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一点皮穿支针法的科普
userphoto

2022.10.18 广西

关注
皮穿支是一个复合概念。最早人们称呼为“皮肤营养血管穿筋膜分支”。后来,中国的显微外科医生就缩略为“皮穿支”,目的就是为了做皮瓣。如下图。金属闪光是止血钳,止血钳扒开、让人看的地方,是源动脉。黑色箭头的前方,是源动脉分出来到达皮肤下方的血管,我们就叫做皮穿支。

这一个结构,首先是筋膜上的一个孔,在2-3个毫米大小。即筋膜的天然空缺。筋膜是排列有序的纤维蛋白,大家切猪肉就会发现,筋膜有韧性,容易撕裂,却不容易切断。好刀才能很轻松的切断筋膜。因此,裂孔都是天然形成的。人工造一个那么小的圆形裂口很难。用针扎过筋膜,就跟扎皮肤一样,拔出来就闭合了。用刀切,和皮肤一样,在伤口两侧的弹力纤维牵拉下,就会往两边裂开。而且皮肤比筋膜后厚。所以,筋膜会自然裂开的更大。也就说,我猜测,筋膜的天然裂口处,筋膜厚度更大,弹力纤维更强。所以,针刺针皮穿支的时候,很容易涩针。就是针扎在附近,过一会针会发涩。
其次,这一个孔(即黑色箭头处)当中有血管、神经、疏松组织;当然这是很粗略的说法。细节一点追问:这个神经是什么神经,是感觉神经还是交感神经纤维,到现在没有答案。这一个裂口中走的血管,是一组伴行的动脉和静脉。动脉方向是由心脏到远端,静脉方向是由远端到近端。

古人的“穴”就是孔洞的意思。皮穿支符合穴的字义的象形含义。同时穴位的体表定位,下边都存在一个皮穿支的结构。因此,就有了皮穿支和穴位的研究。进而我们可以得出针刺穴位(经典的黄帝内经的穴位)就是在皮穿支附近针刺。

这时候,我们发现,皮穿支和穴位是一个桥梁。皮穿支是西医,是可以用西方科学的机器探测到的。这就解决了中医探测穴位的一个大问题。

那么继续往下走,就是西医的血管的科普。

第一,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可以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大动脉是弹性血管, 管壁有多层弹性膜与大量弹性纤维, 包括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髂总动脉和股动脉等。中动脉属于肌性血管, 中层平滑肌丰富, 管径在 1 ~ 10 mm, 包括大动脉以外被命名的所有动脉。

所以,大家要明白,皮穿支是没有命名的。因为太多了。比如上图的皮穿支,叫做前臂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这个名字就非常长。只有显微外科医生用。这一个皮穿支的体表位置就是外关。就是上图止血钳挑的那个血管。换句话说,如果我对西医说扎“前臂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实际上就意味着在中医话语里面的扎外关穴。

第二,小动脉管径在1 mm 以下, 与中动脉结构类似, 但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也属于肌性动脉。其中微动脉是管径小于 300 μm 小动脉。静脉与动脉相伴行, 相伴而行的动静脉其管径相似。毛细血管是连接微动脉和微静 脉 的 血 管, 管 径 最 细, 平 均 约 为 6 ~ 9 μm, 分 布最广 。
不同直径的血管有不同的功能。其中, 大中动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 而小动脉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体液的调控作用下调控血压并调节器官和组织的灌注。

因此,我后来就提出需要质疑哈维式血液循环概念,进而提出血管体人体网络。其道理就在于此,大中动脉和大中静脉+心脏构成的东西,才是哈维式血液循环的主要内容。但是到了小血管,特别是小动脉,功能就是调控血压和组织灌注,或者叫微循环。换句话说,就是穴位的位置(即筋膜裂口+动脉)是一定区域内微循环的控制器。中医,把这一个微循环的功能,进行了梳理,就有了经络学说,经络学说的概念不仅仅是穴位,还包括经水(组织外液)、经筋(筋膜、纤维蛋白)、骨空(骨穿支)、营气、卫气、子午流注等等。

第三,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交换, 也是人体唯一能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这在中医里面,毛细血管概念就是络。但是反过来,络不仅仅是毛细血管,络是一种概念的概念,解释起来很复杂。以后再详细讲解。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中医对人体认识是很深刻,很科学的。但是视角独特,不被今天的西医所理解。所以,中医又不是“科学”。从科恩的科学哲学概念-范式和共同体来说,中医人加入不了西医的医生共同体,中医做不了西医范式的实验研究。

小血管,血管壁富含肌纤维,是人体血流调节最敏感的血管,与全身的各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小动脉收缩可能引发高血压, 糖尿病肾脏早期病变中小血管扩张造成高灌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非瘢痕性脱发、盘状红斑样皮疹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密切相关。

人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必须在不同的时期把血液送往不同的地方。最简单的就是吃饭时候,要把血液送到胃里面去,男性有生殖欲望时,把血液送到裤裆去。因此,小血管就承担了这一个血流控制调节的功能。

有一些血流调节是被动的,有一些调节是主动的。有一些是全身性的,而有些是局部的。人体大多数的小血管床都表现出一定的局部调节功能,即当内、外环境发生扰动时能够自动地改变自身管径、调节流动阻力,使得血压、血流量或管壁受力状况等得到调节。调节通过多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完成,包括自律神经调节、循环物质刺激、血管机械刺激、肌源性调节、内皮调节、代谢调节、传导反应等。

所以,很多人问我皮穿支针刺的机制是什么,我说不知道。我这样回答的意思是上面那么多机制,具体是那一种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一个调节这么回事,这对医生来说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比如,组织氧分压、代谢水平变化时会引起代谢反应,使血流量能够满足下游组织的代谢需求,该调节反应主要发生在末梢微动脉;血压变化时会引起肌源性调节反应,使血流量在血压发生变化时仍能维持相对稳定水平,肌源性调节反应主要发生在中等尺寸的微动脉中;流动剪切力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内皮调节反应,剪切力增大引起血管舒张,该调节反应主要发生在较大的微动脉和小动脉中。

那么,上面这一句话意味着什么?我的答案是选穴(即选皮穿支)。比如,一个人发火,血压高,头痛,选那些穴位,根据上面的机制来看,选择“中等尺寸的微动脉”。那么,那些穴位是中等尺度的微动脉,大家可以看看即将初步的穴位皮穿支解剖书。

所以,将来我们对皮穿支针法进行归纳总结,尝试选出最佳穴位的时候,就需要结合血管结构来做。

传统的西医路线是分子生物学。比如,研究一氧化氮。英文缩写为NO。NO被认为是剪切力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最主要的舒血管因子,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活性氧、前列腺素、内皮素、血管紧张素II等。在剪切力的刺激下,NO被聚合酶被激活,催化L-精氨酸产生NO;NO扩散后可以迅速到达靶细胞引起相应的反应。NO扩散至平滑肌细胞后与鸟苷酸环化酶结合刺激三磷酸鸟苷(cGTP)产生环磷酸鸟苷(cGMP),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如果人体的血糖升高,那么,no的合成就就减低,所以,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活动下降,进而血流流注就受到影响。

因此,西医得出结论:高血糖能够影响很多微循环,同时损害血管功能。促进no释放的药物,会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增强人体健康。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传统西医如何研究,即西医研究的范式。但是,皮穿支用这一种方法是不够的。

西方也认识到这一个问题,西方人发现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导致人体障碍,如果从分子来做,因为有太多分子,太多交互反应,因此太难做了。所以,西方提出来一个唯象模型。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中医了。中医就是象思维。唯像模型就是将微循环局部调节活动看作一个黑盒子,唯象模型不去关注其内部具体的反应过程。比如内皮调节、血流变化、血管剪切力计算、NO浓度测量、钙离子的增多减少、血管张力大小等等,这一个过程不关注。直接对该黑盒子的输入和输出量建立数学关系。西方有人对微循环局部调节功能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建立了包含内皮调节、肌源性调节及代谢反应在内的唯象调节反应模型。

所以,在西方的唯像模型的研究范式上,在皮穿支和穴位重合,我把解剖学概念的angiosome转变为angioholisty,提出来一个血管体人体复杂网络。

但是这一个人体复杂网络,是一个很数学的东西。我又做不出来了。

在中国和世界上,西医人很少有人做这种“唯像模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唯像模型,用什么作为研究对象,测量什么。比如人体那么多分子的标记物,选a不选b,为什么,这一点很难说清;现在最常用的唯像模型就是选择大脑作为模型,用脑电波来做。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有人实验成功一个唯像模型,就是猴子可以用脑电来指挥一个机器手来吃东西

第二个就是唯像模型是一个什么尺度。如果把人作为一个黑箱,测量的就是那些化验指标,包括大小便。现在已经做了很多,好像没啥用。如果把人体的一个部分作为一个模型,那么,下一个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人体其他部分是什么模型,这些模型之间是什么关系。所以,必须有一个先验的说法。血管体理论就是做这一个的。我的思路先构建一个血管体理论,再利用真实的人体血管体的测量数据来修订这一个理论

如果读者有感兴趣的,可以尝试做一个人体血管体理论。再说一遍,这是一个先验做法。先验就是不从实践中归纳,而是直接推理得出来。比如图灵的斑图模型,比如中医的六经模型。斑图是数学模型,血管体理论也应该是类似的数学模型。

从某个角度看,六经也是一种数学模型,但中医的模型并没有一个符号化表达,所以不能再用中医模型。哪怕有人可以把中医内容进行符号化转换也行。

内容不少了。先到此为止吧。

那么,问题来了,一开始文章中说“大部分小血管具有调节机制”。为什么不是全部哪?那些不怎么调节的小血管在哪?为什么不调节哪?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医学题,因为答案,对不懂医学的,也可以理解。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陈太羲的穴树集合观,深渊
按摩自除糖尿病
穴位皮穿支的研究框架
对皮穿支的理解,要加深
真气是周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交流引起的感觉意识;经络是皮穿支间侧枝循环链条——外科医生解读中医概念
三阴三阳(第一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