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经与读书

诸子百家之源·《易经》系列分享之4

本文是《易经》系列分享的第4讲。在此之前,有必要把前3讲的顺序安排作一番简要的说明。


1讲:“八卦”的启迪。八卦是“经卦”,每卦三爻;64卦是“重卦”,每卦六爻。这一讲的重点是第48卦“井卦”。我们读《易经》,其实读的是一个人的格局,这一方面我们得向“”学习,井主要有两大特质:其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二,不动如山,造福周边。当一个人的格局太小,他读出来的《易经》就显得小家子气,不过是自我炫耀的资本,给人算算命、看看风水、起个好名字、选个好日子,如算命先生、风水先生。而当你拥有“”的优秀品格,你读《易经》的起点至少也是修身家,直至治国平天下,如我们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

2讲:人生六大关卡。这一讲的重点是:天下第一卦“乾卦”六爻。那些能通过六大关卡的可谓凤毛麟角,很多人毕其一生可能第一关卡都没走过去,就离开我们这个世界了。究其原因,无非“心眼”太小。凡是能跳出下三爻的,绝非等闲之辈,无不具有“”的品格。

3讲:养生之道话“颐卦”。第27卦“颐卦”启迪我们,“养生”分为“小养”和“大养”,小养“养身”,大养“养德”;养生口诀:慎言语节饮食。《易经》的卦不宜单个读,相邻的两卦一起读才更有味道,比如第48卦“井卦”要和第47卦“困卦”一起读;第1卦“乾卦”要和第2卦“坤卦”一起读;第27卦“颐卦”要和第28卦“大过卦”一起读。

颐卦和大过卦是一组“错卦”。有人说大过卦是个“棺材象”,四根钉子封死,盖棺定论。也不尽然的,凡事都有阴阳两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养生”,那很可能“养死”,人死了当然得进棺材,大过卦当然是“棺材象”;反之,当一个人懂“养生”,就会截然不同,那么,大过卦的卦象则似通向成功的“桥梁”。

有了前面的3讲作铺垫,再来回答三个对大家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也许就顺理成章的多了。一、“读经”到底有没有用?二、《易经》究竟是“书”还是“经”?三、读经与读书有差别吗?

由于问这三个问题的人过多,有时候又不方便多讲,今天不妨讲一讲大实话。我的观点也许跟好些人“相左”,但请千万不要大动“肝火”,因为那样很“伤身”的(违背了“养生之道”)。听一听逆耳的话又何妨?

一、“读经”到底有没有用?

第一次被问这个问题的,是在去年的7月份,我当时刚到南宁不久。有一天到一个朋友家作客,餐桌上朋友突然非常严肃地问我:“兄弟,你这几年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全部用于国学,走了不少地方,拜访了很多名师,想必一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你现在可不可以如实地告诉我,‘读经’到底有没有用?

(以下是我和朋友及其儿子的对话,“朋友”简称P,“朋友的儿子”简称E

:你是在挖个“坑”让哥们往里跳啊!

P:哪能呢!我是诚心诚意请教,我们是兄弟,你可不许藏着掖着哦!

:既然我们是兄弟,我就实话实说。从《易经》的思维出发,我如果回答“读经有用”,那一定不够客观;如果说“读经没用”,又会显得有些武断。这样好不好,你先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问?然后我再回答你。

P:兄弟,你看我的儿子够聪明吧?

:那还用说嘛!

P:我儿子的情况你是知道的,今年读五年级,读经的历史超过10年,会背诵8部经典:《易经》、《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孙子兵法》、《孝经》和《三字经》。

:大侄子了不得啊!未来不可限量!

P: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以有这样的儿子而骄傲!但是我现在越来越困惑了。

:怎么回事?

P:我儿子的班里有60多个同学,我儿子的成绩总是中游偏上,从未进过前10名。我暗中调查了一下,让我万分吃惊的是:成绩排名前5的同学,不要说背诵经典了,竟然一部完整的经典都没读过!因此,我实在有点想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原因吗?

:孩子你过来,给叔叔背一下《易经》的乾卦好不好?

E:好的。乾卦第一,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告诉叔叔,乾卦的哪些句子是《经》?哪些句子是《传》?

E:叔叔,《易经》就《易经》呗!哪来的《传》啊!

:《经》是周文王所著,《传》是孔子所著。叔叔现在问你,乾卦的哪句话是周文王写的?哪句话是孔子写的?

E:不知道啊?没人跟我讲过啊?

:那你现在把《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背给叔叔听听。

E: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背的非常棒!告诉叔叔,“子曰”是什么意思啊?

E:不知道啊?

……

:哥们,现在知道你儿子为什么进不了班级前10了吧?

P:不知道啊?

:蒙学之冠《三字经》有一句话:“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什么叫“训诂”?

P:不知道啊?

我:有一句顺口溜,你总听说过吧?

P:什么顺口溜?

:现代教育把人教成了“白眼狼”,读经教育把人教成了“活书橱”。

P: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你儿子不在这里我才敢讲,你别嫌我讲的难听哦!凡是实话,都不入耳的。你儿子现在的状况就象什么呢?就似一个会背诵经典的“鹦鹉”、一个会移动的“书橱”。那么聪明的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肯定不在孩子身上,问题就出在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小白鼠”。

P:你讲的不对!我爱我的儿子胜过我自己,怎么忍心把自己的儿子当成“小白鼠”呢?

:你当然爱你的儿子,谁能否认这一点呢?可惜你爱的非常不得法。“训诂”都没搞清楚是什么意思,你就敢让自己的儿子读经?而且还坚持读经10年多?我确实佩服你们父子的这份“坚持”!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愚不可及!

P:不是说读经就是要不求甚解吗?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吗?难道我和我儿子这样做有错吗?

:什么叫“不求甚解”?

P:只要反复诵读经典就可以了,不必知道读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正因为你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你的儿子就跟着你倒霉了,倒大霉了。

P:那你说说看,“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你不是和你的儿子一起读过《易经》吗?太极图,你不会没看过吧?

P:看过啊!

:太极图的白鱼,眼睛是黑的,黑鱼的眼睛是白的。“黑白鱼”启示我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通例,必有例外。所以,“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有时候,应该“不求甚解”;有时候,又必须“求甚解”。就如老子讲的“无为”一样,难道真的就什么都不用做吗?不是的,该“无为”的时候“无为”;有的时候,又必须“无不为”。老子讲“不敢为天下先”,换个场合,又必须“敢为天下先”。所以,老子的思想和《易经》是相通的,一点都不消极。至于你听不懂,那只能说明你有问题。

我这样解读“不求甚解”,听起来可能有点“绕”,还以你的儿子为例。十年前,你儿子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跟着你读《论语》,一个字都不认识。请问,你怎么要求他对“子曰”一词“求甚解”?换句话说,你儿子十年前读《论语》,就应该“不求甚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儿子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论语》可以自己读了,后来又会全文背诵了。此时的他,就应该开始“求甚解”了!你还想等到什么时候?等到你儿子70岁以后再“求甚解”吗?

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谁之过?《三字经》讲:“养不教,父之过”。兄弟,不是我想批评你哦!作为孩子的父亲,你要负完全的责任。孩子读经10年多,那么用功、那么辛苦!结果呢?除了认识8部经典上的字之外,一无所获。人的一生有几个“10年”?就这么给耽误了,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如果你们父子还不赶紧改变现状,那我告诉你啊!再过10年,你的儿子休想出类拔萃。

P:我们如何改变呢?

:从今天开始,你和你的儿子做一个10年规划。在不影响你儿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父子俩一起读《易经》,平均每天只需要读懂4个字即可。我替你算一笔帐,每天读懂4个字,一年读懂1460字,10年读懂14600字。周文王所著的《易经》只有450句话,大约5000字;孔子所著的《易传》,大约18000字。《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大约23000字,刨去重复的字,还不足5000字。可是呢?你的儿子10年后如果能读懂14600字了,难道你还担心他读不懂《易经》吗?《易经》都能读懂了,你还用担心他读不懂其它的经典吗?有了这10年的积淀,如果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你儿子10年后大学毕业,入职后会怎么样呢?你就偷着乐吧!

P:现在才开始做10年规划,会不会有点晚呢?

: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现在再反问你,“读经”到底有没有用?

P:读经得法就有用,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开窍了。一个人是否优秀,不在于他会背诵多少部经典,而在于他读懂几部经典、会运用几部经典。如今能背诵经典的孩子挺多的,什么都会背,就是什么都不懂,更不要说“用”了。不是读经没有“用”,而是因为我没“用”;因为我没“用”,所以我“没用”。

二、《易经》究竟是“书”还是“经”?

某日,我应邀去一家会所讲《易经》,原定的主题是:齐家之道“家人卦”。开场的时候,我在白板上写了三句话:《易经》,中华文化之根,诸子百家之源,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没想到的是,就因为这第三句话,不得不更换主题。

有人举手,站起来问:“老师,你说《易经》是‘中华文化之根,诸子百家之源’,我是认可的,可是你说《易经》是‘读懂中国文化第一书’,这样讲是不是有点问题?”

“有什么问题呢?”

“《易经》明明是‘经’,老师为什么要写成‘书’呢?是不是刚才写错了?”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讲才更合适呢?”

“改动一个字,把‘书’改成‘经’,即《易经》是‘读懂中国文化第一’。”

我沉吟了片刻,随即问现场的朋友,认同这种改动的请举手?(举手的人超过一半)读过《易经》原文的朋友请举手?(超过1/3)我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今天就换一个主题:《易经》究竟是“”还是“”?

为什么要更换主题呢?因为我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不怀好意,他们提问的目的不是抱着探讨的态度,而是想把你“撂倒”。他们的眼神似乎在告诉你:一个连《易经》是“书”还是“经”都没弄清楚的人,居然敢上台讲《易经》!看你小子如何收场?

既然有人跳出来质疑,逃避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有硬着头皮应战了。我请大家畅所欲言,其中有一个人(代号P)的说法非常有煽动性,现场很多人都赞同他的。

P:《易经》是“经”不是“书”,因为“经”的能量是远远高于“书”的,我相信在座的朋友都会赞同我的。我举个例子加以说明,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大家经常出去旅游,如果稍有留意,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我国所有的名山大川都会有佛教的“寺庙”、道教的“道观”,但是,你很难看到儒家的“书院”。为何佛教、道教这么兴盛,而儒家这么落魄呢?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都知道的,和尚每天都念经的,道士每天也要念经的。

:道士还念经?

P:当然了。

:请问,道士念什么经?

P:《道德经》。

:你怎么知道的?

P:我去过道观,我有道士朋友。

P:儒生本来也念经的。

:念什么经?

P:当然是《易经》了。但是,后来儒生竟然不念经了,改成念书、读书了,所以啊!儒家越念越“输”、越读越“输”。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本来是排在首位的,但现在不是了。“儒释道”三个字的排位告诉我们,“释”居中,所以佛教排第一;道教居左,排第二;儒家居右,只能排第三。国学热的今天,我们如果想复兴儒家,出路只有一条:我们一定要“读经”,但不要“读书”,因为“越读越输”。

……

我问现场的朋友,还有没有新的观点?如果你们讲完了,那就轮到我讲了。我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古代的知识分子统称为“读书人(书生)”,为什么不叫“读经人(经生)”?

第二个问题,《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四书”,这四部经典明明都是“经”,为什么不叫“四经”而叫“四书”呢?

(现场一片沉默)

为什么你们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因为你们都在“读经”,没有一个人“读书”,而“读经”和“读书”是有差别的。至于读经与读书的区别在哪里,等会再具体讲,先亮明我的观点:《易经》首先是“书”,然后才是“经”,“经”是“书”生出来的

你们现在最想问的问题也许就是:你说《易经》是“书”就是“书”了?你够资格吗?我当然不够资格,但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够资格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居首。你们不至于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些工作人员都是文盲吧?

现场的朋友,不是很多人读过《易经》吗?孔子在《易传》里讲的极其清楚,原话是这样的: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孔子为何反复强调《易》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在孔子的年代,根本没有《易经》这个书名,《易经》这个书名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六经指的是:周易、尚书、礼记、乐记、诗经、春秋。你会发现,六经中带“经”字的只有《诗经》,因为在孔子之前就叫《诗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宋朝的一位大家王应麟,在著述“蒙学之冠”《三字经》的时候,有一句话作了很好的诠释:“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意思是说《易》有三种:其一是《连山易》,传说是炎帝所著,艮卦排在第一卦,盛行于夏朝,现已失传;其二是《归藏易》,相传是黄帝所著,坤卦排在第一卦,盛行于商朝,现已失传;其三是《周易》,周文王父子所著,乾卦排在第一卦,盛行于周朝,直到今天。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易经》就是《周易》。总而言之,真正意义上的儒家经典,带“经”字的只有两部,一是曾子的《孝经》,二是王应麟的《三字经》。


其他的诸子百家如何呢?都没有带“经”字的经典(佛教的例外)。有人可能会说,道教有啊!《道德经》不就是吗?其实,《道德经》跟道教没有多大的关系。《道德经》和宗教有关系吗?没有的。还有,老子五千言(81章)有书名吗?没有的,后人称之为《老子》,再后来的人改称《道德经》,今天,又有人称之《德道经》。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孩子的脑子给弄乱了,现在不知道该背诵《道德经》还是《德道经》?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来南宁的第二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是一家国学堂的堂主,我无意中提到《道德经》,他立即严肃地提醒我:“兄弟,今后不能称《道德经》,要改称《德道经》。”我问为什么?他说:“读《德道经》是有能量的,《道德经》没有。”我说:“你叫《德道经》的依据是不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啊?”他问:“是啊!既然你都知道了,为什么还称呼《道德经》呢?”我说:“称《道德经》是敬重老子,除了书名由《老子》改称《道德经》外,未作其它任何改动。”他问:“那叫《德道经》就不敬重老子了?”我说:“试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上有‘德道经’三个字吗?没有吧?哪来的?是今天的某个人加上去的。帛书上的81章,每一章都有篇名吗?没有吧?哪来的?也是今天的某个人加上去的。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点悲哀啊!圣贤没有了,国学大师也没有了,某个人还想改动老子遗作的书名,并且还给《老子》81章加了81个篇名,这不是要与圣人老子并驾齐驱吗?你不觉得可笑吗?”

三、“读经”与“读书”有差别吗?

“读经”的意思是“诵读经典”,还可以解释成“诵经”、“念经”。提到“经”,我们老百姓十有八九联想到“佛经”,佛教的书几乎都带“经”字的。可是在老百姓的印象里,只有和尚、尼姑才诵经、念经的,所以,让一个孩子诵经、念经,就意味着长大后可能要做和尚、尼姑,有几个做父母的愿意?显然,这样解释行不通,根本无法普及。因此,“读经”只能解释成“朗读经典”,只要声音响亮的读就可以了,功能是“识字”。俗语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读经”还有其它的意思吗?没有了。

至于“读书”一词,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书”?我们知道,“四书”距今有2000多年,四书之前有《尚书》,再向前有《易经》。《易经》也是书,在汉字出现之前,《易经》又称“无字天书”,“无字天书”就是“洛书”,“洛”指的是“洛水”,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的一条河流。

关于“洛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龟载书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路过“洛水”,一个神龟上了岸爬到大禹的面前,大禹发现龟背上有一幅图形(这幅图后来被命名为“洛书”),于是依据此图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洛书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3000多年前,周文王依据“洛书”画出了“文王八卦图”。


心中一张图笑眼看世界”。此句中的“图”就是“文王八卦图”,《周易》就出自此图。读懂了这张图,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因为这张图里有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六大顺、逢七必变、八卦圆通、九九归一、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等,都在这张图里。

综上所述, “读书”就是“读洛书”,就是“读文王八卦图”。“读书”读的是变化,所有的“读书人”应该明白一点:因为书是“活”的,人也是“活”的,所以必须把书读“活”,绝不能读“死”。读死书、死读书,其实不是“读书”。由此可知,“读经”与“读书”的差别挺大的。对于一个“读经”的孩子来说,在他的眼里,“经典”是“死”的,所以要把经典往“死”里读;而对于一个“读书”的孩子来说,“经典”在他的眼里则是“活”的,因为他明白,人也是“活”的,所以他会千方百计的读“活”经典,从中不断地汲取“养分”应用到生活中去,做人做事化为一体,灵活变通,圆融通达。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

建议目前正在“读经”的朋友,请你务必读懂三句话: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摘自《三字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自《论语·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自《论语·子路》)

亲爱的诸位读者,你们可否知道当今的“读经教育”,最致命的地方在哪里吗?如果你的孩子目前正在“读经”,作为家长的你,为了你的宝贝孩子健康成长,你一定要当心。当心什么呢?就是你的孩子正在读的那部“经典”,你必须知道经典的内容是否是正宗的?你必须知道这部经典里有多少勘误?如果这部经典,你搞不清楚有多少勘误,我建议你,让孩子随便读一读、玩一玩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认真,更不能全文背诵,否则后患无穷。

我认识不少做读经教育的堂主,互动的时候,有三个问题我是必问的:第一,你们敢保证给孩子读的经典,都是原汁原味的吗?没有一个敢保证。第二,你们敢保证给孩子读的经典没有勘误吗?没有一个敢拍着自己的胸脯保证。第三,给孩子读的经典里有多少处勘误,你们知道吗?没有人知道,也没人有兴趣知道。这些才是最大的问题啊!最核心的东西竟然没有人关心。就好比一条河流的源头已经被污染了,那整条河流的水质可想而知。我问这些堂主,既然你们无法保证什么,你们为什么敢让孩子读经、背经呢?最普遍的回答是这样的:就算这些经典有问题,那也是出版社的问题,跟我们没有关系。这是什么逻辑啊?比如一个歹徒拿着把“刀”杀人,被警察逮捕,问他为什么杀人?他说:你们干嘛问我呀!你们应该去问生产这把“刀”的厂家呀!这不是太荒唐的吗?

坦白地说,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易经》和《三字经》,几乎都不适合做教科书的。其它经典的勘误状况,我不太了解,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就以《易经》为例吧!我去过一家国学堂,这家学堂每天读《易经》,而且用的是最贵的版本。普通的《易经》版本在30块钱左右,而你们知道最贵的版本有多少钱吗?990元!按理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孩子的“精神食粮”开不得半点玩笑,可事实呢?人家竟然把最贵的《易经》版本做成了“三鹿奶粉”!“三鹿奶粉”的危害性想必大家都知道的。我去找堂主,堂主让我不要“危言耸听”,还客气的对我说:“这样吧,你辛苦一下,把这本《易经》好好校对一遍,列成表格交给我。”我居然傻傻地照办了,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才校勘完毕,勘误将近200处,重复的勘误还没算在内。我再去找堂主,堂主板着脸对我说:“我只跟你讲两点,一,我请你来不是让你校对《易经》的,你的力气用错了方向。就算有这么多勘误,只要你不说,家长懂什么?再说了,又不是我们学堂印刷的,我们不需要承担责任,只要把书卖出去就行了。二,人家在南宁是有办事处的,XX老师《易经》很厉害的,你敢跟人家PK一下吗?会PK的你体无完肤的!”我说:那就约时间PK一下好了,即使“丢脸”,丢的是我一个人的脸,只能说我学艺不精。

还有一个《易经》版本,我必须在这里点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字号“中华书局”和“北京四海传播”联合出版的《周易》读本。这一读本里,有一处最要命的常识性勘误:“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P176)

只要对《易经》的常识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衍之数”是“五十”,不可能是“五十有五”,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凡是解读《易经》的书都得重新写,所有的预测学著作都得推倒重来。

2005年至今,这一《周易》读本一版再版,一错再错,直到今天。为什么会这样?说明什么问题呢?只有一种可能,使用这一读本的人,都在“读经”!没有人“读书”!否则早就读出问题来啦!诸位读者,假如你的孩子正在“读经”,正在全文背诵这一读本,你难道不觉得可怕吗?人家随便拿一本经典糊弄你,你都不知道的。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懂,这就是“读经”的后遗症。如果你是一位“读书人”呢?人家还敢这样欺负你吗?借他个“胆”,他都不敢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少读经多读书。读经是起点,适量的“读经”是必要的。比如一个孩子,当他蹒跚学步的时候,做家长的要给他一个手推车,或者扶他一把,以便于孩子尽快学会走路。等到有一天,孩子可以独立行走了,甚至都会跑了,还用得着你扶他吗?这时候,如果做家长的仍然抓住孩子不放手,那你就在障碍孩子的成长了。换言之,“读经”无法代替“读书”,而“读书”本身已涵盖“读经”。为什么叫“读书人(书生)”而不能叫“读经人(经生)”?为什么叫“四书”而不能叫“四经”?为什么叫“书院”而不能叫“经院”?想必大家都明白了。

最后,简单地介绍一下“读书口诀”:


读书口诀】启示我们:

1、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

2、“读书口诀”最适用读“终生受益的书”;

3、读书的过程就是“五官”、“五脏”、“四肢”和“脊柱”协调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练气”、“养心养生”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球三大奇书之一的《周易》,为什么看的人很少
读这三本书,养大格局,成大境界
《易经》64卦只说了一个道理:如何过好这一生
论语连载(167)《述而篇》第17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听牛弹琴(诗0240)咏史:(四六、易经)
图解易经六十四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