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师致学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个要素


To “我的名字不重要”


(图片来源:pixabay)


孩子,谢谢你的留言及其中表现出来的信任。抱歉最近有点事,回复晚了。我不是一个好老师,不擅长写作。零零碎碎地说一些我的想法,希望通过沟通和交流,给你一点参考,也帮我更好地了解学生。


我赞同你的说法,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学生心里多少把导师当作父母,很多导师心底多少也把学生当作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年龄,估计是大学毕业直接进研究生,因此我叫你孩子,希望别介意。这种心态,有利有弊。


利是师生间感情比较亲,弊也在于师生关系过近,学术上反而不够严格。我常常提醒自己又常常犯的毛病,就是对学生不够尊重,总觉得“我是为你好,训你一顿也应该”,或是“恨铁不成钢,为什么不多努力”。而学生,尤其是女生,比较容易产生对导师的依赖。我的课题组女生多,这一点比较明显。


对于导师来说,最大的财富是学生。不是学生在课题组的2年、3年,而是从进师门开始以后几十年。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做了多少实验、发了多少文章、参加了多少工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课题组,真正地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锻炼了能力,给学生提供在其它环境下得不到的机会和训练,让学生离开课题组时比进来时在多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参加工作,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不断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这才会让学生真正地跟老师亲,跟课题组成员亲,这种“学术血缘”,持续绵长。


同样地,对研究生来说,这2—3年的时间,不能仅仅是拿一张硕士文凭,现在文凭并不值钱,也不难获取,人生最宝贵的青春,为了文凭浪费,太可惜。本科毕业参加工作,认认真真干2、3年,能获得的薪水和地位不会比研究生毕业差。


研究生不能以参加了多少项目,发了多少论文来评价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收获。(我本人以研究为主,所以谈得比较多的是实验和论文。工程项目与此同理。)这些东西,是外行‘管理’内行的工具,不是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真正表现。


在目前的阶段,导师和研究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压力需要做项目发论文,我不清楚你所在学校的要求,估计类似。这种外来的压力我们只能满足。但作为一个研究生,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分得清什么是“应该”什么是“只能如此”。科研思路的形成、专业知识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应该”,其它的,都是现实条件下“只能如此”。


以前,我总想保护学生,不让他(她)们接触各种各样的‘考核、要求’等等,后来发现不现实。只好告诉他(她)们,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做,包括为了毕业发没什么价值的论文,为了结题硬把自己的成果‘上纲上线’。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不是什么好事情。


(图片来源:pixabay)


科研能力,基础是科研态度。


这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上文已经分析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再重复。科研必须严谨、诚实。每一个实验数据,必须站得住脚。我们的教育,对此是严重不足的。


我反复告诫学生‘标准线一定要准确,重复10次8次不算多’、‘平行实验、平行样、平行测试’,但每个学生,进实验室后平均要半年的时间,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误差控制,拿出来的数据才可以用。有的导师,可以说对实验质量的控制不严格,这对学生是极大的误导,扭曲了研究的本质。


科研能力,最高的要求是‘学术眼光’。


对于工程学科来说,能从实践中总结出科学问题,通过科学问题的解决促进行业的进步。能对学科和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判断。这个要求很高,对硕士生来说,我们就不提了。


科研能力,最核心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人,可以很快地接手本行业任何问题,甚至很快地进入另一个行业。因为他(她)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实施方案、检测效果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并推广。


科研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判断力”。


不但要会做,还要能对同行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判断。分得清好坏,看得出高低。这需要能力,更需要‘批判和挑战’的习惯,不能对文献、对老师、对权威的意见全盘接收。这一点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严重缺乏的。


科研能力,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表达能力”。


尤其是现代社会,千里马必须自己跑起来,不能傻等伯乐。我们的教育中,对表达能力的训练极为欠缺。很多学得很好,做得也不错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没有章法,看得人发晕。说起话来,没有层次,搞不懂他(她)干了些什么。


科研能力,决不仅仅用于科研。


做工程、做产品,甚至解决一些生活问题,都十分重要。研究生教育,就是对学生提供系统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训练,是学生在其它环境中得不到,或是不够好的。相比之下,学知识、做项目、写文章,工作中完全可以完成,不必专门跑来读研究生。


如果是对学术很感兴趣,希望深造,或是打算去外企工作。外语(主要是英语)能力也很重要。

 

我的经验是,学生进实验室,平均先犯上大半年的错误,磕磕碰碰吸取一大堆教训。我以前一直希望能通过其它方法缩短这个时间,包括写了一本书,让学生进实验室前先读。发现还是不行,不犯一堆错误,就是不能吸取教训。只有不到10%的学生可以很快上手。从这个角度说,进实验室时间太短,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图片来源:pixaba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选择合适的导师?
选导师的重要性!读研时流的泪,就是选导师时脑子里注的水
研究生导师不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科学网—指导、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和思考 - 马臻的博文
[寄语学生] 给研究生的入学第一课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