊14种,英文期刊30种。刊载这102篇针灸论文数排名前10位的杂志共有15本,将其杂志名称及影响因子、高被引论文数、论文平均及最高被引频次列于表2。由表2可知,《中国针灸》杂志刊文数最多,共24篇,占这102篇论文数的23.5%;其次为Pain杂志刊载8篇,占总论文数的7.8%。除表2所列杂志外,国际高影响因子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s(12.504),Progress in neurobiology(13.177),Nature neuroscience(16.724),Lancet neurology(23.468),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14.769),Radiology(6.798)等杂志均刊载针灸研究论文。表2中15本杂志平均引用频次最高的是Brain research(329次),最低的为《上海针灸杂志》(177次);总体而言,英文杂志
表2  刊载论文数前10位的杂志及其影响因子、发表论文篇数和论文引用频次
排名
杂志名称(影响因子)
高被引论文数(%)
平均被
引频次
最高被
引频次
1
《中国针灸》(1.432)
24(23.5)
186
505
2
Pain(5.557)
8(7.8)
190
248
3
British  medical journal(19.679)
5(4.9)
178
213
3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3.976)
5(4.9)
245
367
3
《上海针灸杂志》(1.108)
5(4.9)
177
251
6
Lancet(44.002)
4(3.9)
279
440
6
Archive  of internal medicine(14)
4(3.9)
229
281
8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37.684)
3(2.9)
217
324
8
Neuroimage(5.463)
3(2.9)
224
263
10
Human  brain mapping(4.962)
2(2.0)
296
413
10
Life  sciences(2.685)
2(2.0)
290
325
10
Brain  research(2.561)
2(2.0)
329
478
10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784)
2(2.0)
182
189
10
《针刺研究》(1.861)
2(2.0)
218
263
10
《中医杂志》(1.338)
2(2.0)
217
237
注:中文杂志影响因子来源于CNKI,英文杂志影响因子来源于http://www.medsci.cn/sci/,其中Archive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已更名为JAMA internal medicine。查询日期为2016年12月25日。
论文的平均引用频次(约242次)要高于中文杂志(约200次)。
2.4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所属国家地区分布
所有论文归属于9个国家与地区,中国大陆以47篇(占总论文数46.1%)居首位。美国、英国、德国分别以21篇、11篇、9篇紧随其后。将各个国家与地区发表高被引论文数、平均被引频次和研究类型列于表3。由表3可知,从平均被引频次来看,德国、中国台湾、美国分别以256次、248次、240次位列前三甲;进一步对其研究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这3个国家与地区发表的论文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主,其中德国发表的9篇论文全是临床研究。
2.5  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所属研究机构分布
对102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第一工作单位归属研究机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58个研究机构,其中中国21个(中国大陆19个、中国台湾2个),国外37个,每篇文章的合作单位数量在1~8个之间,其中以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为第一工作单位发表的针刺治疗慢性痛系统评价合作单位最多。将发表论文数排名前10位的12个研究机构及其发表论文篇数、平均引用频次和研究主题列于表4。由表4可知,12个研究机构中,中国有7个,德国和美国各有2个,加拿大有1个;从发表高被引论文数来看,天津中医药大学8篇高居榜首,美国哈佛大学(6篇)和北京大学(4篇)紧随其后;从平均被引频次来看,北京大学以349次为最高;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外主要以痛证为主,而国内则呈多元化。
2.6  引用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
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在1~16位之间,所有论文共涉及第一作者84位,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高引用频次论文者有11位,将其归属国家地区、发表论文篇数和研究主题列于表5。由表5可知,11位作者分属于6个国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多的3位作者是韩济生、Cherkin DC和石学敏教授,以针刺镇痛(包括各类疼痛疾病)为研究主题的作者有6位。此外,在所有论文中,独立作者论文有10篇,其中中文论文5篇,主要是综述和临床病例观察报道,分别为韩济生、石学敏、任晓艳、钟蓝、许姿妙各1篇;英文论文5篇,全是综述或系统评价论文,依次为韩济生2篇,赵志奇、Vjckers AJ、Kaptchuk TJ各1篇。
表3  被引频次前100位论文的国家地区归属及其被引频次和研究类型特点
排名
国家和地区
高被引论文数(基础/临床/文献研究)
平均被引频次
1
中国大陆
47(12/13/22)
219
2
美国
21(6/6/9)
240
3
英国
11(2/3/6)
180
4
德国
9(0/9/0)
256
5
加拿大
6(2/2/2)
215
6
瑞典
4(2/0/2)
220
7
中国台湾
2(2/0/0)
248
8
瑞士
1(0/1/0)
146
8
荷兰
1(0/0/1)
173
表4  发表高被引频次论文数前10位的研究机构分布
及其研究主题
排名
研究机构
高被引论文数
平均引用频次
研究主题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8
190
针刺治疗脑病
2
美国哈佛大学
6
256
针刺与fMRI
3
北京大学(含北京医科大学)
4
349
针刺镇痛
4
德国海德堡大学
3
261
安慰针、针刺镇痛
4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3
251
针刺治疗头痛、慢性痛
4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3
284
针刺镇痛
4
美国马里兰大学
3
239
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与循证研究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3
263
针刺治疗抑郁、镇痛
4
复旦大学(含上海医科大学)
3
221
针刺抗脑缺血损伤、针刺镇痛
4
江西中医学院
3
208
热敏灸
4
南京中医药大学
3
191
针灸减肥
4
成都中医药大学
3
169
腧穴特异性
表5  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被引频次针灸论文2篇及以上的研究者和其研究主题
排名
作者姓名(国家/地区)
高被引论文数
研究主题
第一作者
合作作者
1
韩济生(中国大陆)
4
2
针刺镇痛
1
Cherkin DC(美国)
4
2
针刺治疗腰背疼的临床与循证研究
1
石学敏(中国大陆)
4
1
“醒脑开窍”针法
4
陈日新(中国大陆)
3
0
热敏灸疗法
5
Linde K(德国)
2
3
针刺治疗偏头痛和慢性痛的临床研究
5
Clement-Jones V(英国)
2
0
针刺镇痛
5
Pomeranz B(加拿大)
2
1
针刺镇痛
5
Hui KKS(美国)
2
1
针刺与fMRI
5
刘志诚(中国大陆)
2
0
针刺减肥
5
Andersson SA(瑞典)
2
0
针刺镇痛
5
Wu MT(中国台湾)
2
0
针刺与fMRI
注:合作作者为非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
2.7  被引频次排名前100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及其研究类型分布
将纳入的102篇论文按研究类型来分,依次为临床研究(33篇)、基础研究(27篇)、文献研究(42篇)。其研究主题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灸治疗疾病研究,这部分研究涉及疾病22种(其中英文论文涉及疾病9种,中文论文涉及疾病14种),分布于64篇论文中;另一类论文主要涉及针灸的一些基础问题,主要包括经络、腧穴、手法量学、得气、效应特异性、脑功能响应及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不良事件等研究。将涉及疾病进行合并后,可分成12大类,将其按研究类型列于表6。由表6可知,疾病可分为3种研究类型:临床研究(31篇)、基础研究(16篇)和文献研究(17篇),其中研究最集中的疾病以针灸的优势病种为主[7],如疼痛相关疾病(英文论文33篇)和脑损伤相关疾病(中文论文14篇)。除疾病以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针灸效应机制(10篇)、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与脑功能响应(8篇)、腧穴(4篇)、热敏灸(3篇)和安慰针(3篇)。
表6  被引频次前100位针灸论文涉及疾病及其研究类型分布
涉及疾病
高被引论文数
临床研究(英文)
基础研究(英文)
文献研究(英文)
疼痛(含偏头痛、下腰背痛、紧张性头痛、HIV诱发外周神经痛、纤维肌痛等)
13(13)
7(7)
15(13)
脑损伤(含脑卒中、抑郁
症等)
8(0)
4(0)
2(0)
肥胖
1(0)
3(0)
0(0)
膝骨关节炎
3(3)
0(0)
0(0)
放化疗后呕吐
1(1)
0(0)
0(0)
肩袖肌腱炎
1(1)
0(0)
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0)
0(0)
0(0)
假性延髓麻痹
1(0)
0(0)
0(0)
腰椎间盘突出症
1(0)
0(0)
0(0)
慢性软组织损伤
0(0)
1(0)
0(0)
多囊性卵巢综合征
1(0)
0(0)
0(0)
海络因成瘾
0(0)
1(1)
0(0)
3  讨论与分析
3.1  分析针灸研究中的高被引频次论文能有效把握针灸学科学术水平,促进针灸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研论文一经公开发表,就有可能被国内外学者阅读,并通过引用方式来选择支撑该学术创作中“有用”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等研究资料[8]。作为科学对话的一种方式,引文与学术成果之间具有相互依性关系,目前由引文产生的被引频次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判断科研论文内在价值的一项通用指标[9-10]。普遍认为,一篇论文被他引次数越多,其学术价值就越大,创新性也越强[9-10]。例如,有人统计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可高达1 000次,是总平均被引次数的30倍[9,11]。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被引频次的针灸论文,来总结和评价针灸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等,以期把握针灸学发展现状和脉络,为更好地把握针灸研究趋势提供支撑。
本次纳入分析的被引频次前100位针灸论文共102篇(中文论文43篇,英文论文59篇),皆发表于1973至2012年期间,其间出现5个大小不等的波峰,其中处于峰值的年份分别是1977年(4篇)、1996年(7篇),2001年(11篇)、2005年(12篇)、2007年(6篇),且在1996至2007年期间共发表了74篇(约占总论文数72.5%)高被引频次论文。伴随着波峰的出现,针灸发展史上出现了几次大的事件,具体依次为:①1972年尼克松访华诱发世界范围内的第1次针灸热潮;②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针灸的适应证由43种增加到64种;③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听证会承认针灸疗法的有效性,针灸研究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第2次热潮;④2006年,针灸界承担的第1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正式开始实施。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针灸研究的发展,因此,笔者推测其与该时间段出现数量多的高被引频次论文存在一定相关性。102篇论文中最高被引频次为505次,高于牙周病学最高被引频次346次[12],但远低于整形外产手术学的1748次[13]。有研究者[6]认为,一篇文章被引频数并不能完全等同其研究质量,但至少可以反映出该领域对此论文的认可度。事实上,每个专业的被引频次可能存在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某一特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数量[14]。通常出版物被引用超过400次会被认为是经典,对于研究人数少的领域,可定为100次[14-15]。可见,针灸研究已经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被引频次超过400次的6篇论文,其主题依次为:艾灸的生物物理机制、针刺镇痛、电针频率与神经肽释放、假针刺的应用、fMRI与针刺、穴位埋线源流和机制,这些研究都直接反映目前针灸研究的热点方向。但也应清楚地看到,在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论文中,只涉及3位中国作者的4篇综述论文(2篇中文论文关于艾灸和穴位埋线机制研究进展,2篇英文论文关于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进展),而国外作者的论文则以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为主(主要涉及针刺镇痛、假针刺、fMRI与针刺机制研究)。由此提示:国内外研究者对针灸研究的认知角度存在差异,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在深度上还存在不足,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还存在差距。但相信,随着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水平的文章[16-17]陆续发表,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
3.2  高被引频次针灸论文的文献特征分析能加深认识针灸研究的学术现状与定位,推动针灸研究更好融入主流医学当中
本研究显示,被引频次前100位的针灸论文发表于国内外的44本杂志,其中中文期刊14种、英文期刊30种,包含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等高影响因子的SCI源刊,表明针灸的地位正得到世界主流医学越来越多的认可。除表2列出的刊文数前10位的杂志外,还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Trends in neurosciences,Progress in neurobiology,Nature neuroscience,Lancet neurology,Annual review of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和影响因子大于5的Radi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FASEB journal,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都刊载针灸研究论文,提示我们在进行针刺研究论文投稿时,应有充分的自信,只要研究质量足够高,国际高影响因子杂志并不排斥。在众多杂志中,《中国针灸》以刊载24篇的成绩遥遥领先,说明中文依然是针灸研究的主要报告语言,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排名前10位的15种期刊中,只有4种杂志是中文,而且102篇高被引频次论文中有59篇为英文,表明采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发表研究成果,更容易提高研究成果的引用率和扩大杂志的影响。引用频次前100位论文涉及的第一作者有84位,表明针灸研究存在广泛的研究群体,论文数排在前三甲的作者依次为我国的韩济生院士、美国的Cherkin DC教授和我国的石学敏院士。深入对其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方向专一,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品牌,如韩济生院士的针刺镇痛研究、Cherkin和Linde教授的循证针灸临床研究、石学敏院士的脑病研究、陈日新教授的热敏穴研究、刘志诚教授的针灸减肥研究等,这些特质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高被引频次论文中有47篇(中文论文43篇,英文论文4篇)属于中国大陆的研究机构,其次为美国21篇,英国11篇和德国9篇,其中德国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最多,达256次。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发表的9篇论文全是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众多研究机构中,天津中医药大学以8篇高居榜首,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以6篇的成绩紧随其后,前者以其针灸脑病研究的学术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针灸临床基地,后者则以fMRI技术为依托,占领着针灸机制可视化研究的学术高端。虽然在排名前10位的12个研究机构中,中国占有7席,但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研究机构发表的针灸论文91.5%(43篇)为中文,仅有的4篇英文论文分别为北京大学韩济生院士3篇和复旦大学的赵志奇教授1篇,整个中医院校研究者未有一篇入围,提示在针灸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国外发达国家正加大对针灸的研究力度,对我国针灸研究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同时,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我们开展的针灸研究应更好地与之相符,以便被更广泛地接受。此外,对独立论文作者进行分析,在仅有的10篇论文中,中国学者发表8篇;同样,在进行合作单位分析时,也发现,中国大陆作者发表的47篇论文中,只有13篇是2个及以上单位进行合作研究的,其他55篇论文中则有29篇。因此,进一步提升针灸研究者研究水平的同时、全面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和加强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是促进针灸更好融入主流医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高被引频次针灸论文的研究特征分析能有效洞悉针灸研究热点和前沿,推动针灸研究实现更好的原始创新
纳入分析的102篇针灸论文主要从研究主题和研究类型两个方面对其研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主题可总结以疾病为对象的研究和以针灸为对象的研究,将其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文献研究3个研究类型进行划分,对应的论文篇数依次为33、27、42篇。单独将59篇英文论文进行分类,则依次为临床研究(20篇)、基础研究(15篇)、文献研究(24篇)。这一结果与医学研究领域通常高被引频次论文为临床研究[13,18]或者基础研究[6]不一致。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疾病研究的64篇涉及22种疾病的论文按上述研究类型进行划分,结果为临床研究31篇、基础研究16篇、文献研究17篇,可见在针灸治疗疾病研究中,临床研究仍占主导地位。疾病临床研究中,英文论文有18篇,主要集中下腰背痛(6篇)、偏头痛和膝骨关节炎(各3篇)、慢性痛(2篇);基础研究有英文论文8篇,其中镇痛7篇;文献研究有英文论文13篇,其中镇痛11篇、下腰背痛2篇。可见国外疾病研究主要集中于疼痛相关疾病,与此不同的是,国内论文主要以脑损伤相关疾病为主。对于以针灸为对象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涉及针灸的基本问题,如经络、腧穴、手法量学、疾病谱、针刺脑响应及针灸作用机制等;而国外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安慰针、针刺理论和机制介绍及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不良反应等,提示国内外研究者对针灸疗法的关注重心存在差异。而且发现在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中,以fMRI为代表的可视化研究手段在国外研究占重要地位。此外,还可看到,国外临床研究的病种更加广泛,如放化疗后呕吐等,提示随着疾病谱的不断扩大,我们在坚守已有优势病种的同时,也应敢于去拓展可能的优势病种,延伸针灸的外部生存空间。
同时,应注意到,近年来国外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的高引用频次论文对针灸研究具有引领作用,如2010年美国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的腺苷A1受体介导的针刺局部镇痛机制[19](被引用242次),2005年德国发表在JAMA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研究[20](被引用324次),前者开拓了针灸作用与嘌呤信号研究新领域,后者则将经穴特异性和穴位本态研究助推成针灸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提示我们在具有高影响力研究成果产出中存在距离,期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警醒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更好地围绕针灸学科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施联合攻关,开展更加严格而又有深度的研究。另外,2012年美国发表的针刺治疗慢性痛的系统评价[21]被引频次高达250次,表明针刺镇痛仍然是国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而在循证医学占主导的当下,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则是推动针灸更大程度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总之,通过本研究,对被引频次前100位针灸论文发表杂志、作者、国家地区、论文题目、出版年份、被引频次、论文类型及研究主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整理,为进一步开展针灸相关研究提供有用信息,而且不难看出,在针灸研究中,对针刺疗法研究的重视程度远高于灸法,且其相应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研究发表在越高水平杂志,其被引频次可能越高。但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如横跨时间过长,不能更好地体现当前针灸研究的最新前沿,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对研究时间进行限定,并将国内外研究进行更细致的比较区分,如就其中的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部分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期更全面、及时地反映当前针灸研究现状和趋势,更好厘清国内外学者在提炼针灸科学问题上的落着点和出发点,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选自《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第八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全国悦读活动推荐获奖作品选登(一)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要求
针灸治酒瘾
针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耳聋耳鸣的临床观察
大脑对针灸会产生什么反应?
中医药最常投稿的SCI期刊大汇总(top1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