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卫星 | 深度学习,要把握好“五度”
userphoto

2023.06.02 江苏

关注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调高阶思维培养、知识有效迁移、真实问题解决的高投入性学习。它强调三个方面的“深”。首先是目标的“深远”,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探究精神的形成,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学习,指向学生未来长久的发展。其次是过程的“深入”,强调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中始终伴随着高质量的思维参与,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乐学状态。最后是结果的“深刻”,强调学习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注重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当前教学表面化、学习浅层化的方法。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五度”。

注重优质教学文化的营造,确保学习过程的“高投入度”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投入性的学习。这里的“高投入性”是指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动的高投入度,体现为学习内驱力和积极状态的激发和保持。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需要,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乐学状态。而要确保学习过程的“高投入度”,教师需营造优质的教学文化。

首先,倡导和谐的师生“伙伴关系”。“情绪的对立”是教育教学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它会使学生陷入压力之中,进入“精神内耗”状态,不利于学习的投入。建立在平等、和谐、互助等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才是当下师生之间最为健康的一种关系。所谓“伙伴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彼此融洽、互相尊重,特别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提供高质量的反馈和鼓励,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能组织学生间的同伴指导等。通过这样一种优质教学文化的营造,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藩篱”,迎来学生“小手高举、小嘴常开、小眼发光”的美好学习状态。

其次,要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投入度。一成不变的课堂、枯燥的教学方法、繁重的学习任务、过度严厉的教师都是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师生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之外,还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更有吸引力。比如,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改变常规授课手段、运用游戏教学、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等。这些方法都能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要强化学习主体实践体验的过程。深度学习是自我实践体验的学习,具有强烈的主体建构和实践体验特征。无论是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发展,乃至情意目标的熏陶感染,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实践体验。在深度学习中,知识、能力、素养等并不是教师直接“教”的,而是学生主动“学”来的。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听、说、读、写、操作、探究等,保证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口、动手,在丰富的实践和深度的体验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注重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指向学习思维的“高活跃度”

“从认知角度看,深度学习是一种运用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对复杂概念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学习者对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与意义生成,属于复杂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如果学习任务的设计表层化、简单化,那么学生学习势必也会表层化、简单化,难以实现对高阶思维的训练。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并通过循证、思辨、质疑、反思、探究等思维含量较高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助力学生形成新时代所需要的思维品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至少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基于学情基础,指向未知探究。深度学习以学生对未知的探究以及对已知的验证与运用为出发点,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透视“学情暗箱”,通过学情前测弄清哪些内容学生不懂,哪些内容学生已懂,从而更为精准地指向学生的未知知识或陌生领域。例如,教学《山行》一诗,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对整体意境的把握尚有不足。笔者便设计了“为《山行》一诗配画”的任务,通过“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展开想象。这样的学习任务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更具有挑战性。

第二,体现整合性、综合性。设计时,要整合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体现多元的学习价值。同时,也需要综合多种学习方式或途径,涵盖多种知识和能力。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较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动。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一课,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导游,试着用“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些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这一任务体现了理解和表达的转换过程。学生需要阅读整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感受赵州桥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内化文本的语言,抓住中心句,进行有效转化和输出,培养表达能力。又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为鲁滨逊写一段人物评价,为这本书写一段导读推荐。这项任务是学生在深入阅读基础上的独立思辨和独立言说,既是对《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审美表达的深入领悟,又赋予了学生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表达的机会,彰显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这些任务都不是简单地回答“对”还是“错”,而是融合了阅读、思辨、判断、循证、表达等多项能力在内的综合化学习,让学生在充满挑战的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

注重知识的相互关联,强化学习意义的“高理解度”

“深度学习之'深度’的最重要表征是:应当能够使知识保持长久,并能运用。而要做到这些,学习者必须把握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头脑中建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即使知识结构化,而不是碎片化、孤立化地保有知识。”如何优化知识结构的关联,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呢?总而言之,就是要系统整合,从内容、意义或者形式上,按照不同的要素进行一定的联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碎的知识信息变成一张有意义的“网”,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呈现。

一是联系已有经验。作为一种有意义的主体建构性学习,深度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包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情境建立一定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相整合,形成新的经验图式,让学习更好地发生。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的学习重点是“一边读一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与这一阅读策略有关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思考以往阅读中是否曾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是怎么预测的,预测的结果和文中结果是否相同等。通过寻找并提炼,学生将已有的学习模式、思路与当前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建构新的策略。

二是注重理解的横向拓宽。教学中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像叶脉似地把相关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丰富关于这个知识的学习结构,不仅能增长学生的见闻,更有利于学生对当下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建构。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要补充适当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杜甫因战乱一路逃亡,久不得还乡的境遇,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关心国事、思念家乡的深沉感情。与此同时,还可以补充杜甫的《春望》等诗,补充评论家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评价等,帮助学生拓宽理解的广度。

三是注重理解的纵向走深。这指向理解的深度和层次感。教学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丰的理解,形成层递式的学习过程,更有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对于文中“他像一座山”的理解,可以随着课文的学习逐步深化为“镇定如山—职责如山—铁面如山—父爱如山”,对于“桥”的理解可以逐步深化为“木桥—生命桥—父子桥—党群桥”等。通过渐进式的学习,学生对于文中“山”“桥”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丰满,呈现一种递进式的过程。

倡导学习活动的项目化,保证学习方式的“高整合度”

项目化学习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综合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全程深度卷入学习过程之中,“经历项目问题的选择、项目方案的设计、项目数据的搜集、项目结论的达成等整个项目推进的'科学化’过程、'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设计、数据、推论、辨析等科学理性的诸多要素需要得以深刻而自然地体现”。可以说,项目化学习促进了学习方式的高度整合,在以项目为载体,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旨归中让深度学习从理念层面转化为实践模式。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编印红色小诗集”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首先,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小组中成员自主分工,有的负责从教材中搜集红色诗歌,有的负责从网络中搜集,有的负责从课外书籍中搜集;搜集到的诗歌要按照小组统一的格式工工整整地誊抄下来,并进行装饰美化。然后,编写目录,编写顺序小组讨论确定,笔者提示可以按作者来编写目录,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编写,还可以根据体裁等来编写;编写好的诗集要进行装订,并设计封面等。最后,进行诗集展示,小组成员再次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朗诵其中的诗歌,有的负责讲解诗歌的含义背景,有的介绍诗集编印的过程理念等。在这个过程中,听、说、读、写,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方式实现了整合。

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调用多门学科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创造,在学习方式的高度整合中培养核心素养。

强调知能的高效转化,追求学习结果的“高迁移度”

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结果的高迁移度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征。而这种高迁移度的达成,需要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学习策略的提炼。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渗透和指导,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统一”,让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从“学会”到“会学”,提高学习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学习重点是“预测”。教学中,师生一起验证旁批中的预测,并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炼预测的一般方法,有“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联系故事内容、依据角色形象”等,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形成预测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积淀知识经验。

二是强化学习知识的运用。语文知识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知识要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促进知识的转化。教师要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拓展学习的途径,强调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重点是“场面描写”,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懂得“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些活动场面(班级运动比赛等),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再现活动中的一些经典场面。这样,化知识为能力,力求学习成果的高迁移度,促进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与当下教育理念深度契合,是推进课程改革、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依据深度学习的本质属性,加强过程的“高投入度”、思维的“高活跃度”、意义的“高理解度”、方式的“高整合度”、结果的“高迁移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 作者:曹卫星,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深度学习的培养路径(很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深度好文】关于智慧型教师的解读
深度学习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的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以情境化命题推动情境化教学
基于深度学习视野下的阅读教学系统改进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教学任务设计(附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