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漂桶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调漂是垂钓运动的首要技术。调漂桶实验也是浮漂性能验证和调钓法检验及钓组系统灵顿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很多理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在调漂桶做实验的办法得到直观验证。可以说,调漂桶实验是钓组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如果忽略了一些必要的细节,某些调漂桶实验就会误差过大,有些实验就会南辕北辙得出错误结论。所以开篇先来说说这个问题。

钓鱼人用调漂桶一般是来做这几种实验。
首先就是看看漂目变化与钩饵的水下状态的改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水面之上可见的漂目来推断水面之下看不见的钩饵的水下状态。最常见的就是“调x目钓y目”时,钩饵里有多少比例的重量是“到底”为底面承担的,又有多少部分的钩饵是悬浮着被漂体所受浮力承担着。这部分内容属于调钓法的范围。包括后期捋漂后对钩饵的水下状态的改变量的判断,也可以用调漂桶实验的办法很方便地得出结论。

当然,仅仅以调钓目差来作为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判断依据是不够的。换了钩或者换了饵,特别是换个尾径不同的漂,同样的调钓目差,钩饵的水下状态差别迥异。这部分的内容将在随后的文章中深入探讨。

对于这种情况,还是钓点现场实测更准确一些。不仅仅是水密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风线现场切水符合实际目数。不至于出现在调漂桶实验时的较大误差。如果在调漂桶实验,最好在下钩饵到底时,从漂座处往上留出超过钩距的长度剪断风线,以避免风线搭过桶沿造成的漂目误差。在小钩轻饵漂尾径又较细的情况下,风线搭过桶沿造成的漂目误差甚至可以使“一悬一沉”的钩饵状态变为全悬浮。也就是误差达到钩目加饵目之巨!
另一点,眼睛看到的有时候并不代表事实。比如,将600克的篮球放地上的电子秤上,毫无疑问,篮球压电子秤的的力就是600克力。但是你看到的,却只有不到篮球最大横截面积十分之一的部分是“接触”到电子秤的。如果用弹簧秤用599克力往上牵拉这个篮球,此时弹簧秤的读数就是599克力,而电子秤的读数从600变为1。但是,你看到的篮球还是那么多面积“毫无变化”地“接触”压在电子秤上。也就是说,人的肉眼不能看到这个篮球从全部重量“到底”变化为绝大部分重量“悬浮”只有微乎其微的重量“到底”这个巨大的变化。但是,电子秤和弹簧秤不会骗人。而等直径逐目等长的漂目漂体就是精确的弹簧秤(随后的“震荡合成”一文的“漂目弹簧”将会阐述)。它就像篮球实验里那个往上牵拉篮球的弹簧秤一样精准,丝毫不差。比如。双空钩调4目,钩目2目。不挂饵,如果往上捋漂看到漂目变为6目,则确定无疑是下钩到底了。虽然你也许看到的却是那个下钩并没有“全部”到底,可能钩柄处子线还牵拉“悬浮”着。正如你不能要求一个圆滚滚的篮球变为薄片片摊开压在电子秤上才能肯定是在称量它的重量确定它是“到底”了一样。又比如,如果饵目为3目,只挂下饵,全悬浮时漂目为1目,往上捋漂使漂目变为1.1目时,就可以看到下饵“轻触底”,然后往上捋很多漂,直到漂目变为6目,你看到的下钩饵好像也没多大变化。如果用圆球代替下饵,则漂目从1.1目变为6目的过程中,你能看到的几乎都是下饵那个圆球下部很少的面积“接触”底面。甚至连下钩子线都持续保持着垂直(只要钩饵里有悬浮的部分,则其子线必定垂直受力)。只有当漂目变为超过6目(调目加钩目),才会活生生看到下钩子线渐弯,才能从肉眼确定下钩饵是真的全部到底了。而在这个下钩饵从刚“轻触底”直到“全部到底”的过程中,肉眼都不能确切分辨出钩饵到底或者悬浮的比例。但是钩饵的水下状态却从“轻触底”的近全悬浮变化为一悬一沉!人的眼睛的确看不到这个变化,但是对于鱼来说,却会“感知”这个钩饵重量的差别。这也是钓手孜孜以求钓组灵顿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排水漂和漂尾直径1毫米以下的细尾漂,受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影响较大。使漂尾可在超过1目的范围任意悬停。也就是误差超过1目。可以在水里加点洗涤液来减少表面张力作用。另外,实际垂钓中,钓组抛投后都拉杆压风线。在压风线前,排水漂从下部进水,一压风线,漂尾如果入水,就又从漂尾顶孔也进水。中通管内上下两段水柱间就会夹入空气。由于抛投压风线的时机不同,夹入的空气也不等,就导致调目或者钓目忽高忽低,难以稳定。所以,对于排水漂,在调漂桶实验提拉或者按压漂尾模拟鱼吸饵的力时,尽量不要让漂尾顶孔进水。在实际垂钓时,不妨等钓组到位停止后再压风线为宜。
调漂桶实验也可以对比两支漂的灵敏度。
对于用调漂桶对比两支漂具体某一个参数对其灵敏度的作用,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正如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脚踏两只船也不行。对于这样的对比研究,两支漂不能有两个及以上的特征参数的不同。只能“一个一个来”。具体来说,如果想对比漂目粗细对钓组灵敏度的差异,那么,只能找这样两支漂,它们除了漂目粗细不一样,其余都一样。包括漂肚漂脚吃铅量全都一样。如果是对比吃铅量不同的两支漂,则除了吃铅量不同,其余都必须完全一样。包括漂尾漂肚漂脚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同时,铅皮卷在铅皮座上的形状也要相同。
如果漂目不一样粗,吃铅量还不一样,得出漂目粗的漂更“灵”的谬论就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若不是为了研究特定参数对漂的灵敏性质的影响,那么,完全可以直接对比两支漂的灵敏度。
然而,对比两支漂的灵敏度的前提是,模拟鱼吸饵的力应该一样大。如果模拟鱼吸饵的力差别很大,就是额外添加了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那么,对于另一个考察的因素的判断就会失真。模拟的方法无外两种。第一种是在水下给钩饵或者铅皮座一个相同的力,另一种是提拉或者按压漂尾使漂目(钓目)与调目不同产生浮力差。第一种对于普通钓手来说难度较大。多用第二种。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在于,如果对比的两支漂的漂目粗细不同,则提拉同样高度时,模拟的吸饵的力就差别很大。与漂目横截面积成正比。比如,一支漂的漂目直径为1毫米,另一支漂为0.7毫米。横截面积比接近2倍。如果都提拉同样高度丢手让它们下落入水再冒出,其实就是从实验条件上已经给予了两支漂的钓组多至两倍差异的鱼吸饵的力!这样的对比实验就毫无意义了。由此得出粗尾漂更灵的结论当然就是谬以千里了。
看过一位知名大师对两支漂的对比实验视频。当时没找出破绽。现在想来,问题就在于,他使用的两支漂的漂目粗细不同,但是提拉了同样高度丢手的。视频里那个粗尾漂跑得明显要快一些。然后他宣称那个粗尾漂“眼见为实”更灵!其实只是他模拟的粗尾漂上鱼吸饵的力增大了罢了,已经不是一个有效的实验了。
所以,对于漂目粗细不同的两支漂的对比,首先要算出其漂目横截面积比(漂尾径比的平方)。提拉或者按压漂尾的长度为横截面积的反比。上面例子中,如果从调目处提拉漂目直径为0.7毫米的漂6厘米高,那么提拉漂目直径为1毫米的漂只需要3厘米高即可。注意指的是在同样调目的基础上。比如,原来两漂都是调4目,一目长度都是1厘米,那么,漂目直径为0.7毫米的漂从漂目出露水面4目的调目,提拉至漂目出露水面4+6=10目,那么,漂目直径为1毫米的漂只需从漂目出露水面4目的调目,提拉至漂目出露水面4+6/2=7目,这样才是使漂目处漂体的“浮力增量”相同,相当于同样的鱼吸饵的力使不同尾径的漂目处的浮力增量相同,也就是满足“同样的鱼吸饵的力”的前提下做的对比实验。重申一下,如果是直接对比两支漂,各个参数都不相同,在调目相同的前提下,切记不能靠提拉漂尾同样长度丢手来看谁跑得快就觉得谁灵。必须先将提拉长度按照漂目直径比的平方的倒数进行计算。也就是必须模拟鱼吸饵的力是相同的前提下来对比。详见下图1。

图1 模拟鱼吸饵的力相同的方法

还有一个特殊实验在此也一并说一下。如果只是对比铅皮形状的不同导致钓组受到水阻的不同从而使钓组灵敏度发生差异,则在使用完全一样的两支漂的前提下,就是从漂尾漂肚到漂脚包括吃铅量都毫无差别的情况下,一支漂的铅皮可以在漂脚上“正常”地卷成圆柱形,另一只漂的铅皮修剪成下圆上尖的流线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流线形”只是由台楞构成,则毫无价值。因为迎水面与圆柱形是一样的,甚至更大(因为两端修剪,使得中间加粗)。流线形铅皮需要两端“光滑圆润”。

其实,从漂无灵顿的观点来看,对比的只是漂在钓组中使用时作为钓组系统的灵敏度的测量工具的性能。这部分的内容也将在随后的文章中阐述。

如果没有搞清楚调漂桶实验这几个注意事项,则得出的有些结论就不是真相,有些结论的影响因素就会张冠李戴,甚至有些结论完全是谬误。

总结∶
1、在钓点现场调漂比调漂桶准确。
2、调漂桶实验需要剪断风线。
3、在钩饵的水下状态判断时,用漂目变化来推断比眼睛所见更可信可靠。
4、如果是排水漂和漂尾直径1毫米以下的细尾漂,可以在水里加点洗涤液来减少表面张力及毛细现象作用以使实验数据更准确。
5、做针对某一个具体参数的对比实验只能一次考量一个参数。而其他参数必须完全相同。
6、如果对漂目粗细不同的两支漂进行对比,提拉或者按压漂尾模拟鱼吸饵的力时,需要按照漂目处横截面积的反比来确定提拉或者按压两支漂的长度。
7、如果想对比铅皮形状阻力的差异,则两支漂需要完全一样,其中一个的铅皮两端修剪成“光滑圆润”的流线形。
8、调钓法只是影响鱼获的诸多因素中的其中一个。但是属于最基本的技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漂调法(一)
上钩悬浮下钩跑铅的调漂难?一看就会,最实用的双铅钓法
浮漂灵敏度全解析,高手的进阶之路
野钓遇流水、小鱼闹钩怎么办?这两种钓法钝中钓灵,帮你轻松解决
钓鱼大全之四:调漂方法
六上科学 关于斜面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