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见过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很多父母以为打击式教育会让孩子更坚强、独立,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伤痛。
——导语


来源|优秀父母必读(ID:jiaoyu22
1
被父母长期打击的孩子
都怎么样了?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
调查对象是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居然有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
而且45.4%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打击持续到中学。
那打击式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今真的到了验收的时候了。
高达59.7%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多少中国孩子,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解释就是顶嘴;

沉默就是耍脾气;

哭就是矫情;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家的好;

反正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好吗?
还记得之前西安市一个小女孩跳楼身亡,只留下作业本上一句话的遗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原来,事发当天,女孩来不及写完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她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自责绝望之下,她选择终身一跃……
就像弗洛伊德说过: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攻击自己,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定被攻击的童年。
2
打击教育,只会把孩子打趴
生活里经常会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
夸别人孩子时,父母张嘴就来,但到了自己孩子那里,总觉得要多敲打才对,不能让孩子飘了。
殊不知,你批评孩子什么,他就朝着批评的方向去发展。
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研究小组Wendell Johnson招募了22个孤儿,来进行一项实验。
实验的方式是不断打击这些孩子,只要他们开口说话,就指责他们说话结巴。
你猜怎么着?一段时间后,本来伶牙俐齿的孩子,变成了真正的结巴,并伴随一生!
一个当年参加测试的孩子,在74岁时知道了真相,痛苦不已,指责这个恶魔实验——
“你毁了我的一生,我也许会成为自然科学家、考古学家或总统。可是,我却成了一个可怜的结巴……”
孩子自信心和价值感完全依赖于周围人的评价,长期的打压只会让他们错误定位,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差的人,更容易破罐破摔。
父母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一句话,会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怎样的人格。
更有甚者,会在日复一日的打击中埋下对父母的恨。
知乎有个提问“自杀是什么”底下,有个精辟的回答。
他说,小孩自杀,有一部分的心理,是报复。
跳下去的那一刻,是知道自己会伤害父母的。
孩子要用自己的命,换父母的痛哭流涕,换父母的输。
选择自杀,只因他们太过于弱小,没有其他方式惩罚父母。
只有通过这么极端的方式,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脆弱,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
3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我在养育两个娃的过程中,也险些犯了这样的错误。
我家哥哥做什么都很麻利,写起作业来从不用人催。而弟弟则是个慢性子,写作业速度跟他哥一比,老人就有话说了:二宝什么都好,就是太慢了,跟你哥学学。
几次之后,二宝的明显变化是,更慢了。
我赶紧找老人私下开了个会,跟他们说千万不要再说弟弟慢了,否则只会越来越慢。
我给弟弟准备了计时器,每天写作业让他给自己计个时间。这样既对时间有了概念,又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我总是说:二宝真棒!今天比昨天快了1分钟!
这样的鼓励,让弟弟越来越专注,速度也明显提升上来了!
就像《正面管教》创始人德雷克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肯定的孩子,受到肯定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都会越来越好。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的反馈,假如始终都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会认为那就是事实。
甚至,他们会始终人为自己是被审视的一方,从而害怕权威,不懂得和权威者相处,不懂得主动索取,容易表现得唯唯诺诺。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包子性格,容易挨欺。
所以养育的路上,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千万别吝啬你的赞赏。
4
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可是话又说回来,孩子岂不是说不得了?
当然不是。
许子东在最新一期的《圆桌派》里说过一句话,深以为然。
他说讨论问题,一定要先做病人,再做医生。
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再好不过了。
总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去评价孩子的不足,只会加剧他们的挫败感。
和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洞察孩子犯错的原因,才能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时,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例如之前我发过孩子阅读障碍的文章,有个姐妹半夜给我留言原来自己这么久都错怪孩子了,也没再强迫孩子了。
之后神奇的事发生了,自从和孩子讲了他可能阅读障碍这件事后,孩子居然更愿意花时间在阅读上。
真正的教育,是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去消化、自省和成长,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羞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这里的“温柔以待”不是一味的夸赞,这会演变成敷衍;更不是一味的挑错,这可能是一种控制和羞辱。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放下功利和攀比,聚焦到具体的自己。
挖掘孩子的潜力,帮孩子一起克服弱点和盲区。
毕竟教育的目的不是加剧伤害,而是促进成长。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容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小被爱,就是一辈子的铠甲。
父母的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
点个“在看”,我们共勉!

点击关注公众号👆👆与20万爸妈共同成长 

*来源:优秀父母必读(ID:jiaoyu22),精准服务6-18岁孩子的父母群体,输出正向管教专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反思二胎后的家庭教育
想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家长要把这4句话当成口头禅
不听话就挨打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教育女儿这4句话“杀伤力”极大,父母一定不要说,开玩笑也不行
这三句话虽是“玩笑话”,却比利刃还伤人,别轻易对女儿说出口
为什么他小小年纪就很有担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