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转型: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

教研转型:

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


摘要:

教研转型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教研工作适应时代发展而实现自我更新的需要。本文从教研转型的背景和传统教研的弊端入手,阐述现代教研转型要实现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教学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教学手段从“传统教学研究”转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六个方面的内容变化,以及从“单一教研”转向“协同教研”、从“实体教研”转向“实网教研”、从“即时教研”转向“主题(项目)教研”三个方面方式上的变化。

关键词:

教研转型;传统教研;现代教研;教研员




教研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实践的自主选择,作为从教育理论、教育行政走向教育实践的桥梁,对提高和保障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教研室是集“研究、指导、服务和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专业机构,它在执行国家课程、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组织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指导、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为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1]应该说,在基础教育历次课程改革中,教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一轮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强教研工作势在必行。面对新发展和新变化,教研工作亟需转型,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刻不容缓。

0
1

什么是教研转型?

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于2014年在《人民教育》上撰文提出:“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转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式发展,教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创新和整体转型。”他认为,教研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的总体需要转变。[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提出,教研机构要在“研究、指导、服务”的基本职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资源建设和中心;教研重心必须下移到关注课程的实施层面;教研工作的重点要转向研究人,即对教育过程重点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研究。[3]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教研转型是对传统教研工作的扬弃以及面向时代的创新,是教研工作在内容、方式、理念和机制等方面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

0
2

传统教研的弊端在哪里?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受到应式教育的影响,教研部门往往更热衷于命题制卷,组织考试,成绩分析,导致教研室沦落为“考研室”“编研室”。也有的教研部门主要工作围绕“竞赛和评比课”展开,这样的教研室被冠名为“赛研室”“评研室”。还有的教研部门工作缺乏系统性思考,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条理,想到哪搞到哪,教研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有时临时想起了一个问题,觉得有必要,才去研究一下,或者是有教师提到了某个问题,于是很被动地去建议一下。因此,有了“应试教研”“应急教研”“零散教研”之说。从教研方式上看,传统的教研以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为主,指导方式被定性为“评判、教导、检查”,学校和教师则处在“被动、服从、应付”的位置。长此以往,教研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与教研现状不相适应需要做出调整。教育教学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使教研工作必须做出相应变化。当前教研转型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从内容上讲,教研工作要符合新时代特征,实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从方式上讲,教研工作逐渐从过去传统教研方式转变为以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网络教研、区域教研、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等新方式为主的教研活动。[4]

0
3

什么是现代教研?

教研转型,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何为现代教研?现代教研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是研究教和学的问题,教研员要从学生的立场指导教师“如何研究教、如何研究学”,实现课程育人。现代教研是以“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从一开始就有扎根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属性。教研的本质是“教学实践”的改善和促进。教研要关注师生现实需求,服务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基于实践,为了实践,在实践中。

0
4

教研转型,从内容上表现在哪?

结合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对新时期教研工作提出的转型要求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就内容而言,教研转型,要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

教研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5]

从注重研究课堂向注重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转型,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传统教研往往是学科本位,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师,大家只关注教材、教法、考纲,最多只看到课程标准。实际上,教研员和教师还要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实现从“育分”到“育人”。教研员要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学科本质,明确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6]《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部门要“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7]从理论架构上而言,过去围绕“教学”开展的教研工作逐渐走向以“课程”为主题的教研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教研转型,关键在于让教研实现从过去自上而下的教学指导转变为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承担着参与决策(研制符合地方课程发展需要的各种政策与制度)、专业引领(主要是国家课程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专业指导)、质量监测(运作基于课程标准的质量监测、实施基于数据分析的报告与建议)等角色。” [8


二是

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

从注重研究知识传承向注重研究全面育人转型,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到侧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近年又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三阶段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从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串联,而需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和情境化设计,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掌握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9]教研员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例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利用其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三观”的引导;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要加强对审美情趣、健康体魄和人文素养的培养。[10]

三是

教学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生为本、学为中心”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思考真实发生。[11]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新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教研工作要从单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师教学向研究课程、研究评价、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等方面转变,这就要求教研员从单一的学科教研指导向全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转变。

四是

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

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教研员大多从优秀教师中诞生,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对于传统的基于经验的听评课,往往驾轻就熟。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员的“经验”常常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这是因为“经验”具有时效性。很多专职教研员大多不在上课,原先的“老经验”不能适应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型后的新课堂,而且这种经验具有主观性和表层性,单凭经验诊断课堂,可能出现“研判偏颇”,“说服力”不强的想象。因此,教研转型呼唤教研员“用证据支持教研”,不能光凭感觉和印象判断问题,要学习证据验证的方法,重视证据积累,让教研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网上阅卷系统,采集大数据分析调研成绩,强化教学诊断力。引用“课堂观察技术”,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数据及时诊断并改进教学行为。开展项目研究,注重日常工作的个案积累和问卷调查等形成调研报告。

五是

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

从较为封闭的、自我中心的教研状态向注重整合各类专业资源、以学校为中心的教研系统转型,整合各方面、各层面的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注重研究区域范围内教学的共性问题向既要研究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性问题转型,重视学校特色引导和教师教学个性发挥。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统一性要求较多,我们习惯于用统一性的目标、培训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师生。现在课改要求打破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化、选择性和个性化。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教研员和教师的关系更加平等协作。教研活动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现实需求,教研活动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参与,提高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的针对性。[12]教研员正在改变过去讲座式、点评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转而形成“专家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力求教研活动“有深度、有意思”,鼓励教师去培训教师,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重视教师全员参与,注重教师学习的实效。

六是

教学手段从“传统教学研究”转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

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有学者称当前已是“指尖知识时代”[13],获得具体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已十分方便,真正重要的学习内容未必是具体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支持这种学习的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和方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影响到整个教学关系和教学形态的变化。[14]面对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教研人员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当下,STEAM教育、慕课、翻转课堂、希沃白板、智慧课堂等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手段对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去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课前观摩视频,课上解难答疑。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时俱进,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的重点,加快转变的步伐。

0
5

教研转型,在方式上表现在哪?

从方式而言,教研转型,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

从“单一教研”转向“协同教研”。

过去,教研工作往往依靠行政职能和教研员的个人权威开展活动,属于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教研部门之间是单线工作,缺少团队合作和多部门间的沟通,教研活动也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居多,这种情况不利于现代教育发展的创新需要,因此,必须要从“单研”走向“协同”。一方面进行部门功能统整,建立教研、培训、科研、信息化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教研机构与同行、基层学校、企业和协会的合作交流,开展跨片、跨区域的交流合作。如合肥市教育局和武汉、南昌、长沙四地省会城市教育局开展的长江中下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每年定期定主题轮流主办年会活动,促进广泛交流,取得很好效果。另一方面由学校开展自下而上的教研协作,如校与校之间协同(学校结对教研),同一区域多所学校协同(联片教研),还有同一学科开展的跨区域的协同教研。如合肥市瑶海区校际之间自发成立的“三叶草”“四季花”“五校共同体”,定期开展学科教研、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深受教师欢迎。协同教研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问题的研讨空间和优秀教研经验的分享空间,扩大了教师的参与面,使优秀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分享和传播,最大限度发挥群体教研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创新。


二是

从“实体教研”转向“实网教研”。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研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发挥互联网的巨大优势,网络教研的使用日益普遍。从传统的“面对面教研”走向“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实现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真实和虚拟相结合。教研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和学习空间,发布教研信息、传播优质资源、推广先进经验,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效率。常见的是建立QQ群、微信群、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发网络研修课程,以及通过直播系统开展网络听评课。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是教育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先进单位,也是教育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区域。该区非常重视网络教研的普及和使用,建立了“一网、一平台三中心”:“一网”是瑶海区教研网,“一平台”是瑶海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三中心”是“教研中心、培训中心和资源中心”。区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同课异构”,观摩“优质课大赛视频”,聆听“专家讲座”,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博客、微信公众号个人和团队评选活动。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区教体局依托教研网发布各类部级优课和原创微课七百多节,教研员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开展视频会议和主题研讨60多场,参与人员近三万人次。网络教研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了优质资源的传播速度和辐射范围,降低了教研的时间成本,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工学矛盾,是对传统教研的有益补充。

三是

从“即时教研”转向“主题(项目)教研”。

教研工作一直是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幸福感不强、互动性较差,这与教师教学担子重,培训任务多,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也与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碎片化、即时性、零散式,对教师吸引力不够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因此,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策划和改进势在必行。教研机构围绕项目或主题,持续开展跟进式的主题式、项目式研修,真正实现从“粗放教研”走向“精细教研”,从“零散教研”走向“系统教研”。如合肥市瑶海区在十二五期间参加教育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学科教研;在十三五期间,瑶海区部分学科开展的“翻转课堂、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运用、单元一体化备课”等主题教研尝试,体现“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教研员深入课堂,聚焦问题开展研究,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0
6

结 语

教研转型不仅仅是内容和方式的转型,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型。[15]只有观念层面的深刻变化,才能带来实践上的实质性变化。在新的时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研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研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新时期要实现教研工作转型,教研员工作的重心要进一步下沉,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专注为教师提供课程与教学服务和支持,同时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加强对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及不同教研方式的研究,助力教研工作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侯俊.高中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区域教研工作转型策略研究[J].新课程评论,2019,(7-8):162-168.
[2]田慧生.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J].人民教育,2014,(22):1.
[3]尹后庆.质量时代的教研转型[J].人民教育,2016,(20):1.
[4]漆涛 胡惠闵.基础教育教研职能变迁70年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9,(9):79-87.夏胜先.着眼“四个研究”,促区域教研转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48-50.
[5]罗滨.教研员十大素养促教研升级[J].人民教育,2016,(20):28-31.
[6]刘世斌.创新教研方式 加速教研转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8,(6):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8]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
[9] 夏胜先.着眼“四个研究”,促区域教研转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48-50.
[10]侯俊.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背景下教研工作的转型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5-6):24-26.
[11]张丰.推动教研工作转型的浙江视角[J].中小学管理,2016,(4):4-6.
[12]本刊编辑部.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整体转型[J].基础教育课程,2014,(2):13-18.
[13]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4]王艳玲 胡惠闵.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理念倡导与实践创新[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31-41.
[15]钱丽欣.在提高教育质量重推动教研工作全面转型——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综述[J].人民教育,2016,(5):56-57.

教研转型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教研”意识促教研范式转型
深度报道 | 海淀教育品牌背后的教研力量——探访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罗滨: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高质量育人?
说说新时代的教研员
加强以学校科组为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转载]上海经验:是什么?怎么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