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感应】高允的道义人生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现代社会普遍受到西方商业文明的影响,城市化、商业化让人们难免对传统「孝悌忠信」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觉得这些都过时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在唐朝之前,也曾经经历过中西文化的冲击。北方的游牧民族不仅政治方面占据了北方,史书上称之为五胡乱华,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西化,名利似乎主导了一切。一些文化人士选择隐退以保全传统文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就是一例。也有一些文化家族,选择积极入世的同时,依然坚守著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让传统文明一脉相承,得以保存,渤海的高允就是这样一例。

高允的道义人生

渤海高氏家族从汉朝开始逐渐成为当地望族。高家以五经作为家学,并且也很通天文,懂得历法。及至鲜卑慕容氏建国,高氏家族帮助慕容氏治理一方,后来鲜卑族政权让位给了拓跋氏的北魏,高家又帮助北魏实现统一。

高允出生于公元390年,小的时候就很有气度,人们都很赞歎。他刚刚十岁多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他就将所有的家财都给了弟弟,自己出家做了沙门。不久,魏武帝拓跋焘正式即位,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就还俗了。不过,他读书不辍,研究天文和经学,最喜欢读的书就是孔子的《春秋》。

和慕容氏一样,拓跋氏也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太重视儒家的道德观念,认为武力与经济力量才靠得住。魏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后,觉得需要撰写国史,以进一步聚集政治资本,就命令崔浩主持,又命高允辅助崔浩。

虽然魏武帝喜欢杀戮,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教好太子,就请能文能武的高允做老师。高允尽心尽力,深得太子的信任。此时,崔浩因为在国史中谈到太多拓跋氏的负面资料,激怒了魏武帝,武帝便打算将所有参与撰写国史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杀掉。

太子为了救高允,就让他陪同自己一起应对武帝的质问。临上殿前,特别嘱咐说:「面对至尊的时候,我来应对,帮先生脱罪,您配合就好。」

高允说:「殿下是为了什么事情拜见圣上呢?」

太子说:「进去您就知道了。」

两人上殿,太子说:「中书侍郎高允在太子东宫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为人小心、处世严密、做事谨慎。我听说,虽然高允与崔浩是同事,但是高允没有什么地位,都是崔浩说了算,所以请父王宽赦他不死。」

武帝就问高允说:「国史都是崔浩一个人撰写的,是这样吗?」

高允说:「魏太祖的传记,是邓渊写的。先帝的传记以及当今的记录,是我和崔浩一同写的。但是崔浩公务繁忙,只是做总的领导工作,至于注疏方面,我比崔浩写得多。」

武帝一听,怒不可遏,说:「你比崔浩还过分!这下死定了!」

太子吓坏了,因为皇帝这么生气,恐怕不但高允没命,他一家大小几百人恐怕都会命丧黄泉了,就连忙说:「天威不得了,高允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见不得世面,说话语无伦次了。我曾经好好问过,都说是崔浩写的。」

武帝转头问高允:「太子说的对不对?」

高允说:「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错误地参加了撰写国史的工作,犯逆天威,应该灭族。现在也知道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不敢说假话。太子殿下因为我给他教书的时间长了,哀悯臣下,才帮我说话。殿下实际上真的没有问过我写国史的工作,我也没有说过那些话。臣所说的,都是真话,不敢糊里糊涂回答圣上。」

武帝就对太子感叹说:「真是正直啊!这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啊!临死不改变自己的气节,真不容易!而且,对君上实话实说,是正直的臣子。能这么说真话,就算有罪也应该赦免。」高允于是得以免去了一场大祸。

接着,武帝就让高允草拟诏书,准备把崔浩以及参与撰写国史的218人,连同他们的家族和妻子的家族都一并处以死刑。高允思忖再三迟迟不肯动笔,看见皇帝一直催,就请求先觐见皇帝再写。

武帝没有办法,就诏高允上殿。高允说:「崔浩家族应当连坐,但是其他家族是否应该连坐而死,我不知道。若只是冒犯了圣上,还算不上判死罪。」

武帝很是生气,就让随从抓住高允准备下狱。太子连忙为高允说情,武帝才放过了那些官员的家人,只是处死这些官员本人。皇帝感叹说:「要不是高允,我恐怕会多杀数千人。」一位名叫宗钦的史官临刑时感叹说:「高允简直是圣人!」

国史之祸终于尘埃落定,太子想来后怕,就责备高允说:「人要懂得把握时机,如果不懂得时机,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当时,你为什么不顺著我说的办,还把父王激怒成这个样子,每次回想,都心有余悸!」

高允说:「我只不过是乡下来的老百姓,本来没有打算当官。机缘来到,不得不坐在这个位子上,恐怕妨碍有贤德的人才为朝廷服务。可是我与崔浩真的是同事,既然曾经共事,就应该荣辱与共,不能只求自保,这是道义。殿下对臣这样慈悲,如果我违心做人,临祸求苟免,违背了良心,这不是臣的本意啊!」太子听了动容称叹。

高允虽然曾经带兵打仗,但是他很谨慎,能够慈悲、爱护生命。所以,到了晚年,他给别人说:「我做官的时候,曾经积累了阴德,救了他人的性命,如果阳报没有差错,我应该会很长寿。」果然,他在九十高龄,依然身体很好、思维敏捷,还被皇帝礼请进宫,讨论国事。

那时,他已经是五朝老臣了,和他共事多年的人,从没有见过他发脾气。常常见他手不释卷、吟咏阅览、自得其乐;他待人非常温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还常常在家中,准备好斋菜,开办讲习,向乡亲们宣讲佛法。人们都知道他好生恶杀、非常慈悲。

北魏文成帝虽然未能崇尚儒家的教导,但是他依然很敬重高允。文成帝驾崩之后,国家一度混乱,文明太后让高允主持建立学校。高允由此在各个郡的首府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书,承传文化。

文明太后之所以请高允主持,也是因为他将传统圣贤教诲在生活中做出来了,感化了世人,也感化了外族统治者。北魏文成帝在世的时候,非常倚重高允,听说他家里很是穷困,妻子要靠织布贴补家用,儿子则需要砍柴以谋生,感到很是震惊,当即驱车到高允家中探望。只见高家只不过是几间草屋,被子都是平布的、家人穿的衣服都很破旧。又去厨房一看,只见里面只有一点腌制的咸菜。皇帝大为感动,叹息说:「就算是古人的清贫,也不会这样吧!」

高允活到了九十八岁高龄,依然学不厌、教不倦。身体虽然有些不适,他也依然吟咏诗歌,神态自若。皇帝派遣太医看望他,太医觉得他恐怕时日不多,就连忙报告了皇帝。皇帝就派特使送了许多衣物、珍馐到高允家里。高允很开心地说:「天恩所赐,可以拿来招待客人啦!」

过了几天的一个晚上,大家还在睡梦之中,高允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家人都不知道。

当时,渤海高氏作为望族,是国家所倚重的政治力量。高氏家族多官宦,但是高允依然能够一生清贫自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他的儿子虽然一直需要打柴维生,但是,待他去世之后,子孙四世都是国家重臣、朝廷公卿。

后来,高允的族孙高洋还成立了北齐,成为了一代英主。所谓「天道好还」。由此可见,像高允这样,即便是在外族统治下,依然不改节义,活出一个道义的人生;效法孔老夫子,在温良恭俭让中,为一切人民服务,这恐怕就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动力所在。

学历史 说感应 知善恶 明因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NO.88
高允修史秉正义--中国共产党新闻
[转载]父子双杰话崔氏
铁血北朝50:一本书酿成的灭族惨案,聪明绝顶的崔浩翻车了
国史之狱:一部史书引发的血案
今天我们如何读《资治通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