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宣城邓氏迁徙及分布考

我宣城邓氏自一世祖天和公于公元975年避居新干桃花溪金水渡,二世祖友信公率文仲、文通、文德三子长子文伯留居桃溪)移居乐安招携茅宅(即今招携坪头村)以来,经千年的迁徙繁衍,发展成今天八万后裔(已有联系),居住地星罗棋布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等省市除湖南的安化、沅陵、溆浦及江西乐安、新干、宜黄、宁都等地较集中外,其它地域较为分散。现根据各地老谱记载和现有的相关资料,按文伯、文仲、文通、文德四公分支作一个大概

一、文伯公后裔在四公房中,人丁最旺,分布最广。除留居桃溪及周边路东、浒坪、上洲、塘头、花园、乌塘、楼前等村主要分布在江西乐安、樟树、新余、萍乡、丰城、永丰、兴国、瑞金湖南安化、沅陵、溆浦、广西、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新疆等省

(一)在江西新干桃溪的文伯公之子觉道后裔到第十世大寿迁路东,十五世文可、信可、智可迁白沙,季伦迁浒坪,敬立、恒立迁乌塘能安迁楼前。

其后裔外迁分两支:一支是第七世君仲第五子家元、漠雅父子徙居乐安公溪滁溪第六子家青迁乐安马迹湾第七子家英迁乐安丁垅,后子孙又转迁崇仁铁炉、黄塔岗以及浙江龙泉八都、廉泉、巴泉等地。第君平公幼子佑明公从新干桃溪迁清江下汽,再清江邓坊。十三世琳甫公生子三:仲渊、达泉、仲谦,长子仲渊从新干桃溪迁清江鹿渚,仲渊之五世孙君慊迁清江后雒(后代又迁湖南浏阳)聚曾迁清江鹤溪,次子达泉迁清江临江城内,幼子仲谦从新干桃溪迁丰城白沙(后代又支迁白沙附近店里、教堂等村)。十二世子游公由桃溪迁中湖(其后裔待考),次子从政由中湖迁灌溪(上门房)。十二世叔信之子从远由桃溪迁乐安龙潭。二十九世国璋、国义二公从新干迁云南镇雄。 觉道公新干桃溪第十四世景瑞三子,长子永复徙乐安塔元次子永清迁乐安戴坊中泽至二十一世绍翁于1390年由中泽迁新余凌阁后代又支迁清江临江;由十四世永清公传至二十世志文、志椿、志辉三兄弟,志文公由中泽迁平安,后二十八世有子孙迁龚坊炉下,志椿留居中泽志辉由中泽迁乐安丰溪至二十一世世丰由丰溪分迁乐安大葛、村前丰溪二十九世裔表、裔荣徙萍乡上栗山田村。中泽二十五世荣升迁乐安山下。  另一支则是第四代华道公由桃溪迁乐安五十四都青好溪(招携青里),后传至第九世德芳二子景云、景仁迁乐安中湖,十三世国祥公徙永丰洲口(柏门祖)灌溪,廿三世忠镜、忠允兄弟则由中湖迁居宁都二都黄泥排、廖坊;而忠招公则分居乐安增田塘边、柞树排;廿五世传发公迁居增田增坊;传瑀公徙居寒潭邓家边,清乾隆年间子孙又迁乐安草元(今塔元);廿七世远华公迁永丰黄泥排;廿九世书鼐公迁宜春集云乡丁家陂、杨家垅,后大光公又迁永丰上固田心塅;书寰公迁永丰花畲寨;书国公由中湖分徙兴国梁(良)村。

(二)、文伯公第七世饱义(1132——1208),由乡贡荐任湖南武陵郡守,弟饱礼随兄经商。宋孝宗年间解组,吴江兵扰道,饱义携妻室及三弟饱礼逆沅江而上止辰州境。宋隆兴二年甲申岁(公元1164)定居溆浦(亦称义陵)栎阳乡。饱礼定居沅陵县漪溪狮子岩。

1处厚,字坤载,世居溆浦县观音阁镇浆池湾,后裔分居清河坪、木溪、铁路湾龙潭山门潭等多处;第十世思忠长子仁善,三子智善,另修族谱,居住地不详,须考证约人口3000余。

2处恭,字孝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由溆浦县栎杨乡迁(长沙府)安化县四都潺溪坪(现属马路镇),该世系繁枝衍脉,人丁甚为兴旺,已分为五个支系,居住分布为广泛。主要居住在马路镇31个村,愈两万人丁。

县境分居地:奎溪镇(永兴村,白羊塘村,老屋村,木榴火岩冲);柘溪镇(大溶溪村);烟溪镇(十八流鸡公坡);南金乡宝塔山村;东坪(崇阳观村杨公溪村);仙溪镇大桥窖头邓字仑石灰冲;梅城镇七里桥等处;大福镇东山木孔等地;长塘镇共和村(原为安化县归化乡通溪)蒋义村罗溪村兰溪村新白羊村塘冲村等处。

省境分居地:溆浦(低庄镇学谟公房系;岩这垅乡油洋乡待处);沅陵县(官庄镇,楠木铺乡等地);桃源县(西安镇等地);桃江县(武潭镇邓家湾筑金坝牛潭河等地);沅江县(四季红镇);常德西湖区;涟源县七星街镇梨溪村;邵阳县白仓镇三堆村

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瓦滩村;广西资源县资源镇天门村,龙胜县勒东寨上孟村,永福县堡里乡和顺村,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乡街道(上述五支系,迁出数百年,于二十一世纪初联系上)。

全国分布地:广西、湖北、陕西、四川、江西、云南、贵州、重庆市、新疆等省市。处恭十一世孙焕良,次配汪氏(益阳汪家河人),所生二子:子章子华,随母姓汪,桃江县马迹塘镇九冈山乡“资阳汪氏”一脉,人丁兴旺,现约万余人。处恭次子之三,于宋嘉熙四年庚子(公元1240年),重返溆浦县定居洞底湾。学纪于明孝宗宏治十七年甲子岁(公元1504年)迁居溆浦东山,以后大部后裔先后迁黄花溪道士岩等地,最后定居油洋乡天湖塘。因学经公后裔,继承祖业定居洞底湾后,自清乾隆十年乙丑(公元1745年)起,至光绪二十二丙申(公元1896年)前后数代人,历时151年,与长潭李姓为产业争端,坟山纠纷,官司不断,后官司虽赢。但是人力、财力俱遭重创,导致子孙流落外地而失去联系,现两房人丁不足千人。

3处仁,随父定居溆浦县栎杨乡(今观音阁镇栎林村),后分(刚伯房)居潭头坡置业。传至五世(刚逵房)又分居坪里。两房系,现近有人丁3300余。其后裔居住地有,溆浦县境深子垅、花桥、舒溶溪、桥江、东山、油洋、水东、烟竹塘、玉潭、烂泥湾、吉祥、四家府、沿溪等地。亦有迁徙省外:贵州犁坪、黔阳、四川广汉。

4)处义,世居溆浦县栎杨乡(今观音阁镇栎林村)。传至二世之字辈之盈之满两房。之盈,子三:邦家、邦固、邦国。邦家分居长茅,传至三世子清,移居辰溪七水冲邓家堡(未统一修谱,待考证)。三世子助,移居车头,子助次孙玉洁,子三:学纯学成学粹分三房传世,后移居辰溪江口思蒙统溪河小横垅等地以及现居车头毛家弄子等地,均属此脉(未统一修族谱,待考证)。邦固,分居潭头坡,子二:庆裕庆禄流传徙居湖北,失联。庆裕房系居潭头坡,现有人丁近600余人,于公元2012年续修族谱。邦国居栎阳(今观音阁镇栎林村)。后裔分居扶家溪九江溪卢峰镇双溪口龙角桥舒溶溪董家坡祖师殿观音阁新家湾渡头水东窖头坡水田垅庄坪等地。公元2002年续修族谱,约人口2300余人。之满由栎阳(杨)移居蒲草落业(未统一修族谱,待考证)。饱义世系,现有人口约42710人。

(三)、饱礼世系于南宋隆兴年间定居沅陵县漪溪狮子岩。约有人丁1.2万余。其居住分布于县境:陈家滩乡(驮子口、大庄坪、金塔、茶溪坪);官庄镇(栛枝溪、主埠溪、丛溪口、清捷河、化溪、马鞍铺、源头等);楠木铺乡(白金坪、双河坪、乡试坪、唐口坪等);凉水井镇(张家坪、松溪铺、松溪桥等);清浪乡小营溪;七甲坪镇;肖家桥乡大坪村;桃源县兴隆街等地。

迁省外已有联系的广西融水河池永福县(二十一世纪初系上)。陕西镇安县和重庆酉阳县,已有初步联系待确认。

饱义、饱礼两世系,已繁衍为八个支系,共约人丁5.5万余。

今文伯公后裔各地人口分布:湖南安化、溆浦、沅陵三地(含三地迁往外省的后裔)5.5万人;新余凌阁约 3000人、樟树邓坊660人、临江230人、后雒220人、鹤溪150人;丰城白沙1030人、店里160人、教堂300人 、萍乡山田约400人、云南镇雄约150人;乐安的山下160人、塔元100 人、中泽约140人、龙潭 70人、丰溪 150人、苦竹80人;大葛40人、中湖、塘边、增坊、柞树排等村落约 210 人、永丰洲口、贯溪约260人;兴国110人、总共63600人。

二、文仲公后裔主要聚居于乐安、永丰、新干金堆等地,但迁徙十分频繁,且记载不甚明确。主要有:第四世彦聪公由坪头迁上严坑,其子孙分居青里龙门、坪头等村。至十世国珍携子澜由乐安上严坑迁新干金堆;第十世国辅由乐安坪头迁参陂草田,后二十世德茂由参陂迁大住场,其子孙有往返迁移,散居在周边自然村(未考)。到二十三世孟本由乐安桃湖迁乐安四十都坪背塘坑(今横亩),后有子孙分徙永丰中元坑口。二十三世思德由乐安固岭入赘永丰都溪坳,其子二十四世佳三徙永丰盘岭。二十三世闰庆教学为业而徙芜溪。二十四世金谷由乐安招携上庄迁永丰谢埠,其六子中的朝德、朝瑞、朝龙、朝恩、朝凤子孙分居永丰上固、潭头等五个自然村,第三子朝阳迁吉水郭家峡后朝阳子孙散居于吉水诸多村落(待考)。二十六世程汉由上严坑迁牛田南卫(陂)、同一世的祥忠迁排溪,其后代居排溪和营下(今二村属贺立村)。二十七世奇玉三子亮、福、春辗转迁徙至永丰桥溪,其路径老谱记载不明。二十八世鳌文由永丰十五都桃湖徙居七都洪家元(源)另一支第十七世书翔由乐安招携徙居公溪东堡,其后人分迁本县龚坊上邓家二十一世乐显由五十二都坪头迁公溪江头。今文仲公各村人口分布:坪头480人、上严坑200 人、贺立300人、南卫54人、横亩100人、流舍130人、永丰潭头上固等村360人、洪家元150人、坑口110人、龚坊上邓家、公溪江头、崇仁等地约500人左右。新干金堆3200人、总共约5600人。

三、文通公房由坪头徙居附近桥头花园港田厚溪等自然村。该支在宋末元初男丁勤王牺牲巨大,故人丁不旺。今文通公后裔主要分两大支:一支为义伯(居宜黄白竹、乐安上敢塘)支系;另一支为智伯(居乐安桥头,宁都、宜黄下庄、瑞金)支系。第四世至第十六世辗转在乐安境内迁徒,直至十七世子立、子成兄弟由乐安南村社富奉母而迁宜黄白竹蛟坑,今子孙主要聚居白竹丰产等地。十八世德枢由乐安桥头出继白竹子立位下,后少又收回,其后裔仍居宜黄白竹下庄十世在中公于明弘治年间徙居瑞金二十一世文贞由善和徙本县万崇乡感(敢)塘。二十三维和、维宇、维钦三公于明万历年间迁居宁都平阳乡,后子孙传至清同治年间卅一世止。廿四世昌藩由乐安流岭迁宁都雪坑,后其子孙分居今长胜镇上、下雪坑、对坊、吊干坑、白石坑、李树排、崇山下等自然村。现文通公后裔各地现有人口:乐安100人、瑞金110人、宁都雪坑对坊1900余人、宜黄白竹丰产、下庄约900。总共3200人。

四、文德房后裔迁徙路径比较一。文德公由乐安坪头迁宜黄铃山,至第五世商卿公迁乐安严塘,到第七世能惠、能宽居严塘,能哲、能安居严塘济口桥,能哲公后裔克广次子逸民之子(第十世)君明公徙居上罗,克渊之子新民生五子分析小港、付竹坪、席元、引水、宁都樟贯等地。能安公房后裔二十三世乔柏公于明正德年间迁瑞金黄柏,克彦公后裔迁分宜沙江坪,其余分居济口桥周边的南济、安里上、南斗岭、鲁安社、猪仔峡乐安县城北门、宜黄徐坊、杞州、墓下、上堡、腊石、西华山、黄陂街上等地原铃山文德公第五代陵卿、镇卿后裔居宜黄秀源、城南、紫山、斜坪、石壁下、花门楼等部分后裔迁江西万年、景德镇等地。清卿迁南城建昌、福建上杭(待考)。利卿则居宁都邓村(待考)。另有商卿公后裔第七世有能惠、能宽和能哲部分后裔独尊南唐郡,其子孙主要分居在乐安、宜黄、宁都等地、人口约9000余人。现文德公后裔各地分布是:上罗约2800人、南济房各地合约2000人、宜黄各地约1800人、瑞金黄柏140人、分宜沙江坪约130人。总共约15800人。

联修族谱是历代先贤的梦想,也是全体族人的共同追求,首修《中华宣城邓氏族谱》,本应全部联修,但由于各公世系分支迁徙频繁,加之少数地名变迁无从考证,有的因人丁衰落不知所终,有的已知居住地域,但年代久远失联,因而此次族谱联修尚有一部分宗亲未能如愿,实属遗憾,有待今后继续找寻,使宣城邓氏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万古长青。


          《中华宣城邓氏族谱》编委会

文德公上罗素辂房37世孙邓正(发光)撰(湖南史料由安化邓华山提供)

二零一九年十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赣州宁都县姓氏人口排名及源流
《徐霞客游记》中标注的崇仁这片息土
江西乐安罗氏源流
毛栗坪君仁公支系源流
蒋氏家族武冈时通公后裔历代先祖世系!
董槐修谱的重大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