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丁”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没学问的人。请教老师,白丁的称谓到底是怎么来的?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穿衣服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不能穿丝绸锦绣,因此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一书中解释道:“古者庶人老耋die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麻枲xi,即麻布衣服。七八十岁称耋, 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只有到了七八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我国古代盛产各种麻类,因此麻织品熟语最贱的布料,人人都穿得起。今天麻织品反而成了时尚,比棉布贵多了,真是风水轮流转。西汉开国功臣很多都是“起自布衣”,称作“布衣将相”,正如同陈胜的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丁”的称谓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级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称“白屋”。还有一种说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盖屋顶,所以叫白屋。“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这时候开始称为“丁”。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有四十为丁的,有二十三岁为丁的,有二十一岁为丁有二十岁为丁。“白丁”意为临时征集的壮丁。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称谓,仅仅叫“白徒”,后来引申开去,把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一概叫做“白衣”。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因为是官员的后备军,因此统称之为“白衣公卿”。白丁的正式称谓开始于唐朝或者稍早,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使“白丁”这一称谓广为人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与鸿儒对举,是指没有学问的人。唐诗中有好几处类似的称谓,韦应物《采玉行》:“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这里的“白丁”是指官府临时征发的采玉工人。牟融《题朱庆余闲居四首》:“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白丁与俗子对举,是指普通人。罗隐《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nian苍黄路屈盘。”这里的白丁指黄巢等义军,都出身平民。搞笑的是,在今天的网络语言中,用白丁一词指那些不要孩子的丁克夫妻半途反悔生育子女的行为。意思是“白白丁克了一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它能弥补你的无知:《幼学琼林》详解(51)衣服(1)
“布衣”指百姓,“白衣”和“乌衣”又指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白丁
《陋室铭》-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王建强行草陋室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