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许锡良:中学都教不好,居然让他去教小学

有一次教育局请我作为教育督导专家去参加一个评估督导工作。这所学校在几年前曾经发生过一起恶性教育事故,连校长都因此被撤换了,说起此事时同行的教育领导还一脸的悲伤。

恶性教育事故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地有一个中学女教师,因为脾气与性格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很不好,经常被家长、学生投诉,投诉的内容主要是该女教师对学生体罚或者辱骂之类。当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考虑到投诉太多会影响不好,就把她调到本地的一所小学去任教。以为中学搞不定,到小学应该没多少问题。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女教师到小学三年级担任班主任才半个学期,就发生了一起恶性教育事故。一次课间,班上两位女生因为一些小事吵架,这件事很快被报告到了班主任那里。这位女教师竟然当众袒护其中的一位学生,另一位学生委屈地哭了起来,她便说你会哭算什么,还不如死了好。这个受委屈的女生竟然真的从教室所在的四楼上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我听完整个事件后,感觉这个教育悲剧背后有种种误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在将这个不适宜当中学教师的人调去小学的那一刻,已经埋下了教育悲剧的种子。原因很简单,中学教不好,受到学生及家长不断投诉的老师,其实并不适宜当老师。因为,她连起码的师生关系都搞不好,也就是说,教育智慧太过于欠缺。处理此事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这个不适宜当老师的女教师离开教师岗位,让她在其他岗位上服务社会。因为,不是什么人都适宜当老师的,也不是所有人在经过培训后就能当好老师,好教师至少有一半的素质是天生的。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只有特定的人群才适宜做,而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有望成为杰出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屈指可数。在中国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真正堪称大教育家的,也只有陶行知与蔡元培等几个人而已。原因很简单,教育作为一门专业,与其他专业领域里一样,真正大师级人才寥若晨星。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大学对教师的要求比中学高,中学对教师的要求又比小学要高。其实,这是个非常大的误区。大学、中学、小学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像我们考机动车牌照那样,拥有了A牌照就可以开B牌照的车,而拥有了B牌照又可以开C牌照的车。教师的教育能力并不一定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能够教大学的教师,未必能教好中学、小学。相反,就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而言,其实小学的要求比中学高,中学的要求比大学高。为什么会这样倒过来?因为教育过程针对的是人的成长过程。就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就越大。这个时候,对教育的方法、策略与智慧的要求就越高,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体察入微,越要深入研究,注意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越是在儿童年龄小的时候,越是亲密。幼儿园里的师生关系,仅次于亲子关系,小学比幼儿园要疏一些,初中又比小学要疏一些。到了高中,因为学生接近成年,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人格开始独立,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对教师的依赖性逐步减弱,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作用在逐步降低。到了大学,特别是博士生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仅仅是在某个学术领域的某个问题上,甚至在学术领域中也无法左右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个过程,同时也说明就教育艺术性而言,小学要高于中学,中学要高于大学。一个人教不好大学,或者连大学的师生关系都处理不好,就不要指望他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如果一个教师连中学的师生关系都处理不好,就不要指望他能够教好小学。

我们之所以容易产生这个误区,是因为我们把对教师的要求等同于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其实,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素质来说只是一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性更多体现在教育智慧与教育能力方面。我们的社会常常轻视小学教育,以为小学教给孩子的那些知识都非常简单易懂,几乎人人都可以教。其实,教给孩子的那些知识,你可能懂;但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教给孩子,这就不是人人都可为的事情。更何况教育不是单纯针对知识,而是要针对人。人的成长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能力,而且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到每个人学生情况又不同。师生关系的处理确实是一个很复杂、微妙的过程。过于亲密,没有教育的空间;过于疏远,产生不了教育的气场。有时让学生在考场上考了高分,却让学生丢掉了想象的空间与探究的欲望,仍然是失败的教育。

人类历史上大凡成功的教育实验和研究的案例,大多是在幼儿、小学里做的,极少在大学里做。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发现儿童第一人的教育思想家卢梭,主要也是写爱弥尔儿童时期的教育,写到爱弥尔成年之后的材料就很少了,因为成年之后能够再接受有效教育的空间就相对要小得多了。再比如,像世界著名的大心理学家皮亚杰,他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幼儿、小学生,最多到初中生。他为什么不去大学里拿大学生做研究对象?那是因为大学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心理已经相对成熟稳定,教育的效果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中国的教育家陈鹤琴也是拿儿童做研究对象的,陶行知先生说得最多的也是儿童的教育。当年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也是针对儿童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可见,真正的大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是从关注儿童的教育开始的。

真正要研究教育,其实还是要到中小学校去,到中小学的课堂里去。真实地接触到学生,接触到课堂,接触到中小学的老师,凭空是无法演绎好的教育、好的课堂的。儿童的认知与儿童的身心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儿童作为主体性的人,需要自主地发展,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需要选择能力的培养;然而,他们又是未成年人,需要成年的人的引导。社会对他们还很陌生,他们的身心发育又还没有成熟,思想比较简单幼稚,所以,需要教师为他们树立一个做人做事的学习榜样。错误的教育总是容易用知识将儿童的天赋的好奇心与求知识欲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我们的老师懂得儿童的生命属于他自己,懂得尊重学生的重要性,懂得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与知识逻辑之间的微妙联系,我们完全可以从容淡定地做好老师。■

 

(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6年4月“专栏”)






【喜讯】


窦桂梅、韩少功、罗崇敏、韩军、陈琴、徐健顺等一大波名家来袭,你还等什么?


好消息丨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开始招募了!



《教师博览》名家字画特价销售活动之一


《教师博览》名家字画特价销售活动之二



欢迎通过本刊微信小店订购:2015年《教师博览》文摘版、原创版精装合订本(各80元,包邮),2016年《教师博览》和《江西教育》杂志!

请进微信小店【博览书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霍姆林斯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
教育教学能力素质
2014年,哪些课堂新象值得铭记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名言100句
闫 学:将阅读辐射到学生家庭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