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高级灰、性冷淡的莫兰迪就够你看的了,更别说还加上一个超有想象力的基里柯?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这篇,讲两个意大利男人

都是画画的,很有名

 


两个人都出生在世纪之交

死也死在同一个时代

 

他俩的名字也一样

都叫“乔治”(Giorgio)

并且都是七月份的巨蟹座

 

可以这么说,这两个人

就是20世纪意大利的艺术之光

 


乔治·莫兰迪

(Giorgio Morandi,1890.7.20-1964.6.18)



乔治·德·基里柯

(Giorgio de Chirico,1888.7.10-1978.11.20)

 




先说莫兰迪

 

“世界上没有或只有极少新事物;重要的是不同的、新的立场,在这个立场中,艺术家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在考虑和观察所谓的本质,和超越其自身或令其感兴趣的作品。”


——Giorgio Morandi



其实“莫兰迪”这个名字已经无需再赘述了,它已经不能只用“有名”来形容。


在当下,不管你本身是不是懂艺术,甚至说究竟有没有看过莫兰迪的画,“莫兰迪”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装、美食、包装设计、室内装潢……点开网络,无论是国内的微博还是国外的Instagram,那些又美又上品的小姐姐们,几乎人人都爱莫兰迪,她们的打扮、妆容、住的房子、拍照片的色调,全都是一阵温暖与高冷兼备、清新与柔美并存的莫兰迪风。


莫兰迪色系,也就是“高级灰”色调,多为低饱和度的灰色调和中间色调

 

莫兰迪,这个情史一片空白的艺术家,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莫兰迪色系”的审美风潮——就像莫兰迪本人和他的画一样,让人联想到“极简”、“禁欲”,还有“性冷淡”。

 

并且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莫兰迪”风格——“高级”。


 莫兰迪配色的家装


走莫兰迪风的姑娘们应该都有这种经验:打开淘宝,输入关键词“莫兰迪色”,你肯定会看到一大堆以“杏白”、“鹅黄”、“烟粉”、“雾蓝”、“豆绿”……这样的颜色形容的衣服,它们的材质多为棉麻、雪纺、冰丝,这类哑光的质感。

 

你把这些衣服买回家然后打扮起来,对镜子一照:真是楚楚可人、恬静端庄,温婉如汤唯又高冷如杜鹃,说话的声音好像都瞬间变轻柔了……不管你本身的性格是怎样,只要莫兰迪色一上身,秒变人畜无害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


就类似这一挂的,姑娘们都眼熟哈~


这种温柔又气质的样子,直男受不了。

 

那么究竟为什么莫兰迪色系那么有高级感?



首先我们就从形式上来理解一下。


莫兰迪非常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比如乔托(Giotto)、马萨乔(Masaccio)和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o),也就是从这些大师们的作品里,莫兰迪提炼出了自己的莫兰迪色系:灰色、米白、粉橘、灰蓝、橄榄绿……每个颜色就像画在石灰打底的墙上,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失去了各自原本高饱和度的颜色。而且这些被掺杂了灰色和白色调的色彩,相互之间无论怎么搭配都会显得很和谐。 

 

Masaccio, Chapelle Brancacci, le bapteme des neophytes,1426-27

文艺复兴早期时候的画,颜色都是这种灰突突的…


莫兰迪对色彩的这种处理,隔离了颜料原本的光泽,让每种颜色都蒙上一层中性的灰调,同时又不会让整个画面显得过暗。


这种灰色的调子再加上被莫兰迪扁平化的物体,都削弱了物体原本的锋芒和尖锐,在观者这里达到了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平衡,继而又生发出冷静感。



这个时代对“高级”的审美早就不是繁琐的堆砌,像暴发户一样的炫富,而是藏而不露、化繁为简。

 

总之,要含蓄,要冷静,要矜持,要有一种高贵的疏离感,这才高级。


Giorgio Morandi, photo by Federico Garolla (Grizzana, Italy, 1961)

 

其次,我们必须明白,莫兰迪色系的莫兰迪本人,就是一个纯粹得很高级的人。


前面提过了,这个出生在意大利波隆那(Bologna)的男人终生未婚,作为一个艺术家,并且还是意大利的艺术家,生活居然会无关风月,一辈子都没留下一个字的情史,绯闻记录为零。

 

莫兰迪的工作室


莫兰迪终生定居在故乡波隆那,长期住在封达查街(Via Fondazza),一生只旅行到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为的是去看古迹、美术馆与展览会,仅有一两次走出意大利边境到瑞士。这种清心寡欲的生活,让莫兰迪有了“僧侣画家”的绰号。

 

莫兰迪的生活很寡淡,就是宅着,然后画画。画的东西,大家也都知道的,家乡的风景,还有房间里的瓶瓶罐罐,偶尔画点花儿来换换口味,别的就没了。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1


Giorgio Morandi,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4

 

风景和瓶子,莫兰迪就这样画了一辈子,光油画就有1264张,除此之外还有素描、水彩和蚀刻版画等其它媒介的作品。 


虽然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我们如今能看到莫兰迪原作的机会并不多,他大部分的作品都为私人收藏;最有机会看到莫兰迪原作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另一个就是在他的故乡波隆那的莫兰迪美术馆(Museo Morandi)。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31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35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1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48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2


莫兰迪笔下的风景和瓶子,平凡无奇。但我们看着它们,那种低对比度、低饱和度,好像蒙着一层灰一样的调子,安静得好像与这个世界无关,每一笔都朴素得那么真诚,太令人心动了。


Giorgio Morandi, Paesaggio(Roma, Camera dei Deputati), 1927


Giorgio Morandi, Landscape (Town), 1935


Giorgio Morandi, On the Outskirts of a Town, 1941


Giorgio Morandi, Landscape, 1962


Giorgio Morandi, Cortile di Via Fondazza, 1956


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做到“朴素”二字,活得很淡泊,这样的人都会是一种可贵的纯粹。很超脱,很高级。

 

莫兰迪钟情于瓶子这种简单的日常物件,就是因为他认为,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莫兰迪曾这样描述过自己的艺术思想:


“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字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


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我们在物质世界所认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们看到和了解的那般。


物的质性当然存在,但却不具有任何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


莫兰迪的笔触 


所以看莫兰迪的作品,最好不要附带很复杂的阐释,它们不像传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油画,在视觉上那么有史诗般的宏大感,还有宗教式的神圣感;它们也不像现代主义艺术的其他流派,比如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或者是抽象派,背后蕴含很多烧脑的思想,画面里能够解读的信息好像有很多,形式上也会让人看不懂。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1952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195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3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7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对于莫兰迪,他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美感,不仅是视觉上的简单和宁静,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这种灰灰的调子滤去了多余的嘈杂,我们只要安静地去感受他画面中的朴素和无为就好。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0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2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0


莫兰迪的静物画里,大多都是将瓶子们紧凑地居中,然后留出大量的背景。一大片灰灰的色调,就这样空着。在这空无的背景里,漫延出一种从容、沉稳和含蓄,就像看中国画的那种感觉。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这样评价过莫兰迪:“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

 

会有种“禅”的味道。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59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Giorgio Morandi, Natura Morta, 1960


市面上关于莫兰迪的评价,说的最多的大概就是:“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差不多像这种。

 

在这里我们不用说得那么大,从几个瓶子里看到整个宇宙……这应该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得到的。

 

但是画中的朴素,还有莫兰迪本人的纯粹,想必大家都能从这些安安静静摆在那里,幽幽地从画布上泛出的一丝温暖的瓶子身上感受得到。

 


Giorgio Morandi, The Art of Science


 



再说另一个,基里柯

 

“技术改进不是为了使画像更加贴近对象,相反地,是为了使自己从对象中越来越多地分离出来,使之成为其本身。”


——Giorgio de Chirico


 Giorgio de Chirico,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 1914


如果说莫兰迪的画给人的感受就像清晨的第一米阳光,让人看着觉得心情平和精神舒爽,那么基里柯的画就可以是正午的阳光,把任何东西都照得亮亮的,高饱和的色彩、鲜明的对比度、清晰的轮廓线,都直接地暴露在你的视域里。


Giorgio de Chirico, The Enigma of the Hour, 1911


Giorgio de Chirico, The Red Tower,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Melancholia, 1916


而且,我们看基里柯的画,很难像莫兰迪那样觉得很安静,有“禅”一般的心境。基里柯带给人的感觉,倒不是说很嘈杂,但看着它们的心情,总是有那么一点点瘆得慌。


看似很安宁的情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蠢蠢欲动地酝酿着;一点荒诞,一点诡异,一点感伤,甚至还有一点恐怖,把你的思绪撩得不得安宁……


Giorgio de Chirico, Delights of the Poet, 1912

 

Giorgio de Chirico, The Anguish Of Departure,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Happiness of returning, 1915


在基里柯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空旷的广场、无人的建筑、孤寂的人、各种石膏像、奇奇怪怪的静物等等,它们被组合在同一个画面里,彼此之间好像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每一幅画都好像一个荒诞的剧场。再加上基里柯用色彩和光影渲染出的灵异氛围,会让人觉得仿佛置身梦境。


这种画面,就像惊悚的闯关游戏。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紧张。


Giorgio de Chirico, The Conquest of the Philosopher,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The Song of Love, 1915


Giorgio de Chirico, Portrait of 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4


这就有点像超现实主义的意思。的确,基里柯的作品影响了超现实主义,或者说基里柯也可以算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他作品中所构建的荒诞离奇,渲染的焦虑和不安,都对1920年代初产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带来重要的影响。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ream Turns, 1913


虽然备受超现实主义者的爱戴,基里柯却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他所属的画派,比超现实主义还要高深一点,听名字,就比超现实主义要烧脑得多:形而上画派(Metaphysical art ,意大利语叫 Pittura metafisica)

 

形而上……这是哲学上的概念了,怎么理解?

 

Giorgio de Chirico,The Uncertainty of the Poet,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Philosopher and Poet, 1916


简单来说……“形而上”所强调的对象是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单就理解清楚这一点,就已经够烧脑了……),形而上的东西,都是要靠纯粹的理性,或者与身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知得到。你看,这里又牵扯出“超自然”、“第六感”,这种很难解释得清楚,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

 

这个玄乎的“形而上”,就是基里柯作品的精神所在。所以,不那么好理解。


创作中的基里柯

 

基里柯的个人经历,也比莫兰迪丰富那么一点点。


莫兰迪就是个乖乖的美院学生,然后一辈子就待在家乡没出过远门。但基里柯在希腊、德国、法国和美国都生活过,在接触艺术之前,基里柯还学过工程学,然后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在那儿学了四年绘画。基里柯在德国的那段时期,正值德国表现主义的盛行,但是基里柯自己却并不追随这股风潮。


可能还是意大利人的原因,基里柯骨子里更追求浪漫主义式的审美,以及更具象、更古典的艺术。


Giorgio de Chirico, Piazza d'Italia, 1913

 

Giorgio de Chirico, Turin Spring, 1914


Giorgio de Chirico, The Nostalgia of The Infinite, 1911-1913


Giorgio de Chirico, The Anxious Journey, 1913


在德国学习艺术,不可能不去接触这个国家伟大的哲学。基里柯就特别喜欢叔本华和尼采,然后从这两位伟人的思想里形成了他的形而上绘画。尼采著作中对都灵广场上的拱形建筑物和它们投下的阴影这种幻景式场景的描写,都成为了基里柯的创作灵感。


之后,基里柯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广场、拱门、长长的投影,比如《意大利广场》(Plazza d’Italia,1913)、《一条街的忧郁与神秘》(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1914)、《扰乱人心的女神们》(The Disquieting Muses,1916-1918)等等。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isquieting Muses, 1916-1918

 

Giorgio de Chirico, The Predictor, 1916


在1917年,基里柯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弗拉拉(Ferrara)结识了刚从未来主义运动脱离而出的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rrà, 1881-1966),当时卡拉非常欣赏基里柯关于形而上绘画的那套理念,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形而上”画派。


关于形而上画派,最主要的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绘画风格,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思维和观察方法,借助艺术去再现被哲学的幻想所强化的“形”,将物体置于'非现实'的场景,从而传达一种引人深思的神秘感。


Giorgio de Chirico,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Biscuits, 1916

 

在基里柯看来,“所有的创造都在沉默中进行”,有价值的东西应是“闭着眼看到的世界”,是“人间微妙感情的反映”。

 

按照基里柯的说法,一般物体常有两种形态:一是我们随时可以看清楚,也就是通常人谁都可以见到的形象;二是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和明晰的透视力,能够观测到物体内部的形象,而这一瞬间看到的正是形而上的形象。


基里柯认为第二种形象宛如捕捉神秘之蝶,普通人凭无知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捕获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目的。


Giorgio de Chirico, The Double Dream Of Spring, 1915


Giorgio de Chirico, The Melancholy of Departure, 1916

 

形而上画派存在的时间很短,只维持了两年。到了1919年,由于基里柯与卡拉在思想上越来越难以相互认同,形而上画派很快就瓦解了。


Giorgio de Chirico, Geometric Composition with Factory Landscape, 1917


Giorgio de Chirico, The Two Masks, 1926


在这之后,也就是进入了1920年代,基里柯的形而上绘画也就此告终,他开始回归古典主义绘画,效仿鲁本斯这样的大师,创作了一批更加传统的作品。


Giorgio de Chirico, Bathers On The Beach, 1934

 

 Giorgio de Chirico, Bust Of Minerva, 1947


 Giorgio de Chirico, Horses And Temple, 1949


 Giorgio de Chirico, Still Life With Silver Ware, 1962


虽然复归古典主义,但形而上画派中的奇异元素,依然会经常出现在基里柯的作品中。


Giorgio de Chirico, School of Gladiators, 1953


Giorgio de Chirico, The One Consolation, 1958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基里柯定居于罗马。在此之前,基里柯已旅居过巴黎、纽约,直到五十六岁才开始安定下来。


基里柯在他位于罗马的公寓里,1938年


在1954年,基里柯将寓所搬迁到罗马中心的西班牙广场,并在带有阳台的二楼上布置了一个很大的画室,然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形而上绘画创作。


Giorgio de Chirico, Piazza d'Italia,1954


Giorgio de Chirico, Plaza Italia (Great Game), 1971


位于罗马繁华大街上的这座公寓,是基里柯长期梦寐以求的。


饭后茶余,他常常在附近的咖啡厅及装饰着高级品的橱窗商店周围散步,然后将他过去旅居他乡的生活经历转化成灵感,构建出一帧帧梦境般的形而上作品。


Giorgio de Chirico,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Sun which Dies, 1971

基里柯的晚期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主题是黑白两个太阳:天上的白太阳和地上的黑太阳。它们之间总是用一根管子连结起来。比如在《形而上室内消失的太阳》( Metaphysical Interior with Sun Which Dies)中,黑太阳被当作一个画面安排在形而上室内的油画布上,室内还有一个黑月亮,和黑太阳一样被当作阴影画出来。


Giorgio de Chirico, Rising Sun On The Plaza, 1976


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后期形而上绘画生涯里,基里柯以古典主义和巴洛克的方式创作,但相比青年时代,晚年的基里柯没有引起评论家们更大的兴趣。


他说:“从来没有人理解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


基里柯的公寓位于罗马西班牙广场31号的一栋17世纪建筑内,至今仍保留着艺术家身前的原貌。



 



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大展来了!

说什么都要去看!




基里柯&莫兰迪

意大利现代主义的光芒


艺仓美术馆


时间:2017.6.17-2017.9.10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本次展览包括基里柯原作真迹油画31件、雕塑5件、基里科珍贵绘本石版画,以及参与戏剧创作的舞台设计、人物服装造型设计、蛋彩素描19件、戏服等其他类型作品;展览呈现的另一位大师莫兰迪,其原作真迹数量为历年来上海之最,共27件,其中包括12件油画、15件铜版画和素描,涵盖其瓶罐、花卉静物名作与风景写生。



积极地留言吧~

10位读者

售价120元的展览门票一张


注意!

由于这次的门票仅限6月17日至6月30日使用

时间很短!只能6月看!


所以我们希望留言的同时能写下你所在的城市

不希望这么好的展览因为时间和地域原因被浪费啊…

(顺便我们可以举办一次同城面基活动~)


特别致谢艺仓美术馆为我们提供门票

本次活动截止时间为6月20日晚10点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里科&莫兰迪|上海艺仓美术馆·神奇的基里科
当基里科“遇上”莫兰迪
你必须知道的50位当代艺术家(五)——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基里科的缪斯为何令人不安?想想疫情三年,瞬间豁然开朗
莫兰迪的人生轨迹,远不同于瓦萨里《名人传》中记述的那些永远自带光环、充满传奇的艺术家们。1913年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的他,第二年就去了一所当地的小学做绘画指导老师,并且在这个职位上一待就是15年
他比谁都更革命,重看基里科的转身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