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葡萄品种资源概况

       葡萄在世界果树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柑桔,位居第二葡萄也是中国主要的果树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葡萄栽培面积59. 7万hm2居世界第4位,总产量906. 7万t,已经攀至世界首位。与世界大部分葡萄生产国以酿酒葡萄为主不同,中国以鲜食葡萄栽培为主,鲜食葡萄占葡萄栽培面积的80%左右,年产葡萄600余万t,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随着葡萄酒消费的持续增长,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也成为中国葡萄产业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对中国目前的葡萄品种资源进行了概述,供生产者和研究者参考。

作者:山东农科院管学强老师

在此深表感谢


01
中国葡萄品种资源现状


葡萄品种的来源

   目前全世界登记在册的葡萄品种有16000多个,中国收集、保存的葡萄品种有2000余个。这些葡萄品种来源有3个:是传统品种,即近代以前便在中国栽培的品种,主要是无核白、木纳格、马奶子、龙眼等品种,目前仍有一定面积的栽培。是引进品种,即近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是中国自行选育的品种,如北京植物园培育的京秀、京早晶,山东平度大泽山培育的泽香、泽玉,河北昌黎果树研究所培育的8611,8612,山西果树研究所培育的无核翠宝,陕西农民选育的户太8号等。


葡萄品种资源现状


回顾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快速发展时期都伴随着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培育适合本国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一直是各国葡萄育种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在葡萄新品种的培育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育出了很多品种和品系,但目前生产上仍然以引进的品种为主,自主育成新品种的生产利用率较低,推广发展速度较慢

引进的品种

葡萄品种的引进按时期划分可以归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引进的品种包括玫瑰香、赤霞珠、梅鹿辄、品丽珠等。第2个阶段是1949 — 1978年,引进的品种包括日本的巨峰,前苏联和东欧的葡萄园皇后、白羽、白雅等品种。第3个阶段是1978年以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大量从国外引进的葡萄品种,目前有一定栽培规模的有引自美国的红地球、克瑞森无核、弗雷无核、红宝石无核、无核白鸡心等;引自日本的藤稳、金手指、夏黑、红巴拉蒂、东方之星等;引自欧洲的摩尔多瓦、马瑟兰、小味儿多等。


无核白鸡心

培育的品种:


中国育种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葡萄品种选育工作,截至2012年共培育出葡萄品种()200余个,其中通过鉴定、审定程序的优良品种108个,其中鲜食品种88个,酿酒品种17个。 20世纪60年代,早熟、优质的鲜食品种是育种的主要目标,京早晶、山东早红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是主栽的早熟品种; 90年代育种目标是大粒、无核、有香味、耐贮运、早熟、适于设施栽培的品种,如沪培2号、京蜜、京香玉等。由于根瘤蚜和根结线虫开始在中国蔓延,砧木的育种愈加针对高抗病虫性展开,如郑州果树研究所育成了抗砧3号和抗砧5号。2000年以后,葡萄育种目标变得多样化,伴随着葡萄设施化栽培进程的不断加快,培育宜于设施栽培的鲜食品种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开展了多种方法育种:

①杂交育种。育成的优良品种有68%为杂交方法育成。2000年以来杂交育种成功鲜食品种37(包含无核品种11)、酿酒品种9个,砧木品种3个。有的品种己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有的又作为新的育种材料培育出了新的品种,如早玛瑙、凤凰51号、紫珍香等鲜食品种,左优红、北冰红、北红等酿酒品种。国内还利用胚挽救技术培育出沪培1号和沪培2号,多个葡萄育种单位也通过胚挽救技术得到了大量的杂种实生苗。

②芽变选种。芽变选种是国内外普遍重视的育种方法,法国从黑比诺的芽变中选出了灰比诺、早比诺和比诺努阿里安等多个品种;日本从先锋葡萄中分别选育出无核芽变日光无核和早熟的宫岛无核。中国芽变选种培育出了22个优良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20 %,如从奥林匹亚芽变中选育出的户太8号,保持了亲本早熟、鲜食品质好、耐旱性强的优良性状,并且其抗病性、果粒大小均匀性、不裂果等特性都超过了亲本

③实生选种。实生选种占中国育成品种总数的10%,如无核白、牛奶、龙眼、和田红、木纳格。20世纪利用实生选种在巨峰的后代中选出甜峰、峰后、京超和申秀,在黑奥林实生苗中选育出京优和京亚。近些年选出紫金早和中秋等新品种

④诱变育种。迄今,葡萄诱变育种多是采用化学诱变方法。山西农科院利用诱变育种选育出早黑宝和秋黑宝。孙绍宾,罗耀武等采用秋水仙素诱变获得了四倍体葡萄新品系;吴伟民等用秋水仙素处理金星无核葡萄,获得了短节间突变体3 -2D -05,有望为葡萄设施栽培提供短枝型新品种。

2
中国栽培葡萄品种结构现状


鲜食和制干品种栽培面积较大,酿酒品种栽培面积较小    

中国鲜食和制干葡萄品种占葡萄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包括鲜食和制干兼用的葡萄,葡萄干年产量约为12. 5t,新疆吐鲁番为最重要的葡萄干生产地,其他主产区还有甘肃省敦煌市和内蒙古乌海市。酿酒葡萄目前不足20 %,但随着葡萄酒消费的快速增长,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近年来增长较快

鲜食葡萄呈现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众多品种丰富市场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中国鲜食葡萄以欧美杂交种的巨峰系品种为主,其次是传统的欧亚品种玫瑰香和龙眼。90年代以后,红地球成为了葡萄种植新热潮的主角。21世纪以来,克瑞森无核、无核白鸡心、弗雷无核、宝石无核等品种占有了越来越重的份额。最近几年,一系列的新品种如红巴拉蒂、东方之星、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醉金香等逐渐成为鲜食葡萄的新宠。目前葡萄栽培品种己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尽管鲜食品种巨峰和红地球目前仍然占绝对的主栽地位,但因各自的限制,一些新品种如夏黑、户太8号、醉金香、金手指、红巴拉蒂等栽培面积连年递增,鲜食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酿酒葡萄中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等红葡萄酒品种占主栽地位

中国酿酒葡萄栽培品种高度集中于赤霞珠,其次是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贵人香、品丽珠、西拉、黑比诺等红葡萄酒品种。其中,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和意斯林等为酿酒葡萄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的80 %。正因为这一点以及各产区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导致国产葡萄酒缺乏特点、同质化严重,也因此影响了葡萄酒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部分地方开始出现特色品种    

有些品种仅在局部地区种植,包括鲜食品种意大利、蜜汁、紫香无核、希姆劳特、玫瑰蜜、京秀、龙眼、泽香、牛奶、无核紫、保尔加尔等,地域特色明显。而中国特有的山葡萄系列、毛葡萄系列和刺葡萄系列品种分别成为东北、广西和湖南等地的地域特色。

3
中国主要栽培葡萄品种简介


鲜食品种


1.巨峰 


  

由日本的大井上康于1937年以大粒康拜尔早生与森田尼杂交培育而成,属欧美杂种,四倍体中熟有核品种。平均单穗重400 } 600g,单粒重12g左右,最大2摊。果皮厚,紫红色至紫黑色,果粉多,皮、肉和种子易分离。果肉较软,肉囊型,味甜多汁,含糖量16%,有草莓香味。8月下旬成熟,从萌芽到果实成熟130天左右。巨峰适应性强,抗病、抗寒性能好。缺点是易落花落果,坐果率低,大小粒现象严重,后期易裂果,喜肥水,在偏碱性和碱性土壤中栽培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花前摘心可以有效提高坐果率。巨峰于1959年引进中国,现在各地均有栽培,面积达7. 3万余hm2,占鲜食葡萄栽培面积的50%以上。其中山东省临沂市、济宁市,陕西省西安市溺桥区、户县,山西省太谷县,辽宁省营口,甘肃省天水麦积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江苏省句容市等地,栽培面积均在667hm2以上,主要以露地栽培为主。

近年来以巨峰为亲本育成了一系列品种,中国有一定栽培面积的也超过二十个,包括藤稳、峰后、高妻、蜜汁、紫珍香、红富士、夏黑无核、早生高墨等。

2.红地球


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杂交培育而成,属欧亚种,晚熟硬肉型红色有核品种。1980年正式发表。果穗中大,重达2 kg以上。果粒圆形至卵圆形,红色,果粉较厚。平均单粒重12g左右,含糖量18%以上才会表现出其典型的硬肉特征,耐贮运,不裂果。从萌芽到果实成熟160天左右,从开花到浆果成熟110—115天。嫩梢绿色,有紫红色条纹,1年生枝浅褐色。幼叶绿色附有红色,有光泽;成龄叶片中大,心脏形,5裂,缺刻中深,锯齿钝,上下表面均光滑无毛。叶柄洼矢形,叶柄淡红色。植株生长势中强,萌芽率高。每果枝平均有花序1. 1个,产量高。    

红地球因果穗较大和成熟较晚,枝蔓成熟较慢,结果枝连续结果的能力较差,适合采用双枝更新方式进行修剪;因红地球葡萄从开花坐果到浆果成熟时间较长,在无霜期180天以上、有效积温达3600℃以上的地区才是适宜栽培区;树体长势偏旺,容易出现徒长贪青,木质化不良问题,管理要求精细、准确;抗病性较差,容易感染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和炭疽病,幼果膨大期易日烧;抗寒性较弱,在北方防寒埋土要厚。    

1987年,红地球由沈阳农业大学园艺系引入国内,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形成”红地球热”,目前栽培面积3万hm2左右。其中天津蓟县,河北省怀来县,甘肃省敦煌市、永登县、武威市、张掖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永宁县、青铜峡市,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河南省长垣县、灵宝市,山西省临汾市、翟山县,四川省双流县,山东省海阳市,辽宁省营口,山西省翟山,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等地栽培面积都超过667hm2。黄土高原、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以露地栽培为主,甘肃省和东北地区以设施栽培为主,南方产区以避雨栽培为主。

3.夏黑无核  


由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由巨峰与无核白杂交育成,欧美杂交种。1997年8月获得品种登记。三倍体早熟硬肉无核型品种。果粒较小,平均粒重3—3. 5g,近圆形,紫黑色到蓝黑色,在夜温高的地方也非常容易着色,着色一致,成熟一致。果皮厚而脆,无涩味,果粉厚。果肉硬脆,无肉囊,果汁紫红色,味浓甜,有浓郁的草莓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一22 %,品质上等。植株生长势极强,抗病性较强。但容易落花落果,坐果率低。1998年引入我国,因浓甜爽口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但该品种对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选择时应当慎重。果穗需用赤霉素与毗效隆等配用来进行膨大处理,且至少两次处理才有商品价值,多为盛花末期和生理落果期之后进行。一次处理或单用赤霉素处理效果不佳。生产中各地应通过试验总结出稳妥的处理浓度和方法。3. 1.4金手指由日本原田富一氏于1982年杂交育成,为欧美杂交种。果粒长椭圆形,略弯曲,呈弓状,亮黄透明,极美观,平均粒重8g。果肉硬,香味浓,极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4 %,品质极上。该品种花芽分化较差,产量偏低,666. 7hm2产量一般不超过2000kg。植株抗病性较弱,易感染果穗白腐病。抗风雨能力弱。采摘后果粒易脱落,不耐贮运,应定位在城市近郊市场直销,观光、旅游区多品种组装销售可提高果品价格。   

 其他主要的鲜食葡萄品种还有:无核白鸡心、藤稔、京亚、巨玫瑰、泽香、龙眼、玫瑰香、醉金香、美人指等。

酿酒品种


1.赤霞珠


原产法国,是波尔多地区著名的红色晚熟酿酒葡萄品种,主要在左岸地区栽培。在世界各主要葡萄酒生产国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是世界上栽培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酿酒葡萄品种,估计目前全球栽培面积超过15万hm2。中国于1892年由张裕公司引入烟台定植,1961年又从前苏联引入,1980年以后多次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引入。   

 赤霞珠嫩梢绿色,梢尖勾状,表面密布白色绒毛,幼叶边缘红色。幼叶酒红色,表面有皱泡。成叶圆形,中大,深绿色,深五裂,裂刻底部呈U形或拢合成圆孔,叶柄洼底部有时裸脉即以侧叶脉为边缘,上部叠合成孔,锯齿中大,拱形,侧面凸鼓;叶面呈细泡状,叶背有稀疏丝毛。秋叶边缘变红。果穗中小,圆锥形,有副穗,果梗中长。果粒小,圆形,蓝黑色,被浓果粉。果皮厚,富含多种花色素。果肉稍硬,果汁具特别香味如紫罗兰和野果香味,稍涩,中糖高酸。赤霞珠发芽较晚,在山东烟台4月中旬萌芽,6月初开花,8月上旬果实开始进入转色期,10月上中旬成熟。从萌芽到完全成熟170天左右,需要有效积温3500 ℃。生长势强,副梢多,结实性好,芽眼萌发率中,产量中等。适应性强,较抗真菌病害。

在欧洲、美洲和澳洲等葡萄酒主产区,人们在赤霞珠中筛选了大量的优良品系,如法国选出的15,169,170,191,337,338,341,412等品系,以及FPS07,FPS08,经脱毒的FPS29,30,31等品系。在欧美国家,一般选择中等长势的砧木,在土层深厚、长势可能较旺的地块上选用长势较弱的3309C,101 -14Mgt,1616C ;在土层中等厚度和适度肥沃的土壤上选用Teleki 5 C504;在土层浅的山坡地上宜采用长势较强和抗干旱的1108140 Ru。    

赤霞珠的酒新酿成时颜色紫红,因单宁味和青草味突出而稍显生硬,须经过橡木桶陈酿才能显现优良本色。因此,在波尔多从不单独栽植赤霞珠,而是和梅鹿辄、品丽珠、味儿多或高特等一起栽植和酿造,以便使其酒尽快成熟。即便是冠以赤霞珠之名的品种酒,其赤霞珠含量也只在70%左右,该类型的酒色泽深宝石红,解百纳香型突出,酒质醇厚,回味悠长。以美国、智利、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则注重赤霞珠单品种酒的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橡木桶陈酿,呈现出其明显的品种特点。    

赤霞珠是中国酿酒葡萄的主栽品种,过去十几年中所有酿酒葡萄基地几乎都必然要选择这个品种,形成了“大江南北赤霞珠”的局面,也是导致国产葡萄酒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便在蓬莱这一赤霞珠种植历史悠久的产区,该品种也未达到人们的预期,表现着色并不理想,其偏晚的成熟期也使体眠季的枝条贮藏营养水平偏低,造成冬春季灾害在该品种上频繁发生;在北疆产区,由于早霜经常在9月底10月初形成危害,因此赤霞珠的充分成熟存在一定的风险。尽管如此,由于该品种较广的适应性,仍是许多产区在品种选择时考虑的品种。但应注意要结合产区自然条件,制定适当的栽培技术和酿造工艺,做出具有产区特色的葡萄酒,避免出现风格的雷同。

赤霞珠目前在中国的栽培面积约2. 7万hm2,占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60%左右。其中甘肃省武威市威龙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青铜峡市、永宁县、宁夏农垦局玉泉营农场,河北省怀来县、昌黎县、卢龙县、抚宁县,山东省蓬莱市,天津市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等地的栽培面积较大,都在667hm2以上。

2.蛇龙珠中晚熟品种。


1892年从欧洲引入中国烟台,一向被国人认为是法国品种,并且与赤霞珠、品丽珠合称三珠姊妹系,而法国并无该品种,德国也无此品种栽培。但蛇龙珠与解百纳系列品种的确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20世纪专家曾认为可能是赤霞珠和品丽珠的混杂,许多国外专家在考察后认为是品丽珠;21世纪初,研究人员在进行遗传分析后初步认定是一个单独的品种;2011年瑞士科学家经过DNA比对,发现蛇龙珠与智利的特色品种佳美娜(Carmenere)的遗传序列完全相同,确定为同一品种。    

蛇龙珠果穗中大,圆锥形,歧肩,中紧。果粒中大,皮厚,蓝黑色,中糖低酸,有明显的青草味。所酿酒宝石红色,单宁不突出,口味柔爽,有解百纳香气。嫩梢尖黄绿覆有绒毛,幼叶绿覆有灰白绒毛。成叶中大,深绿色,圆形或心形,5裂中深,叶背有绒毛,叶柄洼尖拱形开张,锯齿尖拱形中大,叶片后部向下反卷,秋叶暗紫红色,有深色斑块。成熟枝条淡褐色,直立性强。在烟台地区,蛇龙珠4月中旬发芽,6月上旬开花,8月中旬转色,9月中旬果实完熟,从萌芽到成熟约150天,需有效积温3400℃。树势较强,结实力中等,进入结果期较晚。适于篱架栽培,中长梢修剪。适应性较强,抗旱,耐瘩薄,尤其适于在沿海地区的砂壤土上栽培,在粘土或肥沃的平原地上栽培经常表现枝条旺长,结实不良,抗病性中等,对炭疽病和黑痘病不太敏感。

蛇龙珠目前在中国的栽培面积约3400余hm2,占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8%左右。主要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黄羊滩农场、玉泉营农场,农垦暖泉农场、青铜峡市、银广夏公司基地,甘肃省武威市皇台基地、张掖市国风基地,山东省蓬莱市、龙口市、海阳市等地均有栽培,但栽培面积没有超过667 hm2的县(市、区)

3.梅鹿辄


红色中熟酿酒葡萄品种。原产法国波尔多,右岸和左岸产区都有栽培,在右岸产区,梅鹿辄以较高的比例被用来与品丽珠搭配;在左岸产区则以较低的比例与赤霞珠搭配。中国于1892年由张裕公司从欧洲引进,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企业又陆续从国外引种了不同品系的梅鹿辄在国内种植。    

梅鹿辄新梢顶端密被绵毛,边缘桃红色。幼叶被白丝毛,5裂中深。成叶较大,深绿色,楔形,5裂,裂刻内偶有一大齿,上裂刻较下裂刻明显深,锯齿中大,两侧平直或凸鼓。叶柄洼U型开张,洼底有时裸脉,叶面呈细泡并皱纹状,叶背面丝毛稀或密,秋叶部分红色。一年生成熟枝条深褐色,节部颜色深。果穗中大,松紧适度,果粒中大,蓝黑色,果皮中厚,肉软多汁,高糖低酸。所酿的酒色泽深、果香浓郁。旧世界葡萄酒生产国长期以来用其与赤霞珠和品丽珠混酿,美国1978年首次用梅鹿辄酿成果香浓郁的干红,之后迅速推广开来,目前许多产区都有用梅鹿辄酿成的单品种酒。树势中旺,丰产性好,可短梢修剪。在山东烟台产区,梅鹿辄4月中旬萌芽,6月初开花,9月底成熟,从萌芽到成熟140天以上,需有效积温3300℃。花期喜高温干燥,低温阴雨易落花落果。因发芽较早不抗晚霜冻。抗病性较强,较少灰霉病、白粉病和枝干病害,但在霜霉病发生较早的地方花序果穗易感病。

由梅鹿辄己经选出的品系包括FPS01,03,06,08,10,11,12,13,21,法国的181,314,343,348等。欧美的栽培实践证明适合梅鹿辄的砧木有Ramsey, 03916 , Freedom等。梅鹿辄在中国的栽培面积约3000hm2,占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怀来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甘肃省武威市莫高基地和皇台基地及石羊河林场、张掖市祁连基地、嘉峪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青铜峡市、永宁县,山西省太谷县、汾阳市、定襄县、乡宁县。除新疆石河子外,其他县市栽培面积均未超过667 h耐。其他品种如霞多丽、品丽珠、西拉、歌海娜、佳美、白诗南、白玉霓、黑比诺、白比诺、灰比诺、长相思、赛美容、琼瑶浆、小白玫瑰、马瑟兰、小味儿多等品种在生产中都有栽培。

4
中国葡萄品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品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区域化工作不足    

目前,中国葡萄主栽品种为巨峰(系),名特优新稀品种比例偏少,早、中、晚熟品种及鲜食、加工品种搭配不当,造成葡萄上市过于集中,淡季稀缺,旺季过剩,制约着葡萄栽培效益的提高。这在酿酒葡萄上更加明显,从河北、山东等渤海湾产区到西部产区新疆、宁夏、甘肃,由于缺乏科学的品种区域化方法和区划方案,多数都以赤霞珠为主,品种单一,造成葡萄酒种类和风格的单一,同质化严重,产品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降低了中国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葡萄名称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造成葡萄名称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国大多数葡萄品种由国外引进,这些品种在各产区有时有不同的名称或俗名。二是在葡萄科研、教学和生产领域与国外交流频繁,引种途径顺畅,引种途径多。引种者之间往往缺乏交流沟通,在品种译名上有音译有意译,造成一个品种多个译名的现象。三是有的种苗经营者为了迎合葡萄种植者对葡萄品种“新、奇、特”的需求,随意更改品种名称,胡乱命名,炒作、夸大品种的栽培优点,误导葡萄种植者购买其苗木。这里应该强调,自行选育的品种须经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引进的品种则应明确表明原产地和外文名。


从引种、中试到推广的流程和评价机制不合理    

一个国外的品种,引进后应该在可以隔离其他栽植区的地块进行初步的引种试验,确保其不带检疫病虫害,并评价其栽培性状和适应性,引种试验表现良好的品种再在几个适宜产区进行中试,中试成功后再进行有步骤的推广。好的品种,应该在某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其他方面没有明显的劣势,或者经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可以克服。但在实际引种过程中,引种者往往未经严格的引种试验和中试就进行了推广,推广后发现有明显的缺陷,又不得不大面积毁园,给生产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更有甚至,带有检疫病虫害的引进品种还会将病虫害传染给其他园片,造成更大的损失。


育种工作比较落后,过于急功近利;酿酒葡萄优良品系的评价和选择不足    

育种工作需要在对种质资源遗传性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育种亲本,对杂交后代进行细致的评判,选择优良单株并根据其遗传性能进行适当的杂交或回交,逐步改良其栽培性状,发挥亲本的优点而规避其缺点。尽管现代生物技术提供了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的新方法,大大加快了育种速度,但一般优良品种的育出仍需要数代的杂交和回交,因此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往往存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所推出的品种尽管有一定优势,但经常因其明显的劣势而无法在生产上规模化应用,有时也存在造成大面积损失后再淘汰的现象。酿酒葡萄缺乏优良品系的评价和选择。近年来,许多机构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系,但缺乏这些品系对中国葡萄产区适应性的研究,更没有进行本土品系的筛选,影响了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产业的整体水平。

5
中国葡萄品种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5. 1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区自然社会条件,优化品种结构   

 葡萄的发展方向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消费者对葡萄品质的要求。发展葡萄生产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本地区的生态、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优良葡萄品种。大力发展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耐贮运、效益高的品种。    

从目前来看,中国鲜食葡萄生产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葡萄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应控制在60%左右,早、中、晚熟比例2:  3:  5较适宜。因此,应稳定并限制巨峰等品种的发展,扩大早熟品种(京亚、紫珍香、87—1系、京秀等)与晚熟耐贮品种(皇家秋天、摩尔多瓦、奥山红宝石等)的面积,增大无核品种如红宝石无核、郑果大无核等在中熟葡萄面积中的比重。酿酒葡萄应研究建立科学的品种区域化理论,进行严谨的品种区划,丰富酿酒葡萄品种和类型,调整酿酒葡萄品种结构,开发各种类型的葡萄酒,以克服同质化现象,提高葡萄酒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 2制定标准,规范葡萄品种命名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造成了对葡萄品种研究利用和科学交流的麻烦和混乱。要按照葡萄命名遵循的‘`6个原则”,以《中国葡萄志》为标准,发挥学术刊物和广告媒体的监督作用,切实做到一个品种只有一个名字。以便于葡萄科研、育种和生产,有利于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的积极性。

5. 3重视品种选育,规范引种流程    

重视品种选育和品系选择评价工作,尊重科学规律,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保持育种工作的连续性,利用较长的时间,切实选出可在生产上规模化推广的品种,改变当前引进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规范引种工作,建立并实施科学的引种试验及推广流程,避免在引种和推广过程中造成损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葡萄的产区分布及主栽品种
刘凤之:“十三五”是中国葡萄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
葡萄适合哪些地区种植?
中国葡萄产业分布!八大葡萄生产区详情介绍
酿酒葡萄的栽培技术
纵览:我国6大葡萄主产区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