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足文化理性认识中药之毒7

中医药理论形成之后,为活生生的人保驾护航已经数千年,几千年的生命历史,是多维联系、动态变化的气化活动史,不是标本统一、模型规范、实证可重复的历史。生命内在的气化活动,十分复杂、相互影响;外在的环境条件,随机变化、彼此相关,在这样的生命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药理论,服从自然客观的生命规律,临床医疗以活生生的人为实际对象,没有自以为是的解剖实验,没有机械僵化的标准规范,“效不更方”或“药随证转”,皆以证候病机为对应。一成不变的诊断标准,墨守成规的治疗规范,医治活生生的人的疾病,弊端是难以避免的。辨证论治没有僵化机械,即有圆机活法的灵活性,又有“方证对应”的原则性,“随证治之”总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随证治之”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随自然客观的生命气化活动,随个体真实的证候病机,在药物和病机性质的互补对应原则规范之下的“随证治之”。

人是活的,病是变的,运用得当,砒霜可以活命,反之,人参可以要命。实验文化的严谨性在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及其动态变化的疾病之间,存在生命的鸿沟,临床无法跨越,毒副作用难以避免。中医学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医学,无论有毒中药还是无毒中药,临床“随证治之”,当用乌头细辛就用乌头细辛,当用大黄芒硝就用大黄芒硝,当用人参黄芪就用人参黄芪,君臣佐使、相杀相畏,必须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对应,否则山药莲米亦有害。

中医药理论是十分成熟的生命理论,早在理论层面就认清了中药之毒,并解决了化毒为治的问题,实验里再来用小白鼠研究,纯属多此一举。真正的中医绝不能用药理成分取代中药的四气五味,而是在如何将经典理论运用到临床疾病上下功夫,争取在辨证论治的逻辑规范下,不断提高“随证治之”的准确性,做到既病防变,杜绝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之毒影响最大的,要算2003年的关木通事件了。事件起因,是有病人因为口苦,三年时间,自己到药店购买服用了数百袋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出现了肾功能损害,打官司中医药输了,药厂给予了经济赔偿。病人自己购买龙胆泻肝丸,一服就是三年,姑且不论这样服药是否符合辨证论治,与中医药理论有没有关系,我们就从龙胆泻肝丸用关木通来说,也会发现用实验方法确定中药及其临床运用,在中医行不通。

关木通原本不是中药,数千年中医临床用的是白木通,那么关木通如何混进中药队伍里来的呢?据有关资料,关木通是在东北的日伪时期,通过实验发现成分类似白木通,就作为白木通的替代品进入中医临床,后来,中医也不加区别,堂而皇之让关木通地进入了药典。关木通事件之后,中医没有认真研究其文化根源、临床原因,盲从舆论界奉行的实验文化观点,大肆开展了中药之毒的实验研究,后来还把中药毒性的实验研究文章,放到中医继续教育网站上,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给中医临床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药典作为法规性文件,对中药都作出了计量规定,超过计量就是违法,出了问题医生承担全部责任。在这样的法规下,许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疗效很差,中医在病人中的声誉每况愈下。活生生的人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体质有刚柔勇怯之异,寒热虚实多少微盛,药量遵循药典规定,大小多少对应太差,君臣佐使没有区别,医生没有了法律责任,但临床疗效也没有了。

中药用量的大小,有没有毒副作用,出现什么样的毒副作用,必须建立在中医文化基础上,以活生生的人的证候病机为依据,以“随证治之”为原则。评价中药之毒,必须在还原中医的临床事实,还原“方证对应”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才是可靠的,唯实验文化的马首是瞻,对中医事业有害无益。中医学经过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在活生生的人的医疗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以实验文化为逻辑,形态物质为依据,评判中药之毒,出发点错了,客观基础错了,结论自然也就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足文化 理性认识中药之毒
60周年刊庆特稿 | 周仲瑛《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
叶放教授谈:中医临证如何把握中药剂量?
中医中药论治胃癌
糖尿病中医研究的过去、现在及展望
肺结节的中医诊治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