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劳逸有度话健康

劳逸有度话健康

    1、不到200前,法国人喊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养护生命口号。然而,在我国的战国时代,吕不韦《吕氏春秋》就形象地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著名论断,认为其所以养生是“动也,形气使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三国华佗传》则解释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如是以观,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不仅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而且提出了运动何以养生健体的原因,一是运动能使精气血液有序流动;二是运动能加强脾胃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不仅使气血流通,而且使气血生化源源不断。

    间到了21世纪,现代国人在安宁的小康生活中,本能的运动变得少之又少了,成为最损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从儿童青少年到中壮老年,莫不如此。话题虽老,不予足够重视,势必毁掉几代人。

     2、《黄帝内经》提出早就提出了过逸的害外:如“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所谓伤气就是伤肺气,卧床懒动之人,确实气不够用,讲话宗气不足;所谓伤血就是伤心肝血,读书看报特别是看电视、玩手机和Ipad太多的人,视力早衰,近视加多加重;所谓伤肉就是脾胃,喜坐恶运的人,肌肉薄瘦,体力衰微,稍似劳作即头昏乏力;所谓伤骨就是伤肾气,肾主骨,肾气虚骨必弱,喜立不走,难有筋骨强健。

    生活中也普遍现象是:形体过逸不愿劳力或运动的人:

    1)会使脾胃消化功能低下,使人气血虚弱,久而久之,形成气虚和阳虚体质,性欲减退,男子精液质量下降、性欲变淡,性功能渐衰、女子月经量少、月经推后,经量色淡,不孕不育、产后缺乳等;

    2)会使脏腑功能呆顿,气血流行滞涩,使人精神困顿,精力与体力逐渐下降,早衰早老,神情易于郁闷,甚至诱发或加重忧郁症和焦虑症;

    3)会使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使人容易感冒,逐渐罹患与免疫低下有关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感冒等;

    4)会使血中过多的糖、脂、尿酸等物质难以完全吸收、利用和排出体内,形成中医所讲的痰浊、瘀血,久而久之,形成瘀血体质和痰湿体质,产生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肥胖症、高尿酸血症、痛风、以及与之产生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看来,安逸“貌”酷似“休养”,但过逸则最易伤身子惹疾病;而且懒于运动之辈,生病之后也不能为其治疗痊愈疾病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脏腑气血状态,使病迁延难愈。

    3、“动”是苍天赋予人类健康生命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明代高濂所说的“造物劳我以生,逸我以老”(《遵生八笺》)。不运动必然会乏激情、产生不健康的体质和疾病、最终早衰早老早亡,唐代医学孙思貌“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佑铭》),和宋代欧阳修所说“劳其形者长年”(《删正黄庭经序》),清代张应昌也说“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皆至理名言,不无道理。

    “懒”是苍天赋予人类的本质劣性,必须与之作坚决的斗争。不愿动、不喜动往往会成为意志薄弱人的必然选择,尤其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肩不挑、手不提、腿不行的年代,人们如果享受了形体的安逸,必定要选择疾病。正如唐代名医王焘所说“终日久坐,皆损也”(《外台秘要》),清代康有为也说“体勤则强,久卧则痿弱”(《致论集》)。

    4、看来,人类的劣性才是自己最大的天敌,因为本性才是天敌的核心。我们战胜不了自已,告别不了懒惰,终将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经过十来二十年的科普宣教,“过吃伤身”基本已成多数国人的共识,而且渐且付诸行动的话,那么,“过逸伤身”则远还没达到民众的共识,有意志坚持劳作的不多、信奉“乌龟养生”可以长寿的不少、更多的是乐于形体安宁,而拱手疾病缠身。如果我们这代人企盼“保八(80岁)过九(90岁)过百(100)”,恐怕路途仍然遥远。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宜靠运动”(清代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我们必须如同与贪嘴过吃作坚决的斗争一样,必须同时坚决懒于运动的惰性作无情的决别。否则,迁就懒性就会违逆苍天,终究会栽倒在人类自已发明的汽车和电梯里。

    5、另一方面,有人又运动过度。认为健康与运动或劳作量成正比,特别在城里,似乎体育锻炼的时间越长、运动量越大就越好。不少人计划严密:早上运动、 下午爬山、晚上跳舞……,周末打一次3-中小时的球,没弄得筋疲力尽决不罢休。结果,肌肉筋骨拉伤了、关节损坏了、气血津液受了损,五脏六腑透了支,最终病魔缠身、反折其寿。

    道理很简单,人的寿命有天数,《黄帝内经》称之为“天年”,犹如点燃蜡烛,早点早灭、多点多耗;穿衣着鞋,省着一点用,就用得更好、耐得更长。强壮未必长寿,体弱未必早夭。

    有人调查了五千名己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4050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调查者分析个中原因:乃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

    6、《黄帝内经》指出:“劳则气耗”, 在其《素问调经论》进一步解释道“有所劳倦,形气衰落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痛”。看来,过度劳作、运动过头的人,同样也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气血津液的产生。

    另外,“汗为心液”、“汗血同源”,长期劳作运动过度,必定出汗过多,汗多不仅伤血,而且伤心,引起或加重心脏病。

    所以,清代名医魏之秀解释道“劳力之人,须时时偷闲歇息,以保既耗之元气”(《续名医类案》);清代沈时誉也说“动之太过,则神不宁矣”(《医衡》);说明过分体力劳作,会损五脏、耗精血、衰神志,引起种种疾病,难怪《黄帝内经》有“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的至理名言。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运动过头或运动姿势不正确,非常容易损拉伤肌肉、损伤关节和加快关节老化,尤其是肘、肩、腕、膝、踝等大关节,比如打网球打得过多易得网球肘、各种球类运动,尤其是羽毛球、足球、篮球易损伤性膝关节,各种弯腰有关的暴发运动和持久劳作,易得腰肌劳损和腰椎盘突出、终年久行久立易得下肢静曲张……等。

    如是以观,运动也是一把双刃剑,适度有益,否则为灾。

    7、其实,“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带条件的,条件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形劳而倦”。

    古人看来,劳作要适度,小劳才有益。过则伤形,超出了身的负荷,就会筋疲力尽,气血衰少,五脏破损,体质反见虚弱。所以华佗倡导“人体欲得小劳,但不当使极耳”,指出了劳作运动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要运动要劳作但要量力而行,无太过无不及。

    此后,历代养生家,莫不以此为准绳。如唐代孙思貌说“养性之道,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千金要方》);宋代蒲虔贯说“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如流水则清,滞则污。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致倦,行不欲至劳。步行不已,然亦稍缓,即小劳之术也”(《保生要录》);明代朱权则说“常须用力,但不至疲极,所贵荣卫通流,血脉调畅”(《瞿仙活人心方》)。

    “小劳”,把握了劳作和运动的度,着实蕴藏着古人的养生大智慧,至少比起法国人的“生命在于运动”要高出一筹。

    8、如何才算是“小劳”,即既不太过又无不及呢?古人也有零星论述。如明代龚迁贤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苏东坡集》);南朝梁·陶宏景说“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养性延命录》);清代曹庭栋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且行且立,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老老恒言》);

    著名西医保健养生家洪昭光教授解读劳逸有度为“三、五、七”,即每次过去30分钟以上,每周运动5次以上,运动量保持在70%”,并对70%进行量化,给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心率次/分钟=身高cm—年龄,比如40岁人,其运动时的每分钟的心率次数17040130/ 分钟,超过此数为大于70%,否则为小于70%。这方法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可以参考,但许多情况下不好使。

    我的经验的每天运动一次,每次0. 5-1小时,运动时稍有气喘气促,能聊天,中等出汗,脸色稍红,身体稍发热;运动完后神清气爽,精力与体力倍增。这就是属于你的70%.对于60岁以上40岁以上的人来说,快走、慢跑、太极拳、广场舞蹈等,不失为70%运动量的首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养生专家:每个人都可以百病不生
血瘀体质:养生重在活血散瘀
人的气血究竟是从何而来
脾脏引起的咳嗽是什么样的?该如何调理?
UC头条:“心病”的调理思路和方法
“生命在于运动”对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