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小兵: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的思路_dagezi
叶小兵: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的思路
当前,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修订时,亦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重点。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 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1、含义、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获得,即可教、可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了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要求。
2、基本特征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X

3、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
(1)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
(2)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能够有效地反思与调控自我,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
(3)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历史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2、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2)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并使学生形成实证意识,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
(3)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是使学生能够将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理解的高度,更好地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对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形成自己对个人、地方、国家和世界的正确看法。
(4)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是使学生接触不同的史料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学家和他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方式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并探讨他们的意图,评价各种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体系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帮助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通过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和评判,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评判,也是其历史学习自主性、创新性的一种表现。
(5)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是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的情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4、历史核心素养表现描述
【1】时空观念
(1)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
语描述过去;
(2)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
(3)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
【2】史料实证
(1)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
史料的价值;
(2)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
为证据。
【3】历史理解
(1)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
(2)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和理解;
(3)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
(4)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
【4】历史解释
(1)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
(2)在论述和评判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
(3)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和评判的原因;
(4)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
(5)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5】历史价值观
(1)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
(2)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
(3)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
(4)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学业质量标准
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
1、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
●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的表现程度
● 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的水平层次
● 不同水平之间的区别与递进发展
● 使核心素养的表现能够测量评价
● 初中与高中阶段标准水平的衔接
2、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
(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
(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
3、水平层次描述
(1)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在时间上的持续与顺序;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
水平2: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框架下,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认识历史;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独立地按照时间顺序编制史事进程的图表(如大事年表);能够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相关的史事加以联系,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
水平3:能够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史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能够辨识历史著述中不同的历史分期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间概念以及时间顺序;能够确定所提供史料中的地理信息,并将这些地理信息与历史地图的运用结合起来。
水平4:能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对史事进行独立探究;能够准确运用历史的时间术语和分期方式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自己的论述;能够运用正确的绘图方法绘制有关史事的历史地图或示意图,并加以说明。
(2)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知道历史材料的类型(如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实地材料等);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有关的材料;能够基本读懂教学中提供的文献史料。
水平2:了解历史材料的来源与材料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关系;掌握获取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历史进行思考;理解证据在进行历史论证时的重要性,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水平3:能够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并判断历史材料的价值;能够对历史材料进行整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将材料与所学的历史叙述进行比较,说出其中的关联。
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判断材料所述是否可以作为证据来支撑对历史的论述;在自己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在自己的历史论述中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3)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辨识所提供的历史叙述中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能够根据历史叙述对重要的史事进行概括,初步认识史事性质、特点、影响和意义等。
水平2:能够根据历史叙述和历史材料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及群体的活动,正确认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认识其历史的作用及意义;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的关联。
水平3:能够理解史事发生的动机与效果、必然与偶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设身处地地对史事进行感悟、理解和判断,较为客观地设想历史人物的处境及其言行;能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水平4:能够分辨出历史叙述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史事的发生与发展;能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自己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对史事有着正确而全面的理解。
(4)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能够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比较清晰地说出重要史事的内容(如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水平2: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认识到历史叙述包涵记述者的分析与解释,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并识别构成某一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在论述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
水平3:能够对史事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的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其中差异的原因;能够根据有关的历史材料说明对史事为何有不同的解释。
水平4:认识到对史实的解释是对历史的建构;能够以史料为证据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运用正确的史观对史事进行正确的解释,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5)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水平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
水平4:能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的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能够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意识,运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论述对古今问题的看法。
4、学业质量标准汇总
水平1: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在时间上的持续与顺序;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时空观念)知道历史材料分为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实地材料等多种类型,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有关的材料;能够基本读懂教学中提供的文献史料。(史料实证)能够辨识所提供的历史叙述中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能够根据历史叙述对重要的史事进行概括,初步认识史事性质、特点、影响和意义等。(历史理解)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比较清晰地说出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历史解释)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历史价值观)
水平2: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框架下,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认识历史;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独立地按照时间顺序编制史事进程的图表,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相关的史事加以联系,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时空观念)了解历史材料的来源与材料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关系;掌握获取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历史进行思考;理解证据在进行历史论证时的重要性,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史料实证)能够根据历史叙述和历史材料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能够较为客观地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及群体的活动,正确认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较为全面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认识其历史的作用及意义;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的关联。(历史理解)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认识到历史叙述包涵记述者的分析与解释,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并识别构成某一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在论述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并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历史解释)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历史价值观)
水平3:能够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史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能够辨识历史著述中不同的历史分期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间概念以及时间顺序;能够确定所提供史料中的地理信息,并将这些地理信息与历史地图的运用结合起来。(时空观念)能够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并判断历史材料的价值;能够对历史材料进行整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将材料与所学的历史叙述进行比较,说出其中的关联。(史料实证)能够理解史事发生的动机与效果、必然与偶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够设身处地地对史事进行感悟、理解和判断,较为客观地设想历史人物的处境及其言行;能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理解)能够对史事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的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其中差异的原因;能够根据有关的历史材料说明对史事为何有不同的解释。(历史解释)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历史价值观)
水平4:能够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对史事进行独立探究;能够准确运用历史的时间术语和分期方式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自己的论述;能够运用正确的绘图方法绘制有关史事的历史地图或示意图,并加以说明。(时空观念)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判断材料所述是否可以作为证据来支撑对历史的论述;在自己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在自己的历史论述中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史料实证)能够分辨出历史叙述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史事的发生与发展;能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自己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对史事有着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历史理解)认识到对史实的解释是对历史的建构;能够以史料为证据对历史进行正确的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运用正确的史观对史事进行正确的解释,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解释)能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的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能够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意识,运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论述对古今问题的看法。(历史价值观)
5、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重心,改变以往对历史知识记忆和复述的教学方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与国外的历史课标相比,一是更全面和具体地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二是突显了中国特色的历史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历史意识。
五、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根据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统一设置。选修Ⅰ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专业倾向和个性发展需要设置。选修Ⅱ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
1、设计依据:
● 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 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多个角度组织内容。
●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
● 要有助于课程总目标的达成,以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心。
●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2、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 解决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是以点线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高中则采用专题方式,课程分为不同的层次。
● 解决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问题
如必修课时序性不强,内容较深;必修与选修内容有的重复;内容体系与高考大纲分离。
3、模块内容:
(1)必修课程:中外历史概览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逐步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2)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X1国家制度与治理的演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6年全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学术论坛
【特别关注】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枢轴的守正与开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到底学什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
【教材培训】高中统编历史教材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若干措施(讲座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