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芩的识别方法

黄芩为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系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抗菌解热、利胆解痉、降压利尿等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然而,市场上出现冒充黄芩的假劣品或以次充好的现象,使用时应注意鉴别。

1.黄芩在古代名典的鉴别

(1)《神农本草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僻、泻痢、逐水、下血闭……一名腐肠。生川谷。”

(2)《名医别录》:“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3)陶弘景曰:“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坚实者好。俗方多用,道家不须。”又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4)宋代苏颂曰:“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5)明代《本草蒙筌》:“黄芩,所产尚彭城,凡用择深色,剔去内圬,刮诤外衣。枯飘者名宿芩,坚实者名子芩。”

(6)李时珍曰:“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暗,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7)清代《本草从新》:“黄芩泻火除湿。中虚名枯芩,即片芩。内实者名条芩,即子芩。”

2.黄芩的性状鉴别

黄芩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普本草之【黄芩】图文
黄芩
黄芩的鉴别方法
证类本草 卷第八黄芩
本草经集注 草木中品黄芩
每日一味药:黄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