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1

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1

制义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称制艺、八比、举业、经义、时文、时艺、四书文等,较为通行的称呼是八股。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围绕出自《四书》、《五经》中的题目,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1]。关于制义的来源,明清以降一向众说纷纭,但多数人都同意,其直接源头是宋代的经义,至明代其体制粲然大备。清初学者戴名世曾评论说:世之学者,从数千载之后而想像圣人之意,代为立言,而为之摹写其精神,仿佛其语气,发皇其义理,若是者谓之经义。其体为古文之所未有,发端于宋,至明而穷极变态,斯亦文章中之一奇也。”[2]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制义都有严格限制,颇似带着镣铐跳舞,但绝非没有发挥和变化的余地。事实上,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哲学思潮的嬗递,以及社会风习的变迁,明人制艺体凡屡变”[3],而且越到后来,变化速度越快。清代有些学者从风格体式着眼对明代制义嬗变的脉络进行疏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明代制义划分为四期。《明史·选举志》以唐诗分期相比拟,谓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4]。这一概括,颇具典型性。下面就缀辑史料,对明代制义嬗变的轨迹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予以简要评述。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教正。

自洪武到天顺,是明代制义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制义,基本上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逾”[5]。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科举规条时,沿袭元朝制度,主要以程朱一派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为考试标准,《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6]。至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又令儒臣编纂《四书五经大全》以为科举考试的法定文本,废注疏不用,程朱理学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更加强大深刻。朝廷还再三诫谕一宗朱子之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7],用以端正士习,钳制人心。在这种思想氛围中,举国上下皆一禀宋人之成说,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耳”[8]。希图发身功名、掇取禄位的士子们,碍于功令严密,自然是匪程朱之言弗遵”[9]以其意铺叙为文,不敢稍渝分寸,以求合于有司”[10],所作制义率皆信经守传,要之不抵牾圣人”[11]。至于《四书五经大全》是否存有舛误,士子不敢轻疑,更不敢轻言。顾炎武曾愤激地指斥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12],批评《大全》之修仅取已成之书,抄誊一过,上欺朝廷,下诳士子,而当时制义初行,一时人士尽弃宋元以来所传之实学,上下相蒙,以饕禄利,而莫之问也”[13]

在制义的文体风格上,本时期风气初开,文多简朴”[14]取书旨明晰而已,不尚华采也”[15]。这种风格的流行,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当时文学趣味的浸染是分不开的。明太祖朱元璋对深词艰语、骈俪绮靡的文风深恶痛绝,他曾诫谕翰林院官员说:古人为文章,或以明道德,或以通当世之务。如《典》、《谟》之言,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诵之,使人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词虽艰深,而意实浅近,即使过于相如、扬雄,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16]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朱元璋尽管建立了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度,但却明确表示不赞成考试文字徒炫文词。在《开科取士诏》中,他赞扬周代取材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俗淳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批评后世取士但贵词章之学,而未求六艺之全,宣布自己开设科举的目的是以取怀才抱德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古通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17]。为了去浮华之习,以收实效,他要求义必以经,论必以礼乐,策必以时务”[18],并规定经义不拘旧格,惟务经旨通畅,时务策惟务直述,不尚文藻”[19]。他还特地命宋濂、詹同等撰经义式,先期行礼部颁降”[20],以为士子作文之式则。当为弥补科举之不足实行荐举时,他更是明确规定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21]。在这种科场规条和取士原则的掣制下,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自然不敢铺叙艳词瑰语,所作制义率皆质而不俚”[22]朴遬而无文”[23]

明初文坛的领袖人物,也反对为文组织绮丽,张浮驾诞”[24],提倡以文章为明道经世之具。如一代文章宗师宋濂在年过五十后,对自己青壮年时期溺于文辞,流荡忘返深感愧恨[25],他重新审视文章的功用,主张明道之为文,立教之为文,可以辅俗化民之为文。斯文也,果谁之文也,圣贤之文也”[26]。宋濂的高足方孝孺以文章理学著称于时,有小韩子之称,深得朱元璋称许,他亦从教化与致用的角度看待文章的作用,认为凡文之为用,明道、立政二端而已”[27],批评近世作者较奇丽之辞于毫末,自谓超乎形器之表矣,而浅陋浮薄,非果能为奇也”[28]。到永乐以后,台阁体成为文坛的主导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在从成祖到英宗的近40年的时间里,他们长期辅政,以台阁重臣兼为文坛领袖。在文学趣味上,他们诗法唐,文法欧”[29],崇尚宋代欧阳修、曾巩一类的纡徐平畅的文风,主张以其和平易直之心,而为治世之音”[30],大力提倡醇厚典雅、平正雍容的语言风格,并以此种风格为绳墨规矩衡量科试文字之高下优劣。如杨士奇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务先典实之作,以洗浮腐之弊”[31]。士子们为求榜上有名,为文务求措词淳雅”[32],以合时好。由于上下好尚一致,衡文标准明确,士子皆知所依从,正如林材所说,当是时也,学出于一,上以是取之,下以是习之,譬作车者不出门,而知适四方之合辙也”[33]

自成化到嘉靖,明代制义进入成熟期。这一时期的制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沿续了前一时期的趋向,但在写作技巧上大有提高,更加精纯雅致。晚明文人李乐曾评论说:本朝成、弘、正德、嘉靖初,文字和平雅淡,不求文而文自不可掩,正如美人生相不待簪花而后佳也。”[34]清人普遍认为,成、弘、正、嘉四朝文者,制艺之鼻祖,读此方知体格之源流也”[35],把此期制义视为学习模仿之典范。如果进一步观察,此期制义又可分为成、弘和正、嘉两个阶段。本节先评述成、弘制义,正、嘉制义留待下节申论。

明末清初学者计东曾纵论有明一代会元之文,他对成、弘会元制义的评价是稍见法度,然未离乎朴也”[36]。这一评论,可以视为是对成、弘制义之特点的总体概括。所谓稍见法度,是指制义的结构体式更加谨严完整;所谓未离乎朴,是指制义的内容依然恪守传注,语言依然醇正朴实。不过,与前一时期相比,成、弘制义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迹象,其最显著者,是随着风靡文坛数十年的台阁体的衰落,文学复古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并对制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开启复古思潮的关键人物,是操文柄四十余年的李东阳,他是杨士奇之后又一位以文章领袖缙绅的宰臣[37]虽遐陬荒壤,无不窃模其词规字体,以鸣于世”[38]。李东阳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诗论方面,其制义并没有什么新气象,但他的门人中却出现了不少制义高手,较受后人推重者,有邵宝、钱福、顾清等。这些人文学旨趣比较相近,都主张师古、复古,对两汉之文特别推崇,对韩愈之文也甚为欣赏。其中钱福尤为制义大家,李乐将他视为弘治间制义的代表人物[39],后人则常将他与王鏊并举,号称钱王。与李东阳同时代的章懋、吴宽,也是复古思潮初兴期的重要人物,从不同角度提出复古主张;两人也都是名躁一时的制义大家,计东曾评论说,在成、弘14名会元中,当以章枫山、吴匏庵为冠”[40]。其中吴宽曾对制义文字提出严厉批评,谓今之世号为时文者,拘之以格律,限之以对偶,率腐烂浅陋可厌之言文之敝已极,他企盼出现像宋朝欧阳修、苏轼、曾巩式的人物,一振其陋习还文于古”[41]。可见,吴宽痛感时文之弊已极,希望用古文济时文之穷。

在这些处于文学风尚转变期的人物中,对制义风格之嬗变影响最大的,非王鏊莫属。在后人眼里,王鏊是明代制义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人物。晚明学者李乐曾评论说:本朝举业文字,自永乐、天顺间非无佳者,然开创首功,惟文恪王公鏊为正宗。”[42]清人李光地对王鏊的制义甚加称许,或问王守溪时文笔气似不能高于明初人,他回答说:唐初诗亦有高于工部者,然不如工部之集大成,以体不备也。对制义深有研究的梁章钜十分赞成李氏之言,谓制义至守溪而体大备其体制朴实,书理纯密裁对整齐,是制义正法”[43]。近人商衍鎏更称誉说:前此风会未开,守溪无所不有;后此时流屡变,守溪无所不包。理至守溪而实,气至守溪而舒,神至守溪而完,法至守溪而备。”[44]王鏊与吴宽皆为苏州人,他们官高望显,在当时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一代文风影响甚巨,钱谦益曾评论说:弘治间,文体舂容,士习醇厚,端人正士,居文学侍从之列,如金钟大镛之在东序,而中吴二公为之眉目,何其盛也”[45]。王鏊的制义不仅在当时很受崇重,后世也一直奉为圭臬。《儒林外史》中有一处描述说,鲁小姐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46]。此虽小说家言,然颇能反映明代后期以至清代科举教育之实况。

明代制义的体式,在成化、弘治年间趋于定型,最终固定为被称为八股的文体。《明史·选举志》在概述科举时,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试士之法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并称其文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很容易使人误以为八股始于明初。实际上,成化以后,始有八股之号”[47],也就是说,明代在开科取士百年后,制义与八股之间方可划上等号。顾炎武对制义格式进行过专门考察,指出: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将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其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48]必须说明的是,所谓八股始于成化以后,是指成化以后八股始成为格式固定的科举考试文体,并非是说此前无人做过八股文。事实上,早在宋朝,个别经义就已有四股、六股、八股之体,明代成化以前,亦不乏八股体之制义[49]。只是成化以前,在科举考试中,士子试文或对或散,并无定格,考官在评阅试卷时只关注文章优劣,而并不关注文章格式;成化以后,尽管并无明确的法令规定,但约定俗成,士子试文必须按八股格式撰写,否则必遭摈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过年说八股——一种今天在广泛应用,而且还会继续应用下去的文体
《清代八股文》第十四章:八股与诗
八股四题
《孝经》与清代科举考试
浅谈宫音串孔商律谱孟——论元代杂剧对八股文的影响
制艺之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